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化-英語世界的點點滴滴
書林
孔慧怡 著
126
許多人學英文學了十幾年,卻對英語世界的文化常識了解有限,因此在文字的理解上常常鬧笑話。為了幫助讀者拓展視野,作者巧妙地從飲食、衣飾、社會背景等日常主題着手,閒談各類文化典故或趣味故事,並探討相關字詞的起源和演變,還不時提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實例,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對於不曾在英語系國家長期居留的學子,以及有意了解中英文化差異的人士,《講文化:英語世界的點點滴滴·英語叢書57》不啻是一本文化小百科,讀來輕鬆愉快,無形中語文功力大增。
孔慧怡(Eva Hung),香港大學一級榮譽文學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及《譯叢》主編,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除了學術研究外,亦從事文藝創作,作品包括中文短篇小說、散文和英語詩歌。
序/何慧玲自序飲食文化“咖啡或茶”只是喝水雞尾酒與血腥瑪利以酒留名“三明治”原是地名變種三明治意大利麵食英文裡的“中國吃”Cajun是甚麼?說一點歷史“名牌”服飾流芳百世靠衣裝蘇格蘭裙話說金錢問吊與開鋤印度根“英國佬”珍寶是隻大笨象權詐之術毀壞种像的激進分子吃了大麻的兇手社會風俗十字架地底世界喝彩與喝倒彩聖誕種種聖誕老人花的語雷炒股與“熊市”、“牛市”關於手的偏見Albatross:不名譽的包袱Lens種種警察先生向孩子學習SimpleSimonSimpleSimon與童謠再說童謠……厕所專題
話說金錢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這不但於國家經濟運作有極大影響,也牽涉到自尊心。 說到各國貨幣的名堂,真是五花八門,但在二十世紀用得最為廣泛的一個字眼,非dollar莫屬。各國的dollars之中,以美元對國際經濟影響最大,但dollar-字的起源,卻與美國無關,而是來自一個現在並不用dollar為貨幣單位的地方。 這個地方叫做Joachimsthal,位於波希米亞(Bohemia),亦即今日捷克及斯洛伐克共和國境內。此地產銀,而且純度極高,一五一六年開了一個大銀礦,一五一九年就設立鑄幣廠,鑄造銀幣供應德國各邦:因為要標榜貨幣純度,起了一個名堂叫Joachimsthaler,就是Joachimsthal製造之意。此幣一推出,德國人就把它的名字簡化,變成thaler:不久德國各邦用的大小銀幣都以thaler稱之,於是專有名詞就成了銀製貨幣的通稱。(這個現象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很常見。我們日常用xerox代表影印,而很少說photocopy:說到吸塵又會以hoover為動詞:其實xerox及hoover都是商品的品牌,本屬專有名詞。) thaler-字傳到了英國,發音就被英語化了,變成dollar:當時是十五世紀末。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英國人把dollar-字差不多等同於外國貨幣——北歐如丹麥、瑞典,中美如墨西哥,歐洲如西班牙、德國的貨幣,都被英國人稱為dollar:而英國各殖民地如獨立前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也一直是以dollar為流通貨幣的。 但dollar這種貨幣卻從來沒有打進英國本土,而英國貨幣十進制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dollar卻是一開始就已用十進制的了。 英國貨幣稱為sterling,又或說pound sterling,又有何所本呢?pound是重量,從前鑄幣廠製造貨幣為求「貨真價實」,鑄幣前後要秤過重量,而用作準繩的重量單位就是磅。因為早期金屬貨幣不可能造到每個的重量都不差毫厘,所以只有規定若干數量的金銀幣必須足一磅:到了一八七O年,因為鑄幣技術進步了,才將金幣分別秤,每個金幣重量不能低於標準超過一萬四千分之一磅。 至於sterling一字,源於十二世紀初諾曼人(Normans)佔領英格蘭時流通的便士貨幣,一般說法都認為是古英語steorling'即有星星的錢幣,也就是說錢幣上以星星為裝飾。sterling-字運氣好,由原來只值一個便士到後來成為一國貨幣的通稱,而且更成為貨幣純度的保證,所以純銀(或稱925銀)就是ster-lingsil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