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家

Mourid Barghouti,穆里.巴爾古提 馬可孛羅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1日  

出版社:

馬可孛羅  

作者:

Mourid Barghouti,穆里.巴爾古提  

页数:

256  

译者:

陳逸如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對巴勒斯坦人而言,數百年來橄欖油一直是旅人的禮物、新娘的慰藉、秋天的餽贈、儲藏室的珍藏,還有家族的財富。然而,作者離開家鄉三十年,橄欖油不復見,院子裡的無花果樹也早已被砍去。  中國有首古詩是這麼說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人巴爾古提與睽違三十年的家鄉見面時,大約就是這個心情罷!1967年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與約旦河西岸後,造成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痛苦,巴勒斯坦詩人穆里?巴爾古提在外流亡三十年後,1996年終能回返家鄉,本書書寫了他回家與流亡的心路歷程。閱讀中東,另一個角度  921事件後,世人皆知中東地區對於美國霸權的反感,本書作者則提出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糾葛:曾經慘遭大屠殺的猶太人,建國之後,難道也會去迫害他人?當約旦河西岸因被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人要回鄉,必須有回鄉許可證,必須經過以色列士兵的許可;眼看著以色列逐步拓展屯墾區的範圍,巴勒斯坦的土地逐漸變得零碎;三十年來,以色列高速發展,被占領的拉姆安拉則從未成長,三十年過了,家鄉一如以往破敗,他不會因為故鄉三十年沒變而高興,他要控訴的是,自己的國家三十年喪失了進步的機會。失去旅行的權利巴爾古提與家人四散世界各地,他雖然在埃及念了大學,巴勒斯坦人卻被當局視為頭痛份子,1977年他被埃及驅逐出境,至1995年才能正常出入開羅機場。至於拉姆安拉,更是必須有許可證才能進出,「你以為可以去耶路撒冷或加薩。他們已經把這些地方列為禁止進入管制區,這次他們的理由是選舉。他們甚至禁止人們在星期五於聖所祈禱。路障、搜索和電腦。他們無時無刻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我們一個訊息:『我們才是這裡的主人。』」  他想問,為什麼回巴勒斯坦的家,卻要由以色列人來控管?失去回家的權利「流亡」的最具體事例,就是不能對自己的國家表示意見。巴勒斯坦成為有國無土的國度。數百萬流離失所於海外難民營內的難民,禁止回到故鄉投票、選舉、發表意見,這是今日能自主履行公民權利的人們,無法想像的事。而痛苦不僅是不能回家而已,流亡的痛苦還在於自己的家人四散各地,僅能以電話連繫,所有的快樂悲傷都由電話鈴聲控制,電話形成了另一種恐怖主義,總合了他所有家人的痛苦。  作者因為敏感的異議份子身份,結婚後,他與妻子分隔兩地,兒子見到他的時候,稱呼他為:叔叔。流亡的痛苦也延伸至下一代,作者的兒子湯銘身為巴勒斯坦人,未曾見過巴勒斯坦,也只能等到父親三十年回鄉後,才能為他申請回鄉證。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巴爾古提
阿拉伯世界知名詩人。
1944年生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詩人與作家,小時住在戴爾.格薩那,後因求學之故,全家移居拉姆安拉。1967年以巴六日戰爭後,當時在開羅讀書的他,因而不能回到約旦河西岸,開始了三十年的流亡生涯。1977年自埃及被驅逐出境,1995年才能正常進出開羅機場。自1972年起,他的詩集即已在開羅、安曼等地出版,並曾被譯為多國語言,也在《泰晤士文學評論》等知名媒體刊登。最新一冊詩集為2005年出版的《午夜》(Muntasaf al-Lail)。現居開羅,本書於1997年出版時獲得馬富茲文學獎(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該獎為阿拉伯文學界的重要獎項,作者並於2000年獲巴勒斯坦詩獎(Palestine Award for Poetry)。
譯者簡介
陳逸如
台北人,目前居住於紐約,攻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師與編輯,譯有《失敗萬歲》﹝立緒﹞等社會人文類書籍。

书籍目录

前言 薩依德(Edward W. Said)
第一章 橋
如今我的定位模稜兩可、含糊不清,一切都模稜兩可、含糊不清。
戴著圓頂小帽的士兵也不含糊,至少他的槍可是光可鑑人。他的槍也是我個人的歷史,我離散的歷史。他的槍從我們手上奪走了詩的領土,留給我們領土的詩。他的手中握著領土,我們的手上握著海市蜃樓。
第二章 拉姆安拉
還要經過多少個三十年,那些一直回不來的人才能返鄉?我,以及其他返鄉的個體又象徵了什麼意義?這是他們的返鄉,數百萬人民的返鄉,真正的返鄉。我們的亡者還在他國的墓園裡,我們的生者還在外國邊境攀附著。橋上,詭譎的邊界和其他五大洲的邊界都不一樣,你滿懷站在別人邊界上的回憶。
第三章 戴爾格薩那
以色列的占領製造了一個沒有地方可以回憶顏色、味道和聲音的世代,那個地方應該是原原本本隸屬於他們,之後在分崩離析的流亡中,還可以供他們回到那地方的回憶裡。沒有上面擺著軟布娃娃和白枕頭的童年床褥可供回憶:只要大人不在家,白枕頭馬上變成枕頭大戰的武器,讓他們開心的尖叫。大概就是這樣。以色列的占領製造了我們這樣的世代,只能去讚賞那陌生的摯愛:遙遠、困頓,被戒護、圍牆、核子導彈和驚恐所緊緊包圍。
第四章 村落廣場
當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我開始懂得,當生命按了某個鈕,讓事情照你期望的那樣運轉的時候,你無法在驀然間感到欣喜;當你終於等到了多年來癡癡等待的喜悅時刻,你也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你肩負著過去的歲月,這些時光無聲無息、慢條斯理地改變了你。
第五章 活在時光裡
我一直沒有辦法蒐集屬於自己的藏書。我必須在房子和附有家具的公寓間移動,習慣浮光掠影。我已經被訓練得對不屬於自己的咖啡壺無動於衷。我的咖啡杯不是屬於房東,就是前一個房客留下來的。就算打破一個杯子的意義也不太一樣。房屋仲介幫我挑選床單、窗簾還有廚具的顏色。我沒做選擇,而是機遇做出選擇。有好幾次我必須放棄在不同陽台上輾轉栽種的天竺葵。
第六章 父執輩
我們所愛的女人的生活細節,以及她們命運的起伏擺盪,全都從電話鈴響開始。帶來喜悅的鈴聲,帶來哀傷的鈴聲,帶來思念的鈴聲。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爭執、斥責、責難與道歉都由電話鈴響帶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深愛某種聲音,我們也從來沒有如此恐懼某種聲音──我的意思是,同時擁有兩種錯綜的情緒。
第七章 生不逢時
也許被占領的城市最慘的地方在於,那些城市的孩子沒有辦法取笑這些城市。誰有辦法取笑耶路撒冷!如今,送到我們在那個城市的信件永遠拿不到手上。他們奪走了我們房子的地址,還有我們抽屜裡的灰塵。他們奪走了這個城市的人群、門戶和小巷,他們甚至奪走了那個座落於包柏?胡塔巷內,曾經挑動我們青春期想像、妓女胖得像印度雕像似的秘密紅燈戶。
第八章 團圓
我們家的門戶洞開,我們走了進去,望向那間會客室,房內有些女人身著黑衣,我母親在意識朦朧的狀態下坐著,身著淡藍色的衣裳。羅德娃、湯銘和我ㄧ走進室內,整間房子就爆出哀泣的哭聲。我不曉得如何能夠在那個時候把持住而不崩潰,但是正因為我在當時能夠把持得住,之後也就能夠一直堅強到底。我對於母親的不安與為了保護她生命的想法也讓我只好忍著淚水。
第九章 每天的最後審判
我跨越了那道禁止通過的橋,驀然間彎身撿拾自己碎裂四處的碎片,好像在天寒地凍裡把外套外擺收攏起來的人,或者像一個從遠方回來的學子,忙著撿拾被田野吹來的風打散的報告。在枕上,我收集了白晝與黑夜裡的歡笑、怒火、淚水、愚蠢以及一輩子都看不完,只能投以靜默與敬意的大理石紀念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回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