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蘭西的遺囑le testament francais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蘭西的遺囑le testament francais PDF格式下载



  《法兰西遗嘱》是1995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品,作者安德依-马金尼(Andrei Makine)出生、成长于苏联时期的西伯利亚一带,由于外祖母是个法国人,他从小就浸淫在双语的语境中,能够流利地说和写俄文和法文。1987年,马金尼到法国旅游,旋即以政治庇护的名义留在当地,就此全心投入于文学创作,以写下一系列法文作品,其中以《法兰西遗嘱》最受瞩目。
  
  依照安德依-马金尼的背景以及新手作家的身份,不难想象他在初期创作的作品,主要以在苏联的生活经历为主题,《法兰西遗嘱》便是这类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不过与一般流亡作家不同的是,马金尼并未在书中进行严厉的政治讽刺或控诉,反倒是以一种温暖柔和的笔调,将故事的焦点聚集在法国籍的外祖母对自己的成长的影响,在追忆昔日种种往事之时,轻轻地带出时代的残酷与巨变。
  
  ■《法兰西遗嘱》的叙事以第一人称、倒叙方式开展,主角是“我”,从孩提时代开始回忆自己整个成长过程的种种,而这些回忆全都绕着法国籍外祖母夏洛黛为主要核心。夏洛黛的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夏洛黛出生于二十世纪开始之际,但除了童年时期偶尔回法国度假、十一岁到二十岁之间居住在法国之外,终其一生都在西伯利亚大草原周围度过,亲身见证了俄国沙皇时代、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苏联大饥荒以及斯大林对异己的大清洗运动。
  
  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里,身份证件上写着法国人三个字的夏洛黛,自然承受着比其他人更艰辛的命运,时时陷在进退无路的悲惨境地,必须在文化和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但生性坚强的夏洛黛,并未屈服于现实,她一边怀抱着对法国的美好回忆,一边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到晚年时期,更是透过从法国带来的文学作品、新闻剪报,为外孙女和外孙儿搭建起一座可让思想稍作逃脱、精神稍作喘息的法国式空中楼阁。
  
  从懂事开始,主角便在外祖母的朗读声中,熟悉了法语这个优美的异国语言,以及法国这个鲜丽的异国世界。这些剪报里的新闻、小说与诗作里的故事,在主角那懵懂未知的童年时期,为幻想带来素材,为生活带来色彩,是茶余饭后、暑假凉夜里最幸福快乐的消遣。然而当主角进入略懂人事的青春期后,法国式的美好与苏联式的现实,却让他陷入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中,难以融入周遭的生活,不得不在当中作取舍,要做一个思想奔放的法国人,还是做一个低头度日的苏联人。
  
  ■尽管《法兰西遗嘱》以苏联恶劣的政治环境为故事背景,但这部具有时代小说特色的作品,更偏向以生活和成长探索为主题。主角的少年时期处于文化矛盾的漩涡当中,遭受同侪的排挤,时时感受到难以融入的痛苦,最终是在外祖母的开导下,选择顺应内心的指引、全然地做自己。外祖母身为一个法国人,但在面对苏联社会里的种种恶行时,她既不以外国人的身份置身事外,也不以当地人的身份融入其中,而是以一个独立人的道德良知来自处。这样的理解与醒悟,将主角从少年时期的迷惘中带出来,但同样的问题却在主角成年、出逃到法国之后再次出现。
  
  尽管内心如此向往着这个美丽的国家,但主角到法国后的生活并不顺利,贫困潦倒,还曾经在生病高烧的情况下委身于坟场。为了生活,他奋力写作,却不得不佯称自己以法文完成的作品,其实是翻译自某个苏联作家的俄文作品,因为法国读者和出版社难以接受一个外国人能以法文写出一流作品的事实。当苏联解体时,主角四处奔走办理法国国籍,希望能在外祖母临终前将她接来看一眼这个她终身思念的国家,却遭遇到官僚主义而不得不含泪抱憾。而在外祖母留给他的遗嘱中,更揭露了一个在小说开始处便埋下的秘密,那就是主角身上流着的是道道地地的俄国血统,这个美丽的法国,与他无关。
  
  虽然外祖母这次不能在身边指引主角走出迷惘,但在身心最痛苦的时刻,主角偶然经过一个纪念牌,上头记录着上世纪初发生在巴黎的一场洪水,而这场洪水,正是外祖母讲述法国往事、为主角搭建法国式空中阁楼的开端。就在这一瞬间,主角突然地领悟到,生命如同木工制作家具,在桌面、桌脚成型的过程中,一一散落许多的刨花。这些刨花既无足轻重也毫不起眼,然而,当窗外偶然射来一道阳光,地上的刨花可能突然闪现宝石般的光泽,瞬间触动人心。这些刨花其实就是生活里散落的点点滴滴,比起其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日常的活动中,在平庸麻木的语言中,保存它们的永恒性。生存,便是对这种永恒的自觉…。”
  
  ■《法兰西遗嘱》里头最终对生存、对生命、对生活的领悟,很能让人联想到美国作家沙林杰的《麦田捕手》,而小说的呈现方式,则让人联想到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事实上,故事的创意构思,以外国文学打开视野、以美好想象摆脱痛苦,还让人联想到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2000年出版)与弗兰克-麦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1996年出版)。说到底,对生活和成长的探讨,终究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平心而论,《法兰西遗嘱》是一部内容宽广但深度较为浅显的作品,尽管时间跨度长达近百年,但无论是对苏联时期的政治社会环境、还是当事人内在的反思与挣扎,都是以比较轻描淡写的方式来带出,在细腻程度上不如《追忆似水年华》、在深刻程度上不如《麦田捕手》,在反差对比上不如《安琪拉的灰烬》。尽管如此,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文字氛围上,带有些许浪漫主义色彩,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怀旧风格,很好地呼应结尾处对生存的感悟。对于一个急需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获得出版商和大众读者认同的外国作家来说,这样的作品风格和内容,实属情理之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