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1997-10
人民出版社
汪子嵩
无
前言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oúóia,Substance)是个最常见、很重要的概念。将本体作为一个哲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加以论证的,第一个人就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以前,从古代希腊哲学一开始,就提出了有关本体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提出“本原”(áρхη)以后,无论是当时唯物论哲学家所讲的物质性的元素,或者是毕达哥拉学派所讲的“数”、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所讲的“存在”,一直到柏拉图所讲的“理念”,实际上都是讲的本体。但是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意识到奉体这个概念,还不能将本体和性质,数量。关系等其它范畴区别开来,常将它们混淆在一起,因而产生了不少问题。亚里士多德正是因为看到这些情况,意识到需要将本体和其它范畴区别开来。他在《范畴篇》所作的这种区别,一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接受和运用。所以应该承认,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这个范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前进。但是,正因为这是一个开始,亚里士多德自己对于究竟什么是本体,也还在探索之中。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范畴篇》外,主要是《形而上学》这本书,几乎有一半左右的卷章是讨论直接和本体有关的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论述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在《范畴篇》的“第一本体”和在《形而上学》中所讲的,恰恰是相反的;即使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各卷之间,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将的这些思想加以整理,找出亚里土多德思想发展变化的线索,这是哲学史工作者的任务。本书企图在这方面做点粗浅的尝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说:“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在这个《引论》的草稿中,恩格斯还说亚里土多德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恩格斯在《旧序。论辩证法》中还说过,“而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三十多年来,我国对于黑格尔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有些同志写了一些有意义的著作。但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可以说还没有人做过,以 至在一些哲学史课本中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说得那么简单,那么贫乏,实在不配“古代世界的黑格尔”的称号。本书想补这方面的空白,做点垫基础的工作。 当然,因为我现在研究的题目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本体问题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所谓“第一哲学”)思想的核心,所以本书没有全面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有限和无限等等辩证法的问题;在《形而上学》中也有一些卷章是直接讨论矛盾对立等问题的。因为这些和我们讨论的本体问题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但是,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中,也是有许多辩证法思想的。本书要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自己关于本体的思想是怎么变化的,他怎么从个别事物上升到认识本体——本质的,以及他是怎么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同一般和个别的问题分不开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篇最著名的文章《辩证法问题》,恰恰就是举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讲到个别就是一般的话,然后展开讨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的。在这篇文章后面,紧接着就是列宁同时期写下的《亚里士多德一书摘要》,在这个《摘要》中,列宁摘引了许多段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的论述,他既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就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对柏拉图唯心论所作的批判,同时又一再指出:亚里士多德就是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问题上,“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陷入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还说,“这个人就是弄不清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等的辩证法”。正是在关于本体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看到了一般和个别的某些辩证关系,但也就是在关于本体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分不清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毫无办法的混乱状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情况?这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论证,才能清楚。本书就是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论述,试图解释他思想中的这些矛盾情况。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内容简介:致力于国内书籍的出版,是我社一贯的宗旨。在哲学史研究领域,幸得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出版了许多让世人注目的重要著作,其中定期着宝藏着珍贵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思想财富。为了使之更具有规模、更见系统,有利于新老学人研读查阅和文化积淀,现将这些书籍汇成《哲学史家文库》。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我们愿《哲学史家文库》能为哲学的繁荣、文明的进步尽一些微薄之力。我们更期望这套文库,能不断增添新的力作。
前言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提出本体概念?第二章 本体是存在的中心 ——《范畴篇》第五节第三章 关于本体的问题 ——介绍《形而上学》这本书第四章 存在和本体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七、八章第五章 本体的原则和原因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前五章第六章 理性——神是本体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后五章第七章 作为“基质”的本体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一、二、三章第八章 本质是本体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四、五、六章第九章 生成和本质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七、八、九章第十章 本质和定义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十、十一、十二章第十一章 “一般”不是本体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十三——第十七章第十二章 质料和形式 ——《形而上学》第八卷第十三章 能力和可能 ——《形而上学》第九卷前五章第十四章 现实和潜能 ——《形而上学》第九卷后五章第十五章 “数”和“理念”不是本体 ——《形而上学》第十三卷前五章第十六章 批判柏拉图学派的数论 ——《形而上学》第十三卷后五章第十七章 “数”不是本体的第一原则 ——《形而上学》第十四卷结论附录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 ——《形而上学》一书释义之一后记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本体的第一个标准是:本体是既不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的东西。他说,这是关于本体的真实的、第一位的、最确实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不容易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第二节中对这个问题作过说明。他在那里讲“表述一个主体”,和“在一个主体之中”;其中每个又都分为肯定(a)和否定(b)两种,即有Ia,Ⅰb、Ⅱa、Ⅱb这样四种情况,按照这四种的不同组合,他举出四类例子:一、可以表述一个主体(Ⅰa),但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Ⅱb)的,如:“人”可以表述个别的人,却绝不存在于主体之中,二、存在于主体之中(Ⅱ2),却绝不表述主体(Ⅰb)的,如:个别的语法知识是存在于心中,但不能表述任何主体,又如:一种特殊的白色是存在于一个物体之中,但不能表述任何东西;三、既可以表述主体(Ⅰ2),又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Ⅱ2)的,如:知识既存在于心中,又可以表述语法;四、既不存在于主体之中(Ⅱb),又不可以表述主体(Ⅰb)的,如,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说法,和我们通常的想法不大一样(这里也有古希腊文和中文上的差异问题),需要分析说明。第一,关于“表述主体”。这是从逻辑上说的.在“甲是乙”这样的判断中,甲是主词,是主体,乙是宾词,是表述甲的。什么东西能够表述主体,什么东西不能表述主体?用什么标准来分别呢?从上面四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是以“个别”和“一般”来区别的。凡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比如他所举的个别的语法知识,特殊的白色,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这些东西,都是个别和特殊,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是不能表述主体的。凡是能够用来表述主体的东西,必然都是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比如: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是丑的。在这样的判断中,“人”和“丑”都是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果我们将判断的主宾词颠倒过来——人是苏格拉底。丑的(人)是苏格拉底。这就不对了,这种判断犯了逻辑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一般地说,凡是个别的单一性的东西,就绝不可以用来表述主体。他在例子中认为,一般的“人”可以表述主体,个别的人就不能表述主体:一般的知识可以表述主体(语法)——“语法是知识”这个判断是对的,而个别的语法知识就是不能表述主体的。第二,关于“存在于本体之中”。这就不是从逻辑方面,而是从存在方面,从本体论方面说的。亚里士多德自己作了一个说明:所谓“存在于本体之中”,我的意思不是指象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那样的存在,面是指离开了主体,便不能存在。他所悦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象头和身体的关系或三分之一块木板和整块木板的关系,他认为这样的部分是可以和整体分离开,独立存在的。他所说的“不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主体,也就是本体;而他所说的“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东西,就是除了本体以外的一切东西——数量、性质,关系,地点……等等其它范畴,亚里士多德有时将它们统称为“属性(συμβεβηκós )”。希腊文原义就是“和……在一起的”,表示这些属性是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的。“二尺长”的量是不能寓开主体面存在的,“白”的颜色也是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的;离开了主体,就没有什么数量和性质了。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的“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东西,就是指本体以外的各种属性,而他所说的“不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东西,就是本体,他举的例子就是“人”和个别的人。他在这里区分是不是“存在于主体之中”的标准,实际上就是看它是不是本体.凡是本体,就是“不存在于主体之中”的。这里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分离问题”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本体和属性(本体以外的一切其它范畴)是否分离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属性是不能和本体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至于另外一个方面,即本体是否可以和属性相分离而独立存在呢?亚里士多德在下文谈到这个问题。但是,这里还留下了一个问题,即虽然同是主体——“人”和个别的人,它们也有不同,即前者是一般,后者是个别,它们之间是不是也有分离问题,一般的“人”能不能和个别的人相分离而存在呢?这是亚里士多德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形而上学》中将详细展开。“表述主体”和“在主体之中”是亚里士多德常用的述语,在这里简单地分析一下,有助于下面的阐述。本体的几种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第八章中讨论本体。他说,我们称为“本体”的有以下几种:第一,那些单纯的物体,就是土,水,火这类元素,以及一般的物体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事物,包括动物和神圣的存在,以及这些事物的部分。所有这些东西被称为本体,因为它们不是表述主体的,而是其它的东西都是表述它们的。这里,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本体的物体,包括下列几种东西:1.单纯的物体,即水、火、土这些通常称为物质元素的东西;2.由这些物质元素组成的一般物体,也就是《范畴篇》中称为“第一本体”的个别事物;3.在一般物体中,他特别指出动物和神圣的存在,这里说的“神圣的存在”,并不是指神这类东西,因为他说的还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物体,他是指天空中的星体——日、月、星等。古希腊常将它们称为神圣的物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多次将它们称作“神圣的东西”。4.这些个别的具体物体的部分。究竟指什么部分?他在这里没有说明。亚里士多德说到具体事物的部分,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整体事物的某个部分,例如,头、手、足是动物的部分,一是指具体事物的组成因素,指形式和质料。从这里上下文看,他是指前一种部分,而不是指后一种,因为在这里,他还没有将质料和具体事物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虽然作了这些区别,但在这里他所说的物体,无论是单纯的物体或组合的物体,都是指个别的。具体的物体,相当于在《范畴篇》中称为“第一本体”的具体事物。不过在这里,他并没有指出这些是第一本体。为什么将这些物体叫作本体?他在这里只指出一个标准,就是:它们不是表述主体的,面是别的东西都是表述它们的,这就是说,它们是主体,是主词,而不是宾词。第二,那个存在于这些事物之中的,虽然不是表述主体的,而是这些事物存在的原因,例如,灵魂是动物存在的原因。这种本体的特点是:它存在于主体之中,却不是表述主体的。在《范畴篇》中讲到具有这个特点的东西是:具体的语法知识存在于心中,却不是表述主体的;特殊的白色存在于事物之中,也不是表述主体的。可是,那里说的具体的语法知识和特殊的白色,都不是本体。所以在这里,决定它是本体的主要特征还在于,它是这个事物的原因,因为它在这个事物之中,所以它是事物的内在原因。决定这个事物的存在,是由于这个原因。“灵魂”,希腊文Ψυχγη这个字,原来有呼吸的意思。人这样的动物,只有当他们是在呼吸的时候,才有生命;呼吸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古希腊人将呼吸看成是生命的因素,后来就成为具有神秘色彩的“灵魂”了。灵魂是动物之所以成为动物的内在原因。这种原因,主要是从动因的意义上说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将灵魂列为本体。第三,也是存在于这些事物中的部分。这些事物作为个体,是受这些部分限制,由它们标志的。当这些部分毁灭时,事物整个也就毁灭了。象有些人说的,物体的面毁灭时,整个物体就毁灭了;线毁灭时,面也就毁灭;点毁灭时,线也毁灭。有些人认为,一般地说,“数”就是具有这种特性的,“数”毁灭时,任何东西都不能存在;“数”是事物的部分,它又是限制一切事物的。亚里士多德这里说的“有些人”,主要是毕达哥拉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事物的本体。“数”虽然是事物的部分,但是它限制事物,成为事物的标志,如果“数”毁灭了,一切事物都不能存在。从这个童义上,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是事物的本体。作为原因,“数”是事物的形式因。亚里土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中,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说法,承认“数”是事物的本体。但是,后来在《形而上学》最后两卷中,他不承认数是独立分离存在的本体。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些论证,反驳“数”是独立分离存在的本体的说法。第四,本质,它的公式(逻各斯)就是定义,也被称为事物的本体。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提出本质是本体的思想。但只对本质作了简单的说明——它的公式就是定义,没有作再多的说明。这方面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到第七卷(Z)中才详细展开。在讲了以上四种本体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概括起来说:本体有两种意义:甲、本体是最后的主体(基质),它不再是表述任何别的东西的;乙、本体是一个“这个”,是可以分离的——具有这种性质的,是事物的“形式”。
前言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oúóia,Substance)是个最常见、很重要的概念。将本体作为一个哲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加以论证的,第一个人就亚里士多德。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从古代希腊哲学一开始,就提出了有关本体的问题。从泰勒斯开始提出“本原”(áρхη)以后,无论是当时唯物论哲学家所讲的物质性的元素,或者是毕达哥拉学派所讲的“数”、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所讲的“存在”,一直到柏拉图所讲的“理念”,实际上都是讲的本体。但是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意识到奉体这个概念,还不能将本体和性质,数量。关系等其它范畴区别开来,常将它们混淆在一起,因而产生了不少问题。亚里士多德正是因为看到这些情况,意识到需要将本体和其它范畴区别开来。他在《范畴篇》所作的这种区别,一直到现在都被人们接受和运用。所以应该承认,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这个范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前进。 但是,正因为这是一个开始,亚里士多德自己对于究竟什么是本体,也还在探索之中。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范畴篇》外,主要是《形而上学》这本书,几乎有一半左右的卷章是讨论直接和本体有关的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论述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在《范畴篇》的“第一本体”和在《形而上学》中所讲的,恰恰是相反的;即使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各卷之间,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将的这些思想加以整理,找出亚里土多德思想发展变化的线索,这是哲学史工作者的任务。本书企图在这方面做点粗浅的尝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说:“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在这个《引论》的草稿中,恩格斯还说亚里土多德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恩格斯在《旧序。论辩证法》中还说过,“而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三十多年来,我国对于黑格尔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有些同志写了一些有意义的著作。但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可以说还没有人做过,以 至在一些哲学史课本中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说得那么简单,那么贫乏,实在不配“古代世界的黑格尔”的称号。本书想补这方面的空白,做点垫基础的工作。 当然,因为我现在研究的题目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本体问题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所谓“第一哲学”)思想的核心,所以本书没有全面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有限和无限等等辩证法的问题;在《形而上学》中也有一些卷章是直接讨论矛盾对立等问题的。因为这些和我们讨论的本体问题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但是,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中,也是有许多辩证法思想的。本书要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自己关于本体的思想是怎么变化的,他怎么从个别事物上升到认识本体——本质的,以及他是怎么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同一般和个别的问题分不开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篇最著名的文章《辩证法问题》,恰恰就是举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讲到个别就是一般的话,然后展开讨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的。在这篇文章后面,紧接着就是列宁同时期写下的《亚里士多德一书摘要》,在这个《摘要》中,列宁摘引了许多段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的论述,他既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就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对柏拉图唯心论所作的批判,同时又一再指出:亚里士多德就是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问题上,“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陷入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还说,“这个人就是弄不清一般和个别,概念和感觉、本质和现象等等的辩证法”。正是在关于本体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看到了一般和个别的某些辩证关系,但也就是在关于本体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分不清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毫无办法的混乱状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情况?这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论证,才能清楚。本书就是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论述,试图解释他思想中的这些矛盾情况。 ……
无
老一辈的学者至少在学术的态度上还是很严谨的,功夫花的很深,研究亚里士多德必读
我认为汪子嵩先生的《亚里斯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是关于本体学说研究的典范;他遵循客观科学的方法,根据哲学家的作品,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不是标签教条式的。语言易懂、流畅。
我国老一辈的研究古希腊的经典之作
虽然材料有些老,但作为入门材料挺合适。
能把东西写清楚,这是很多深的功底
看上去貌似挺不错的,就是输的封面有点久了
买来辅助看《形而上学》,很有用的。
看完了才来写评论的。此书是作者为写哲学史而写的材料性预备书籍,集中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思想,层层递进,论述清晰,并且出彩的是每一章末尾都有本章重点总结与回顾,有加深记忆和深化理解的好处。不足之处在于书中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但作者在后记中已有所交待,而且总体不影响阅读。是一本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