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沉默半小時
2010-07-15
宇宙光
王怡
无
身為知名評論家的王怡除了熱愛讀書,也愛看電影。身為一位敬虔的基督徒,他又是一位思想自由奔放的作家,兩者相輔之下,他終以文字獻出了一篇篇獨具洞見的精采影評,字字寫進人的真實生命境地,讀來令人共鳴不已。
本書中,王怡解析了電影《黑暗騎士》《送信到哥本哈根》《追風箏的孩子》《駭客任務》《陌生的孩子》《贖罪》《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等三十多部廣受歡迎的影片,就讓作者帶領你在電影世界中,尋思生命的真義。
无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王怡著·江西人民版2008年4月第一版)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地上喧哗了两千年。诗意的文字加上信仰的理性,让这本书显得与众不同。“电光倒影中,记录悲欢离合,震惊与感动都不会离我们太远。一面是人心中的罪孽、苦毒与盼望,一面是国家和历史中的偶像、主权与恩典。”《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乃《南方人物周刊》影评专栏的结集出版,与其说这是一部影评集,不如说是作者个人传道的一种自言自语。在文字泛滥的季节里,有这种充满灵魂的声音存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想,倘若能够自由说话,作者就无须借电影来说事了。正因为言论的不自由,才使作者拐弯抹角地借用电影为道具。这种写法,须看文字背后的意义,或是作者未曾言说的隐含价值。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因缘。但愿那些被监禁的人能够获得释放,但愿那些在黑暗中的人能够获得自由。没有永远的沉默,爱的声音一直存在。
健忘如果不是一种病症,就是一种习惯。无论哪一年发生了多么震撼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过似乎只剩下一些记忆的碎片。准确地说,事件与准确的时间线索会越来越脱钩。时间从确切的每一秒,每一分变成了宏大的叙事背景。如若问我记得2001或2005年……发生了什么事,我一定思索良久也不能给出答案。电影却会帮助我们记起许多事情,电影是没有时效性的,可却是获取最准确时间记忆的渠道。电影评论似乎又将电影的叙事与计时作用清晰地从影片中剥离出来,像人身上一条条蹦起的青筋。
“天堂沉默半小时”,天堂会因为什么而沉默!天堂里的半小时是多长的时间!
电影史就是人生,无声的有声的,黑白的,彩色的!从不会说话到喋喋不休,我们学会的说谎;从白皙的面庞到布满皱纹和色斑的脸孔,我们学会了修饰。看电影吧,看别人修饰过的故事,体味自己的人生。读影评吧,别人体味到的总有与你不同之处。《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与其说是影视中的信仰与人生,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用电影诠释的圣经故事。
习惯了,书开篇就是一二三四五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读文字是劳累的事,如同喝了咸汤越来越急躁的想离开饭桌。又看了有的书从阴谋开始,最后拿到一个平淡的结尾,有点大喘气的无聊,如同饮了酒后只好等着清醒。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如同清水,喝起来刚刚好。每一篇都独立存在,联合又组成不同的分组。可以轻松的据此进入西方文学思想的境地,触摸新教文化的底色。
如果你读过一遍圣经,有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在头脑中,那么。天堂沉默了半小时是你走在黑暗中的微光,会让你更清晰。对一些理解清晰起来。
总之,这是本轻松的书,可以反复读。也是送朋友的好礼物。让他们在烦乱的生活,海量信息的淹没中,或者想让思想安息下来的好去处。
以前买过毛尖的影评书,长了一些知识!
感谢神,能在去年先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我在为基督写作吗?》王怡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35286/
之后,买了他的两本书《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和《我有平安如江河》都是影评类的;视为珍宝。
在读完他评论《父辈的旗帜》后,我忍不住在文章后面P087页下,写下感想:
“他的文章读来如诗,
他的内心因有神国的降临,
使他看穿了那一切恶者的险井,
他矫正了我的”视力“
朦胧因此变得清晰!”
我知道我不能有偶像,因为他年龄都比我小可王书亚的文章,在我看来的确没有“华文”能比!
爱看电影的基督徒,应该收藏。
本来打算买一本轻松的厕上读物的,没想到读起来那么费劲,但是仔细读还是蛮喜欢这本书的。
可以把他作为宗教书来读吧,通篇都在讲基督教。作者涉及甚广,很多引用都看不懂。很喜欢作者这个人,通过这些文字表现出来的那个人,以及他对社会,对家庭的各种观点和态度。
好吧,但这不是一本太好的书,有牵强附会之处,有过份描述之嫌。
很喜欢他的专栏!不过最近好像有段时间没出现过了。
上部
第一辑 罪
在敌人面前,为我摆设筵席/电影《夜宴》
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电影《黄金甲》
诺斯替主义的创世记/《骇客帝国》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V字仇杀队》
无所待的逍遥/电影《任逍遥》
国家只能是一条狗/电影《300》
我们头顶干净的天空/电影《窃听风暴》
离开黑格尔走向约伯吧/电影《巴别塔》
第二辑 义
我的年华在幸福和忘怀中/电影《三峡好人》
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电影《风吹麦浪》
绿蚂蚁做梦的地方/电影《末代独裁》
如今梦中只剩下狮子/电影《父辈的旗帜》
我们不是医生,是疾病/电影《地下》
有人打你的右脸/电影《总统之死》
第三辑 审判
天塌下来怕不怕/电影《判我有罪》
摩西的帕子和蒙眼女神/《佐罗传奇》
一个世界的阴谋论/电视剧《越狱》
残酷的罗曼史/动画片《国王与小鸟》
集中营、疯人院或宗教裁判所/电影《戈雅之灵》
下部
第一辑 信
这世界并非都是埃及/电影《新大陆》
成长就是一场逃亡/电影《我是大卫》
每个夜晚都是平安夜/四部圣诞电影
信心穿越宫墙/电影《与王一夜》
第二辑 望
一百只羊,有九十九/电影《救赎》和《该隐的记号》
这婴孩是谁/电影《被遗忘的天使》
风随着意思吹/纪录片《迷途之家:鲍勃•迪伦传》
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电影《王的男人》
球场上的奔跑和荣耀/电影《一球成名》
你是谁的眼中瞳人/电视剧集《迷失》
第三辑 爱
我们一生都在模仿幸福/电影《芳香之旅》
霍乱时期的恩典/电影《面纱》
母腹中的微笑/纪录片《子宫日记》
连公义也追不上我们/电影《猎犬》
少一个奴隶,多一个弟兄/电影《奇异恩典》
代后记: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附录:与信仰有关的220部电影列表
前些日子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准备出书,我自然是将这种话当作玩笑来听的。但这样的调侃也挑起了我回顾自己作品的兴趣,所以将博客翻到最后一页,从三年前的记录一一看起。其实,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写博了,但毕业那年,删掉了所有大学时代的记录,可能是觉得那时的文笔太嫩太散乱吧。正式的写作还是从来上海以后开始的,那时在报社做的就是文字编辑工作,所以不免染上了后遗症,上班写完下班接着写。经常看我博客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估计又要抱怨我对这段经历的唠叨了。不过还是要感谢那段经历,现在我才明白,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不一定会照着我们预想的结果发生,但凡是经历过的人,必定都会从中成长起来。虽然刚刚毕业进入报社的那段岁月很苦很艰难,但是没有在那里将近一年的磨练,如今的我也不会是个舞文弄墨的人了。
记得在大学时代,我的文字普遍已记叙形式为主,每天一篇,有长有短,貌似流水帐。而那个时候,文风也以搞笑为主,可能是受“全民皆搞笑”的校风影响,那时的我可以拿生活中任何人任何事来调侃。这种刻薄的笔触在我随后的影评和书评中仍留有明显的痕迹。这两天翻看原先写的博文,实在是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不仅让我看到那时自己的狂傲、肆无忌惮,还有无知的有限和生活的无趣。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变化。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在一次次的调侃中衰微、枯竭。在一篇文章里,我写道:“做了N套心理测试,发现自己适合从事文艺类或者宗教类的工作。这是悔啊,像我这样的人,随便往文艺界或者宗教领域一扔,咋说也能长成一颗亮光闪闪的明日之星呢。”这前半段,还真是不幸被我言中了。这后半段,就说不准了。我没有混文艺界而被基督看中,真是何等大的恩典。而从那之后,我之前的一整套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彻底倾覆了,那些旧有的一切,都不再能够支撑起我的世界了。如今在我里面的,是一个全新的生命。“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无法再评论什么。我就像个新生的婴儿,只是不停地喝不停地吃,不停地生长,靠着灵粮的补养得以茁壮。所以,再捧起一部作品阅读,或是观赏一部电影的时候,之前的傲慢就收敛了很多。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原先以评论指点人生的愚人而言,是个既洒脱又痛苦的过程。洒脱的是靠着真理得以自由,痛苦的是拙笔下不能表达完全的感悟。所以,我就不能再凭着自己的老我去写、去指责、去谩骂,而是要靠着这崭新的生命去体验、去渴望、去爱。这个过程我一直在适应着,并导致现在文章的出产量明显降低,因为我不能再任意用放肆的笔迹去玷污这崭新的生命。而对于大多数不认识上帝的非基督读者而言,他们对我说,你的文字越来越难懂了,少写一点沉重的,多写一点轻快的吧。但是我想,这取决于上帝,所以,我甘心乐意地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写下去,直到他不让我再动笔的那一天。
如此以来,我该怎么继续写那擅长的影评、书评和乐评呢?其实很简单,去掉评论,单单欣赏就够了。我很少再用文字深入地探索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首曲子,因为能深入地感受这些艺术的,不是文字,而是心灵。我没有资格去评判、去论断,因为上帝面对喧闹的世界时,也是存有宽容和忍耐的。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地上喧哗了两千年。
我想,即便是用文字,若能持守谦卑柔和的心,也能如王书亚一样,为上帝写出这样一部从属灵的眼光看电影、从信仰的角度看人生的书籍。这个基督徒作家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影评人士。信主之前,我根本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对政治和历史的研究都渗透在文字当中,借着一部部经典的电影,将属天的事讲述给属地的人听。我可以花上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整本《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也可以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思索其中的一篇文章。事实上,我选择了后者。这不仅触发了我对人生百态的进一步思考,也重新燃起了我对电影的爱好。很久没有看电影了,上个月刚看完了《魔戒》三部曲。别惊讶,我是第一次看。前几年这部电影轰轰烈烈地上映时,我只当充耳不闻,提不起兴趣。但这部根据托尔金的属灵小说改编的基督教影片在如今让我看来,才真正算是起到了影片应该起的作用,从而帮助我的灵命更加成熟地成长。不像之前放映过的第一部《纳尼亚传奇》,在没有信主之前看的这部影片,于是对里面很明显的耶稣死而复活的场面也是无法理解。所以,最近热映的《纳尼亚传奇》第二部我就很感兴趣,据说里面充满了耶稣再来的迹象,就算是非基督徒,只要熟悉《圣经》,也能看得出来。
我对于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的理解,更多源于心灵。这在我以前的文字中,是找不到的。所以,我很感恩,能在上帝面前安静下来,出死入生,不仅仅是文字,还有生命。其实,我们人和信仰的距离不会因我们的仰望而消除,只能因为至高者的迁就。就像如今我们俯下身来,与三个月的孩子隔着10厘米说话。我若不俯身,就无话可说。若没有爱,又何必俯身呢?上帝俯身,因为他不愿意放弃我们。
没有永远的沉默,爱的声音一直存在。
是的
在他的文章里缠绕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景象啊,在神的面前,在世界的废墟里,忧伤和感谢,历史在飞快地翻越,随着他的讲述,内心翻江倒海,觉得旋转,晕眩,但很平安。
感谢神,神的荣耀无与伦比。
谢谢王怡。
希望王怡能试试出来讲道,或许有这恩赐呢。
他现在是成都秋雨之福教会的长老,上上个月在温州讲道
写的挺真诚。
"我可以花上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整本《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也可以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思索其中的一篇文章。事实上,我选择了后者。"
我也是,好书舍不得一下读完,慢慢读:隔几天读一篇。就像小时候碰到“稀罕”的好吃的总要慢慢地、一丝一丝地尽可能的延长享受的时间。;-)
与神同在,再看电影,真的很好很好.
就是大名鼎鼎的王 怡
喜欢的国内男作家之前是刻薄的连岳,现在是王书亚
以前写的多,现在想的多,曾经嗔妄,如今谦卑。尽管写的越来越少,越是发沉默。其实,这是否也是内心境界提升了一个阶段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