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理论

金民卿 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作者:

金民卿  

页数:

278  

前言

1927年春夏之交。中华大地血雨腥风,国民党反动派举起了杀人的屠刀,砍向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群众。面对反动派的大屠杀,面对党内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面对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何去何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么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在此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会议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提出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制定了秋收暴动的总方案,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要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提出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任务。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力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总方针、新道路、新理论的重大步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蹒跚起步。

内容概要

  《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为基础,阐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初步形成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打出共产党新旗帜,开展武装斗争新实践,实现土地革命政策新创造,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理论;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成果,并在艰难的条件下不断把这些理论成果推向深入、用于实践。

作者简介

金民卿,1967年8月生,河南洛阳人,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长期从事哲学、文化学、马克思丰义中同化等问题研究。著有《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现代移民都市文化》、《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八七紧急会议,揭开历史新篇章一、痛定思痛:政策开始新变化二、八七会议:揭开历史新篇章三、光辉论断:枪杆子里出政权四、理论评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蹒跚起步第二章 领导秋收暴动,打出共产党新旗帜一、中央定大纲1.中央拟定秋暴大纲2.湖南暴动,重中之重3.进了一步,但还稚嫩二、抓住枪杆子1.不要再为他人做嫁衣,要“找自己的地盘和武力”2.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是自欺的话”3.枪杆子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武装斗争理论三、打出新旗帜1.中共中央:应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2.毛泽东:“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3.中共中央“改旗易帜”4.秋收起义的镰刀斧头旗四、土地大革命1.八七会议:没收大中地主土地2.沈家大屋会议:推翻整个地主制度3.毛泽东的《土地纲领草案》:没收一切土地归之公有五、上山当好汉1.瞿秋白:我们极有可能要被迫上梁山2.毛泽东: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3.秋收暴动后,毛泽东引兵上井冈第三章 创建红色政权,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新思想一、思想建党新观点1.水口建党: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党活动2.工农武装割据要“有很好的党”3.“厉行洗党”:中共党史上第一次整党活动4.举办党团训练班,解决“农民党”问题5.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二、人民军队新诞生1.三湾改编: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2.明确任务,严明纪律。加强培训3.改造袁王部队,变农民武装为革命军队的创造性探索4.总结斗争经验,初步提出红军的游击战术5.创建红军的党代表制度,形成军队政治工作初步纲领三、土地革命新实践1.调查研究奠定基础2.试点工作积累经验3.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4.总结实践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四、政权建设新道路1.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政权2.根据地的红色经济建设3.红色政权建设的初步经验五、提升实践经验,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2.系统论述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3.科学揭示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和前景第四章 开辟中央苏区,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一、进军赣南、闽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开始萌芽1.发布布告、宣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2.长汀决策,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升华3.四五复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萌芽二、推动星火燎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1.复信林彪,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2.二七会议,发展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3.三号通告,分兵游击发动群众扩大革命根据地4.中央苏区初具规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初期实践三、领导地方工作,革命根据地建设思想日臻完善1.蛟洋会议:根据地建设思想进一步系统化2.苏家坡会议: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深入发展3.土地革命思想日益丰富四、形成中央苏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成功实践1.抵制“立三路线”,反对城市中心论2.成立江西省苏维埃,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3.罗坊会议,阐述诱敌深入方针4.打破三次“围剿”,中央苏区进入鼎盛时期第五章 反对本本主义,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新论断一、批评主观主义,制定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1.周鲁“开除毛泽东的党籍”,导致井冈山“三月失败”2.湖南省委“三变其主张”,导致井冈山“八月失败”3.致信中央,批评来自上级的主观主义4.反驳二月来信,批评中央的悲观主义错误思想二、反对形式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需要主义1.批评刘安恭,反对来自远方的形式主义2.批评红四军的错误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的“需要主义”3.红四军七大上的抗争,抵制来自基层的极端民主化错误三、洗刷唯心观点,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观念1.中央“九月来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2.古田会议决议,深化思想建党理论3.批评林彪“于中国革命不适合的”理论,论述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四、反对本本主义,论述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中国化表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2.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3.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化气派: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创造性提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第六章 抗击“左”倾思想,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激烈较量一、赣南会议,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直接交锋1.“8·30指示信”,对中央苏区的工作横加指责2.“9·20决议”,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致命打击”3.赣南会议,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二、宁都会议,苏区中央局开展“从未有过的反倾向斗争”1.赣州战役劳师无功,城市中心论的严重失败2.漳州战役大获全胜,出击求巩固战略的光辉实践3.坚持实事求是,断然否定中央错误指示4.四次反“围剿”决战在际,前线与后方的严重分歧5.宁都会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猛烈批判三、反“罗明路线”,教条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残酷打击1.罗明的意见书,来自斗争实践的报告2.反“罗明路线”,打击毛泽东的正确路线3.打击邓、毛、谢、古,矛头直接指向毛泽东第七章 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困境中深化一、身处逆境当中,深化军事战争思想1.指导其他苏区工作,拓展红军的战略战术2.抵制军事冒险主义,提出积极防御战略3.善于利用矛盾,促进统一战线工作4.内线作战不利,倡议外线作战方针5.蛰居云石山中,总结游击战争思想二、领导经济工作,创新经济建设思想1.批评错误认识,论述经济建设重要性2.提出新型经济政策,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3.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三、维护工农民主,发展政权建设思想1.维护工农民主权利,提出“苏维埃是民众自己的政权”的思想2.强化政府机构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3.密切干群关系,培养干部优良工作作风四、领导查田运动,丰富土地革命思想1.一波三折的查田运动2.制定正确策略,阐明查田运动的科学方法论3.纠正“左”倾错误,创造性地提出“富裕中农”的思想4.深化阶级分析理论,完整提出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五、长征路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高歌重奏1.通道会议,长征路上第一次严重争论2.黎平会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声音再次响起3.猴场会议,中国共产党人迈出集体觉醒一大步4.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结语实践中创新,曲折中发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痛定思痛:政策开始新变化自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有所反省。1927年4月14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表《关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告全世界无产者、农民及一切被压迫民族书》,指出蒋介石已被帝国主义所收买,已成了帝国主义强盗的同伙,工人运动的敌人。4月16日,周恩来等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武汉迅速出兵讨伐蒋介石。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蒋介石屠杀革命民众宣言》,号召人民起来打倒蒋介石。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党在紧急时期的任务,大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重大缺陷。大会虽然强调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革命领导权、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对待武汉政府和武汉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问题,都没有根据当时革命发展的危急局势,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对待右倾投降主义问题上,大会虽然批评了陈独秀忽略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右倾错误,但没有提出切合当时实际的纠正右倾错误的办法,大会仍然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对于当时的形势也没有做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分析。

后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连续,游历、读书和写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且这读和写都越来越浸透着自己的生命感受。儿时的我,完全是在一种英雄主义的文化氛围中浸润着,红色的烙印深深地镌刻在性格结构的深处。以至于几十年来,总也忘却不了那火热的战争传说,那壮丽的红色传奇。红色追寻,几成为几十年来的一种生命潜流。韶山的茅屋,井冈山的角楼,瑞金的礼堂,延安的窑洞,西柏坡的农院,留下的决不仅仅是隆隆的炮声,决不仅仅是好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艰辛的思想探索,深邃的理论创造。于是,追寻也就从儿时的好奇越来越转向理论求真,回溯也就不仅仅在于踏上那片片红土地,而且要扎进浩瀚的文献当中。从现场体验中获得更多的亲身感受,从文献稽索中获得更多的理性沉思。


编辑推荐

《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探究红色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智慧,记录1927-1935年在江西那片红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展示中华苏维埃政权——人民共和国雏形确立的全过程,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索性地以大众化形式展示理论性思考。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为基础,以学术为视角,以通俗为风格,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理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