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顾城的诗

顾城 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0-1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

顾城  

Tag标签:

无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顾城是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本书主要节选他的作品有:星月的来由·烟囱;对宇宙大声发问;我的幻想·美;怀念;铭言(二首);割草谣;找寻;无名的小花;幼芽;小花的信念;我赞美世界;生命幻想曲;幻想与梦;小树;地基;友谊;迎新;一代人·巨星;梦想;梦痕;眼睛;石壁;摄;山影;眨眼;结束;雨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顾城的诗 PDF格式下载



  
    世纪初的几年,诗坛早已名存实亡,06年在网上公开批判赵丽宏为乐,掀起一场平民化的论诗运动,着实喧哗一场,好事者将她定格为新诗覆亡的标志,而自己内心一直存在复兴诗坛的幻想不由得动摇。如今的文坛,却早已没有当年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面对当今伊沙所说的饿死诗人的年代,做个诗人甚至被称为诗人也如王朔所说的是一个讽刺。
    世俗人欣赏诗歌的温文尔雅,唐诗宋词的风采,仍吸引众多人向往,读之沁人心脾,怡然自悦。即使新诗开拓之初,志摩的潇洒飘逸,唯美得如口含香茗;望舒那结着愁怨的雨巷;以及采莲边落寞的朱湘。人们犹看到古代诗人在他们身上的影踪,但他们的过早逝世,浪漫只存在那短暂的青春年华。
    梁实秋是情愿不跟诗人成为邻居,要么每天面对诗人梦呓般言谈以及艺术性行为,自己承受不了。我们将眼光移向二十世纪广袤的历史长河,在为数不少的诗人群里,能有几个让后人品味他们的诗情,至于如海子以死来捍卫他的诗的价值,那一声笛鸣已在宣示诗在世纪末消亡,再写也是徒劳。
    顾城是其中典型的一个,直到后来在一篇关于他的简介中看到他用斧头砍死妻儿,然后自杀,我深深震撼,再仔细端视他的相片,颇为英俊的面孔,菱角分明。如果在如今新新人类眼里,说不定以他的才华以及名声,会是一个翻版的韩寒。
    刚升高中那阵,向往他在欧美的生活,后来逐渐在各种样刊看到他的诗文,以及莫衷一是的评说。换句话说,他是让诗入骨髓,不可自拔,才至于最后发疯。人们只说艺术化的人格与疯子仅有一步之距,世人不了解那种行为艺术,所以梵高才成了疯子般的怪人。
    王安忆的《岛上的顾城》说他到新西兰的生活,在我眼里,他也许想逃避世俗,过上陶渊明式的桃源生活。抑或那时文坛并不如现今商业化尘嚣日上,所以他会有回归自然的欲望,我得知他自小生活在农村。也许没有志摩般生活在大家庭的安逸,不为生活所忧。12岁便辍学放猪,对于一个正处朝气蓬勃的少年,缺少应有的知识积累,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转而学画的一点,我隐约想到三毛,也许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
    我一向认为顾城拥有体己美貌的妻子,在国内又有日益声隆的名誉,即使在朦胧诗日益没落的年代,也可以到大学里当个教授,研究员之类的,何必跑到新西兰,这个比天涯还远的岛呢。当王安忆提及他和妻子在岛上养了二百多只鸡,每天扛着锄头去开荒,追逐母鸡时,至少舒婷说他是个童话诗人并不为过,早年农村生活让他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单纯的信仰使他过上鲁滨逊般远离尘世的生活。
    诗人的眼光是尖锐的,但行为确是如此简单,对于顾城有生之年留下的1400多首诗来看,在现代诗人中可谓首屈一指,纯粹到他的生活除了诗歌便没有其他,他不似舒婷般,在诗情枯竭之际,转向散文创作,开拓新的天地。对于一个8岁便开始写诗的人,并以之为豪,14岁便有了小花般的信念。
    我想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自己是个任性的孩子,想在大地里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生活中的他,就是那个在星空下一直幻想的少年,忧郁、脆弱且简单。在看远在天边的那片云时,发现离黑暗中的他很近。在那深邃的天际,内心仅有那一句“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可惜他没等到新世纪的曙光,便悍然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让商业化沾污他的身心,他依然如童话般透明纯净、神奇变幻。他的心中仅存的那一种信念,便是在自己的诗园里耕耘,直到缀开那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作者苏伦:85后作家,编剧。新浪微博:@苏伦_
  博客:http://blog.sina.com.cn/1824san0419】


  遇者,不期会也。偶遇一本令人砰然心动的书,我称之为邂逅。如同庄子邂逅蝴蝶,曹植邂逅洛神,戴望舒邂逅丁香。一旦遇见了,一切就不一样了。初见顾城,他还是年少轻狂却又为赋新词强说愁。他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的诗,也散发着浓浓的忧愁,淡淡的绝望。他纯洁的像最后一头祭祀的羔羊。在秋夜里细细咀嚼,心里微微的伤痛。他与海子都是纯粹骄傲的人,不应留在这滚滚红尘……
  顾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瑞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邪、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是淡淡的,但又像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他的忧伤来自经历、来自现实,从小跟父亲经历着文革的风风雨雨,他的内心终究会有那段不平凡经历的深深的烙印。正如他父亲所说,当顾城看到父亲被众人揪斗的场面时,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向外看,后来他恐惧了,脸色惨白,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纷争,躲开喧嚣的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个有天籁的世界……
  关于顾城,王安忆有一段极为精当的评论,她说:“顾城的世界是抽筋剥皮的,非常非常抽象,抽象到只有思维。……生活在如此抽象的世界里,是要绝望的。假如我们都很抽象的看世界,都会绝望。我们不会去死,因为我们对许多事情感兴趣,我们是俗人。”顾城称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任性的孩子”。他早熟,当别的孩子还是拖着鼻涕、懵然无知的年龄时,他已经开始了用诗构筑自己的童话王国。但他又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用舒婷的话说“是一个不肯长大的孩子”,只相信自己编织的童话。我们都有自己的童话世界,我们都有自己的梦,童话的世界、梦的世界是我们灵魂永远的归宿。我在这肃秋的季节邂逅顾城,也必带着他走过严冬!
  鉴书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这是顾城12岁时写的一首诗,题目为“星月的由来”。我们每个人都对星星、月亮有着不同的理解,而12岁的顾城却将它们想象成密布的天空破了几个洞,,从外面透进来的光亮。表面上看来,小顾城是一个思想特别、爱幻想的孩子,但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当时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压抑感,想要极力冲破这个凝固困顿的世界。这也成为了他日后诗作的基调,冥冥之中却已踏进了他自己的围成。
  “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这首是13岁的顾城写的“我的幻想”。他13岁的世界与我们13岁的天空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所以他是孤单的,因为他过早的发现了这个规律,却还没有准备好一颗坚强的心去承受。他的早熟体现在他过早的融进这个社会,过早的看透这个世界,而却无法将自己融入到这个社会……
  我们现在去看他的诗,肯定不能很适当地体会他的心情,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也变了,而且在时刻变化着。顾城的诗可以安慰我们忙碌中偷闲的时间,可以抚平我们庸俗的生活坎坷。在他的世界里,我找到了丢失的忧伤;在他的天空下,我找到了自己的童话;在他的梦境中,我也学会了编织自己的梦;在他的诗歌里,我也有了另一个身份,做一位诗人来看这个世界……
  顾城那著名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中的“黑夜”大约指的还是世俗的昏暗,诗人欲以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去拥抱一个“光明”的彼岸世界。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凡夫俗子主宰人类、精神极度空虚的世界里,顾城以自己童话般的梦想震撼了每一颗不甘沉沦于俗世的心灵,他那陶渊明式的现代田园生活也令每一个留恋大自然的都市人羡慕不已。
  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有时是远古的神明,有时是黎明的鸟叫。从他的诗里,我们依旧可以听到他从走廊尽头跑过来的脚步声,他推开门,他推开门,推开一重重厚重的门……这是他父亲留给我们对他的思考。
  《顾城的诗》以时间顺序为编排主序,从头至尾读来,我们看到的是顾城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看到的是一个离我们越来越近,却走得越来越远的顾城,我们只能站在原地遥望他、祝福他……看一本书,了解一个人,看了《顾城的诗》你会走进他的世界,他也会走近你的生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结语
  每个人,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们虔诚地去品味,读书犹如读人,看透了书也就看透了这个人。下面是顾城1971年6月,他14岁时的一首诗,以此结尾:
  无名的小花
  野花,
  星星点点,
  像遗失的纽扣,
  撒在路边。
  
  它没有秋菊
  蜷曲的金发,
  也没有牡丹
  娇艳的容颜。
  
  它只有微小的花,
  和瘦弱的叶片,
  把淡淡的芬芳
  溶进美好的春天。
  
  我的诗,
  像无名的小花,
  随着季节的风雨,
  悄悄地开放在
  寂寞的人间……
  1971年6月,十四岁
  


  十二岁的他写道:
  《烟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二十三岁的他写道: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眨眼》
  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我坚信,
  我目不转睛。
  
  彩虹,
  在喷泉中游动,
  温柔地顾盼行人,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团蛇影。
  
  时钟,
  在教堂里栖息,
  沉静地嗑着时辰,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口深井。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为了坚信,
  我双目圆睁。
  
  
  二十四岁的他写道: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奠 》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二十五岁的他写道:
  《假如》
  
  假如钟声响了
  就请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将在冥夜中
  编织一对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
  继续飞翔
  
  
  二十六岁的他写道: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在很高的河岸上
  脚下的水渊深不可测
  黑得像一种鲇鱼的脊背
  
  远处的河水渐渐透明
  一直飘向对岸的沙地
  那里的起伏充满诱惑
  困倦的阳光正在休息
  
  再远处是一片绿光闪闪的树林
  录下了风的一举一动
  在风中总有些可爱的小花
  从没有系紧紧色的头巾
  
  蚂蚁们在搬运沙土
  从不会因为爱情而苦恼
  自在的野蜂却在歌唱
  把一支歌献给了所有花朵
  
  我会呼吸,像青草一样
  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
  我希望会唱许多歌曲
  让唯一的微笑永不消失
  
  
  《溯水》
  我习惯了你的美
  正像你习惯了我的心
  我们在微光中
  叹一口气
  然后互相照耀
  
  
  二十七岁的他写道:
  《也许,我是盲人》
  
  也许,我是盲人
  我只能用声音触摸你们
  我只能把诗像手掌一样张开
  伸向你们
  我大西洋彼岸的兄弟
  红色的、淡色的、蓝色的、黑色的
  我大西洋彼岸开始流泪的花朵
  
  那声音穿越了无限空虚
  
  
  三十六岁的他,
  在新西兰激流岛于谢烨玉石俱焚。


  散发披肩的魂
  百磨的烂笔
  嘿
  怪人,你在做什么
  没看见四周漆黑
  散人抬头,一笑
  我看见黎明的鱼肚白
  
   ————佚名,致


  一直就想读顾城了,可也不想刻意为之。比如上折扣网站上搜索并购买他的诗集。总觉得和这样一个不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人的交集,不应该牵扯到什么B2C商业上来。于是一直没有去买。
  偶然在光合作用看到顾城诗集,纸质还是父母哪个年代的,薄薄的但沉,略微有点泛黄,声音清脆。而不是颗粒粗大而轻薄的再生纸。
  
  沉闷生活中时不时翻看一下,总觉得打开一扇彩色的们,或者拨开蒙在心灵上的那层黑膜,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软软的,热热的,红红的。


眼睛为光明而生


wo keyi jie gei ni


我买啦!


嘛~ 这本是初中学现代诗歌单元的时候买的,记得那个系列的还买了舒婷和李金发。。。。


印刷和纸张不是一般的shi


我喜欢这个纸,印刷也不错。去年11月印刷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