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安迪沃荷經濟學

Elizabeth Currid 原點
出版时间:

2008.11.11  

出版社:

原點  

作者:

Elizabeth Currid  

译者:

李佳純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看見創意行銷全世界的經濟力!這些現代的安迪沃荷們,是他們決定了我們的品味、流行與美感。他們每晚在紐約夜店裡,快速激盪發想創意,結合名人、傳奇與商品,在天亮後大量生產、再快速推向全世界。這種經濟躲過金融海嘯、不怕能源危機,不靠高科技它是在夜店裡打造的億萬創意生產線,它是安迪沃荷經濟學。這是一本真正扭轉人們看待未來經濟發展新重心的鮮活作品,書的場景發生在紐約;而要探討的是紐約真正贏得全世界優勢的幕後故事──文化、流行與創意產業在這裡是如何紮根與散布到全球市場。南加大的年輕女教授裘芮在這本書中,提供了許多第一手的報導,訪問了超過百位的紐約時尚界及文化經濟名人與觀察者,包含了名製作人昆西、瓊斯、當紅設計師馬可.傑可柏斯、Zac Posen、Diane von Furstenberg(美國時裝協會主席)、藝術家Ryan McGinness、靠部落格自發片而崛起的「拍手叫好」(Clap Your Hands Say Yeah)樂團,及首倡城市中「創意階級」族群興起的城市學大師理察.佛羅里達等。而本書也證明了紐約經濟的長期成功,其實不是靠櫛比鱗次的企業總部及快速嗜血的金融市場脈動,而是靠它強大密集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社群條件。這些條件配合著媒體與互動頻繁的「文創產業社交圈」,使得紐約得以享有全球品味的決定權、讓一首歌或一款象徵能以鋪天蓋地的湧向全球市場並攖取利潤。回顧經濟史,紐約就算在美國經濟最黑暗的時代,它的衰退期也比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要短得多;時至今日,過去推動紐約成長的經濟能力如:貿易港、製造中心,已成為退位的功能(這些優勢別的城市「只要努力都能追得上」);不過,論起讓一個新設計師尋找更多的試身手機會、藝術界的前輩與新秀「偶遇」或然率最高、音樂樂手的初登台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仍非紐約莫屬。這裡是世界文創產業經濟勢力與工作者的天堂,這裡每晚的夜店與舞池就藏著無數個全球流行概念與爆紅商品的開端。這樣的紐約生態推到極致,就猶如主張讓藝術與金錢深刻聯結的安迪沃荷那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擁有成名15分鐘的機會。」這種主宰未來,靠城市與創意圈發生、在夜店裡杯觥交錯間蘊釀的「軟經濟」力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否能搬來台灣的都市中上演,紐約「沃荷經濟學」,紐約的全球品味製造者社群,是門最值得我們讀的競爭趨勢學。

作者简介

伊莉莎白‧裘芮(Elizabeth Currid)
˙南加大政策、規劃及發展學院副教授
活躍的文化經濟及城市經濟研究者,近年她積極從事以實證及理論探索紐約事實上是「全球創意轉運中心」的概念,而《安迪沃荷經濟學》即是她根據積累的訪談及研究,以此概念寫作給普羅大眾的首部一般性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安迪沃荷經濟學 PDF格式下载



  讀有關海洋公園加價的新聞,想起盛智文,想起蘭桂芳,想起文化產業,想起一本書-《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and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中文譯名《安迪沃荷經濟學:紐約夜店引爆的億萬創意生產線》。
  
  近年,關於文化經濟的書籍像雨後春筍,但這些著作不是宏觀理論與概念的提倡,就是個別個案的一堆數字陳述,又或個別文化經濟工作者的自吹自擂。由師承Richard Florida的Elizabeth Currid寫成的這本《安迪沃荷經濟學》,卻是鮮有由個案(紐約作為創意產業重地)提昇至理論分析的一本好書。
  
  其實,《安》的立論相當清楚:紐約文化經濟的成功在於其非正式社交領域,即夜生活的「成功」運作。意思就是,關於文化與藝術的生意都是在社交場合促成,而不是從那一間正正方方灰白色辦公室中報告與討論而來的。不相信嗎?香港藝術館花費590萬港元辦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不正是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去年「歐洲紅酒之旅」中,與LV母公司主席摸著酒杯底而就的嗎?
  
  那麼,香港的蘭桂芳又是否一個成功的非正式社交領域呢?以《安》的說法,成功的非正式社交領域就是一個所謂「低進入障礙」的場域,易言之,就是一個什麼社會層級、工作、年齡、性別都能自由出入的社交圈。試問一個到處私人派對、最低消費、會員名冊與開瓶費的地方又怎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非正式社交領域呢?
  
  走筆至此,想起去年夏天的時光。人在北京朝陽公園附近的一個小酒吧,拿著一瓶喜力,聽一個本地藝術家的視覺與音樂表演,坐在右邊有周耀輝,站在後面有崔健,整個空間中外老少男女的文化工作者與消費者同在、享受。這才是一個文化藝術之都所必須的「文娛藝術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