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科技手册
无
本書榮獲國立編譯館學術翻譯經費補助,特此誌謝。
■作者簡介
Leah A. Lievrouw
南加州大學安娜堡傳播學院博士,主修傳播理論與研究。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資訊研究學系,主要研究範疇為資訊與科技造成之社會與文化變遷,特別關注社會平等、社會差異與智識自由等議題。著有《媒介、資訊與傳播:資訊與行為》(Medi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等書。
Sonia Livingstone
目前任教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媒介與傳播學系,主要研究範疇為媒介閱聽人研究,特別關注孩童、青少年與網路關係,與新媒介網絡中,國內、家庭以及教育用途之網路近用現象。著有《理解電視》(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等書。
■譯者簡介
黃守義(負責緒論、第一、四、五、六章、九至二十二章翻譯)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譯有:《進階社會學手冊》、《教育學總覽(下冊)》(皆由韋伯文化出版)
許詩嫺(負責第二、三、七、八章的翻譯)
台灣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新聞所畢業
■翻譯品質控制流程與心得
一校:陳晏茵(編輯)
譯者筆法流暢,唯對原文中研究內容的描述略顯粗心,一校對此加以補足,例如我將文中的數據逐一比對原文作了更正,讓讀者在閱讀時更能掌握各作者的研究成果;另外,譯者的連接詞的使用,幾乎都使用「以及」這個字眼,我會適情況,將之交替改用「和」、「與」等字,讓句法更多元化些。我也將譯者的用詞作了調整,例如「研究線緒」更正為「研究方向」,方便讀者掌握文意,閱讀也更為輕鬆。
二校:黃守義(譯者)
在師大翻譯所接受學術的薰陶,並陸續在韋伯文化接譯了兩本學術著作後,覺得順手許多。不過,傳播學並非我的學術專長,有很多專業的概念和理論,我都盡可能多加查證和咀嚼,並閱讀相關書籍,力求譯文貼近原意。校稿的兩位編輯剛好都是新聞傳播方面背景的人,適時給予我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見,例如建議我將paradigm由原先的「範式」,改譯為台灣較常用的「典範」。
三校:林恩慧(編輯)
三校過程主要針對原文提出之專業詞彙作統一修正,例如將disembedding修正為「抽離化」、communication gap修正為「資訊代溝」,以「反托拉斯法」取代「反托辣斯法」,並針對文句不流暢之處逐一潤飾,讓讀者易於吸納本書精華。
四校:陳晏茵(編輯)
在四校過程中,主要針對行文流暢度、措詞邏輯性及專業詞彙作更進一步地確認,例如將數位「合流」修正為一般通用的數位「匯流」。另外由於各章節由不同作者所撰寫,在語意或表達方式上多有不同,因此藉由四校過程加以改善,使讀者在閱讀時更能輕易駕馭書中的豐富內容,不受行文風格所影響。
■內容簡介
《新媒介手冊》問世以來,極受好評。《新媒介手冊學生版》為《新媒介手冊》的節縮版,並呈現了精裝本的精華部份。本書描繪出新媒介研究及學術方面的領域範圍,並且為該領域的現況提出明確的陳述。《新媒介手冊》第一版問世之後,立即成為新媒介研究領域之中的核心參考書籍。本修訂版亦將為該領域的學生,提供最為全面且最為新近的指引。
第二版新增的特色有:
-在文章材料的組織方面,更增精進,讓學生更易取用,而且更能輕易地融入課程設計。
-由編輯群纂寫緒論,清楚地羅列出新媒介研究之中的各項主題。本緒論亦可為教師提供指引,得知如何在課堂中充份運用本手冊。
-本手冊的每一章皆經過增補,不論是以往的研究所得以及背景材料,或是這項領域之中的最新發展,皆於章節中呈現出來。
■書評暨推薦詞:
本手冊堪稱一項里程碑,得以為「新媒介研究」這項新興學科提供基石。本手冊的編輯工作極其完善,作為教科書來使用,可謂面面俱到,組織嚴謹,達到了極高的原創標準。
-詹姆士.庫蘭,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
對於種種互動式科技以及這些科技所身處的文化及社會情境,若要進行全面回顧,本手冊可謂首例。讀者儘可欣然地將本手冊納為自己的藏書。本手冊匯集了全世界互動式媒介科技領域的領尖學者,並回顧種種國際方面的研究觀點,深具權威價值。
-艾倫.瓦特拉,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
對於傳播領域之中的資訊及傳播科技研究而言,《新媒介手冊》可謂一項研究方面的里程碑。本手冊從國際上網羅了編輯團體及作者群,並且匯集過去二十年來的學術深入研究成果。這本手冊為必備的參考書籍,展現了「新媒介」研究領域業已獲致的成熟程度及地位。
-威廉 H. 杜頓,南加大
本書極為全面,亦極具權威。若想瞭解與新媒介相關的種種社會層面,本手冊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凱文.羅賓斯,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
謝詞
撰稿人簡介
緒論(一):2006年修訂學生版
緒論(二):2002年第一版
第一部分 新媒介、文化與社會
第一章 人際間的線上生活
第二章 媒介創造之社群:其歷史、理論及科學調查
第三章 兒童與新媒介
第四章 網際網路的使用觀點:上網管道、參與及互動
第五章 新媒介與小團體組織
第六章 文化與新媒介:歷史觀點
第七章 文化研究與傳播科技
第八章 權力與政治文化
第二部分 科技系統、設計與產業
第九章 新媒介的歷史
第十章 從種種研究傳統來探索「互動」的模型:使用者、文件,以及系統
第十一章 如何建立基礎建設
第十二章 新媒介設計及發展:種種創新的散佈vs科技的社會形塑
第十三章 新媒介與新經濟群集的動力
第十四章 全球化與新媒介產業的架構
第十五章 新資訊基礎建設的普遍取用管道
第三部分 新媒介、體制與管理
第十六章 數位內容的管制
第十七章 從階層式到網路公司
第十八章 新媒介以及資訊經濟學
第十九章 新媒介與貿易政策
第二十章 媒介市場的管理
第二十一章 新式全球媒介,以及國家的角色
第二十二章 資訊社會的再回顧
索引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