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半秒直覺

捷爾德.蓋格瑞澤 Gigerenzer, Gerd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07  

出版社: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捷爾德.蓋格瑞澤 Gigerenzer, Gerd  

页数:

352  

译者:

饒偉立  

Tag标签:

无  

前言

  半秒直覺  第一部無意識的智慧  我們知道的事物,比我們能表達的還多。  ——博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英國化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  1  直覺效能  心靈自有理性所不知的理由。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國哲學家、數學家)  人們通常認為所謂的智力,不外乎依據邏輯法則,合乎理性的意識活動。但我們大部分的心智活動都在無意識裡發生,且其基礎在於心理反射或直覺等異於邏輯法則的心理歷程。我們對運動賽事、人際關係、日常用品,以及危險事物等擁有各種直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墜入愛河,且能隱約感應到股市起伏。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正是:這些直覺從何而來?我們如何得知它們?  遵循直覺的指示是否能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對此深信不疑看似有點天真,甚至荒唐可笑。過去數十年來,理性決策著作和管理顧問公司,樂此不疲地強調「三思後行」和「謀定後動」的必要性,宣揚分析力、批判力和決斷力的重要性,並要人們務必將全副心力集中在問題上。我們應該盡量考察所有可能,詳細列舉優劣,再依其發生機率評估效益,並盡量使用統計軟體進行這些計算。不過,這種思考架構並未考慮到人們——包括主張理性決策的人士——在實際生活中的推理方式。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猶豫是否應繼續留任本校,或到他校任教。他的同事將他拉到一旁說:「根據你的理論,只要試著極大化你的預期效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那位教授生氣地回答:「你省省吧!難道你不知道這件事有多嚴肅?」  不論是經濟學家、心理學家或一般大眾,多半會同意所謂擁有無限知識且存在於永恆時間裡的完美認知者,充其量只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即使如此,多數人仍主張,假如我們能夠不受這些限制的束縛,並以更邏輯的方式思考,我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換句話說,雖然我們無法面面俱到,但也應盡可能考慮各種角度。不過,你在本書不會見到這種論調。  在本書中,我將邀請你同遊人類理性的未知世界。這個世界裡住著與你我一樣所知有限、時間侷促,且前途未卜的凡夫俗子。這個世界並非眾多專家學者的最愛;他們偏愛沐浴在啟蒙之陽所散發出的邏輯和機率之光底下的世界,而我們即將拜訪的世界則被一片朦朧的不確定性所遮蔽。在這個世界裡,心靈的「限制」,事實上也正是其長處。本書將說明心靈如何藉由無意識、經驗法則,以及演化而來的能力,運用少數資訊來適應環境。真實世界遵循的法則,與理想化的邏輯世界大異其趣。大量的資訊或深入的思考,並不能保證更好的結果。有時候,少即是多。你準備好一窺究竟了嗎?  心的方向  我的一位好友(讓我們叫他哈瑞)曾同時愛上兩位女孩。他對她們擁有同等的愛意、渴望和崇敬。不過,情人眼裡總是容不下第三者。飽受矛盾折磨且猶豫不決的哈瑞,有天回想起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送給他正為感情問題所擾的侄子的諫言:  一七七九年四月八日  倘若你仍有疑慮,先在紙上畫出兩個欄位,然後列出所有的理由和優劣。花個兩三天思考這些理由,再以類似代數的方法進行計算,看看這兩個欄位中的理由或動機之間的分量是否相等,是一比一、一比二,或二比三等等。刪掉兩個欄位裡相等的部分之後,你就會知道哪個欄位的效益較高……我經常使用這種道德代數解決重大的困惑。這種方法雖不如數學般精確,但我仍覺得它極為實用。順道一提,假如你不趕快熟悉這個方法,我很擔心你將終生孤寡。  永遠愛你的叔叔 班?富蘭克林○1  得知這種足以解決難題的邏輯方法之後,哈瑞的心情頓時變得輕鬆許多。他於是慢條斯理地寫下所有想得出來的重要理由,仔細評估這些理由的分量,然後逐步完成整個計算。結果出爐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哈瑞心裡的某個聲音告訴他,計算的結果並不正確。他這才發現自己的心,其實早已屬於另一位女孩,正好和計算的結果相反。哈瑞的計算確實幫了他一個大忙。但它之所以能夠解決問題,並非因為其邏輯派得上用場,而是由於它將某個奠基於不明理由的無意識決定,喚入哈瑞的意識裡所致。  哈瑞非常慶幸這個出乎意料的決定,但卻對相關的心理歷程百思不解。他不懂人們的無意識決定,怎麼會和理性思考的結論相互矛盾。哈瑞不是第一個發現推理和直覺可能彼此衝突的人。社會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和其同事,曾讓參與某個實驗的兩組女性受試者,從眾多海報中擇一作為參與實驗的禮物。○2第一組受試者只需從五張海報中,自由挑出一張自己最中意的海報。而第二組受試者在挑選海報之前,則須先說明自己喜歡或討厭每張海報的理由。有趣的是,這兩組受試者選擇的海報不盡相同。四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向這些受試者詢問她們對自己的選擇是否滿意。調查結果發現,與只需單純選擇海報的受試者相比,選擇海報之前必須陳述理由的受試者,較不滿意且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這個實驗和其他類似實驗顯示,針對各種理由進行深度思考,似乎只會讓我們做出令人懊惱的決定。這就有如刻意想著如何騎單車,或如何硬擠出自然的微笑,有時反倒會弄巧成拙。人類心智中的無意識部分,能在不需意識自我的協助或意識自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一如哈瑞的例子所示),為我們做出適當的決定。  但反思自我的能力不正是人類的特點之一,因此也是普遍有用的嗎?畢竟,思考如何思考的能力不也是人性的定義之一?佛洛伊德(Freud)以內省作為心理治療的方法,管理顧問則以現代版的富蘭克林道德代數法作為理性決策的工具。但證據顯示,一般而言,衡量優劣利弊並不能讓我們更快樂。在某個研究裡,受試者必須說明他們據以決定各種日常活動的理由,例如決定觀賞某些電視節目的理由,或決定採買某些百貨用品的理由等。他們是否仔細瀏覽每個電視頻道,不停地在不同的頻道之間切換,隨時搜尋更精彩的節目?或是一發現還算不錯的節目時,便立即停止搜尋並開始觀賞?購物或休閒時會徹底考慮所有選項的人,就是所謂的極大化者(maximizer),因為這種人熱中於得到最好的結果。只考慮有限選項,且決定選擇第一個足以令人滿意或「夠好」選項的人,則是所謂的滿足化者(satisficer)。○3研究指出,滿足化者往往比較樂觀,擁有較高的自信,且對人生比較滿足,而極大化者則較講求完美,較易感覺沮喪、懊悔和自責。  妙用無窮的無知  請想像你是電視機智問答比賽的參賽者之一。你不但擊敗了其他參賽者,而且只要答對最後一個問題,即可抱回一百萬美元獎金。這個問題是:  下列哪個城市擁有較多的人口,底特律或密爾瓦基?  這下慘了,你的地理一向不好。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除了沉迷機智問答的怪人之外,很少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沒有辦法邏輯地推論出正確的回答,而只能就你有限的常識做最好的猜測。你也許知道底特律是工業城,同時也是節奏藍調和美國汽車工業的發源地。不過,密爾瓦基也是工業城,擁有許多聞名遐邇的啤酒廠。除此之外,你或許也知道爵士歌曲第一夫人艾拉?費茲傑拉德(Ella Fitzgerald),曾在這裡演唱有關她那脾氣古怪的表哥的歌曲。你能從這些屈指可數的資訊裡得出什麼結論?  心理學家丹尼爾?古斯坦(Daniel Goldstein)和我,曾向一群美國大學生詢問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分歧而對立——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學生認為密爾瓦基的人口較多,其他學生則認為底特律的人口更勝一籌。之後,我們又對一群德國大學生進行相同的測驗。幾乎每個德國學生都正確地回答底特律。有人也許會因此認為德國學生比較聰明,或比較熟悉美國地理。但這並非事實。德國學生對底特律所知非常有限,其中還有許多學生從未聽過密爾瓦基。這些德國學生回答問題時所依賴的,不是良好的推理能力,而是他們的直覺。這種令人嘖嘖稱奇的直覺,到底有什麼祕密?  這個祕密真是再簡單不過。德國學生運用了一種名為名稱辨識捷思(recognition heuristic)的經驗法則:○4  如果你認得某個城市的名字,卻不認得另一個城市的名字,那麼你應該推論前者的人口較多。  美國學生不能使用這個經驗法則,因為他們曾聽過這兩個城市的名字。換句話說,他們知道得太多了。過多的資訊混淆了這些學生的判斷,並阻礙他們推論出正確答案。小小的無知也可妙用無窮,雖然依賴名稱辨識捷思絕非萬無一失。舉例來說,日本觀光客很可能會錯誤地推論海德堡比俾勒菲特(Bielefeld)來得大,因為他們從未聽過後者。即使如此,在多數情況下,這個經驗法則都能協助人們得出正確答案,而其效率也比一大堆沒用的知識來得高。  名稱辨識捷思不只能幫你贏得百萬獎金。人們逛街購物時,也常根據它來採買耳熟能詳的品牌產品。企業集團於是大肆利用消費者所仰賴的經驗法則,製作毫無產品告知效果的廣告,一切只為了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在自然世界裡,選擇熟悉的事物的確有其生存價值。還記得蘇斯博士(Dr. Seuss)的綠色火腿蛋嗎?難道你不想吃點比較常見的早餐?選擇熟悉的食物,不但能讓你取得必需的熱量,還能避免浪費時間嘗試新食物,甚至免去誤食古怪食物或毒物的危險。  不思考致勝法  棒球球員是怎麼接住高飛球的?假如你問職棒球員這個問題,他很可能會一臉茫然地盯著你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我的朋友菲爾是當地棒球隊的球員。他的教練經常斥責菲爾打球心不在焉,因為一如他的隊友,他有時會衝過球的落點。教練認為菲爾的跑法太過冒險,因此堅持要他跑得越快越好,以便留點修正跑點的時間。很快地,菲爾便發現自己陷於兩難之中。為了避免激怒教練,菲爾和隊友們只好使出渾身解數,以最快的速度追著球跑。只不過他們跑得越快,也越容易將球追丟。菲爾是個經驗老到的外野手,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接到球的。相反地,他的教練則是滿肚子理論。菲爾的教練認為,球員須先計算出球在空中飛行的軌跡,再盡快跑至球的預期落點。若非如此,球員是怎麼接住球的?  菲爾的教練不是第一個想出這個理論的人。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曾寫道:  當某人將球用力擲入空中再接回手裡時,他的舉動即有如某人根據微分方程式預測出球在空中飛行的軌跡。他或許既不知道也不關心微分方程式是什麼東西,但這並不影響他接球的技巧。某些相當於數學計算的心智能力,正在他的潛意識裡運作。○5  計算球在空中飛行的軌跡絕非易事。理論上而言,球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為了計算正確的拋物線,球員的大腦必須估計球的初始距離、初始速度和投射角度。但在實際世界裡,由於受到空氣阻力、風力和風向,以及球體旋轉等因素的影響,球的飛行軌跡並非完美的拋物線。因此,球員的大腦還得將每個時刻的風力和風向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納入考慮,才能算出球的實際飛行軌跡和正確落點。除此之外,這些計算還得在短短幾秒鐘內完成。根據這個標準理論,我們的心智,只有藉著複雜的心理歷程,才能解決複雜的認知問題。然而,研究人員以實驗測試這個理論之後發現,球員其實無法準確地預測球的落點。○6假如球員能精準地預測球的落點,他們就不會在追著高飛球跑時,一再撞上全壘打牆、衝進球員休息區,或縱身翻過觀眾席。很明顯地,協助球員接住高飛球的,絕對不是微分方程式。  球員是否也可依賴簡單的經驗法則來接球?相關的實驗顯示,經驗老到的球員懂得運用許多經驗法則,其中之一即是所謂的凝視捷思(gaze heuristic)。這個法則能協助球員接住高飛球:  圖一?一:  為了穩穩地接住高飛球,球員必須依賴某些經驗法則。高飛球飛來時,球員會先將視線固定在飛行中的球上,再開始跑步,並隨時調整速度,以便讓其視角保持恆定。  先將視線固定在飛行中的球上,再開始跑步,並隨時調整速度,以便讓視角保持恆定。  「視角」指的是相對於地面而言,介於眼睛和棒球之間的角度。採用這條規則的球員,不需考量空氣阻力、風力和風向、球體旋轉,以及其他變數的影響。「視角」這個單一變數,即已包含所有相關的資訊。值得注意的是,採用凝視捷思的球員無法算出球的落點。但這種經驗法則,仍可引導球員跑至正確的落點。  凝視捷思對已經飛入高空中的球特別有用。假如球尚未飛進半空中,此時球員只須修改接球策略的最後一個「組成元素」即可:○7  先將視線固定在飛行中的球上,再開始跑步,並隨時調整速度,以便讓球的上升速率保持恆定。  我們能直覺地看出這個法則背後的原理。假如球的上升速率越來越快,球員最好趕緊往後跑,因為球將落在球員目前所處位置的後方。然而,倘若球的上升速率越來越慢,球員則應快點往前移動。如果球的上升速率保持不變,球員只要留在原地即可。  現在,我們已大致明白球員如何不靠思考即可接住高飛球,以及菲爾為何會陷入兩難。菲爾的教練誤以為球員可以算出球在空中飛行的軌跡。但球員所依賴的,其實只是能夠修正跑步速度的簡單無意識經驗法則。菲爾並不明白自己是如何接到高飛球的,所以無法為自己辯護。如此看來,對自己所使用的經驗法則毫無所悉,有時也帶來不利的影響。  凝視捷思雖然簡單,大多數內外野手卻對其存在渾然不覺。○8不過,一旦人們意識到隱藏在直覺背後的原理之後,我們即可教導他人運用這些原理。如果你正在學習駕駛飛機,你很快就會學到下列這條規則:當另一架飛機朝著你飛來,而有可能與你撞機時,請注視擋風玻璃上的任何一條小刮痕,然後觀察另一架飛機是否會相對著這條刮痕而移動。假如不會的話,請立刻降低飛行高度。經驗老到的飛行教練,絕不會要求學員計算兩架飛機在四度空間(包括時間)裡的飛行軌跡,然後判斷兩條軌跡是否即將交會。若是如此,學員很可能會來不及完成計算,並在計算完成前便發現飛機即將相撞。簡單的規則比較不容易受到錯誤評估或計算的影響,且比較利於直覺運用。  凝視捷思和其他類似的經驗法則,能夠解決各種物體運動問題。交錯的物體運動軌跡,能幫助你贏得棒球比賽或逮捕逃竄的嫌犯;而分離的物體運動軌跡,則能維護飛行和航海安全。○9對人類演化史而言,攔截運動中的物體是一項重要的適應挑戰。我們接住高飛球時所運用的凝視捷思,即是從其演化根源(例如打獵)延伸而來的。其他動物也懂得使用凝視捷思。從魚到蝙蝠等各種動物,生來即具備追蹤物體在三度空間中運動軌跡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凝視捷思必需的生物機制之一。硬骨魚藉由保持自身和目標運動軌跡之間的角度來捕捉獵物,公食蚜蠅也以相同的方法在空中攔截母蠅以便交配。○10引導外野手跑至高飛球落點的相同本能,也能讓狗預測出飛盤的飛行路徑。事實上,飛盤的飛行軌跡比棒球複雜許多,因為前者還會在半空中轉彎。研究人員曾在長毛獵犬頭上安裝攝影機,結果發現獵犬追著球跑時,會讓球的相對行進方向保持直線。○11  有趣的是,雖然凝視捷思通常只發生在無意識中,常識對它並非完全陌生。舉例來說,在評論布希(Bush)政府大舉入侵伊拉克,卻忽略蓋達組織在其他地區的活動時,美國參議員芬古德(Russ Feingold)說道:「我想請教你,沃佛維茲副部長(Paul Wolfowitz),你確定我們真的將眼睛盯在球上了嗎?」○12不過,凝視捷思並不適用所有的物體運動問題。許多棒球球員都知道,最難接的球就是衝著你飛來的球,而這剛好也是凝視捷思無法處理的球。  凝視捷思的例子,說明了人類為何能輕鬆地解決機器人難以處理的複雜問題(例如即時接住高飛球)。這個經驗法則只考慮視角這個單一變數,並忽略機器人計算棒球飛行軌跡時,所須評估的其他因果資訊。它的原理在於專注眼前的短期目標,並追蹤逐步出現的變化,而非預先算出最佳解決方案,之後再付諸執行。組織機構製作年度預算時,也經常採用相同的策略,以追蹤各年預算的變化。在普朗克研究院中,我和同事通常會以去年預算為基礎,估計出今年的預算,而不會從頭算起。不論你是球員還是經理人,都不須知道如何計算球或企業的變化軌跡。直覺所提供的「捷徑」,通常都可讓我們順利達成目標,並降低鑄下大錯的機率。  鋌而走險的毒梟  侯朗從小就想成為警察,即使他已於警界服務多年也不改其志。洛杉磯國際機場可說是侯朗的天下。他在這裡負責逮捕鋌而走險的毒梟。許多毒梟帶著數以萬計的美元現鈔抵達此地,然後搭機前往其他美國城市,運送他們購買的毒品。某個夏夜,機場航站擠滿了等候登機的旅客和接機的民眾。侯朗在擁擠的人潮裡巡查,尋找各種可疑的人物。他穿著短褲和開領短袖衫,腰間藏著他的配槍、手銬和無線電對講機。在一般人眼裡,他看來一點也不像警察。  不過,某個剛從紐約甘迺迪機場來的女子可不是一般人。○13她拖著一個黑色的帶輪行李箱。幾乎每個人都喜歡這種顏色的行李箱。走出機門不到二十英尺,這名女子即和侯朗四目交會。剎那間,兩人立刻猜中彼此在這裡出現的理由。侯朗尾隨這名女子至手扶梯旁,然後以無線電對講機通知正在航站外頭守株待兔的夥伴。侯朗和他的夥伴看來毫無相似之處。侯朗大約四十歲出頭,鬍子刮得乾乾淨淨,他的夥伴則已快六十歲。但那名女子穿過旋轉門,走進行李候領區,環顧人群不到十秒鐘,隨即認出後者的真實身分。正當她快步離開航站時,一名原本坐在四輪傳動越野車裡的男子立刻下車,並朝她走去。那名女子很快地和他講了幾句話,警告他已被警察盯上,然後轉過身來。那名男子趕緊回到車上,並馬上駕車離去,留下她獨自和警察周旋。  侯朗的夥伴朝那名女子走去,亮出他的警徽,要求看她的機票。她盡力掩飾自己的不安,不斷地微笑和閒聊。但當那位警探探詢行李箱的內容物時,她卻變得大為憤怒,並拒絕接受進一步搜查。侯朗的夥伴告訴她,他必須帶她到警察局,以便申請搜索票。那名女子激烈反抗,結果被上了手銬。幾分鐘後,警犬在她的行李箱外,偵測到毒品留下的氣味。最後,法官同意簽發搜索票。警察打開行李箱後,發現裡頭藏有二十萬美金現鈔,而那名女子也坦承,這些錢原本是要用來購買一批運到紐約的大麻,再將其轉賣至街頭的。  侯朗如何憑藉他的直覺,在數以百計的群眾中識破這名女子?我向他問起時,他也答不上來。他只知道自己能在群眾裡識破這名女子,但卻說不出她到底有何可疑之處。他所尋找的對象,就是那些也在找他的人。不過,那名女子的外表,究竟如何洩漏出其毒梟身分?對此,侯朗無法解釋。  雖然侯朗的直覺讓他得以順利逮捕罪犯,美國法院卻不太重視員警的直覺,反倒要求員警陳述相關細節,以便證明搜索、訊問和逮捕等執法行動有憑有據。即使員警依據直覺攔下車輛臨檢,並在車內發現非法毒品或槍械,法官往往還是認為「直覺」不能成為搜索的充分理由。○14法官的用意在於防止民眾遭到任意搜索,藉此保護一般公民的權利。但法官對事後說明的堅持,經常忽略了直覺其實才是專家判斷的基礎。結果,曾到法院作證的員警,都知道不能在法官面前使用預感和直覺等說詞,而須在事後說明「客觀」事實。否則,依照美國法律,根據直覺而發現的證據,都不得成為呈堂證供,而嫌犯也可能因此無罪開釋。  許多法官或許會輕視員警的直覺,但他們對自己的直覺卻深信不疑。有位法官曾告訴我:「我不相信員警的直覺,因為那不是我的直覺。」同樣地,檢察官挑選陪審團候選人時,也可毫不遲疑地依據直覺,剔除穿金戴銀、裝扮邋遢,或看來不聰明(例如「因為此人是以吃零食和燙頭髮為樂的歐普拉〔Oprah〕迷」)的人選。然而,真正的問題既不在直覺本身,也不在隱瞞直覺和提出事後理由的能力。為了避免歧視,司法系統應先了解員警直覺的品質,也就是員警辨識罪犯的正確率。在其他行業裡,評量一位專家是否成功的標準在於其表現,而非其提出事後解釋的能力。雛雞性別辨識專家、○15西洋棋大師、職棒球員、知名作家和偉大的作曲家等,時常無法完全說明他們高超的技巧,因為這些技巧往往超越人類語言的描述範圍。  無意識的智慧  這世上真的有心理反射這回事嗎?上述四則故事顯示,心理反射不但存在,而且不論專家或一般人也都經常使用它。選擇配偶、機智問答、接殺高飛球,以及辨識毒梟等,只是直覺能夠協助我們解決的所有問題中的一小部分。在許多情況下,直覺才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領航者。事實上,意識之焰所在的大腦皮質,以及大腦裡歷史較為悠久的區域,隨處可見各種無意識心理機制。我們不應錯誤地認為,智力必然與意識和思考有關。○16母語使用者能夠立刻分辨出某個語句是否合乎該語言的語法,但其中卻少有人可以清楚地解釋這個語言的語法規則。我們知道的事物,比我們能表達的還多。  讓我進一步說明何謂心理反射。○17我將心理反射(gut feelimg)、直覺(intuition)或和預感(hunch)視為可以互用的同義詞,並用它們來指稱某種特殊的判斷。這種判斷具有下列性質:  一、在意識中迅速浮現,  二、其真正理由不為我們所知,並且  三、其力量促使我們據以行動。  但我們能夠信任自己內心的感受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將人們一分為二:懷疑有加的悲觀主義者,和熱情支持的樂觀主義者。佛洛伊德警告我們:「認為直覺具有任何用處的主張,無異於癡人說夢。」許多當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直覺毫無例外地帶有缺陷,因為它不但忽視資訊、違反邏輯法則,甚至是許多人為災難的根源。○18我們的教育體制也附和這種負面觀點,並以否定直覺的價值為其職志。從另一個方面而言,一般人往往對自己的直覺深信不疑,大眾書籍也大肆稱頌快速認知的優點。○19根據這種看法,人們經常知道該如何行動,但卻不知道為何該如此行動。不論是樂觀的支持者,或是悲觀的反對者,最終都會同意,預感通常是件好事,除了錯誤的預感之外。這雖不假,但也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能相信自己的感受,而在於我們何時能相信它?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直覺實際運作的方式。  直覺的運作原理是什麼?直到最近之前,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所知不多。直覺的定義主張,我們無法得知自己直覺的根源。許多聲名顯赫的哲學家也認為,直覺不但神祕,而且不可言喻。科學能夠揭開直覺的祕密嗎?或者,直覺並非人類所能了解的事物,而是來自上帝的聲音、偶然猜中的好運,或超越科學理解的第六感。我將在本書中說明,直覺不只是一時的衝動和反覆無常的奇想,而是有獨特原理可循的事物。讓我們先說明哪些東西不是直覺。上述的海報實驗和其他類似的實驗顯示,仔細推理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如直覺。面對此一事實,研究人員的心中不免疑竇重重:既然富蘭克林損益計算法堪稱理性決策理論的聖經,它又為何功效不彰?與其冒險挑戰神聖的權威,許多研究人員轉而主張,雖然有意識的思考歷程,無法適當地執行損益計算法,但直覺必定能考慮所有資訊,評估所有利弊,自動且完美地執行損益計算法。○20這些研究人員深信,針對各種可能性的優劣利弊進行繁複的分析,是正確決策的唯一基礎。但富蘭克林的道德代數法,不是我所謂的直覺。同時,一如我們即將見到的,複雜有時並非好事。  為什麼我認為直覺有用?直覺的運作原理包含下列兩個要素:  一、簡單的經驗法則,這種法則使用下列能力  二、演化而來的大腦能力。  我將口語所謂的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和科學名詞捷思視為同義詞。經驗法則和損益計算法極為不同。前者試圖將焦點集中在最重要的資訊上,並忽略其他次要的資訊。舉例來說,名稱辨識捷思即能善用我們的部分無知,協助我們贏得機智問答的巨額獎金。同樣地,凝視捷思則可藉由忽略計算棒球飛行軌跡所需的資訊,幫助球員順利將球接入手套。這些經驗法則能快速觸發我們的行動,並運用各種演化而來的大腦能力,例如與名稱辨識有關的記憶力,以及追蹤運動物體的能力等。所謂演化而來的能力,指的並非單由先天遺傳或後天教養而來的能力。事實上,先天遺傳賦予我們某些潛能,後天教養則將這些潛能轉化為可以實際運用的能力。缺乏演化而來的能力,經驗法則即無法運作。但缺少經驗法則,演化而來的能力也毫無用武之地。  人們對心理反射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觀點認為直覺是邏輯規則的延伸,並假設直覺處理複雜的問題時,必須使用複雜的策略。另一個看法主張直覺其實是一種心理機制,並假設這種機制能夠利用各種演化而來的大腦能力,以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富蘭克林損益計算法體現了第一種邏輯觀點。根據這種方法,我們必須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為其賦予不同的分量,仔細衡量彼此的比重,在加總之後挑出最有價值或效益的行動。這種邏輯觀點假設心靈是一部計算機,卻完全忽視演化而來的各種大腦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社會本能等。這些能力不但不耗費心理資源,還能以快速而節約的方式處理複雜的問題。本書的第一個目標,即是闡明隱藏於直覺背後的各種經驗法則。而我們的第二個目標,則是了解各種適用和不適用直覺的場合。無意識的真正智慧,就在於不必思考,也能得知哪些經驗法則適用於哪些場合。  我邀請你一同踏上這段旅程,但我必須事先警告你:我們即將討論的全新知識,與理性決策理論的教條大異其趣。我們將會見到質疑或否定直覺的精確性,以及其無意識特質的反對意見。邏輯和其他相關的思考系統,長期占據西方心靈哲學傳統。但邏輯只是人類心智擁有的許多有用工具之一。在我的想法裡,我們可以將人類心智比喻為適應工具箱(adaptive toolbox),這個工具箱裡陳列著各種由遺傳、文化或個人創造出來和傳承下去的經驗法則。我的多數主張都還在爭議之中。但我們仍可見到希望。美國生物學家兼地質學家路易斯?阿加西(Louis Agassiz, 1807-1873)曾在評論科學新發現時說道:「首先,人們說它和聖經衝突。之後,他們說之前已有人發現它。最後,他們說自己打從一開始就對它深信不疑。」我們在本書中討論的主題,源自我和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的同事,以及世界各地的許多同儕所進行的研究。○21我希望這本小書將能激勵讀者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探索理性的美麗新世界。

内容概要

  人們經常知道該如何行動,卻無法解釋行動的理由。  直覺其實不需要理由,或是只要一個就夠了。  人們也通常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到最後,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  不論是樂觀的支持者,或是悲觀的反對者,最終都會同意,  除了錯誤的預感,預感通常是件好事。  我們知道的事情,其實比我們所能表達的還多。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能相信直覺,而在於我們何時能相信它?  選對相信直覺的時機,你將發現不多想、不思考的驚人力量。  直覺如何運作?簡單的「經驗法則」為何是一般投資人擊敗股市專家、  外野手接住高飛球、父母為小孩選擇學校,或情人選擇終生伴侶的最佳指引?  透過經驗法則導引出的直覺,即使不比複雜的分析過程更為有用,至少也一樣有用。  在行為決策的世界裡,關鍵不在於蒐集大量資訊,  而在於刪除無用的資訊,以及憑藉直覺發現意識不須知道的事物。  本書第一個目標,在於闡明隱藏於直覺背後的各種經驗法則。  第二個目標,則是了解各種適用和不適用直覺的場合。  無意識的真正智慧,就在於不思考、不多想,  也能得知哪些經驗法則適用於哪些場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Herbert Simon)讚揚作者的研究是「認知科學中的革命,  並為理性決策理論送上致命的一擊」。  而這些研究也是名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決斷兩秒間》(Blink)的主要參考依據。

作者简介

  捷爾德·蓋格瑞澤 Gerd Gigerenzer,德國柏林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適應行為與認知中心主任。他曾獲得無數獎項,包括一九九一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為科學研究獎(AAAS Prize for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和二○○二年德國年度科學書籍獎。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以及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歐林(John M. Olin)講座傑出訪問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無意識的智慧1直覺效能2少(有時)即是多3 直覺的運作方式4演化而來的大腦5適應的心智6為何好的直覺就不該合乎邏輯第二部 直觀感受7你可曾聽說過……?8一個好理由就夠了9「少即是多」原理的醫學應用10道德行為11社會本能註釋參考書目

章节摘录

  所有的事物,都應盡可能地保持簡單,而非複雜。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某家知名的美國教學醫院擁有全美頂尖的小兒科團隊。幾年前,一名二十一個月大的小男孩住進了這家醫院。讓我們叫他凱文。○2凱文的全身上下幾乎都不太對勁。他的面色蒼白、體重過輕、不吃不喝、無精打采,而耳朵也不斷發炎。凱文七個月大時,他的父親就離家出走了。他的母親則經常外出玩樂,有時還會忘了餵食凱文,或強迫凱文食用罐裝嬰兒食物和洋芋片。凱文的主治醫師是一位年輕的醫生。他不忍心從虛弱的凱文身上抽取血液,同時也注意到只要被針頭戳過,凱文便會拒絕進食。這位醫生依據自己的直覺,盡量減少任何不必要的侵入性診療,並提供凱文一個溫暖的照護環境。凱文於是開始進食,健康狀況也逐漸好轉。不過,這位年輕醫生的上司卻不鼓勵他進行不符標準程序的療法。最後,這位醫生再也無法阻止診療儀器進入凱文的病房。除此之外,照料凱文的責任也由各科專家分攤。但這些專家真正關心的不是凱文,而是其診療技術的效用。根據他們的醫學理念,醫生的職責在於發現這個可憐小男孩的病因。他們認為醫生不應冒險。他們的言外之意是:假如我們連病人的死因都查不出來,那麼我們就失敗了。接下來的九個星期裡,凱文接受了密集的診療,包括電腦斷層掃描、吞鋇檢查、組織檢查、血液培養、腰椎穿刺、超音波掃描,以及其他十幾種檢驗技術。這些檢驗未能發現任何明確的病因。但在這些診療的折磨下,凱文再度拒絕進食。為了對抗疾病、營養不良和密集診療共同引發的惡果,這些專家開始為凱文進行靜脈注射和輸血。凱文原本還要接受胸腺組織檢驗,但在此之前即不幸去世。即使如此,各科專家仍然繼續進行各項解剖化驗,希望能夠找出凱文的病因。凱文去世後,一位住院醫生百思不解地問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還曾一次替他打三種點滴!我們試過了各種可能找出病因的診療方法。即使我們已經盡了全力,還是挽回不了他的生命!」遺忘的好處一九二○年代某日早晨,一家俄國報社的某位編輯正和記者召開例行的工作會議。他大聲地念出當天的採訪重點,包括許多事件、地點、地址和採訪指示。這時,他突然瞥見一位新進記者並未埋頭做筆記。當他正準備好好斥責一番時,這位記者竟然將所有的採訪重點,一字不漏地從頭背到尾,將編輯給嚇壞了。這位記者名叫史洛歇夫斯基(Shereshevsky)。這件事過後不久,俄國心理學家盧力亞(A. R. Luria, 1902-1977)開始研究史洛歇夫斯基驚人的記憶力。盧力亞一次念出包含多達三十個字彙、數字或字母的序列,並要史洛歇夫斯基盡量回憶這些序列。一般人只能記得包含七(或加減二)項資訊的序列,但這位記者卻能記得盧力亞念出的所有序列。盧力亞先將序列的項目增加至五十個,然後再增加到七十個。不過,史洛歇夫斯基不但沒有被數量龐大的序列難倒,反而還能將這些序列裡的資訊逐一倒敘出來。盧力亞研究了史洛歇夫斯基三十年之久,卻從未發現史洛歇夫斯基的記憶力究竟有何限制。距他們初次見面十五年之後,盧力亞請史洛歇夫斯基回憶那次會面時他所聽到的序列。史洛歇夫斯基停頓了一下,闔上雙眼,然後開始回想當時的情景:兩人正在盧力亞的公寓裡,而盧力亞則穿著灰色的西裝,坐在搖椅裡,對著史洛歇夫斯基念出一串串序列。然後,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史洛歇夫斯基仍然一字不誤地複述出這些序列。這真是個了不起的時刻。因為在此之前,史洛歇夫斯基早已成為舉世聞名的記憶大師,經常在舞台上當眾背誦大量的資訊,而這些演出理應讓他遺忘了許久之前的記憶。為什麼老天只將這種天賦賜予史洛歇夫斯基,而非你我這般平凡人物?不過,這種驚人的記憶力並非完美無缺。史洛歇夫斯基幾乎能夠記起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包括所有重要和瑣碎的事物。但只有一件事是他無法辦到的。他沒有辦法遺忘過去。舉例來說,他的記憶被童年時的情景所淹沒,這讓他時常感到不自在和懊惱。同時,太過詳盡的記憶,也讓他無法進行抽象思考。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抱怨自己認不太得其他人的臉孔。「人們的臉孔不斷改變,」他說,「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各式各樣的表情,這些不同的表情使我無法記得人臉。」○3閱讀故事書時,他能將書裡的每個字輕鬆地背誦起來,但卻必須極為努力才能勉強整理出故事的重點。一般而言,面對諸如隱喻、詩詞、同義字和同音異義字等,必須超越既有資訊才能理解的認知作業時,史洛歇夫斯基多少會有點摸不著頭緒。他的心裡充斥著其他人會忘記的細節,這讓他無法抽離當下的影像和感覺,進入更高層次的意識,因而難以理解抽象的人生意義、價值和要旨。更多記憶未必是好事。盧力亞之後的記憶研究專家主張,記憶系統滿足我們所處環境的挑戰時產生的副作用,是這個系統的必要之惡。○4根據這個觀點,遺忘有助於防止日常生活裡的大量細節,嚴重減緩相關經驗的存取速度,以及傷害心靈的抽象、推理和學習能力。佛洛伊德是倡導適應性遺忘的早期人士之一。他主張藉由壓抑不愉快的記憶,或在回想起不悅往事時激發負面情緒,我們能立刻強化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即使長期壓抑仍會對我們的心靈造成傷害。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98-1944)也抱持類似的看法。他曾說道:「假如我們記得所有的事情,那麼我們的情況將會像什麼都不記得般地糟糕。」○5好的記憶系統必須運作正常,並能預測哪些事物值得記憶。許多電腦程式(例如,微軟〔Microsoft〕的Word)檔案選單,也採用相同的運作原理,只列出最近曾開啟過的項目。這些程式假設最近曾開啟過的項目,比較可能是使用者還會用到的項目(請參見圖二?一)。不過,我們不應認為較少的記憶必然比完美的記憶好,或後者比前者好。真正的問題在於:哪些環境對不完美的記憶較為有利,而哪些環境又適用完美的記憶?我將這個問題稱為「生態問題」,因為它所關切的是,我們的認知能力如何適應其所處環境此一問題。適用完美記憶的世界具有哪些特徵?在人人都是記憶大師的世界裡,抽象思考是多餘的。而在這個適用完美記憶的哲學世界中,凡事都可百分之百預測,完全沒有不確定性的藏身之處。  圖二?一:微軟的Word只記得最近曾開啟過的項目,並「忘記」其他項目。這種設計通常可讓使用者快速找到所要開啟的項目。  從小處著手適用不完美記憶的世界,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對曾經經歷巨大傷痛的人而言,遺忘能夠帶來心靈的平靜。而對嬰幼兒來說,遺忘似乎也是學習語言的要素之一。認知科學家傑佛瑞?艾爾曼(Jeffrey Elman)曾嘗試讓一個擁有大量記憶容量的大型人工神經網絡,學習數千個語句之間的文法關係,結果這個神經網絡卻開始結巴起來。○6與其採用最明顯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這個神經網絡的記憶容量,艾爾曼決定反其道而行,強迫它每隔三或四個字即遺忘一個字,以便模仿嬰幼兒學習母語時的記憶侷限。記憶容量遭到限縮的神經網絡,無法理解結構複雜的冗長語句。但有限的記憶卻強迫它必須專注在簡短的語句上。這個策略不但讓它學會了這些語句,也讓它得以整理出這些語句之間的一小部分文法關係。艾爾曼接著逐步增加這個神經網絡的記憶容量,最後終於讓它學會了所有的語句。從小處著手的不完美神經網絡,實現了擁有完整記憶的完備神經網絡無法獨立達成的目標。假如父母只使用艱深的字彙和嬰幼兒交談,或只對他們朗讀《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嬰幼兒的語言發展很可能會因此受阻。為人父母者直覺地知道這一點:與其採用複雜的文法結構,他們反而習於以「兒語」和嬰幼兒溝通。有限的記憶力可以充當過濾機制,而父母則無意識地提供有限的學習材料,支持這種具有適應效果的幼稚行為。從小處著手的用處,並不止於語言發展。舉例來說,對剛起步的公司而言,維持精簡的人事和資本形態,也許會比一開始即投入大量資金並朝大型組織發展,更為有利。同樣地,假如一家公司付出高薪,聘請某人執行龐大的計畫,這個計畫很可能會因此胎死腹中。如此看來,「先創造匱乏,再穩定發展」此一規則,不但適用於組織發展,同時也是人類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認知侷限既可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不難列出從大處著手所適用的情況。但認知侷限本身並非壞事。這些限制的好壞,必須由我們手邊所需處理的問題來決定。一個物種越複雜,其嬰兒期即越漫長。人類是極端的例證,因為每個人一生不論在生理、心理或生物繁殖層面上,都須度過極為漫長的幼稚狀態。身為人類最偉大的智慧象徵之一,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晚熟童年,是他之所以能夠發現相對論的核心原因之一。他曾表示:「但我的智力發展受到阻礙,所以一直等到長大後,才開始對時間和空間感到好奇。理所當然地,和擁有正常智力的小孩比較起來,我能更深入地探究這些問題。」○7超越完美的投資直覺一九九○年,哈瑞?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由於在最佳資產配置問題上的突破性研究,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所處理的問題,是每個為退休預作儲蓄或經常進出股票市場的人,多少都會遇到的投資問題。假設你正考慮投資幾個投資標的。為了降低風險,你必須把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但你該如何分配自己的投資呢?馬可維茲證明有一種計算最佳投資組合的方法,不但能極大化投資報酬,還可極小化投資風險。我們也許會認為,馬可維茲規畫自己的退休財務計畫時,一定也會使用這個為他贏得諾貝爾獎的投資組合計算法。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地,他所採用的,是名為「1/N規則」的簡單捷思:  請將你的資金平均分配至N個投資標的。  一般人也直覺地依賴同樣的法則,因而傾向於平均投資。事實上,在相關的研究裡,大約半數受試者會依循這種投資方法。只選擇兩種投資目標的受試者,會在每個目標上投入相同的金額。不過,大多數受試者都會選擇三至四種投資標的,同時也會在每個標的上投入相同的金額。○8這種直覺難道不會太過天真而愚蠢嗎?換個角度來看,和1/N規則比較起來,最佳投資組合的效益到底高出多少?最近的一個研究,比較了十幾種最佳投資組合(包括馬可維茲提出的組合)和1/N規則,在七項資產配置問題上的表現。○9這些問題裡的投資標的多半是股票組合。其中一個問題必須將資金分配至十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投資組合,另一個問題則得將資金分配到十個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投資組合。研究結果顯示,沒有任何一個最佳投資策略能夠擊敗1/N規則。和複雜的投資組合比較起來,1/N規則較常獲得更多投資效益。為了了解較少的資訊和計算為何能產生較大的效益,我們必須明白,複雜的策略往往以既有資料(例如,道瓊工業指數過去的表現)作為其評估基礎。這些資料可大致分為兩類:有利於預測未來的資訊,以及錯誤或沒有意義的資訊。因為未來屬於未知的領域,所以我們不可能區分這兩類資訊,因而導致我們不得不將錯誤或沒有意義的資訊,也納入複雜策略的計算裡。1/N規則的表現,並不絕對優於最佳投資組合。假如能夠分析長期累積的資料,最佳投資組合的表現將可達到巔峰。舉例來說,假設某人想將資產配置到五十個投資標的,這些複雜的投資組合只需五百年的時間,即可打敗1/N規則。相反地,簡單的1/N規則忽略有關過去的所有資訊,這種傾向使其免於錯誤資料的危害。換句話說,1/N規則藉由平均投資各項標的,來實踐分散投資的理念。名稱辨識vs.專家意見請教知名的投資顧問,是否可讓你選出只漲不跌的股票?或是乾脆省下諮詢和管理費用,在分散投資的前提下自己操作股票,比較容易致富?專業理財顧問不時警告投資大眾:千萬不可依賴個人直覺,絕對不可擅自挑選股票,唯有遵循投資專家的指示和統計軟體的建議,才有可能在股市裡獲利。真的是這樣嗎?二○○○年時,投資雜誌《資本》(Capital)舉辦了一場股票大賽。超過一萬位參賽者(包括該雜誌主編),紛紛寄出自己設計的投資組合。該雜誌主編親自訂定下列規則:參賽者必須在為時六個星期的比賽期間,於五十檔國際性網路股中,購買、持有或賣出股票,並由獲利最多的參賽者贏得比賽。許多參賽者努力蒐集這些股票的相關資訊或內線消息,其他參賽者則使用先進的電腦,挑選最佳的投資組合。但在眾多投資組合裡,有一個投資組合特別引人注目。這個投資組合摒棄專家知識或精巧的軟體,反倒以集體無知為基礎,而其設計者就是經濟學家安卓亞?奧特曼(Andreas Ortmann)和我。我們想要調查的對象,是對股票一知半解,且未曾聽過太多參賽股票的一般人。我們在柏林街頭訪問了一百位路人,其中男女各占一半。受訪者必須回答自己認得哪些參賽股票的名字。而我們設計的投資組合,就是由前十檔最多受訪者曾經聽過的股票所組成的。我們決定在比賽期間長期持有這個投資組合。換句話說,我們對這個投資組合中的持股比例不做任何修正。很不幸地,我們剛好遇上股市低潮。不過,我們根據集體無知所設計的投資組合,仍然逆勢上漲了百分之二點五。《資本》提供其主編的投資組合表現,作為對照的標準。這位主編對股市的了解遠超過一百位路人,但他的投資組合卻下跌了百分之十八點五。除此之外,我們的投資組合報酬率,也勝過其他百分之八十八的參賽組合,並超越《資本》所預測的許多指數。我們還設計了一個用以對照的投資組合,這個對照組合是由前十檔最少受訪者聽過的股票所組成的,而其表現幾乎和《資本》主編的投資組合一樣糟糕。在另一個實驗裡,我們不但得到相同的結果,也針對性別差異進行分析。有趣的是,女性受訪者認得的股票較少,但基於她們對股票的認識而設計出來的投資組合的表現,卻比根據男性受訪者對股票的認識而設計出來的投資組合來得好。這個發現和更早之前的研究不謀而合。後者顯示,女性受訪者對自己的投資知識比較沒有信心,但她們依據直覺投資所獲得的報酬卻較為豐厚。○10在這兩個研究裡,部分無知都比廣泛知識更為有利。但這是否有如投資顧問所言,只是一時好運罷了?正如這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投資策略,名稱辨識法則也不保證有用。不過,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則顯示,名稱辨識法則的表現,和投資專家、藍籌股基金,以及股票市場不相上下。○11你也許會問,我對集體無知的信心,是否強到足夠讓我自掏腰包投資?我的確曾這麼做過。我曾在以集體無知為基礎所選出的股票組合上,投資了五萬美元。半年後,這個投資組合足足上漲了百分之四十七,其表現比股票市場和由投資專家管理的共同基金更為耀眼。一般人的集體無知,怎麼可能比得上知名專家的深奧知識?富達集團麥哲倫基金(Fidelity's Magellan Fund)的傳奇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即曾如此建議投資大眾:只投資你曾聽過的標的。人們經常依賴諸如「只購買你曾聽過名字的產品」等簡單法則。這種法則只對所知有限的人(例如,只聽過某些而非所有股票名字的人)有用,但卻不適用於股市專家(例如,《資本》的主編)。單是美國一地的投資顧問,即可藉著教導大眾如何操作市場,每年收取總數高達一千億美元的顧問費用。但我們卻很少看到任何證據顯示,投資顧問的正確預測率確實高於機率。相反地,百分之七十的共同基金,每年的表現都不如股市消長。而其餘的百分之三十,也未能年年超越股市變化。○12即使如此,大眾投資人、公司企業和政府機關等,仍然每年付給華爾街顧問數十億美金,期待後者能為他們回答下列這個大哉問:「股市將會如何變化?」正如家財萬貫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言,股市預測專家的唯一價值,就是讓算命師看來沒那麼糟糕。只有一道菜的餐廳幾年前,我到堪薩斯州立大學,以迅速而精簡的決策方法為題進行演說。在一場精彩的討論過後,大方的主人帶我外出用餐,但沒告訴我地點。我們開了很久很久的車。我想他一定是要帶我到某家特別的餐廳。我們也許要到某家米其林二星或三星餐廳。但堪薩斯州裡有這種高級餐廳嗎?最後,我們的確來到一家頗為特別的餐廳,雖然它連一顆星都沒有。這家餐廳名叫「布魯克旅館」(Brookville Hotel),裡頭擠滿了飢腸轆轆的顧客。我坐下後看了一眼菜單,馬上就知道主人為何帶我來這裡。菜單上只有一道菜,而且每天都只提供這道菜,根本沒有別的選擇。而這道菜裡只有一塊炸雞、一份芋泥、一份玉米糊、幾片蘇打餅,以及一球自製冰淇淋。我身邊等著用餐的人們打從各地而來,只為了享受不必點餐的樂趣。當然,這家餐廳絕不會拿自己的招牌菜開玩笑。這道菜真是美味極了!這家只有一道菜的餐廳,是「少即是多」的極端例子之一。「多即是好」的想法,在都市餐廳之間廣為流行,結果讓顧客手中的菜單,看來較像是密密麻麻的百科全書,而非井然有序的指引手冊。「多即是好」此一觀點的影響範圍,並不僅止於菜單,甚且擴及至眾多行政系統和商業活動。一九七○年代初期,史丹佛大學提供兩種退休計畫,分別以股票和債券為其投資標的。一九八○年時,史丹佛大學又提供了第三種退休計畫。不出幾年之後,第四和五種退休計畫也出爐了。二○○一年時,史丹佛大學的教職員工,已有一百五十七種退休計畫可供選擇。○13一百五十七種選擇是否好過區區五種選擇?根據國際商業活動的教條,選擇當然是好事,而且越多越好。理性決策理論也主張,人們會先衡量所有選項的利弊,再從中挑出最有利的選擇。選擇越多,最好的選項越可能包含其中,顧客也越滿足。但人類心靈的運作方式並非如此。我們所能處理的資訊數量有其極限,往往僅限於短期記憶的容量,亦即神奇的七加減二。○14  圖二?二:更多選擇是否能讓顧客買得更多?  假如更多的選擇並不總是好事,那麼它可能會適得其反嗎?讓我們以加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的德瑞格(Draeger's)超市為例。德瑞格是一家販賣眾多商品的高級超市。它的貨架上大約陳列了七十五種橄欖油、二百五十種芥末醬,和超過三百種果醬。一群心理學家曾在這家商店裡進行一項實驗。○15他們設置了一個品嘗專區,提供六或二十四種外國果醬,讓路過的顧客試吃。他們想知道顧客在面對哪種選擇時,比較容易停下腳步?百分之六十的顧客,會在選擇較多時停下來試吃。只有百分之四十的顧客,會在選擇較少時駐足品嘗專區。但何時顧客比較容易決定購買試吃的果醬?只有百分之三的顧客,會在選擇較多時,購買一或多罐果醬。但高達百分之三十的顧客,會在只有六種選擇的情況下,掏錢將果醬買回家。換句話說,選擇較少時購買果醬的人數,是選擇較多時的十倍之多。消費者較易被多樣化選擇所吸引,但簡單的選擇則能促使顧客購買商品。選擇較少有助於提升銷售。寶僑家品公司(Procter and Gamble)將旗下的海倫仙度絲(Head and Shoulder)系列產品,由二十六種縮減至十五種,藉此增加了百分之十的銷售量。全球連鎖超市艾爾迪(Aldi)的經營策略,以簡潔單純為其主軸,和德瑞格正好相反。艾爾迪大量採購少數幾種商品,並維持最小服務能量,以便盡量壓低商品的售價。但艾爾迪只採購聲譽卓著的商品,且持續監控這些商品的品質。專注採購少數幾種商品的作法,也讓艾爾迪較易維持商品的品質。根據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的估計,艾爾迪的兩位老闆艾伯瑞契(Albrecht)兄弟,是僅次於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巴菲特的世界第三首富。○16選擇較少是否也有利於擇偶?某個針對單身年輕男女所進行的實驗,也顯示出類似的模式。在這個實驗中,這些年輕受試者必須閱讀線上交友資料。他們告訴研究人員,在二十名和四名可能對象裡,他們寧可多花點時間考慮二十名對象。不過,研究發現,考慮較多對象的受試者較易認為,實驗過程並不愉快,不但未提升他們的滿意度,更讓他們覺得自己又錯失了一次良機。○17美好的第一次推桿之前,高爾夫球學員必須經過許多準備步驟。學員必須先判斷球的行進路線、草皮的紋路,以及球洞的距離和角度,再把球擺好,並將肩膀、臀部和雙腿對齊目標左方,然後預備擊球等等。這時,高爾夫球教練應該給予學員哪些建議?「慢慢來,將注意力集中在球上,不要受到周遭事物的干擾。」聽來如何?對某些人來說,這的確是頗為有用的建議。但對其他人而言,這根本有如廢話。不論如何,有關速度—準確度取捨(speed-accuracy trade-off)的研究顯示,這種建議並非毫無根據。速度往往會降低精確度。事實上,假如高爾夫球學員有足夠的時間,能好整以暇地專注於自己的動作,其表現會比較優異。高爾夫球專家是否也該聽從相同的建議?在某個實驗裡,研究人員調查高爾夫球學員和專家在兩種情況裡的表現。在其中一種情況下,兩者只有三秒鐘的時間準備推桿。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兩者可以自行決定推桿前的準備時間。○18新手在時間壓力下的表現較差,且較少推球入洞。但令人驚訝的是,專家在時間壓力下的表現卻較好,且較常將球擊入洞裡。在第二個實驗裡,受試者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擊球的動作,或一邊擊球一邊分心執行另一項認知作業(例如,計算錄音機播放的鳴音次數)。一如我們的預測,當新手將焦點集中在自己的動作時,其表現比分心時來得好。但對專家而言,情況卻恰好相反。當專家專注於擊球的動作時,他們的表現較差。當他們必須分心時,他們的表現卻又進步了。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專家的運動技能,是由大腦的無意識部位來執行的。而有意識的思考,往往會對行動的序列造成干擾,進而影響行動的品質。對時間予以限制,是防止有意識思考的好方法。而要求受試者執行其他認知作業,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我們的意識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因此,當它已經投入其他認知作業時,便無法再干擾我們的行動。在其他運動裡,充裕的時間也經常會損及專家的表現。室內手球是一種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其球員必須在瞬息萬變的球場上,決定是否應該傳球、射門、吊高球、使出假動作,以及將球傳給左翼或右翼的隊友等。這些決定必須在瞬間完成。假如球員擁有充裕的時間,得以分析比賽進行的狀況,他們的表現是否會因此而提升?在某個實驗裡,研究人員要求八十五位年輕且技巧優異的手球球員,穿著制服,手裡拿著球,站在螢光幕前。螢光幕上播放著高級手球比賽的錄影片段。○19所有的片段都長達十秒鐘,並以靜止畫面作為結尾。受試球員必須想像自己是畫面裡執球的球員,並於影片畫面停止時,立刻說出自己直覺判斷的最佳選擇。研究人員接著給予受試球員充分的時間,仔細分析影片最後的靜止畫面,並說出其他可能的選擇。舉例來說,有些受試球員可能會發現他們忽略了左翼或右翼的隊友,或發現自己在時間壓力下未曾注意到的其他細節。影片片段結束四十五秒後,受試球員必須決定哪一種選擇才是最佳的選擇。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事後決策,會和原先的直覺判斷相左。而球員的事後決策和直覺判斷,在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研究人員邀請職業聯盟教練,評估受試球員針對每段影片所提出的各種選擇的優劣。根據速度—準確度取捨假說,受試球員的時間越充分,他們能夠考慮的資訊越多,其表現也會因此而更加優異。但正如高爾夫球專家一例所示,這並非事實。好整以暇地進行分析,其實無法讓球員得出更好的選擇。相反地,平均而言,心理反射的選擇,往往優於事後分析的決策。心理反射為什麼這麼有效?答案就在圖二?三裡。各種選擇在受試球員心中浮現的順序,直接反映出其優劣。第一個出現的選擇,遠遠優於第二個選擇,而第二個選擇又好於第三個選擇,以此類推。有更多時間思考其他可能的選擇,反而會讓較差的選擇有機可乘。專家之所以是專家的特徵之一,即在於其優先產生最佳決策的能力。缺乏經驗的新手,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出最佳決策。因此,充裕的時間和仔細的思考,對他們仍有幫助。許多領域的專家(包括消防隊員和飛行員)都表示,他們心中最先出現的判斷,往往就是最佳的選擇。○20  圖二?三:對技巧高超的球員而言,準備時間越充分,是否越能提升其表現?事實上,最先出現在他們心中的自發選擇,通常就是最好的選擇,而其他的選擇則往往是較差的選擇(Johnson and Raab, 2003)。因此,教練時常建議經驗豐富的球員遵循其直覺反應。  速度—準確度取捨效應,是早期心理學所發現的「多即是好」原則之一。不過,這些早期實驗的研究對象一般都是學生,而非專家。而正如我們所見,多即是好原則,不論就時間限制、思考深度或注意廣度而言,都不適用於專家所精通的技巧。在這些例子裡,深思熟慮反倒會減慢並干擾專家的行動(只要想想你是怎麼綁鞋帶的,即可知一二)。在意識之外執行這些行動,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專家可以刻意打斷思路,好讓直覺自由發揮潛能。知名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 1932-1982),有次曾準備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士頓市(Kingston)公演,曲目為貝多芬(Beethoven)的第一○九號鋼琴奏鳴曲。一如往常,他在演奏前必須先讀過樂譜。但公演前三天,顧爾德突然碰上嚴重的心理障礙,無法順利彈過某個樂段。絕望之餘,他採用了一種堪稱極端的分心技術。顧爾德將吸塵器、收音機和電視機同時打開,製造出震耳欲聾的噪音,以便掩蓋自己的琴聲,而他的心理障礙也隨即煙消雲散。在激烈的體育競賽裡,我們也可利用這種效應,打擊對手的心理。舉例來說,下次不妨試試在交換場地時,向你的對手問問,為什麼他今天的正手拍打得這麼好。這樣做很容易讓他不時想到自己的揮拍方式,並因此削弱他的正手拍效力。○21不論是運動比賽、緊急救難或軍事行動,都必須當機立斷,而花費大量時間詳加思考以求最佳效果的做法,往往會輸掉比賽或喪失某人的性命。曾有個電腦遊戲,以美國在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戰區的祕密行動,作為其故事背景。這個遊戲的宣傳海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兩名正走在路上的海軍陸戰隊隊員,面對著隱藏在濃霧裡的樹叢、樹林和一座木橋。除此之外,海報上還標示出四處地點,並寫著一行字:「敵人藏在哪裡?」小心翼翼地端詳過所有地點後,我驟然發現印在海報下方上下顛倒的答案:「你想太久了。你已經陣亡了。」多不一定好心理反射所需的資訊出奇地少。我們的驕傲自我往往瞧不起心理反射,因為它早已被「多即是好」的教條所洗腦。然而,相關的實驗證明,有限的時間和資訊,的確可以提升決策的品質。所謂的少即是多,指的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較少的資訊、時間和選擇,能夠獲得較好的成效。這並不意味著有限的資訊、時間和選擇,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比多一點資訊、時間和選擇來得更為有利。舉例來說,假如某人不認得任何股票名稱,那麼名稱辨識捷思便毫無用武之地。同樣地,倘若陳列六種果醬,比陳列二十四種果醬,更能促使消費者購買果醬,那麼這並不表示,只陳列一或二種果醬,將會引發更多顧客的搶購。一般而言,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區域,才是最佳的選擇範圍。「少即是多」法則,和下列兩種在我們的文化裡根深柢固的信念背道而馳:  資訊越多越好。選擇越多越好。  這些信念以各種形式存在我們的心中。它們看似不言而喻,因此極少被明確地陳述出來。○22當資訊並非免費時,經濟學家會為這些信念加上但書,以便解釋各種例外狀況:資訊越多越好,除非取得更多資訊的代價,超過這些資訊的預期效益。不過,我的主張比此更進一步。即使取得資訊不需付出任何代價,在某些情況下,更多資訊仍會減低效益。記憶並非越多越好。時間也非越多越好。擁有更多內線消息,也許能幫助我們以後見之明,解釋昨天的股市表現,但這對預測明天的股市變化卻毫無用處。在下列這些情況裡,我們即可一覽無遺「少即是多」法則的優勢:  一、保有一點有用的無知:正如前述的名稱辨識捷思一例所示,心理反射的表現也可勝過大量的知識和資訊。二、鍛鍊無意識運動技巧:專家的心理反射以無意識技巧作為基礎,而其表現會受到有意識思考的阻礙。三、尊重認知能力的極限:我們的大腦天生具有一些機制,能夠協助我們遺忘並從小處著手,預防處理大量資訊時可能產生的危險。假如認知能力毫無限制,我們將無法有效處理生活日常事務。四、謹記自由選擇的弔詭:選擇越多,產生衝突的機會越多,而做出決策的困難度也越高。超過某個數量的選項、選擇和產品,對經營者和消費者都是一大傷害。五、盡量維持事物的簡單:在不確定的世界裡,簡單的經驗法則不但能預測複雜的現象,且其預測能力比複雜的方法更好。六、降低取得資訊的代價:正如教學醫院的小兒科團隊一例所示,蒐集太多資訊可能會傷害病人。同樣的,不論在職場或人際關係,太過好奇也易於摧毀彼此之間的信任。  前五個項目是「少即是多」的典型範例。即使我們能在不須付出額外代價的情況下,擁有更多資訊或時間、儲存更多感官資訊,或製造更多種產品,平均而言,這也只會讓我們的表現變得更糟。最後一個項目則顯示,蒐集更多資訊所付出的代價,也許會超過這些資訊所產生的效益,因此滿足於較少的資訊才是聰明的策略。好的直覺善於忽略資訊。心理反射源自於經驗法則,而後者能從複雜的環境裡,過濾出真正有用的少數資訊(例如,品牌名稱和凝視角度),並忽略其他資訊。這種能力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在下一章裡,我們將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半秒直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