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桑榆集

邹序欣 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邹序欣  

页数:

323  

前言

  王匀  老邹先生这本《桑榆集》,是个“拼盘儿”,由家书、散文、小小说、诗歌、杂谈、读后感、通讯报道和地方志等缀合而成,几乎都是退休后撰写的。除了家书,多数作品已在报刊上发表过。这次拼组成书,仅是集零为整,便于保存罢了。  阅读与写作,是邹先生的业余爱好。“开卷神先适,力学常无懈”,“淡淡写日常事,融融写世间情”,读读写写是他最好的精神享受。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自在的简单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境,让他觉得“读书有味身忘老,写作养生乐无忧”,因而读得多一些,写得也多一些。他是终身的文学爱好者,但并非只读文学书,别类书籍也常读得“神有所栖,心舒意豁”,且能做好读书笔记。前些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今谋略》一书,就是他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历史类、经济类书籍后,与一位姓魏的朋友合作编著完成的,书中多处涉及市场经济问题,颇受读者好评。先生平时所写的许多短文,均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底层”的人和事紧密相关。作为长辈,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认为这种教育“起步早,历史久,磨砺深,影响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他感到常与晚辈们作亲情的交流,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寄托,蕴含着老年的诗意。  他告诉我,暮景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够使感情得到升华,观念得到明确,回忆得到整理,想象得到发挥,体验得到深化。“勤奋阅读研文字,习作挥毫志未灰。”老邹先生恰能如此。  由于视力原因,他早已不弄电脑,但总觉得遗憾:“不能在微机的键盘上惬意地开拓出一片片芬芳的人生绿洲。”今后,他将把较多的时间花在诗歌的创作上,集子里有首《浣溪沙》词可为佐证:“笃信诗词恋老人,老人钟爱许馀生,朝吟暮诵不辞频。协律忘浇花皿水,倚声翻损韵书唇,诗情发酵即青春。”可见他学习诗词的痴劲。盼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读到他新写的诗歌专集。  情至而文生。在这本《桑榆集》里,读者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真情。先生是个衣不求华、食不厌蔬的老人,而他的精神田园却是丰富多彩的,“吟竹诗含翠,颂梅笔带香”,我们能读到家书的亲挚,散文的清新,小小说的含蓄,朗诵诗的大气,杂谈的博识,读后感的深切,通讯报道的平实和地方志的简明。总之,邹先生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好,应手写来,笔致雅丽,毫无堆垛冗杂的现象,“拼盘”中不乏色、香、味与质兼及的佳肴,品尝即知。  我一时尚不能对全书作出条分缕析的全面评述,只写了这么一篇小序,略表我的敬慕之忱。  2010.12.28  于江苏大学

内容概要

情至而文生。在这本《桑榆集》里,读者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真情。先生是个衣不求华、食不厌蔬的老人,而他的精神田园却是丰富多彩的,“吟竹诗含翠,颂梅笔带香”,我们能读到家书的亲挚,散文的清新,小小说的含蓄,朗诵诗的大气,杂谈的博识,读后感的深切,通讯报道的平实和地方志的简明。总之,邹先生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好,应手写来,笔致雅丽,毫无堆垛冗杂的现象,“拼盘”中不乏色、香、味与质兼及的佳肴,品尝即知。

书籍目录

家书
 给孙儿的信
 给孙女的信
散文
 春笛
 晨韵
 白玉兰
 聆听鸟语
 雅趣
 村舍中的“海洋世界”
 枫叶赞
 谒中山陵
 文韵悠悠新阁美
 访常熟碧溪
 小三峡风光
 瞻谒屈原祠
 莫干山风光
 ……
诗歌
杂谈
读后感 
通讯报道
地方志
后记

章节摘录

  小小说  虚惊  在普通人还没有手机的年代,发生这么意外的事,他能“猝然临之而不惊”吗?  小汪一读堂姐的信,犹如忽遭雷打电击一般,扑倒在床,涕泪横流了。  未婚妻小姚,在他堂姐的带挈下,春节刚过就去了广州。堂姐是一家私企的车间主任,跟她去打工当然很放心。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去广州只有4个多月就出了事故,这实在太不幸,太难以置信了!然而,信在手上,怎能不信?  堂弟:  工厂发生事故,小姚也出事了。  老板一次性赔付32000元。此事暂不告知别人。出院后,电话告知详情。  堂姐急写于医院  十分潦草的字迹,表明堂姐事故后乱麻般的心绪。  小汪强忍悲恸,泪眼迷糊地呆盯着信笺,眼前变幻着未婚妻的身影:苗条的身姿、蓬松的短发、娟秀的眉目……扭曲的躯体、血染的工装、灰白的脸颊……甚至幻化出花圈、火葬场、骨灰盒……他也想到了堂姐,不知她伤在何处,望能尽快出院才好。  忽然,一个念头闯入他的脑际:“小姚到底是哪天出事的呢?我应当记住她的忌日。”他擦去眼泪,看了两地的邮戳,算了算读到此信的时间,知道已是第5天了。他想堂姐也许能出院了,但无法询问,他不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  第二天清晨,正当“鸟雀呼晴窥檐语”的时候,床头的电话铃响了,一听正是堂姐的声音,他的手颤抖着,喊了声“姐姐”,就号啕大哭起来。  “你哭什么呀!信上不是告诉你出院后给你打电话的吗?现在小姚出院了,你该高兴才是。好了好了,让她同你讲吧。”  “……什么什么,赔了2000元……”小汪听完小姚详细的叙述,顿觉喜从天降。他重又展开信笺一看,只见那“赔付”二字后边的那个“了”字,写得太像“3”了。  遮不住的清辉  眼倦了,我关上电视机,便踱到阳台上,欣赏冬夜的明月了。被灰白色的云块遮掩着的月亮,正渐渐地脱出云翳,露出圆润皎洁的面目,向人间展示着安详纯情的微笑。  这月色使我想起上个月发生的一件事。同今晚一样,我正在窗前赏月,妻从书房里急急地走了过来。她说:“你跟我到门口去听听,对面301室有呻吟声传出。”我气恼地说:“别管对门的事,那老头是个死顽固,他是根本不讲邻里情的,你还是钻研你的针灸学去吧!”  妻是护士,最近她迷上了针灸。  “你呀,也是个只会打死结的人。说不定这时正是解结的好机会呢。”妻温柔而又坚决地把我拉到了仅几步之遥的对门。  那扇似乎隔绝尘世的防盗门是老太太打开的。一进门,她立即把我们引进了房间。只见老头子紧捂着肚子侧身蜷缩在床上,发出痛苦的哼哼声,额角上渗出了冷汗。  妻一边给他擦汗,一边询问病情。接着,她从随身带着的药箱里取出银针,小心而果断地扎在他的脚上,还用艾条给他灸腹部。慢慢地、慢慢地,像打了镇痛剂似的,他终于停止了呻吟,舒展开紧蹙的眉宇,安然入睡了。  妻建议老太太明天陪老伴到医院检查一下,并给了她自己的手机号码。老太太谢声不绝地把我们送到门口。不过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老头子在我满怀睦邻友好之意第一次去登门拜访的时候,会那样冷漠地对待我。  2个月前,为了让妻上班近些,妈叫我们调住进了这座公寓楼。我们小夫妻俩总希望能同这儿的邻居多交往交往。一个星期天,妻去医院当班,我一人在家,忽然心血来潮,想去访访邻居。于是我鼓足勇气,走到301室门楣下,不轻不重地敲起门来。  “谁?”是个老头的喝问声,犹如哨兵发现了敌情。  “我是您对门的邻居。”我清了清嗓子诚恳地说。  迟疑了一会儿,他终于小心地开了门。  “呃,老伯,我搬到您对面来住还没多少时候,星期天闲着没事,找您聊聊,熟悉熟悉。”  “那就请吧。”  他是个一脸严肃的瘦高老头儿,七八十岁,头顶微秃,双颊瘪进,长眉下那双警惕的眼睛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  坐下后,我想尽量用恭敬谦和的态度同他交谈,以便了解他家的情况,沟通沟通感情,可结果却是白费心机。他那眼神仿佛在说:“没什么好谈的,还不快走。”后来他老伴提着菜篮从外边进来,我才打听到他姓杨,晚辈都在外地工作,别的仍是一片空白。  傍晚,妻一回到家,我就把访邻之事作了“汇报”,并发狠说,以后不再为这劳神。妻笑着劝慰道:“不要急躁,要顺其自然。”  真的,老头子肚痛呻吟一事,总算给我们“顺”着了,小小银针奇迹般地成了开“锁”的钥匙。  又是一个星期天,杨老头夫妇主动找上门来。他脸上不再冷若冰霜,眼睛也不再是审视歹徒的样子了。为表谢意,他送来了不少水果。妻回赠了鸡蛋,算是礼尚往来。  一天晚饭后,我主动过去同他下棋。他连赢我三局,我甘拜下风。趁他高兴之时,我来了个轻骑突人:“杨老伯,我第一次拜访您时为什么不欢迎?”  他叹了一口气回答说:“我们老夫妻俩是巴不得有个好邻居的,有事也好有个照应。可人间有天涯如咫尺,也有咫尺如天涯的。原来住在对面的那户,我也主动上门去拜访过,还特地把乡下亲戚送来的山芋等土产转送过去,不料,一忽儿他就让夫人送了回来,说他们不吃这些东西。后来我才晓得,他在什么局里当了个副局长的官儿,家里有的是好吃的东西。从此,我的心就凉了,也就关门闭户,不去高攀这邻居了。”说罢,他不住地摇头叹气。  我低下了头,不敢直对他审视的眼睛,因为他说的那人正是我老爸。  此刻,我站在阳台上想,杨老伯一定知道我就是那个“副局长”的儿子,因为我的外表长得和父亲很相像,不然就不会有那样的眼神了。要不是我妻有教养,我一定会重蹈父亲的覆辙。  “就现代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一位朋友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不,不!”我对自己说,“我与杨老伯决不能‘咫尺如天涯’,一定要说服父亲,找个机会,真心地向杨老伯道歉,永做好邻居!”  不知不觉间,云块擦拭过的月亮变得更加皎洁,清光洒在楼前的院子里,一切都分明、清晰、活生生的了。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桑榆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