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
2010/05/01
時英出版社
盧建榮
无
陳寅恪是民國以來的首席史學大師,他的作品影響至少包括四個學術世代,至今猶不知止於何時。可知其魅力驚人,無與倫比。實際上,在陳生前其成就已為台灣三位後浪所超越,他們是孫同勛、許悼雲,以及毛漢光。這三位後輩已組構出新的史學文化及其學術文化資源,本書即在發掘這三位學者的潛德幽光。其次,孫許毛所形成的學術文化資源於縱橫台灣史壇三十年後,又有另一針對陳大師的新學術文化資源出現。那就是由盧建榮所引進的,以「新文化史」的新學術裝備去研治中古史。當中國大陸史壇仍以繼承陳大師學統為傲之時,台灣史壇已出現超越「陳學」兩波新史學文化。第三,本書更指出「陳學 J 的致命傷,乃在於無法令史著文本匯流到人類出版史上「文化性書物」的汪洋大海中,使得民國新史學的出版品全都淪為小眾讀物,幾乎讓史著創作在力挺中文當代文化上微不足道。第四,步陳後塵的中古史家,在與當代文化脈絡互動上產生了迷途於史學津樑的集體心靈,再者,史學創作能力的貧弱和對學術累積倫理的棄守,在在形成台灣史學社群內部的存在危機。
无
首先要說,這本書對於一些書和作者有一些苛責。
然則,何妨唐突。
我們的學術世界正是太過狹窄太過溫柔敦厚太過清高了。因爲狹窄,學術圈自己畫地爲牢不與外界通聲氣。因爲溫柔敦厚,一些不務正業卻汲汲於鑽營的學術蛀蟲纔能猖獗而無所顧忌。因爲清高,結果其實給自己在身體和精神尤其是智識上面的懶惰甚至根本就是無能找了擋箭牌。
盧建榮這種大聲疾呼以及揭穿學界種種西洋鏡的做法,我們何妨歡迎並且深自反省。
更何況,盧建榮所擘畫的新文化史學內中的確頗有新意和新方法。
不得不說,盧建榮是個頗能參透事理的『大內高手』。
囬頭看看中文學術界種種無聊文章和無趣專著,其實我們眞得是需要多聽聽盧建榮的看法,多反省自己那無聊無趣無內涵無新意無章法的史學思維、史學方法、和史學文筆了。
就算是當作臺灣中古史研究綜述來看此書,也不差啊。
何妨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