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经济学

高敬峰 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

高敬峰 编  

页数:

308  

前言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古老分支之一,也是当前经济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即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在经济全球化逐步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今天,学者们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愈益浓厚。国内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早已被教育部列入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本书现遵照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精神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高校联编教材的要求而编写,适用对象是国内财经类和综合性高等院校的本科生。  本书的编写者是来自于国内四所高校的国际经济学授课教师,分别是高敬峰(山东经济学院)、邵文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崔艳娟(大连工业大学)、高明霞(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这些教师在各自所在的高校负责该课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也有些教师同时承担着该课程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授课过程中曾使用过的教材,既有国外教材的汉译本或国内教材,也有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我们此次通力合作,把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融入到本书的编写之中,希望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认同。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材体系规范,内容系统完整。  国际经济学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体系,其基本的理论框架、研究领域和范围已基本形成。本书按照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而编写,包括国际微观经济学和国际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前者关注于国际贸易问题,以国家作为研究的个体或基本单位;后者则研究国际金融问题,以国际收支、外汇汇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为研究的主要领域。  第二,把握最新动态,引入前沿理论。  最近几年,无论是国际贸易领域,还是国际金融领域,国际经济学理论都有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本书在介绍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把握该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诸如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新贸易理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等,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头十年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均适当进行了介绍。

内容概要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古老分支之一,也是当前经济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即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在经济全球化逐步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今天,学者们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愈益浓厚。国内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早已被教育部列入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本书现遵照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精神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高校联编教材的要求而编写,适用对象是国内财经类和综合性高等院校的本科生。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第二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二节 新古典理论中的贸易互利 第三节 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第四节要素禀赋和H-O模型第三章 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节 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节 产品内分工理论第四章 国际要素流动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 第二节 国际劳动力流动 第三节 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第五章 贸易政策措施 第一节 关税措施及其效应分析 第二节 非关税措施及其效应分析 第三节 出口措施及其效应分析第六章  贸易保护与贸易政策实践 第一节 关于贸易保护的传统理论 第二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第七章 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形式 第二节 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三节 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四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第八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账户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账户 第九章 外汇市场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第二节 外汇市场 第三节 外汇业务 第四节 外汇汇率理论第十章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整机制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价格调整机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收入调整机制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调整机制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政策工具 第二节 内外均衡与政策搭配 第三节 IS-LM-BP模型 第四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第五节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第十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争议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技术不同时国际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蒙代尔关于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础上的。马库森(James R.Markusen)改变了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中两国技术相同的假设条件,结果发现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不仅存在替代性而且还存在互补关系。  在马库森于1983年建立的模型中,假设两国(比如说美国和中国)之间要素禀赋相同但在生产技术上存在差距,假设两国都生产两种产品:钢铁和棉布。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棉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生产钢铁的技术比中国高,而中国生产棉布的技术高。美国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中国具有生产棉布的比较优势。两国发生贸易时,美国出口钢铁而中国出口棉布。  贸易后两国各自增加本国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从而造成两国不同要素回报率的变化。在美国,钢铁生产增加和棉布生产减少,导致资本相对需求增加,资本收益率提高和劳动收益率下降。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劳动收益率提高而资本收益率下降。这时,如果允许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中国的资本就会流向美国,而美国的劳动力则会流向中国。美国资本的增加和中国劳动力的增加都会进一步加强各自的比较优势,更多地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素流动增加了国际贸易,两者呈现互补关系。  类似的研究还有不少,在考虑了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后,这些研究发现要素的国际流动会促进贸易的增长。在引入了生产税、垄断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和要素市场扭曲等因素后,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之间也会出现互补关系。  (二)与技术关联的国际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  在传统的要素流动分析中,人们通常把各国的资本或劳动各自都看成是同质的要素,在各种不同行业的生产中都可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会使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的情况得到改善,有利于这些国家扩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同样,当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时,会促进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种要素的国际流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同类要素密集型产品的贸易。  但是,现实中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国际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动不仅仅是货币资金,而是与具体的技术和产品相联系的。劳动力也不是同质的,可进一步分为有技能的工人和无技能的工人。当这些与技术关联的要素进行跨国流动时,往往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与技术关联的要素流动包括: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或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产业的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技术人才向发达国家移民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其实这方面的书内容基本一样的,觉得它的编排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