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2012-8
人民出版社
王增智
268
270000
王增智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内容简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旨。20世纪2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主要展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基于“相结合”,从“走俄国人的路”的经历中开辟出“走自己的革命之路”。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中国革命之路在实践和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新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王增智,1973年7月生于湖北随州,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站博士后。曾先后任教于陕西理工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现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30篇,参加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级哲社基金项目1 项。
序
导 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再认识
二、对本研究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五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一、“找”在思想上的激荡
(一)“找”之动因——觉醒后的反应
(二)“找”之途径和内容
二、“南陈北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三、马克思主义在辩论中深入传播
(一)“问题”与“主义”之辩及对马克思主叉中国化的意义
(二)从无政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三)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否可能?”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诞生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应具有的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建党时中共和莫斯科的关系
第三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世情和国情的探究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情势的判断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二)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策略由“互竞”变为:协同”
(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识别
(一)“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
(三)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
(四)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及国民党的错误观念
(五)中国农民的穷困和手工业者的破产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策略和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一)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相关理论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领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四、国民革命民主联合战线破裂的原因
(一)两党所代表的阶级不同,从而决定了其革命目标迥异
(二)两党革命性质和目标之不同决定了其革命进程之不同
(三)革命目标之不同决定其革命对象和动力来源之不同
(四)幼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不深、缺乏必要的革命经验和部分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加速了国民革命时期民主联合战线的破裂
第五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经验总结
一、对“找”与“送”的审视
(一)关于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的认识
(二)关于对国民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问题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
(五)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及其策略方针
(六)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的作用
二、走向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相关问题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哪儿
附录“走俄国人的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报刊文章和论文类
后 记
1.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 1921年l2月,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对南方国民党及其活动(支持省港大罢工)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对国民党人的民族情怀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他认为国民党不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一是起领导作用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有不少人接触过社会主义理论,并自认为是社会主义者;二是侨民,他们是国民党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和资助者,希望国民党能够统一中国,但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目标;三是南方军队中的士兵,这些人没有社会地位,因处境恶劣才加入国民党;四是工人,国民党在南方的工人运动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并与罢工者联系密切。如,广州、香港和汕头三地就有 12000名海员加入了国民党。马林从国民党的构成和纲领中得到了灵感:既然各种不同的团体都可以加人国民党,那么就意味着共产党人也可以加入国民党,其 “党的纲领为各不同派别的人入党提供了可能性。”而从性质上讲,国民党“是民族主义的,奉行的是以反对外来统治,主张民主,让国民的人格受到尊重,过上幸福生活为内容的三民主义。”而这正符合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中谈到的“民族革命运动”的力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林认为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从而改造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来推进中国国民革命进程是可行的。 马林在向共产国际转呈了自己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并建议苏俄政府向中国南方政府派驻代表与孙中山建立联系之时,于1922年4月到上海说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合作事宜。在马林的要求下,中共召开了第一次西湖会议专门讨论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但其结果是:“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同时,共产主义小组必须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同志们必须共同商定在国民党内应该遵循的策略。国民党的领导人告诉过我,他们愿意在国民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我们的同志拒绝这个主意。”由此可以看出,刚成立自己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对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决议》还不甚了解。但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完1922年1月21日-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很快接受了列宁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民主革命就是反帝反封建。同时,在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从该决议案中看出:中共放弃了建党时对其他党派的敌视态度,并愿意与其他革命派,首先是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共提出的联合战线是为了自己之目的:“我们应该号召全国工人、农人在本党旗帜之下去加入此种战争。我们须告诉他们:此种战争虽不能完全解除工人、农民的痛苦,却是解除工人、农民的痛苦,使工人、农民到权力之路的第一步。同时又须告诉他们:无产阶级加入此种战争,不是为了民主派的利益,做他们的牺牲,乃是为了无产阶级自己眼前所必须的自由而加入此种战争,所以无产阶级在战争中不可忘了自己阶级的独立组织。”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加入这一民主联合战线是为了给社会主义革命奠基。“但这时中共所提出的联合国民党,是指与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离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组织上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真正在组织上促成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是共产国际。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命题,主体论、客体论、目的论、工具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等都被整合在它的范畴里,故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能泛化只能具体化的命题。根据这个命题的提出和不断完善过程可知,从宏观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三个基本要求”,即 “相结合”原则和“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及理论经验表达的民族性和大众化;从微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1、谁来“化”,即主体问题。2、用什么来“化”,即工具问题。4、为何“化”,即目的问题。5、“化”之基点,即客体或国情问题。6、“化”之总结,即将“化”之经验提升为理论。7、“化”之价值,即价值论问题。
对论文的写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