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坊っちゃん

夏目漱石 新潮文庫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新潮文庫  

作者:

夏目漱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松山中学在任当時の体験を背景として初期の代表作。物理学校を卒業後ただちに四国の中学に数学教師として赴任したせ直情径行の青年"坊ちゃん"が、周囲の愚劣、無気力などに反撥し、職をなげうって東京に帰る。主人公の反俗精神に貫かれた奔放な行動は、滑稽な人情の巧みな交錯となって、漱石の作品中最も広く愛読されている。近代小説に勧善懲悪の主題を復活させた快作である。

作者简介

1867年、江戸(いまの東京)に生まれる。本名金之助。小説家。東京帝大英文科卒。東京高等師範学校·松山中学の教師を経て第五高等学校教授。1900年、イギリスに留学し、帰国後、東京帝大·第一高等学校講師。後、朝日新聞社に入社。代表作『我輩は猫である』『虞美人草』『三四郎』『それから』『こころ』『道草』『明暗』など。1916年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坊っちゃん PDF格式下载



     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我对日本文学却不甚钟情。有真爱日本文学的朋友为我推荐夏目漱石,才磨磨蹭蹭翻开这本《哥儿》。
     我选择的是林少华所译的中日文对照全译本。个人很喜欢对照阅读的趣感。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家,行文乃是明治期的近代日语,因此更有一些古风,跟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中说道,“人間は竹のように真直でなくった頼もしくない。真直なものは喧嘩をしても心持ちがいい。”人如果不像竹子般耿直,是不可信赖的。耿直的人,即使和他吵架也心里痛快。与那种伪装和善、卖弄亲切、自命清高的家伙,倒是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吵架都无从吵起。
     之前读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似乎日本人的审美大不同于中国人。不屑于功名羁绊的日本人不若中国人爱高尚的梅、正直的竹,而偏爱至纯至美的樱。然而论及识人,我想大概无论国籍,所有人都会觉得与竹子一般品性的人更加亲切。
     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我,总觉得哥儿那样的性格与处世方式有些难以想象,或许日本人所说的“非常識”“空気を読めない人”大概也是指这种人。二十年来,总是被告知人踏入社会,就要学会妥协,学会见怪不怪,学会“中庸”的态度,这样才不会当做异类,与人友好相处。但恐怕在我们内心深处,仍然是喜欢一个真实的人多过一个圆滑的人,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都有了两面性:内心一个真实自我,表面依旧乖巧世故。
     在现代社会,“哥儿”那样的人或许只是一个理想人物,若要真要太过率真,也许早就被排挤为“窗边族”,继而不得不改变,毕竟,现在已经鲜有阿青婆那样的知音,那样的庇护所了。
     据说《哥儿》是日本的国民读物,有“麻疹书”的称号,意即每一个日本读书人一生必然读过的书。爱读书的日本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愣头青哥儿”的存在,才得以在巨大的压力社会中得以喘息,继续带好面具走进格子间里的勾心斗角里去吧。
     在畅然读完作品后再来看林少华为书的作序中提到夏目漱石为人“不伪善,不矫情,不故弄玄虚,不掩饰自己”,其作品则是富有“理性的、机智的、有教养的幽默感”,我深以为然。


  刚开始看的时候,见主人公,少爷,对刚刚去的乡下处处不满意,不论是对人,旅店侍女,狸猫校长还是各种规定,习俗,不断的骂混蛋,还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塞格林的麦田守望者一类的书。而然慢慢看去,则不尽然。书里面的少爷比起后者书里的主人公,更让我喜爱,更让我有着共鸣。虽然和少爷的性格并不一样,但少爷的不尽人意处境让我心忧,最后痛打更屁虫和红衬衫更是叫我拍手叫好。
  开头的时候少爷完全是人人避之的讨厌鬼形象,我先是惊讶于阿清婆为何独独对少爷这么好,还夸奖他的“好”性格。之后慢慢读下去,我才发现少爷虽惹出不少麻烦,但为人刚正秉直,诚实单纯,尽管有时冲撞鲁莽,但处处都充满着义气。也只有阿清婆这么一个善良淳朴的婆婆才能看出少爷独于世人得好品质。
  少爷来到乡下教书对了任何陈规俗定都要打死抨击一番,不论是校长华而不实的官腔官调,学校里荒谬的规章制度,处处假惺惺背地里使坏的校主任还是心地阴险阿谀奉承的更屁虫。这一段我看的最为乐开怀,看少爷是如何不顾俗雅,开口就骂这些虚假的小人和无理的制度。那些看似最为平常的客套场面也是难逃其咎,也被狠狠地数落了一番。看起来就像着所有世上的规矩都是可恶而令人心烦的。所以看这一段即使觉得好笑,又是感到对于现实社会的悲哀。虚伪,虚假,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才是这个社会的真面目。
  书的结尾少爷痛揍了一顿小人们,然后潇洒回到了东京,成为了一个工程师。而少爷真的也行适应这里的生活吗?还是说最后也会被磨为社会的一员?


  上图亚洲文学区发现的这本书,只是看着作者有名才借的。前半本是《哥儿》,后半本是《心》。前者像鲁迅一样酣畅淋漓。序言里讲到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住在夏目漱石的旧居,对他很是崇拜,语言风格难免受到影响。我曾经很是崇拜这种直率且不羁的性格,可时至今日,又觉得有些于人于己都不利。
  
  
  
   读《心》花了很长时间,一开始像是絮絮叨叨一些家长里短,下午下了班小睡一觉醒来,突然地就看到climax了。我以为这就好像以前看过的《艾玛》,三个小时的电影有两个半小时在讲废话,终于在最后半个小时给昏昏欲睡的坐在屏幕对面的人浇一盆凉水,然后你就纠结于到底是前面太无聊还是作者故意要这么恶心读者?还是正是前面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铺垫成全了最后的波澜壮阔?或者兼而有之?
  
  
  
   小说第三部分”先生和遗书“不光给”我“揭开了先生孤独一世的谜,也让你发现,有些可以引起心灵碰撞的话语就是这么难以启齿而不得不借助文字却被现在的我们丢弃了。当然,小说要表达的不是这个。一如其他的日本文学影视作品,它要暧昧地表达生死和深邃的情感问题。当我看到最后一段有些不能自已的时候,我突然既悲伤又高兴。悲伤是因为两个正直的人就这么孤傲地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精神力量折磨而终于自尽,高兴则是因为我居然这么轻易地就感受到这种能量,不能不说如果我早几年读的话,肯定不得要领。
  
  
  
   所以,当我看到网页上有人写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就笑了。
  
   可天知道几年前的我会不会也这么认为呢?两个互为唯一的好友先后结识了女主人公并暗恋她,一个是年轻时的先生,一个是K。K不明就里,在某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白天告诉先生自己对女主的情感,而这短短的几句内心剖白,让本来就纠结于另外两位关系的先生感到惶恐不安。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说,反而凭着自己对K的了解,在K纠结时极力地阻碍K的情感发展。最后,当K得知先生和女主即将结婚的消息,突然就刎颈自尽了。留下遗书一封,不提任何爱恨情仇,只是感谢先生一直以来的照顾。
  
  
  
   你可能想象这样一个孤傲的人心中日积月累的感情是怎样厚积薄发的?一个喜欢直截了当或者用倾诉来抒怀的人大概是体会不了的。所以,当先生在遗书里用”平静的震惊“来形容当时K的反应时,我感到极度的酸楚。前面让我不耐烦的那些絮絮叨叨此刻全用来拼凑一个完整的K的形象,然后再血腥地给众人展示他暗潮奔涌的内心。因为坚持自我抱负违背长辈意愿而和生、养父母断绝关系,你很难用loser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毕竟是学识渊博而又心怀宏图大志的青年,可是,长期以来残苛的自我修行使得K一方面因为看到好友的背叛而痛心疾首,另一方面也因为突然地失去人生情感寄托的两个朋友而觉得心灰意冷。
  
  
  
   谁知先生也是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因为这件事背上沉重的包袱,即使终于与女主有情人成眷属,也觉得两人之间永远隔着一个强大的灵魂。他不报复自己,甚至连一句咒骂的话语也没有,就这么静静地悬浮着,啃噬生者的心。
  
  
  
   我忽然开始理解自杀的行为。很多人都会以”要为活着的人考虑“为借口来劝解,当然有一些人确是意气用事而轻生,可对于内心总有一份甩不掉的怨念的人,这未必不是一条通向逃脱的捷径。就好比《魂断蓝桥》,假如玛拉不死,你以为她会幸福?
  
  


   我在看《菊与刀》的时候看到关于《少爷》的部分内容,其中描述的是少爷因想与好友划清界限,还豪猪一分五厘的冰水钱。
   这是我看夏目漱石的第一部作品,语句诙谐,感情真挚,意犹未尽。
   “少爷”视乎对日本来说,不是句赞美,反倒是我们说所的“憨居”。
   本书将江户川人的直率、单纯与乡下人的势利、龌龊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也将武道家庭与草民家庭进行简单对比。
   少爷由于家道中落,到乡村地方当数学教师,前后也就只任职了一个月。
  
   夏目漱石笔下的少爷
   生性莽撞:少爷小时后因为不是事情,闯大祸,或因一句玩笑弄伤自己,或因内心“正义”揭发小事等。当教师后,也常有冲动打人,幸亏有豪猪的阻拦。
   思想自由:报到第一天,就私下给全部同事起了外号:狸猫、豪猪、南瓜、小丑、赤衣狂……思想全是与生俱来,并未受到半分世俗的污染,他也多次怕自己长期下去会受到乡下人的感染,有离职的冲动。
   浮夸:口袋只有十三块,也给五块的消费。哈哈,我也想有这种豪气。
   直率真性:包括以为自己的好友是双面人时,坚持与豪猪断绝关系,直至后来发现有人挑拨离间,主动与豪猪和好。这段描写我由衷感到欣慰,如此一来好友间的关系也更加牢固了。这段友谊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好不令人羡慕。
   正义:本书大多是对少爷的心理描写,每每遇到违背正义、义理的事情,他的内心都会充满咒骂。特别是对赤衣狂、小丑的种种恶行,厌恶之心暴露无遗!也另我为之一快。
   念恩情:阿清是少爷的仆人,却对少爷有特别的主仆之情,在信件来往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离开东京后,她是少爷唯一挂念的人。回到东京,她是少爷唯一想报答的人,与《桃姐》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十分羡慕少爷,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羡慕少爷自由的内心……也许我跟阿清一样,“喜欢”和欣赏少爷,被少爷所吸引,即使他后来并没有阿清所期待的买一幢豪华宅邸并且在政府机构任职。也许像少爷这种人,若并非出生高级门第,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有所成绩,但正如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他最终仍能保持他自己所喜欢的内心。
   满是赤衣狂、小丑、狸猫的浑浊尘世不能令“少爷”灭绝,至少少爷也找到阿清、豪猪、南瓜。内心真挚的人总会被吸引的……
  


  夏目漱石好像尤为在意少年人初经世事时的态度,和怎样的人打起交道,怎么对待压迫、卑鄙之人。《哥儿》所塑造的“哥儿”一角,里里外外都是个糊涂青年,好听点叫耿直热血,爱憎分明,难听点就是行事莽撞,头脑简单。哥儿说不上有胸襟,但是非对错绝不混淆。当然,这里头也有他的情商原因,只能非黑即白地考虑问题,否则就头晕不已。伤到他,可以,只要有理并且诚恳待人,他虽堵气不理你,仍在心里头认定你是个好姑娘,好汉一条。相反,那些巧言吝色之人总有天会尝到他的拳头,哼哼!恶狗虽能看好自己家门,但对所有其他人来说仍是条恶狗,他绝不姑息。不必多说,哥儿乃是岛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可爱形象。
  
  读《心》的时候,人仿佛失了魂,窗外密雨一刻不停地落,连续浇了一中午。南国雷雨季的嗜睡秉性又在体内复苏,撺掇我睡去,睡去……间歇的打过三次瞌睡,好歹把整本书看完。最后几节是在半梦半醒间读完的,可是无论怎样的笨家伙都能顺藤摸瓜猜到结尾部分“先生”对“我”说的故事之后,留着什么。
  所以最后当我一觉醒来发现书已合上,我便没有再翻开它,返回去重读那为数不多的几页纸,我就怕一看,会失去这颗虚脱的“心”。
  夏目漱石并未细写人性之恶如何掀起一波滔天巨浪,只写平静乡村与温存人情,写一片“背了青山卧月明”的晚滩柔水前,一位年青人试图等待海啸的场景。可这片萎靡而无争的洋面从头至尾一般沉默,它曾吞噬的尸体早已随时间消散。想必“我”丢下临终的父亲赶上火车,将这封长信一页页嗅过,末了一定也有亦真亦幻之感。
  
  阅读《心》的过程里,我不停挠着小腿上一排排的蚊子块儿,有些不肿,只有一个凸起而微微泛红的小点,却奇痒无比,有些红包肿的老高,倒没什么毒液和我耍狠劲。不知为什么,越看到后头心里也愈发痒了。
  文字很沉郁,但我偏偏浑身不舒服。其实把《哥儿》和《心》收在一本书里,对读者来说,诚然是次有趣的体验。眼见同样的年纪里两位主人翁踏入了不同的人群,经历了不同的故事,也很容易想见,他们的未来将日渐趋远。
  然而目的地的差别,终究是由过程中人们接连不断的选择决定的,“没有回头的机会嘛”。
  
  我不想多说别的,这无疑是个好故事,只是有两点存疑。
  “我”最后跳上火车是否意味着,“平时每个人都是好人,起码是普通的人,但一到关键时刻,就成了坏人”?若非如此,我就猜不到别的原因来解释夏目漱石大叔为什么安排“我”抛下病重垂死的父亲而赶往东京,明知先生怕是已不在人世,而父亲的最后一面还是可以把握住的。这本书中的“我”,代表的是懵懂,或善恶的中间体么?再者,先生的夫人描述起往事时未免也太云淡风轻了点吧?就好像先生大学时死去的那位朋友与她毫无关系似的。
  这些问题也许再读第二遍就会得到自己的回答。
  
  “先生”绝不是一个人性之恶的代表,绝不是。
  “我”和先生的感情终究还是令人感动的,包括先生对“我”的信任——他在那封长信里将困扰了他数十年的罪行向“我”坦露,精神可嘉。但可嘉归可嘉,恐怕认罪也不能让他良心安宁了,否则何必去死呢?整个故事虽不至于叫人泪眼婆娑,可起码不会像许多故事那样,教人无知地仰慕、敬佩着一个雷打不动的人物(甚至是虚构人物),和他身上稳定而与众不同的光环——即便这些都是尚未长成的你所不具备的,但起码你知道了他何以拥有了这些品质——通过恶的行径。
  
  为什么要取名作《心》呢?我想是这样的吧:
  认识一个人,用眼睛看,不够,用耳朵听,不够,用四肢抚摸、碰触、拥抱、擦拭泪水,也不够的。
  要用心哪。


   我是因为《菊与刀》才知道了这本小说,那本书中提到,主人公曾经接受过“豪猪”请的一杯冰水,教务主任赤衣狂和美术老师小丑告诉他“豪猪”在背后唆使学生戏弄他,单纯的哥儿相信了他们的挑拨,因此决定和豪猪摊牌,但是却记起了自己曾经从他那受过的“恩”,在做了几番挣扎之后,决定还了豪猪的恩,把那杯冰水的钱还给了他。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日本人心中的“恩”的概念。因为,对于主人公如此敏感,矛盾地心情感到好奇而又无法理解,于是把《哥儿》拿来读。小说一开始就说“我为了生性莽撞而吃尽了亏”, 然后就提到了少爷小时候发生的2个故事,2个故事都是因为其他人的挑拨而做出了伤害自己的事情,当看到,他为了证明自己军刀的锋利,居然真的听了朋友的话用刀割自己的手时,我只觉得他愚蠢到不行,只觉得他是一个义气用事的傻子。接着往后看,才发现,他不是愚蠢,只是太过单纯。在知道自己是因为古贺的调离才涨了工薪之后,他马上赶到教导主任家,坚决拒绝了涨工薪,在知道了豪猪被辞呈以后,他也坚决地递出了辞呈,乍一眼看去,也许会觉得他是个冲动,做事不仔细思考,固执而别扭的人,认真去看,才会发现像他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可贵。面对那种场景,又有谁能够做出和他一样的行为呢,明明知道古贺的调离与自己无关,他依旧固执地拒绝了权威,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不愿意亏欠他人,即使受了别人一杯水的恩也会觉得不安和暴躁,一个即使身边都是小人依旧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正义的人。他单纯得如一个孩子。虽然整篇小说有着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但是我还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孤单与无奈,他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正义,无奈地看着那些虚伪的嘴脸。因为自己的率真,而不被父母所喜爱,因为喜欢吃汤圆,泡温泉,就被学生们戏弄,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为什么却要承担这些呢,连我都忍不住为哥儿感到不平,不过,哥儿不会惦记着这些不愉快,他很快地就会将这些都抛在脑后,在狠狠了扔了小丑一身鸡蛋之后,他畅快地回到了东京。
   在这个小说里,没有什么大善大恶之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虽然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有过类似哥儿的经历,曾经不被身边的人理解,或许是因为某个信念,或许是因为某个习惯,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对一个人的看法与其他人不同,但是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过如同豪猪,阿清般的存在,能够读懂你,并且支持你。
   这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里面有个让你忍不住会喜欢的主人公,在你大笑的同时,你又会觉得心酸,因为那个直率的哥儿.


  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似乎从来不受良心的约束?难道良心法官的审判不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么?
  
  另一方面,像“先生”这样,要以生命为代价来告慰自己的良心,是否又未免有点偏执呢?毕竟错误是他犯下的,夫人却是无辜的,难道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在良心上就不是对夫人莫大的亏欠了么?
  
  所谓的良心,从来只是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的信念而已。这种信念强烈而执着,怀有它的人从来无法抗拒它的力量。但是良心的责罚也是非理性的,比如对先生,他最好的做法,仍然是和夫人幸福地生活下去,他犯下的罪恶只能自己在冥间尝试救赎。
  
  世间没有最优,没有理想,乃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避免给一些人带来伤害的可能:拥抱美和拥抱火一样,除非真正进入她的核心,否则一定会被外焰深深地灼伤。


   首先说句题外话,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少爷这个翻译,因为在阿清婆眼里,少爷始终是那个少爷。
   为什么少爷和老罗又扯上关系了呢?老罗曾经说过,“我之所以高尚不是因为我本身有多高尚,而是周围的人太不高尚而显得我高尚。就想一个正常人站在一群x无能中间一样。”而少爷也是这样一个人。初来教书时不谙世事,认为不会有人恶言中伤别人,认为劝言总是善意的,认为主持正义总是一个掌权者应该做的...但渐渐他发现在这个环境中不是这样的,到处充满了勾心斗角与阿谀奉承,欺压弱者与道貌岸然。可能,作为一个新来的外人,除了远方的阿清婆,他几乎毫无包袱。而且,还有山风(豪猪)这样“把整个民族背负在肩上”的家伙与他站在一起。于是他决定与这帮腐烂的家伙死磕到底。最后,夏目漱石很给力的让少爷和山风把恶势力痛扁一顿,解了读者们心头的一口恶气。
   故事的情节大致就是这样,这不禁让我开始旦疼的胡思乱想。如果没有用善良人格影响少爷的阿清婆,没有与少爷英雄相惜的日本汉子山风,再如果,少爷是飘洋过海,来到与日本一衣带水的国度任教,故事的结果会不会变成一个杯具...
   少爷,如果你真的要来这边教书,推荐你去一个公司,虽然名字有点二,你就将就将就吧,叫“老罗和他的朋友们”...
  
  
  
  
   ps1:不知道老罗若是知道了会不会为此开一个日文培训班
   ps2:求广告费= =


  身边总是有这伪善狡黠之人,而撕开他们伪善的假面以及给予他们教训总是大快人心的,鞭挞卑鄙和丑恶, 这就是坊っちゃん所说,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社会都是存在阴性的阴暗的, 或许 野猪 是现代人的模仿榜样,要知恶而不为恶。
  


  从《我是猫》《哥儿》到《心》,风格真是越发阴沉。
  猫死了,哥儿也被人赶跑了,一直自认刚正,有着很高道德准则的先生成了自己最看不起的人,在精进之路上求索的K软弱生锈了,最后双双自杀了。
  夏目先生最后的一部《明暗》甚至都不能写完,他不断的和人性中他觉得阴暗自利的一面战斗,最后又发现根本无法获胜,心境一定无比悲凉吧。


   说来很怪,日本作家除了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夏目漱石也成了我喜爱的作家。我想是他平平淡淡的讲述方式很有文人气质。
   最近读他晚期的代表作《心》不禁伤神。“我”是个年轻的学生在海边度假的时候认识了先生,先生是个静默冷淡的人,孤僻,也不工作,使我很难理解。我的真诚和纯真渐渐打动了他,在结束大学生活之后,先生道出了所有真相--只是,我再也见不到先生了,他用一封遗书告诉我这一切。
   先生自幼被叔叔欺骗了遗产,自此很难相信别人。后来帮助一个陷入困境的老朋友,但当发现他爱上了自己的心上人之后,用欺骗的手段把朋友逼上了绝境。后来虽然如愿与心上人结婚,心里却永远背负着罪恶感。
   情节虽然简单,但先生的心理描写深刻细密,让读者也深陷其中。其实所谓“欺骗的手段”并不太卑鄙,是先生在听了朋友的爱之倾诉后,在妒忌和犹豫的心情之下,先向心上人家人提亲,以堵住朋友的爱情之路。在提亲之后,先生自责人格是失败的。没有料到,再次遭受打击的朋友第二天就自杀了。我想,他的死不仅是因为失去爱情,更是因为心的绝望。
   人常常是自私的,但是面对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叔叔之于先生,先生之于朋友…他曾憎恨叔叔欺骗了自己,更憎恨自己竟害死了最好的朋友。
   先生连自己都不能相信了,负疚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痛苦。因为他的良知和善良,也不再寄生于世。
  
  附注:这本书收录的是早期作品《哥儿》和晚期作品《心》。前者十分幽默平俗,天真好笑。《心》则经过了心灵厉炼,人性刻划平实动人。
  
  
  
  
  
  
  welcome to 意向意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ncai/
    
  http://chincai.blog.163.com/


   “英雄不邪,乃死英雄。痛语。”
   《哥儿》——所谓的日本麻疹书。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称其为麻疹书,原来谓之日本人每个人一生中必读的一本书。就像麻疹一样,每个人一生必得一次。然而作为题名的哥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漱石先生开门见山——“親譲りの無鉄砲で小供の時から損ばかりしている。”
   故事一開始,少爺便自言天性莽撞,同时又天真率直。他可以為了打賭而從二樓跳下結果閃了腰,被校工背回家后父亲与哥儿“二階ぐらいから飛び降りて腰を抜かす奴があるかと云ったから、この次は抜かさずに飛んで見せますと答えた。”的对话却叫人啼笑皆非;被同學一激就拿著小刀就往手上切,结果差点残废“幸ナイフが小さいのと、親指の骨が堅かったので、しかし今だに親指は手に付いている。創痕は死ぬまで消えぬ”;嫉恶如仇的“我”为了栗子和邻居家孩子在菜地里大打出手,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その晩母が山城屋に詫びに行ったついでに袷の片袖も取り返して来た。”。总之,做了这些完全不经过大脑的行为以后,还天真率直的认为自己没有错,哥儿也算是天上地下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一奇人了。后面还有什么踩萝卜,堵水井之类的恶作剧自不待言。哥儿无一不是干全了的。
   这样一个顽劣的孩子如果是个独子也许还有所谓“幸福家庭生活”可言。然而不幸的是,哥儿还有个哥哥,他的哥哥“この兄はやに色が白くって、芝居の真似をして女形になるのが好きだった。”或許是因為還算安分而較受父母肯定,哥儿則顯得較不被眷顧。整天不是父亲骂就是母亲念叨的。可是我们顽强的主人公就是积极认错,死不悔改。是个倔强不已的顽固分子。就连“母が病気で死ぬ二三日前台所で宙返りをしてへっついの角で肋骨を撲って大いに痛かった。母が大層怒って、お前のようなものの顔は見たくないと云うから、親類へ泊りに行っていた。”这么一闹算是间接把母亲气死了。也因此和哥哥大吵了一架,“そうしたら例の兄がおれを親不孝だ、おれのために、おっかさんが早く死んだんだと云った。口惜しかったから、兄の横っ面を張って大変叱られた。”从那之后兄弟之间也有了隔阂。缺乏社会常识的哥儿更是在遗产的分配上放任哥哥处置。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遗产继承哥儿也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もう少し年をとって相続が出来るものなら、今でも相続が出来るはずだ。婆さんは何(なんに)も知らないから年さえ取れば兄の家がもらえると信じている。"。以上种种都充分体现了哥儿身上充斥的莽撞天性,近乎与白痴的天真烂漫,以及倔强顽固的性格特点。
   如果说哥儿集莽撞、天真、倔强、顽固等缺点于一身,未免也过于片面。其实哥儿同时也是一个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知道感恩充满乐观精神的人。母亲死后,与父亲哥哥一起过着三个人的生活。然而哥儿却看不惯“おやじは何にもせぬ男で、人の顔さえ見れば貴様は駄目だ駄目だと口癖のように云っていた。”感到“何が駄目なんだか今に分らない。妙なおやじがあったもんだ”对于哥哥,哥儿更是觉得“元来女のような性分で、ずるいから、仲がよくなかった。”最后兄弟矛盾还导致了哥儿同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因此雙親相繼去世之後,兩兄弟自然分道揚鑣。哥儿因此體會到自己的孑然一身,所幸家中的女僕阿清對哥儿十分厚愛,“おやじには叱られる。兄とは喧嘩をする。”的时候阿清总是会“菓子を貰う、時々賞められる。別に望みもない。これでたくさんだと思っていた。”同时乐观的认为“ほかの子供も一概にこんなものだろうと思っていた。”這份厚愛不但成為哥儿奮鬥的原動力,也使哥儿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懂得感恩的哥儿在“兄とおれはかように分れたが、困ったのは清の行く先である。”也不忘“家を畳んでからも清の所へは折々行った。”
   总的说来哥儿在夏目漱石的笔下就是一个莽撞,天真、倔强、顽固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知道感恩充满乐观精神的人。在哥儿的行为中没有个人的打算。哥儿和阿清的关系是纯洁高尚的。因为他们彼此都不要对方的报偿。这正是漱石所无限向往的。哥儿把学校教师的典型——阴险狠毒的“红衣怪”和“小丑”痛打了一顿,而当时的社会按哥儿的那种生活方式已经一天也无法活下去。正因为这样,越发使人们对哥儿的这种不知妥协的性格本能地感到向往。然而痛快过后哥儿也只能回到东京,与阿清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不管哥儿的行为有多么让人痛快却丝毫不能改变邪恶的社会。然而,也许在漱石看来在,每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总要出几头狗熊,满足一下大众对于美好事物的期许。毕竟人们总是向往美好的东西,不管它有多么不现实。我们知道过分追求某些东西就会走上上下求索而不可得的可悲轮回里。无论如何,哥儿还是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快之而后痛的道理。就像中文里都说“痛快”而日文却写成“快痛”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哥儿人生的“快痛”。我们不敢设想阿清遗世后的哥儿生活是怎样的。是对生活妥协,还是做个快意“江户儿"?


  据说《少爷》是日本的国民读物,有“麻疹书”的称号,意即每一个日本读书人一生必然读过的书。作品于1906年在文学杂志《杜鹃》发表,距今已经是一百又一年了。
  
  性格率直认真的少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离开东京来到乡下的学校当数学老师。就像他的同事所嘲笑的,这个少爷简直像是从古时候走出来的侠义少爷,为了“无聊”的正义感得罪同事和学生,又爱“物质享受”,偏偏要到小店一个人吃饭、天天泡温泉还在没人的池子里游泳。这个小镇本该是一个宁静纯朴的地方,他却发现周围的人大多过着虚伪卑劣的生活。最后他和性格相投的同事崛田一起辞职,将为非作歹的教务主任及其走狗教训了一顿之后离开了小镇。
  
  这是个篇幅娇小的长篇小说。语言诙谐精炼,故事流畅。主人公“少爷”是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后裔,一开篇便自我交代:“我为了生性莽撞而吃尽了亏”。接着从小时候的光荣事迹开始回忆,一路看来此人果然是个天真而又倔强、不知道何谓圆滑变通的固执家伙。他还有个要不得的爱好,才与人结识便在肚子里给人取绰号,校长是“狸猫”,教务主任叫“赤衣怪”,还有豪猪、南瓜、小丑等等。就这个给第一次见面的人取绰号的才能而言,少爷比樱木花道更胜一筹。而两位热血青年的鲁莽和直率的程度倒是不相上下。既然《少爷》是公认的日本麻疹书,说不定井上雄彦一早就看过了,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受到启发而创作了“樱木花道”这个可爱的“白痴”形象也未可知……
  
  不知道我这样的联想会不会把这本文学经典诠释得过于通俗了。如果是夏目漱石先生的话,应该不会以此为忤。他的文章透出来的幽默感是一种不拘俗套的从容悠然。如果是他的话,一定会理解在动漫文化中长大的这班小毛孩将少爷和樱木花道摆在一起讨论绝不是一种不敬的做法。在一百零一年之前的青年读《少爷》的时候,大概不会人人都老想着文学技巧、文化禁锢、自由意志等等这样的大题目。他们大概和我一样,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满脑子不合时宜的家伙比那些伪善、不爽快的家伙要可爱多了。少爷的性格是如此生动鲜明,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他气乎乎傻愣愣的样子,还有突然被人发现他给别人取五花八门的绰号时嘿嘿的笑声。
  
  把美好的东西用平常的态度来描述,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话来说,将令人厌恶的世界以成熟的幽默和质朴来对抗,用貌似没有什么技巧的文字来表达精妙的设定,用七天的时间写出一部传世之作——这样的夏目漱石,是从不知道哪里的天上掉下来的珍宝。
  
  我开始理解日本人对夏目漱石的推崇了。
  
  


啃噬生者的心 +1


恍恍惚惚的,以为在读民国女子写的文。


哈哈,我也是因为菊与刀,但系菊与刀后半部分觉得越写越差,所有转看《少爷》了,真是一本佳作!


他妈的赤果果的软文啊


快意江戶兒。


快意江户子


打算去看看,完了再来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同样经典


《我是猫》太出名了。其实夏目漱石的其他书也很好看,只是不太被人提及而已。


一定找来看看,日本的小说看的少


赞同MK的话,我看过的夏目漱石的书其实并不多,只是很喜欢我是猫


《我是猫》是经典,可是看的时候常常觉得太悲哀。
所谓人生的困境和荒谬,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真是清晰得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经常看的缘故也是想让自己得到一些警醒


可以理解。


呵呵,谢谢


我走了进来,然后才发现是你的评论,呵呵


看了之后让我有一睹夏目漱石作品的欲望


看来是本好书,我也去找来一看


哦?看来它需要被我阅读了


我之前一直疑惑哥儿和少爷是怎么回事。。。= =


正在学这篇课文。。。==


觉得翻译的也不错~~看起来很舒服,很轻松~~


《哥儿》,我看的是这样翻译的。边看边狂笑,很带劲,一个率真的少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