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聖母
1996
時報出版
尚‧惹內,Jean Genet
阮慶岳
无
本書是《竊賊日記》作者尚.惹內另一本傑作,為其完成於牢房中的第一本小說。故事是以德凡(Divine)--惹內自身的投射、達琳(Darling)和聖母(Our Lady)三人為架構,藉由犯罪及性倒錯的內容將傳統道德觀完全顛覆,惹內以詩的文字,第一第三人稱交錯敘述,現實與夢幻更替,譜出這本極端疏離而優美的書。惹內創作此書,同時進行自身的療毒與轉化過程,從犯罪中超越。
導讀
不知何在的故鄉
1.惹內的一生——中世紀的鍊金術士
惹內最引人處是他的生命
而非作家惹內的創作
這是法國二十世紀小說及評論家Georges Bataille在他的文評集《文學與罪惡》(Literature and Evil)中所提到的話;他又說:「文學不是純真無邪的。它自覺的暗藏著邪惡。」而惹內是他在書中所引用作比喻的作家之一。惹內是這樣的嗎?我們也許當先看看他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
惹內在一九一0年以私生子的身分誕生於巴黎,旋被母親棄置,並由一農村家庭領養。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好閱讀與幻夢的孩子,而且一直抗拒著農村的勞務工作。他同齡的村童也早就注意到他從來有著巴黎人與紈 子的姿態,雖然他們成長的模式幾無差別。
青少年時他離開家鄉,幾次嘗試抗拒權威與管教,使他被當成不良少年,而被送往一個極嚴格的少年感化院,他細緻的體格與好閱讀的習性在那兒受到鄙視,他也從此沒有再受到任何正式的教育。
他在西班牙、東歐及北歐流浪了幾年,之後投身軍旅,服役於中東、摩洛哥及法國。惹內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七年不斷出入獄中期間,以極驚人的創作力寫下了五部小說,其中四部可歸類為所謂的「告白式自傳小說」。
在他的一生中,有一股幾度導他逼近死亡的深沉悲哀,一直追索著他。勤奮創作時,他可以將之忘卻,此外則陷跌入蒼白的自我仇視中,甚至會試著自殺。在小說完成後,他沉鬱靜默了七年,之後的兩年,他又寫下了三部撼人的舞台劇:《陽台》、《黑鬼》、《屏風》(The Balcony; The Blacks; The Screens),這些劇作是在愛神的祝福下完成的(他當時正處在一生中最幸福的愛情中,他愛戀著高空走索人阿布達拉哈[Abdallah]),但這段美好時光卻以死亡終了;阿布達拉哈以及惹內的朋友兼作品英譯者Bernard Frechtman先後自殺身亡,惹內也幾乎在這同時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六0年代中期是他生命中一長段晦暗荒涼的時期。
而從一九七0年到他死時的一九八六年,他有如重生般的開始一連串為牢犯及外勞爭取合法人權,以及參與兩個無領地組織──美國黑豹黨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活動。這段期間,除了偶爾發表的零星短文及訪談外,他在文壇保持著近乎全然靜默的姿態。死後出版的《愛之囚》(Prisoner of Love),他拋除了以往小說中慣用的「優美文體」及幻夢架構,以及舞台劇中嘲弄詭論、雄辯滔滔的姿態,沉潛入一種安靜誠懇的嶄新語調;同時顯示出對周遭世界──包括歷史、建築、政治,甚至他小說中一直少見的女性──所有的新的關懷與興趣。
有如中世紀的鍊金術士,惹內在一生中不斷展現出驚人自我幻變的魔力。他的一生似乎是不斷藉由委身僕傭,以期能得到一個家的反覆過程;然而這期待中的家,卻也是他從來沒能真正見到也不知何在的故鄉。
2.惹內作品的風格──暗藏甦醒的夢
詩是讓你心甘情願去
吞食大便的藝術
這是惹內對詩的定義。毫無疑問的,惹內的作品是充滿詩意的;但是只要他一發覺你已陶醉入他的詩境中,立刻會跳到另一件不相干的事情上,或是轉換成嘲諷的姿態。他的確具有沙特所宣稱的那些殊異特質──曖昧、宿命、疏離、反溝通等……。他以詩引你入夢,你漸漸深入,也漸漸發覺到原來這夢是要你甦醒來的,你無法不醒來,但卻早已深陷入他的夢中,而且找不到夢的出口了。
他呈露內在的一切,坦然無懼的讓我們直視入他最隱晦卑賤的原形,這種毫不遮隱的坦露,令我們窘然不安,並心生崇敬;然後我們忽然會開始猜想著這真實的一切之後,是不是還隱藏著些什麼?似乎有某種更深層無法見到(只能憑直覺去感受)的神秘物件立在簾後盯望著你。這神秘性是如此的浩大與矇攏;竟然深深的吸引了我們(我們卻連其真實存在與否都不確知),而原先引人側目的背德污穢行為,似乎頓時無關緊要了。
惹內可被歸入法國傳統告白文學傳統中,但是事實上他十分反對所謂的傳記小說,他認為大部分的傳記作家都只是心理分析家,藉著行經的路徑來窺視人生,他寧可拋棄所謂的事實,以便自在的以藝術與詩意來描述人生。
他使用告白文學的型式,卻又在文中質疑事情的真實性,甚至堅持其為虛假的;整本書雖然不斷有這樣的反覆與無常,卻又展現出強大驚人的說服力;他深深了解這種造假,如果毫無鑿痕而且十分成功,那就是所謂的真實了;因為真實與否並不是他的重點,而且「人當說謊以維持真實」。因此他不厭其煩的用繁瑣的細節描述、不安的情節跳動、穿梭的人物交織,甚至誇大炫耀自己的惡行,來述說一個其實十分簡單的故事。不管身為作者或是凡人,惹內絕不重複自己。作為作者,他有著能以哲思來重塑這個世界的力量,他拒絕接受事物既定的價值與意義;而作為朋友或是愛人,他更是閃爍難解,他多次安排了他愛人的婚姻,安置他們住入他購置甚至親身設計的房子內,他通常會留一個角落給自己,但卻又絕少現身。
在閱讀惹內時,請不要完全忘記,我們在讀的其實是他的小說,而非他的傳記。
3.惹內作品的意圖──以咒語織網住自己的蜘蛛
「為何要偷竊?」
「因為別人認為我是賊。」
這是《繁花聖母》中的兩句對話,我們可看出惹內意圖抗拒命運的強悍態度。身為罪人——私生子、同性戀者、竊賊、妓男、告密者,使他得以與上帝對抗,因為耶穌永遠無法犯下同樣的罪。他有如一具剛被斬首,立刻在手中捧著自己頭顱走回來的軀幹,斬首地無法定他罪。《繁花聖母》中的德凡想藉犯罪來解脫掉道德的重擔,最後還是被道德捆綁凌遲了。
「比現在好一千倍,對我又有什麼好處?這樣深重的罪孽,怎樣才能彌補回來?不如就惡到底。」
惹內深諳讀者窺私的慾望,他以陽具勃起的過程來誘引讀者,卻以拒絕射精來表達他對讀者的蔑視。讀者是他自我崇拜的祭品。他也是自我宇宙的創造者,他不允許所創造的角色,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力,更「不當被其他任何標準來檢驗」;他是被這個道德世界(中產階級)所拒絕的神,只好選擇成為負罪者的上帝。
然而成為自命的神,並沒有使他更快樂,他因此更清楚的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我們創造了這麼多,卻無力去執行一個真實的生命」,並產生了因無法確知自己是否真的是神,所造成的傷害性。他甚至說:「寧可身為王子所愛,而非王子;寧可身為神父,而非上帝,以蒙受光彩。」能散射光芒的太陽,永遠收受不到和煦的陽光。他同情那些「有著精緻品味,卻被迫去愛他們所憎恨事物」的人,這有如「被自己的品味所姦淫」,然而他又同時相信這種無法自免的克己過程,可以增添人的聖性。所以命運對人的摧殘,可以在他這樣的赦免下,得到寬慰與平衡。
這的確是本「自瀆的史詩」,他以手淫來抗拒性交,以手淫來譜出聖樂;惹內以禁慾者的姿態,藉著創作這本書,想尋獲破解命運之毒的方劑,並同時找出開啟夢幻閘門的魔語,以進入永恆的慾念中。
惹內是清晨醒來以咒語裹網住自己的蜘蛛,雖然終究無法脫離出自己的咒語,他卻因此成為人的贖罪者,背負著我們沉重的罪,一步一血的以肉身親自行過煉獄,不自覺中度化了我們虛假的生命。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