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

汪效驷 安徽师大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安徽师大  

作者:

汪效驷  

页数:

3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解析陈翰笙无锡调查和其他相关调查材料,从经济与地权、社会结构、物质与精神生活等层面探讨江南这一近代化先锋地区乡村社会的变迁。
  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清末民国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展现了转型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的实态。经济与地权作为无锡调查的重点,在近代工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化和现代机器的侵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交织构成了转型时期乡村经济的特有形态;近代无锡乡村大多数农家以稻作为主、以蚕桑为辅的生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多种经营和“非农化”是农家经济的基本趋势。地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租佃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变化。近代江南乡村经济转型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了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陈翰笙应用阶级分析法,对乡村各阶级作了严格的区分,以作为调查的切入点。“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变化情况”作为元锡调查报告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近代江南乡村人口在动态中又保持着与传统社会一致的常态,那就是:呈波浪式增长,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偏高。工业化导致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打破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纯粹性,使人口的城乡结构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乡村人口的教育素质低下,职业种类趋于多样化。近代义庄的兴衰及其组织结构和社会职能的演变表明了宗族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作者简介

汪效驷,安徽桐城人。199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民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参与中组部重点课题项目。参与著述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陈翰笙的无锡调查和选题的缘起
一、陈翰笙和无锡调查始末
二、无锡调查在我国社会科学史上的地位
三、无锡调查与中国近代区域乡村史研究
第二节 范式、理论、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对中国近代乡村史解释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二、以无锡调查为线索的乡村社会史体系的构建
三、方法论: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寻找支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本书思路
一、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近代无锡地方史研究概述
三、“陈翰笙及其农村调查”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和相关说明
第一章 经济和地权:从无锡调查的重点透视社会转型的基础
第一节 近代无锡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蜕变
一、无锡传统农业的悠久历史及近代发展路径
二、蚕桑与稻作在农家生产结构中的地位
三、农家副业的多种经营与“非农化”趋向
第二节 地权的分布
一、学术界关于近代地权问题的分歧
二、近代无锡土地所有权的分布
三、近代无锡土地使用权的分布
第三节 近代无锡的租佃制度
一、近代无锡租佃关系的发达
二、无锡租佃制的种类
三、以无锡为代表的近代江南租佃制的基本特征
小结
第二章 人口、阶层、宗族:重新解读无锡乡村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近代乡村人口的结构分析
一、近代无锡乡村人口的规模和性别年龄结构
二、人口流动的增强与城乡结构的稳定
三、近代无锡乡村人口的教育职业结构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构
一、几种农户分类法及其本质
二、乡村阶级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
三、职业分层的孕育
第三节 宗族的近代命运:以义庄为对象的考察
一、近代苏南义庄的繁荣与没落
二、近代义庄组织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义庄社会职能的近代转变
小结
第三章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转型时期的乡村生活审视
第一节 物质困局:农家生活水平的量化分析
一、农家的固定资产
二、生产成本与收益
三、生活消费支出
四、负债的面和量
第二节 精神迷惘:宗教迷信在乡村的盛行
一、宗教、迷信、乡村社会及其他
二、传统迷信的不绝如缕
三、洋教在乡村的流播
第三节 守护传统:近代的乡村风俗
一、无锡乡村风俗的丰富内涵
二、乡村风俗的基本特征
三、粗风陋俗与移风易俗
小结
第四章 革命与改良:解决乡村危机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抢米风潮:乡村危机的缩影
一、无锡抢米风潮的发生及经济背景
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抢米风潮的社会成因
三、救急与救穷:抢米风潮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陈翰笙及其“中国农村派”:革命
一、陈翰笙和“中国农村派”
二、陈翰笙的“革命”理论
三、“中国农村派”对“革命”的阐释
第三节 统治当局的努力:农村合作
一、无锡农村合作运动概况
二、抗战前合作社的种类及其业绩
三、合作运动绩效分析
第四节 改良派的实践:民众教育实验
一、无锡民众教育实验的由来
二、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的设立与举措
三、民众教育与乡村社会转型
小结
结语 近代江南乡村社会转型的基本态势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时任院长高践四从该院第一届学生中选留了无锡籍的秦柳方、钱俊瑞参加创设民众教育实验区,担任干事兼学生实习指导员。1929年寒假,秦柳方等人在学院附近寻觅区址,最终选定黄巷作为完成民众教育的第一步即以村为单位的实验。黄巷坐落在无锡县景云市(第二区)一六图,东南北均界无锡市,西界庵头村,是城郊靠近工厂区的一个自然村。与该院附近其它村落相比,黄巷作为实验区,具有自身的优势,因为“较大的村庄,如杨木桥,居民大都业摇船,少数业泥水匠,离村亦较远,如冯巷,居民有600余人,但离院约四里有余,将来不但于办事上不能收联络之效,恐将影响于在院学生之实习,其他各小村落,又多三户一村,五家一巷,零落疏散,不适于实验事业之举办。黄巷居民有百二十余户,590余人,业农者又占多数,离院约一里。往返只须十分钟,在本院附近五里以内的各村落中,黄巷比较最适于划区标准,于是实验区的地址决定在黄巷。”②据当事人秦柳方的回忆,1929年3月,“甘导伯(院部教务部副主任并在院讲课)和我以及余丽秋进驻该村,4月,赵步霞、钱俊瑞到区工作,7月张锡昌到区。我们到区后,先借住民房,开始筹备,并展开各项教育工作。”③实验区先后由赵步霞、余庆棠担任总干事,先有甘导伯、钱俊瑞、秦柳方、俞丽秋,后增加张锡昌、黄凤祥等人为专任干事,另有若干名兼任干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 PDF格式下载



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清末民国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展现了转型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的实态。经济与地权作为无锡调查的重点,在近代工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化和现代机器的侵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交织构成了转型时期乡村经济的特有形态;近代无锡乡村大多数农家以稻作为主、以蚕桑为辅的生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多种经营和“非农化”是农家经济的基本趋势。地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租佃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变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