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原來孟子這樣說

傅佩榮 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傅佩榮 著  

页数:

256  

前言

  我們談儒家,都要提到孔孟之道。大家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但為什麼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後孟子出現,才跟他前後搭配,形成代表儒家的正統思想?孟子這個人到底有怎樣的思想特質和特殊的見解,他的成才之路對於今人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我們先從他的家庭談起。  孟母的身教  孟母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當時各種條件都缺乏的情況之下,卻給了孟子最好的教育,孟子日後的成功與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她是孟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這一點,從下面的幾個小故事不難看出來。今天談孟子,很多人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三」字,在古代是「多次」的意思。也就是說,孟母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曾經多次搬家。  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就模仿大人的樣子,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不願意讓孩子學這些,就搬了家。這次搬到了市集旁邊,孟子就以叫賣為遊戲,學著秤斤論兩、討價還價。孟母一看,這種環境對小孩子也不合適,於是再度搬家。最後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那裡的學生學習讀書和禮儀。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住了下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孟母很注意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意選擇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外在環境,來薰陶感化孟子。這對孟子的成才起了非常關鍵的啟蒙作用。  孟母還注意身教和言教相結合,以身作則,經由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孟子。據《韓詩外傳》記載:當孟家還在市集旁居住時,東邊的鄰居殺豬,大概是豬叫的聲音很淒厲,小孟子就問:「他們為什麼要殺豬呢?」媽媽隨口就應了一句:「要讓你吃豬肉啊。」孟子十分高興,就等著吃肉。媽媽其實是開玩笑啊,說完之後,她很後悔,想到自己一直教育兒子要誠實守信,怎麼可以帶頭不守信用呢?為了不失信於自己的孩子,儘管家裡經濟十分困難,她還是買了一塊豬肉給孟子吃。身教重於言教,母親以自己的行動示範什麼是「言而有信」,確實比許多言語上的教誨更為有效。  關於孟子,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三字經》,叫作「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子小時候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兒子逃學,非常生氣,就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織的布匹剪斷了。孟子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母親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了。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學得來。你今天不刻苦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割斷的布匹一樣,不能成才。」孟子非常慚愧,從此開始專心讀書,旦夕勤學。  後來,孟子成年了,在學問上有所成就,也結了婚。有一天回家,他看到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伸開腿坐著,就很不高興,甚至產生了休妻的念頭。因為這樣是不合乎禮儀要求的,守禮的表現,應該是坐在腳後跟上面,有人來了就要上身直立跪坐。孟母問明情況後,責備他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根據禮的要求,『將上堂,聲必揚』,一個人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要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不能直接去觀察別人。  你自己先沒有守禮,怎麼可以怪妻子呢?」孟子發現錯在自己,就打消了休妻的念頭。我們現代人看這個故事,難免會覺得古代的婦女真可憐,在家裡一個坐姿或者站姿不對就有被休棄的危險。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卻能看出孟子的母親非常明理,也善於培養孟子嚴以律己、知錯必改的品格。再後來,孟子已經在社會上很有成就了,他到了齊國,做到三卿之一,就是很大的官了。有一天,他心情不太好。母親一眼就看出來了,問道:「你心情為什麼不好啊?」孟子說:「現在齊宣王雖然給了我很高的待遇,卻一直不肯實施我的政治主張。我很想離開去宋國行道,但母親年紀大了,搬遷不便,所以遲遲沒有走。」孟母說:「你千萬不要因為我而忍耐。我是婦道人家,我守我的禮,相夫教子  你是一個讀書人,要以行義為上。我來守禮,你來行義,該離開就離開,千萬不要顧念我。」事實上,孟子後來的確離開了齊國。不過孟子在齊國期間,孟母就已經過世了,後來孟子還特地將母親遷回魯國安葬。孟子是鄒國人,鄒國是魯國的附庸國,他還是把魯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孟子成長於單親家庭嗎?上面這些小故事,雖然不一定真實可靠,但我們可以想見,在孟子人生的很多關鍵階段,他的母親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那麼有人要問了,他父親呢?孟子是不是跟孔子一樣,父親過世很早,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呢?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順帶回答這個問題。  孟子的家不是單親家庭。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為在《孟子》書中提供了特別有力的證據。《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平公準備去拜訪孟子,一個叫臧倉的寵臣阻攔說:「您不要去,因為賢者應該表現出禮和義,而孟子沒有做到,他是後喪逾前喪,後來為母親辦的喪事,排場超過了以前為父親辦的喪事。」於是,魯平公沒有去見孟子。樂正子問他原因,魯平公就把臧倉告訴他的事說了。樂正子說:「他沒有不合禮義啊,父親過世的時候,他比較年輕,身分是士;後來母親過世時他做了大官,身分是大夫,父母的喪禮要按照兒子的身分來確定規格,這是古時候規定的,沒有什麼不合禮義的啊!」魯平公沒話說,於是推託說:「我說的不是這個,我要講的是他給母親辦喪事時,棺木和衣物太華美了。」  孟子為母親所辦的喪禮,的確是非常隆重。孟子有個學生叫充虞,負責為孟子的母親籌辦喪禮。辦完喪事之後,他也覺得非常奇怪,就找機會請教老師說:「您為您母親置辦的棺木似乎太好了。」孟子怎麼回答呢?他說:「我們一向只是規定棺木的厚度,而沒有其他限制。從天子直到百姓,講究棺槨不只是為了美觀,而是要這樣才算盡了孝心。如果受法令限制不能這麼做,就不會稱心;如果沒有錢財可以這麼做,也不會稱心。既合法令又有錢財,古人都這麼做了,為什麼只有我不可以呢?」我們由此知道孟子的原則,只要做子女的有能力,可以給父母做到最好。而且在儒家看來,奉養父母親,每天都要做,不能當作最大的事;真正重大的事是父母過世的時候,好好辦喪事,讓他們死後哀榮。  魯平公最終沒有去拜訪孟子,孟子也不怪他。孟子認為任何事情都要看時勢所趨,條件成熟了自然就成了,今天沒有來,代表條件還不成熟,不需要勉強。這是儒家處事的態度。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知道,父親過世時孟子已經是士的身分,也就是受過教育的文化人,肯定已經成年了。我們之所以用這麼多篇幅介紹孟子的家庭,不僅因為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具有根本的影響,而且可以給當代人一些有益的啟示。接下來,我們要介紹孟子在家庭之外的社會大舞臺上,到底有什麼樣的遭遇,有什麼樣的發展。關於這些,我們要借助一部赫赫有名的史書--司馬遷的《史記》。  原文:魯平公將出, 嬖(ㄅㄧˋ) 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 而後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ㄍㄨㄛˇ)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梁惠王下》  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ㄒㄧㄠˋ)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怎樣成為「亞聖」?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談到孟子的時候只用了兩百多個字,但是他寫得非常精采。  司馬遷說,「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騶(ㄗㄡ),通常寫作鄒,在今山東鄒城一帶。孟子是子思的學生的學生,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所以要講輩分的話,從孔子作為儒家第一代,到孟子已是第五代了。輩分上是比較晚了,但重要的是什麼呢?司馬遷用三個字描寫孟子,叫作「道既通」,意思是他把孔子的道完全學通了,這才站出來說要宣揚儒家的思想。  孟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在西元前三七二至前二八九年之間,亦即戰國時代( 前四七五--前二二一) 的中期。這個時候, 在西方, 柏拉圖( 約前四二七--前三四七)已經建立了學院,就是西方的第一所大學,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前三八四--前三二二),已經建構宇宙觀、人生觀各種宏闊的思想體系,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前三五六--前三二三),馬其頓的國王,已經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在中國,諸侯爭雄,都希望富國強兵、統一天下,急相延請有學問、有見解的人士,為自己提供治國方略。孟子從四十歲開始周遊列國,帶著學生,到任國、齊國、滕國、薛國、宋國這些國家去遊說。  幾年跑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因為這些諸侯國除齊國外都是小國,起不了太大作用。而那些大國呢?像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富國強兵;楚國與魏國任用吳起,戰勝了很多國家;齊國任用孫臏、田忌這些將軍,「諸侯東面朝齊」。這些大國都盡力擴張士地,成為霸主。這個時候孟子帶著學生去找這些國君,說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希望他們能施行仁政,可以想見,效果不會太理想。孟子五十二歲時,去梁國謁見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話就問:「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將為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呢?」他一講利益,孟子就皺眉頭,說:「大王何必談利益呢?你只要談仁義就夠了。」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一般人都追求利益,儒家講的卻是仁義,孟子跟國君所談的,是孔子的思想、以及堯舜與夏商周三代的開明帝王是怎樣去照顧百姓的。孟子整個的思想就是設法讓你明白,講仁義就可以取得最大的利益,因為這符合人性的要求,天下百姓都會支援你。仁者無敵,你將來可以稱王。孟子周遊列國時,場面非常盛大,後面跟的車子幾十輛,學生和朋友幾百位。當時孟子已經是赫赫有名的學者,到各國都會受到禮遇,因為國君總希望借重孟子抬高自己的名聲,讓別人認為自己尊重讀書人。但是,在一個弱肉強食、天下逐利的時代,孟子的主張注定只有理論上的證明,而沒有實踐的機會。  他五十四歲時到了齊國,見到齊宣王。那時齊宣王剛剛上臺,很想做一點事,所以孟子跟他談得比較多。而齊宣王也特別請孟子擔任客卿,類似於國家顧問,地位很高,但卻沒有實權。孟子很多建議都不能夠落實。從五十四歲到將近六十歲,孟子都待在齊國,不是因為喜歡齊國,而是因為戰爭頻仍,要走也走不了。孟子從來沒有得到真正執政的機會,他的生命就在周遊列國中慢慢消耗。政治理想既然沒有實現,孟子便回到魯國專心著書,最終完成了《孟子》一書。  《孟子》一書共有七篇,每篇再分上下,所以在編排上,就有十四個部分了。篇名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前六篇皆以人名為篇名,取自各篇開頭的人物,只有〈盡心〉篇例外。有一個疑問,這本書是如何寫成的呢?如果是孟子親自執筆,那麼他的學生,如公都子、屋廬子、樂正子、徐子,為什麼會稱「子」呢?「子」是對男子的尊稱,用於前輩、老師身上,或客套之時,孟子沒有理由對這些學生一再稱「子」。  其次,古代諸侯的諡號是死後才定的,孟子著書時,所見諸侯還有健在的,甚至還有晚逝於孟子的,孟子怎麼可能知道他們的諡號呢?這幾個問題不難回答,就是:孟子完成了《孟子》一書的主要內容,學生萬章、公孫丑等再加以修訂,所以會有上述兩點情況出現。司馬遷說孟子把孔子思想發揮到了「道既通」的程度,並在晚年時建構成為體系。應該說,孟子的思想得以與孔子並稱,首先應歸功於司馬遷以歷史學家的身分對他所作的歷史定位。到了東漢,當時的學者趙岐在注解《孟子》時,說《孟子》一書無所不包,天地萬物,仁義道德,性命禍福,全部都在裡面,所以他就直接用「亞聖」這個詞來稱呼孟子。這是孟子「亞聖」頭銜的由來。那麼,孟子對儒家思想究竟有哪些貢獻呢?或者換句話說,孟子的思想對於儒家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内容概要

  ◎本書榮獲  中正文化獎  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教育部教學特優獎  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  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經典傅活】  千年經典,千年智慧,跨越千年而依然行之有效的大智慧。「經典傅活」是傅佩榮教授對國學精華深刻闡述,專家不覺其淺,大眾不覺其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孔孟老莊的智慧帶入尋常生活,發現安定身心的力量。  從柴米油鹽到為人處世取捨之道,從進德修身到前途的抉擇,從是非判斷到生命攸關,人生處處是岔路,而選擇向左還是向右,是遵循內心的真誠,還是隨波逐流?傅佩榮教授以獨到積極的解讀,將孟子從千年前拉到了當代,貼近我們現實生活的主題,展現出孟子的全方位觀點。  孟子晚於孔子一百多年,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的宗旨始終相互配合,孟子把孔子的思想,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以修養論、教育觀、天命觀、人性論、人生境界最為關鍵,每一個面向都映現出核心理念的精采。其中最重要就是人性論,傅佩榮還原孟子的原意,人性「非本善」而是「向善」,找出積極的動力,是我們修養身心的泉源所在。  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成就自我的修練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將泉湧而出。隨書附贈傅佩榮教授主講「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有聲書選摘,修養從心始,配合孟子所講培養浩然之氣的方法,到最後這個心,因內心真誠而自信,因自信而真正快樂。孟子親身做了示範,我們不妨亦步亦趨。

作者简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台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在台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十七年來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此外,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演講家,每年舉辦兩百多場人生哲學講座,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孟子、北京電視台「養心堂」主講莊子、國學天空,另在鳳凰衛視、山東衛視、上海衛視等多家電視台主講國學,深受中國大陸讀者歡迎。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他說這一生只做四件事,研究、教學、寫作、演講,這四件事情,讓他有機會把最深的思想,儒家、道家、易經……等等,一步步淺顯、普及化。傅佩榮教授作品行文一如本人,幽默風趣,平易近人而又深入淺出。獲獎紀錄  國家文藝獎  中正文化獎  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教育部教學特優獎  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  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主要著作  成功人生  人生問卷  生命的精采由自己決定  人生的快樂靠自己追求  生命的逆境要勇敢面對  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  抗壓有方法  生活有哲學  生命重心在何處  人生需要幾座燈塔

书籍目录

前言 自信的快樂第一講 孟子這個人孟母的身教孟子成長於單親家庭嗎?孟子怎樣成為「亞聖」?孟子對儒家的貢獻孟子的委屈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孟子?第二講 教育這件事誰有資格當老師?怎樣才算好學生?教育的方法孟子到底教什麼?第三講 百善孝為先怎樣才叫孝順?「不孝有三」是哪些行為?不能選擇父母與兄弟尋找和父母相處的方法當親情與法律衝突第四講 休養見心性怎樣培養勇氣?怎樣培養浩然之氣?怎樣找回失去的「心」休養的方法休養的快樂第五講 仁政有方法經濟是政治的基礎國君的責任大臣的責任仁政不是唱高調第六講 異端要批判為什麼要批判異端?農家的矛盾之處墨家違反人情之常其他批判儒家之路第七講 孟子的辯才努力開導國君為自己辯護原則與變通第八講 性善有說法人和動物的差別善的發端惡是怎麼來的?孟子沒有說過「性本善」第九講 人生的快樂快樂與憂患並生三種過稱王天下的快樂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在快樂中成就立體的生命第十講 人生的境界修練性格就能成聖人生的六種境界孟子一生的抱負

章节摘录

  前言:自信的快樂  孟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他個人的能力與成就上,而是奠基於他的儒家學說,亦即他從孔子那裡所得到的思想啟發。儒家的觀點是什麼?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就會發現內心有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可以總稱為「善」,其內容是需要教育來界定的。於是,人在接受教育之後,始終以真誠態度面對自己的責任,並且勇於實踐,擇善固執,最後可以止於至善。  這樣的人是坦蕩蕩的,是俯仰無愧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時也是快樂無比的。孟子晚於孔子一百多年,他所處的戰國時代中期比孔子的時代更為混亂險惡,但是他了解孔子的思想,進而深刻闡述,廣為傳揚,使儒家學說形成完整的系統,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每一方面。《孟子》一書就是最佳的例證。孟子是「溫故而知新」的典範。他熟讀《詩經》、《書經》,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他善於使用語言,留給後代的格言與成語又多又美;他精於現場辯論,在一問一答之間,使人茅塞頓開,連萬乘之君也對他心存敬畏。但最重要的是,他所宣揚的一切都能結合自己的實踐心得,從而產生充滿自信的快樂。  現代人最需要的不是快樂嗎?現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嗎?那麼何不向孟子請教呢?真正的快樂不是源自外在成就,因為外來的東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並且始終在緊張的競爭狀態中。真正的快樂來自真誠,遵從內心的要求去做人處事,就是對人生的肯定與感激,人性的尊嚴與價值亦在於此。當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我主講孟子時,我心中想的就是如何清楚地介紹這位古代哲人的偉大貢獻。他能被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思想合稱「孔孟之道」,著作又被後代學者定為《四書》之一,這一切榮耀是否實至名歸?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希望本書所展現的是孟子的全方位觀點,其中又以人性論、修養論、教育觀、人生境界說最為關鍵。這些思想組合為一個結晶體,每一個側面都映現出核心理念的精采。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成就自我的修練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將泉湧而出。孟子親身作了示範,我們不妨亦步亦趨。另外,有關《孟子》一書的詳細解說,請參考作者的《解讀孟子》(立緒版)與《人性向善》(天下文化)二者。  傅佩榮 於台大哲學系二0一0年元月


编辑推荐

  .「經典傅活」是傅佩榮教授對國學精華深刻闡述,專家不覺其淺,大眾不覺其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孔孟老莊的智慧帶入尋常生活,發現安定身心的力量。  .這是千年經典,千年智慧,跨越千年而依然行之有效的大智慧。  .《原來孟子這樣說》是傅佩榮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說孟子的內容,經潤飾整理而成,一般電視觀眾都能接受,「專家不覺其淺,大眾不覺其深」。  .打破千古以來人性本善或本惡的爭論,掃除孟子主張人性本善的固定印象,還原「人性向善」的積極新觀點。  .內頁版面編排屏除一般國學書籍引用大批原文再加闡述的格式,傅佩榮教授闡釋孟子文章在內頁的頁面上半欄位,提及相關的《孟子》原典,則獨立對照編排在下方,以色字標示,讀者可以通順的閱讀內文,適個人需要快速參酌原典,輕易了解孟子的原字原意。  .隨書附贈「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有聲書選摘。  .作者傅佩榮教授廣受學生們歡迎,在大學生社團推薦中,被高票推選為最優、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教授,並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台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在台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十七年來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此外,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演講家,每年舉辦兩百多場人生哲學講座,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孟子、北京電視台「養心堂」主講莊子、國學天空,另在鳳凰衛視、山東衛視、上海衛視等多家電視台主講國學,深受中國大陸讀者歡迎。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他說這一生只做四件事,研究、教學、寫作、演講,這四件事情,讓他有機會把最深的思想,儒家、道家、易經……等等,一步步淺顯、普及化。傅佩榮教授作品行文一如本人,幽默風趣,平易近人而又深入淺出。  主要獲獎紀錄  國家文藝獎  中正文化獎  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教育部教學特優獎  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  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主要著作  成功人生  人生問卷  生命的精采由自己決定  人生的快樂靠自己追求  生命的逆境要勇敢面對  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  抗壓有方法  生活有哲學  生命重心在何處  人生需要幾座燈塔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原來孟子這樣說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