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希臘人為什麼有智慧

史帝芬.博特曼 Bertman, Stephen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出版时间:

2009-09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作者:

史帝芬.博特曼 Bertman, Stephen  

页数:

304  

译者:

陳怡華  

Tag标签:

无  

前言

  外星人的智慧  (抽言)  這截然不同且陌生的智慧,始終存在於地球,  它以陌生的文字書寫,遍布在各式殘骸之中,  經過數千年的光陰,與此時的我們相會;  這就是古希臘的智慧。  五十年多前,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傍晚,據說在新墨西哥州的羅茲威(Roswell)市郊發生一起事故。目擊者指出,一架不屬於地球的飛行器在此墜毀。現場發現的殘骸是一種超輕量金屬,用手擠壓變形後還能恢復原狀,其中一塊碎片上所刻的特殊符號,看起來不像地球上的文字系統。在殘骸附近還找到了倖存者,長相和人類大不相同,他們沒來得及說出自己的故事就死了。在羅茲威墜毀的,是來自另一座銀河系,或甚至是另一個向量空間的太空船?這些來自外星球的飛行器,穿越時空,進行了一次不可思議的長途飛行。當然,官方照例否認以上這些說法和臆測。  如果這些▲真的▼發生了呢?如果這些都是事實呢?  從這些外星人──這些來自外太空的訪客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而關於宇宙、人生甚至是關於人類自己,他們又將傳遞什麼樣的智慧?  如果我們不傾聽他們說的話,不努力辨識他們的文字,不在他們留下的殘骸裡找出更多屬於外星人智慧的跡象,實在不智。  ※等待知音的遺產  其實,這樣截然不同且陌生的智慧,始終存在於地球,而且唾手可得。它以陌生的文字書寫,遍布在各式殘骸之中,經過數千年的光陰,與此時的我們相會;它來自於過去,來自曾經存在於這個星球但如今早已失落的文明。在頹圮的城市廢墟中,在神廟的斷垣殘壁裡,在記錄著兩千年多前曾使用的語言的散佚手稿上,它流傳了下來。這就是古希臘的智慧。  因此,我們應當重新認識這個失落文明的遺物與文獻,重新解讀文字或文章,看看是否能將前人的教誨應用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  然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為什麼對我們來說,它像外星人般陌生?  ※以希臘為師  古希臘人傳遞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誨?首先,生命如此短暫、易逝,好好珍惜,切莫虛度;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  其次,只有投注時間發掘自我,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我們擁有尚未開發的潛能;我們擁有有待成就的自我,惟有努力不懈才能成就自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一趟精神上的奧狄賽之旅,橫越時間之海。  我們無法獨自面對這趟航程,需要其他人的幫助與關照才能順利抵達港口。同樣的,當他們也參與這樣的航程時,▲我們▼也會伸出援手,付出關懷。  沿途將有許多阻礙和誘惑--那阻礙難以克服,那誘惑難以抗拒;向強流低頭、向巨浪投降的誘惑,促使我們放棄夢想。但最大的阻礙和危險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們的內在:我們寧可維持現況而不願發展自我。我們最大的敵人來自內在,那裡潛藏著黑暗且具破壞性的情緒;那裡也存在著理性的光明,指引我們迎接黎明。  我們應熱愛生活,同時當心誘惑;我們應選擇熱情投入生活,而不是安逸度日。最重要的是性靈的成長,而不是神經末梢的麻木。這是我們和動物不同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區別。  ※涇渭分明的世界  我眼中的希臘智慧不僅屬於古代,更像來自其他星球。究竟是什麼讓它顯得如此陌生?它顯然來自另一個世界,來自於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我們在自己的文化中成長、生活,因為生活的侷限,不但沒有敞開心胸把這些教誨當真,相反的,我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讓我們對希臘智慧異常陌生。  我們生活的社會,物質豐饒遠超過任何已知社會。這個社會重視的是權力、財富及種種物品,而不是人類精神這種無形的東西。我們的教育讓我們以為,身邊擁有的一切代表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快樂來自於獲得、擁有和享受物質,擁有的愈多,就愈快樂。這印象不僅來自於廣告標語,也來自於周遭的非文字影像,以及身邊的成功典範。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速度驅動的工業技術發展社會,沒有太多機會深思和反省生命的意義與目的何在。速度確實約束了我們的觀點,讓我們無法深思或反省,反而以感官刺激來滿足我們。事實上,過去人們不曾質疑過社會建立的前提,一旦太多人這麼做,對經濟將產生不良結果,甚至破壞力十足。然而我們只是不斷前進,我們的效率維持全體利益,我們對速度的沉迷又有利於全體利益。  儘管我們的電腦塞滿了資料,但其中並不具備智慧。我們已經擁有所有需要的解答,缺乏的只是問題;再度找到那些遺失的問題,將能為我們擁有的空洞事實提供意義和目的。  物質和工業技術的發展,讓我們誤以為老東西既過時又無用,我們因而不再凝視過去,也錯過了非主流文化智慧對個人與社會解放的助益。  ※永恆之死  我們生活在駭文化(hyperculture)時代,這個文化為了人類自身利益而變動太快。「現在」是快速變動且無感的電子;我們受制於當下,受制於眼前的此時此刻,對時間的其他面向畫地自限、毫不妥協。  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活在潮流之中,只有極少數事物得以留存或刻意讓人保留下來。在這樣的環境裡,因為沒有永恆,我們毋需給予任何熱切的承諾。我們對他人、對無常的自我以外的任何事物,幾乎毫無義務可言。  置身這樣的年代,我們見證著永恆之死,見證著亙久不變的事物逐漸殞落,儘管它們曾是過去許多世代人們安定的力量,也是人類道德指標的來源。  隨著我們對歷史的記憶逐漸淡化,過去也被遺忘了。我們因這樣的文化健忘症而痛苦,整個社會彷彿罹患了阿茲海默氏症,在熟悉的環境中迷失且困惑。  我們隨時隨地都感受到緊迫盯人的壓力,那不是讓我們重歸正軌的自然需求,而是人為的、侵犯生活的迫切壓力,一種電子式的急迫性,要求我們以光速回應每個外來的要求。這種人為的急迫感,讓我們的生活分崩離析。  ※不完美的希臘人  古希臘人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他們也屢遭失敗。  他們本身或他們所處的世界並不完美。他們的生活不如我們便利,也缺乏許多如今視為不可或缺的物質。當時的生活比較危險,生命也比較短暫。  而且,希臘人很少達到他們所尊奉的理想,有時甚至因為盲目追求理想而導致悲劇。  不過,和其他民族相較之下,大多數古希臘人喜愛提問,而且熱切地透過文學和藝術來表達這些問題。他們認真看待生活,雖然不至於因而無法自嘲或揶揄生活,但卻帶著批判的角度來檢視自己和缺點。他們留給我們的遺產,就是那些永恆存在的問題。

内容概要

  希臘文明不只是教科書的題材,能引領我們享受充實愉悅的生活。生命應該像一座希臘神殿。  現代人已經快要到外太空度假了,但為什麼過得沒有古希臘人好?科技、財富與忙碌快速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蒙塵,耳不聰目不明。然而希臘人在幾千年前就擁有一切:圓滿的生活、坦然談情說愛、傾聽心底的渴望,創造出史上已知最先進的高度文明社會之一。希臘文明已經死亡或被歷史掩埋了嗎?還是只能成為學院的研究對象?  一本講古希臘八大智慧的書,作者是古典學教授,他以巴特農神殿的八根柱子,講古希臘人的八個智慧,告訴讀者如何效法希臘人建立一座屬於自己的人生神殿。作者深入淺出,以信手拈來的希臘神話與文學故事為例子,一一陳述人本主義、追求卓越、中庸、自我認識、理性、永保好奇、自由去愛、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等八個智慧。以人本主義來說,舉了阿奇里斯與奧德賽,都是耳熟能詳的神話,但一般人不見得能從中悟出智慧。透過作者的描述,讀者除了找到自己的神殿,還是一趟輕鬆愉快的知識饗宴。  本書有精美插圖,為雙色書。

作者简介

  史帝芬·博特曼(Stephen Bertman),哥倫比亞大學希臘和拉丁文學博士,約克大學古希臘羅馬文學博士,布蘭迪斯大學近東和猶太研究博士。博特曼博士出版關於古代地中海文明一系列著作,特別是關於古希臘羅馬和近東歷史思想的文章和書籍,包括《藝術和羅馬人》(Art and the Romans)、《穿過時光大門︰考古學傳奇》(Doorways through Time: The Romance of Archaeology)、《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生活指南》(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他也探索當代文明的挑戰,《駭文化;疾速的代價》(Hyperculture: The Human Cost of Speed)、《文化失憶症;美國未來和記憶危機》(Cultural Amnesia: America's Future and the Crisis of Memory)。  博特曼博士身兼教師、作家、教育諮商者和演說家,致力於為古代文明搭起通往現代世界的橋樑。他和妻子伊蓮(Elaine)現居於密西根州的西布魯菲爾德(West Bloomfield)。  陳怡華,輔大大傳所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優游於讀樂書海。

书籍目录

序 希臘智慧的啟示 傅佩榮前言︰外星人的智慧導讀︰希臘智慧的八根石柱01 第一根石柱--人本主義02 第二根石柱--追求卓越03 第三根石柱--行中庸之道04 第四根石柱--認識自我05 第五根石柱--理性主義06 第六根石柱--源源不絕的好奇心07 第七根石柱--愛好自由08 第八根石柱--個人主義09 沿路的阻礙10 攀越其他高峰尾聲︰抵達巔峰希臘的主要神祇古代希臘歷史大事紀譯名對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希臘人為什麼有智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