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丁·伊登

(美)杰克・伦敦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美)杰克・伦敦  

页数:

366  

译者:

殷惟本  

Tag标签:

无  

前言

  杰克·伦敦(1876—1916)这个名字,我国读者并不陌生;在五十和六十年代,他和马克·吐温曾是我们译介和评论最多的美国作家,因为他们作品的内容最具有社会主义倾向,最富于人民性。  杰克·伦敦出身于破产农民的家庭,自幼即饱尝贫困之苦:十岁上街卖报,十四岁进厂当童工,后来又当了一年违禁捕壕的“壕贼”和一年远航亚洲的水手,回旧金山后先在黄麻工厂和铁路工厂做壮工,后愤然离厂开始流浪。十八岁参加以失业工人为主组成的“工人军”向华盛顿进军;脱离队伍后继续流浪,曾被当做“无业游民”逮捕,罚做苦工。  重返家乡后,他埋头阅读马克思和尼采等人的著作。一八九六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他也随着“淘金热”的人流涌向克朗戴河,在那里染上坏血病只得再回旧金山,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由于他本人传奇式的经历,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新颖,加之结构紧凑,笔力雄浑,颇受读者欢迎。就其内涵而论,往往显示了人的野性本能。如他称之为《北方故事》中那篇最著名的《热爱生命》,就是通过描述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上人兽搏斗的震撼人心的情景,表现主人’公的那种无异于动物的求生本能。  杰克·伦敦的复杂的世界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他既写出了反映伦敦东区贫民窟工人家庭悲惨生活的《深渊中的人们》和描写无产者参与社会主义运动及工人武装起义的政治幻想小说《铁蹄》,也创作了展示“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观念的狗变狼的《野性的呼喊》和狼变狗的《雪虎》这类动物寓言故事。  当然,集中反映他创作思想中积极和消极这两方面因素的,还是他的代表作——发表于一九。九年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  在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中,克杰·伦敦不但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写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资产阶级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读书和写作的经历,也尽情阐释了他个人的混杂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说的社会见解。  马丁·伊登是一名远洋航船上的水手。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露丝一家人,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位文科大学生,把她当成了理想的恋人。为了让自己和对方匹配,他发奋读书,用文化知识,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来武装自己。他觉得自己的经历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自己的观点也亟待向人们表达,于是便认真学习和练习写作。但他的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生活上也潦倒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尽管时常饿得发昏,连外衣也典当了,他仍不顾一切地读书和写作。他的姐姐、房东和工人朋友虽然喜欢他和同情他,却不理解他,而那帮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则对他百般嘲笑和揶揄,但他一往直前,坚持走自己的路。就他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论,是积极的。  正如杰克·伦敦本人一样,马丁·伊登由于出身贫寒和做苦工的经历,很自然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他对本阶级的劳苦大众有本能的感情和理解,对资产阶级的不学无术和骄奢淫逸也有发自内心的轻蔑和愤慨;并且相信,只要劳动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绝不会比那些富人们低劣。但他在阅读和钻研斯宾塞和尼采的哲学时,也接受了他们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一样有生存竞争,其结果将是优胜劣汰,最后统治芸芸众生的将是一些“超人”。因此,在他的个人奋斗中就掺杂有向上爬到“超人”地位的成分,在他领悟了那些哲学观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后,就颇有些高踞于众人之上,藐视一切的味道了。请看第三十八章中他发表的那番演讲:  十三个殖民地推翻了统治者,建立了所谓的共和国,奴隶们成了自己的主人。舞刀弄剑的主人没有了。可是你们没有了这一种那一种主人也活不下去啊,于是兴起了一伙新主人——不是那些伟大而高贵的群雄,而是一伙精明狡猾、无孔不入的生意人和高利贷主。他们又在奴役你们了。  这里固然有对美国独立后成果被少数人吞食的精辟分析,有对广大群众悲惨命运的慨叹,但同时也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视群众为群氓,哀怨他们不可救药的救世主口吻。  小说中的马丁.伊登有聪明的禀赋,因此一旦刻苦自学,便表现出超群的抽象思维能力。他用这种能力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和世人,颇有点超凡脱俗、看破红尘的意味。到了露丝和他的感情破裂和不久即有的名利双收之时,他已经能泰然处之,置若罔闻了。  在他和露丝初交时,由于把对方幻想成完美无缺而自惭形秽。随着他知识上的增进,尤其是哲学上的领悟,已经发现对方白白读了大学,成了文学学士,其实对很多问题不求甚解,甚至不能理解,但他仍然把她当做一个幻象去爱恋。从露丝方面来说,开始觉得他是个缺乏教养、没有文化的“野人”,从猎奇和“指导”的动机出发,来达到自己心理上的满足。但不知不觉之间,她却被他那种“野味”所吸引,真心实意地爱上了这个在她以往的生活圈子中从未遇到过的充满阳刚气概的男人,甚至能说服父母接受他。但在发现她无法左右这个独立不羁的男人,而且马丁竟然当众顶撞她的父亲和她心目中的上流人物的楷模时,她却看不到他的渊博的知识和雄健的思辨能力,认为他毕竟缺乏教养,无法改造,借口令她难堪而离开了他。  对马丁来说,失去露丝的爱诚然是感情上绝大的打击,但早已埋藏在心的对她的清醒的判断也升腾起来,并不认为自己的长期追求——甚至是他奋斗的主要动力落得如此结局是多大的失落。  恰恰在此时,他的命运急转直下。由于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得到名家赏识并畅销全球,以往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编辑和出版商们纷纷前来求稿,他便把过去的那些得意之作和只为谋生瑚口而写的下品,统统塞给他们。说来令他伤心,这些稿件几乎都是“旅行”过很多杂志社和出版社、屡遭退稿厄运的。如今被那些惟利是图的人们拿去赚钱,评论界和读者群也不辨妍媸地一概趋之若鹜。他也就此玩世不恭地漫天索价,在他已毫无创作激情,只用旧稿敷衍塞责时,反倒成了腰缠万贯的暴发户。  这时,他一方面把大批钱财用来救济贫困的房东、姐姐、妹妹和老友乔,再一次显示出救世主般的慷慨;另一方面则冷静地看待自己目前的境遇:  我并没有变,不过突然之间在表面上我的身价提高了,这不得不使我经常提醒自己,在这一点上别把自己弄糊涂了。我还是老样子嘛……我本人现在的价值跟过去人人鄙弃我的时候毫无不同之处。使我想不通的是他们如今为什么又需要我了。……这么说,他们现在需要的实际上不是我,而是别的什么,是我身外的东西,是跟我不相干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名声。那名声可不是我啊,它只存在于别人的心目中。还有就是为了我挣来的钱以及我正在挣的钱,可是这些也并不等于我这个人啊。  此时此刻的他,于露丝的回心转意已经无动于衷,一心只想躲到塔希提岛去回避这个喧嚣的世界和炎凉的世态,过一种世外桃源的恬静生活。但是就在马丁乘船远航的途中,他便钻出舷窗,沉海自溺了。  就小说中对马丁·伊登的描写而论,他的自杀并非悲观厌世。他从一个靠出卖劳力瑚口、喜欢打架斗殴的不通文理的汉子,通过苦读认识了世界,通过写作而功成名就,在人们面前宣布了自己是个胜者,他在追求中所体会到的充实和幸福已经到达终点,他要帮助一些人的许诺也已经实现。既然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任务已经完成,就此告别不也是一种灵魂的升华吗?他已经过于疲惫了,他所需要的是永远的休息。这一点总不该苛责吧?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杰克·伦敦就不同了。他在发表了《马丁·伊登》之后,创作进入了巅峰期,他的那些传世的短篇小说,如《一块牛排》、《在甲板的天篷下面》、《墨西哥人》等等,以及长篇小说《天大亮》和《月谷》,都是在这两三年之间问世的。但之后,他便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用低劣作品迎合读者趣味,并宣布退出社会党,最后因潦倒悲观而自杀。《马丁·伊登》竟预告了作者的结局,这在自传体小说中并不多见,可惜杰克·伦敦成名后的精神世界远没有他笔下主人公的那种高尚境界,他的死也不如马丁·伊登那么磊落坦然。  无论如何,作家的世界观不能等同于其作品的价值。而且,对于一个作家及其创作,也应允许见仁见智的不同评说。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在我国曾在不同时期对读者产生过不同影响。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愿这部作品能给大家新的启迪。  胡允桓  一九九四年九月

内容概要

  《名著名译:马丁·伊登(插图本)》作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作家,也是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作家,许多人对他笔下描写的狼、穷人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印象。他出生于破产农民家庭,从小出卖劳力为生,曾卖报、卸货、当童工。成年后当过水手、工人,曾去阿拉斯加淘金,得了坏血症。从此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到了晚期,也写一些宣扬世界末日的作品。1916年他在精神极度苦闷空虚中服毒自杀。《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品。这部带着明显新的自传痕迹的作品讲述的是水手马丁爱上上流社会的小姐罗丝,在爱情的鼓励下努力写作,最后成为知名作家,登上上流社会的顶峰之后忽然发现一切都是空虚,精神上的痛苦无法忍受也没有办法消除,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流传及其广泛的著作。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生于旧金山,他来自“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不堪的底层阶级”。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著有《马丁·伊登》《荒野的呼唤》(或译《野性的呼唤》)等50多本书。  杰克·伦敦24岁开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十六年中他共写成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150多篇,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这些作品共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又异常广阔的世界:那荒凉空旷又蕴藏宝藏的阿拉斯加,波涛汹涌岛屿星罗棋布的太平洋,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线,形形色色的鲜活人物,人与自然的严酷搏斗,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杰克·伦敦的创作,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常常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严酷,生死攸关的环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品格。杰克·伦敦赞美勇敢、坚毅和爱这些人类的高贵的品质,他笔下那“严酷的真实”常常使读者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病榻上时,曾特意请人朗读小说,其中就有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章节摘录

  这活儿一小时一小时地高速干下去是非常累人的。旅馆外宽阔的阳台上男男女女穿着凉爽的白衬衫,啜着冰冻的饮料,舒缓着血液循环,可洗衣房里空气却热得要冒泡。巨大的火炉怒吼着,从通红烧到白炽。熨斗在潮湿的垫布上运行,送出一团团的水汽。这些熨斗跟家庭主妇们的熨牛大不相同。能用蘸水的指头测量的一般熨斗乔和马丁用起来都嫌太冷。那种测量法不行。他俩都是把熨斗放近面颊,以某种微妙的心灵反应来测量温度的。马丁对这办法很欣赏,却不明白其中奥妙。烧好的熨斗太热,需要用铁棒钩起送到冷水里浸一浸。这也要求健全的判断。多浸了若干分之一秒也会破坏准确的温度所产生的微妙细腻的作用。马丁为自己所培养出的精确反应感到惊讶——一种自动化的精确,准确无误到机器的标准。  可是他们没有时间惊讶。马丁的全部意识都用到了工作上。头和手不停地运动着,把他变成了一部智能机器,把他作为人的一切都集中到提供那种智能上去了。  他脑子里再也装不下宇宙和宇宙间的重大问题了。他那广阔巨大的心灵走廊全关闭了。他被封锁了起来,像个隐士。他灵魂的回音室狭小得如一座锥形的塔,指挥着他的胳膊和肩肌、十个灵巧的指头、和熨斗,沿着雾气腾腾的道路迅跑,做大刀阔斧的挥动。挥动的次数不多不少,而且恰到好处,决不过火,只沿着无穷无尽的两袖、两腰、后背、后摆急跑,然后把熨烫完的衬衫甩到承接架上,还不让它打皱。  而他那匆忙的灵魂在扔出这一件的同时已经在向另一件衬衫伸了过去。他们就像这样一小时一小时地干着,而车间外的整个世界则正让加利福尼亚的太阳晒得发昏——这间温度过高的屋子里可没有人发昏,因为阳台上乘凉的客人需要清洁的衬衫。  马丁大汗淋漓。他喝子大量的水,可天气太热,他又太累,喝下的水全部透过肌肉从毛孔里惨了出来。在海上,除了极少数特殊消况.他所从事的工作总能给他许多机会独自思考。那时船老板只主宰了他的时间;而在这儿,旅馆老板甚至还主宰了他的思想。在这儿只有折磨神经戕害身体的苦工,没有思想。除了干活儿不可能思考。他已不知道还爱着露丝,露丝甚至已根本不存在。因为他那疲于奔命的灵戏没有时间去回忆她。只有在晚上钻进被窝或是早上去吃早饭时露丝才在他短暂的回忆中确认了自己的地位。


编辑推荐

  《名著名译:马丁·伊登(插图本)》中出身贫苦的水手马丁·伊登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鲁思一家。鲁思美得超凡脱俗,令他陶醉,他决心刻苦自学,使自己在各方面都配得上她。鲁思也被他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木由自主地爱上了他。马丁立志当作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作生涯,但他的稿件没有一篇被采用,生活穷困潦倒,鲁思也与他断绝了来往。当他万念俱灰、不再用功写作时,却时来运转,一篇文章在一家大型杂志上发表,其他被退过无数次的稿件也大受欢迎。他一举成名,鲁思也主动找上门来投入他的怀抱。马丁却对这个势利的社会彻底失望,在乘船出海途中,他悄悄地爬上舷窗,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丁·伊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