贵州通志
贵州大学出版社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 编
510
现根据整理点校完毕的志书内容、特点,将原金石、古迹、秩祀和杂志四卷合并为《金石古迹秩祀志》(外一种)印刷出版,使读者方便查阅。本卷四种志书是分别记叙贵州全省摩崖石刻、名胜古迹、寺宇道观、祠堂的专志,所收录的资料,对贵州文物古迹及名胜的渊源、发展、演变和研究开发可以提供详细的参考。所辑录之资料多半来采集于正史、史稿和有关地方史志以及当时人之文集,各地留存的碑记,地方官员的奏章、题记、传记和地方访册,有较多资料已不可多见。其中省内外名人所撰写的文章,足可以补正式记载之所缺。
金石志金石志二金石志三金石志四古迹志古迹志二古迹志三古迹志四古迹志五古迹志六古迹志七古迹志八古迹志九古迹志十古迹志十古迹志十二古迹志十三秩祀志秩祀志二秩祀志三杂志杂志二杂志三杂志四
莫征君友芝青田山庐遗址在府城东八十里,距郑征君望山堂三里。《鄙亭诗钞·乐安诸胜迹》云:安溪,即元和志夷牢,水经遵义治东八十里。岩壑幽曲,林木苍蔚。自锁江桥沂而北至丹坪,可十余里,尤据其胜。中间距桥三里,为黎伯容秀才藏诗坞。上三里度藻米溪,为郑子伊学博望山堂。又三里为吾青田墓庐,皆频岸东,云云。盖征君父犹人卒于遵义,贫不能归葬,即近郑征君所居之青田山卜葬,筑庐焉。故征君弟庭芝诗集名《青田山庐稿》,亦示不忘之意。又征君幼居独山读书,有影山草堂,取“竹外山犹影”之句以为名,后毁于贼。嗣于郡居,皆谥以影山之名自记云。友芝昔者久侨暂居,必寓斯名,以存先泽。在郡购碧云山庐及乐安江青田墓庐皆以影山名之。(《续遵义府志》) 务本堂《明一⑦统志》:在真州长官司西六十里。汉尹珍因其俗以耕植为业,建此堂。《通志》:在正安州二十里,汉尹珍建,今有草堂三楹。按: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知州赵宜影就旧址重建,祀尹珍。(《遵义府志》)咸丰六年至九年(公元1856-1859年),知府朱百谷、于钟岳相继修葺,同治兵燹后悉毁无遗。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知州尹树堂重建屋三椽,门外有于钟岳碑。(《续遵义府志)按:《明一统志》:务本堂在真州长官司西六十里。汉尹珍因其俗以耕植为业,建此堂。旧四川《志》不载,只有乐道书馆云在正安西七十里,汉尹珍建,一地二名也。《贵州通志》两列之,谓堂在州西二十里,甚误。道真传学南中,后人怀贤。旧志堂与书馆所由建也,遂谓即道真建,亦误。其遗址在今州北百一十里。(《播雅》) 尹公讲堂《绥阳志》:在旺草里。唐广明中建,明知县詹淑重修,今圮。《采册》在旺里金竹冈,后移旺草场侧。按:詹淑讲堂铭序云:万历甲辰秋,余修旺草公署,掘地得碑,题曰: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扔立。西南人向学,盖自珍始。唐人标其遗迹,必有所据。广明距今六百年,讲堂不知圮于何代。爰即公所为讲堂,仍立唐人故石而为之铭,云云。考:平播后置绥阳,其城池公署即今县治,中间并无迁徙。当日淑重修公署得碑,复即公署为讲堂,堂亦不出今县署内,所称旺草公署者,盖旺草是绥阳大地名,其地甚阔。观《明史》,于桐梓县犹云“以绥阳旺草地置。”可见非今旺草一里能尽之。故淑于今县治地,亦称旺草,后徒据淑铭,不识地理,遂以淑后重建,在今旺草@之讲堂,谓是淑原修公署得碑处,误矣。(《遵义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