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们向何处去

勾红洋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勾红洋  

页数:

219  

字数:

2515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个世界怎么了?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2012年似乎隐藏了巨大的秘密。2012年还未到来,整个世界便陷入混乱和动荡。2011年初,突发于突尼斯、埃及,而后蔓延至巴林、也门、吉布提、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的“阿拉伯风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疯狂。“阿拉伯之春”只是一个导火索,7月的“挪威枪击案”和8月骤起于英国的“伦敦骚乱”之后,“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全美国“华丽”地开场了。 自2011年7月初,几个非营利性网站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以来,“占领”的大火已经燃烧了半年有余。“占领华尔街”运动从一场充斥愤怒的集会,蔓延至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1月28日,数以千计的示威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游行,部分示威者一度冲进市政府,焚烧美国国旗、破坏电气设备、毁坏艺术品,警方被迫采取行动,当天逮捕了大约300名示威者。 从发展趋势来看,示威者已经从占领华尔街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到占领港口、机场、市政府等公共设施。“占领奥克兰”的示威者甚至还打算占领一座建筑作为“政治中心”,从“游击战”转向“阵地战”。在这场席卷美国乃至全球的运动中,示威者的激情一直难以消退,“占领华尔街”正在变成一场持久战。 在美国历史上,平民对抗政府鲜有胜绩。1932年6月,大约有45 000名老兵和他们的支持者组成了“奖金军”(BonusArmy),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的政府行政区外,阿拉科斯提亚河(Anacostia River)边安营扎寨,对国会表决施加压力。结果老兵们和警察对抗,警察开枪,打死两名老兵,矛盾升级。当时的美军总参谋长麦克阿瑟将军,在他的副手艾森豪威尔将军、美军名将巴顿将军的协助下,指挥美军第12步兵团和第3骑兵团,以主战坦克、机关枪、刺刀,开始攻击美国的退伍老兵,老兵们只能作鸟兽散。 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一方是手无寸铁的普遍民众,一方是手持盾牌、枪械,驾乘坦克的美国警察,这也似乎预示着“占领华尔街”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游戏。示威者并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美国警察的历次逮捕行动中,众多示威者被打伤,甚至有示威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过激的示威者最后只能到监狱里继续抗议。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现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占领华尔街”风暴,又是哪只蝴蝶的杰作呢?政治问题背后都是经济问题,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民众走向街头,抗议不断,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高企,“占领运动”便成为一种宣泄渠道。 在示威群体中,学生是重要的力量。经济不景气导致家庭收入普遍缩水,学费大幅上涨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申请助学贷款也因此成了众多学生完成学业的必由之路,但这也让那些大学生毕业即成为“负翁”。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数据,2010年美国大学本科学生获得的助学贷款比十年前增加了63%,未清偿助学贷款余额在过去5年间翻了一番,甚至超过信用卡债务余额。 2011年10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项“减负”措施,学生贷款月还款上限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10%,如果借款人20年仍未还清贷款,剩余债务将一笔勾销。奥巴马似乎想来个釜底抽薪,将示威群体中的大学生分离出去,但从结果来看,这招不太管用。 “占领华尔街”运动似乎正演化为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60年代的“民权运动”推动联邦政府实行铲除种族隔离制的改革,这场非暴力运动,最终消灭了公开的白人至上主义,为黑人赢得了民权。与黑人的“民权运动”取得了成功不同,本次“占领华尔街”运动却是99%的中下层与1%的社会精英的矛盾,它涉及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普通的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对于政府而言,面对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似乎只能束手就缚。1929年“大萧条”之后,70年代的滞胀,东南亚经济危机、南美债务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等接连发生,经济危机似乎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而次贷危机来势更猛,它也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五年之后,次贷危机似乎仍在发酵,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各国都被深深拖进了巨大的旋涡,次贷危机已经逐步演变成空前的债务危机。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仅仅是由资质欠缺的借债人捅出的大娄子吗?西方的经济学家似乎早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在次贷的游戏中,投资者低估了风险,而政府又疏于监管,捅了天大的娄子,最后买单的只能是政府,巨额的债务由此产生。为什么投资者会低估风险呢?现代经济学除了归咎于人性贪婪的基因这一标准答案之外,恐怕很难有其他的答案了。将危机根源追溯到人性贪婪的“本体论”,经济危机也成为人类的原罪。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经济危机本身就是无解的,人类只有听天由命。 对次贷的攻击最终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成为众矢之的,在很多人看来,正是他在职期间长期的低利率催生了房地产的泡沫。面对指责,格林斯潘迅速作出反击,他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2002~2006年在市场一片乐观情绪的背景下,这场危机迟早会发生。掉进了“经济周期”的怪圈,任何努力都只能是白费,他的做法不过是延缓了危机的发生。 债务危机将永远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吗?欧美社会动荡背后有没有真相?债务危机是不是如格林斯潘所说的那样根本不可避免,或者他仅仅是只替罪的羔羊。对于中国而言,找出“债务危机”背后的“元凶”显然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只有弄清是怎么回事,才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细究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历经了将近30年的繁荣,但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寅吃卯粮,背负巨额外债、严重的财政赤字,积累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烂摊子,不出问题倒是怪事,格林斯潘的辩护不过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难以消除的内部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的“词穷”说明,旧有理论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经济本质进行探求的需要,不断深化的债务危机已经远远超出了理论极限,经济学家完全没有了凯恩斯说出“政治学家只是经济学家的奴隶”时的自信。 《经济学人》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本对世界颇有影响的刊物。它的封面往往是某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企业领袖的照片,而2012年1月21日出版的那期,却令人惊讶地换上了被称为共产主义者代表的列宁。在该杂志的封面文章《国家资本主义之崛起》中,作者称“中国人并未将国家主导的企业视为通往自由资本主义之路上的中途一站,他们把它当成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而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也在不断效仿。 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忘记在后半部分用较大的篇幅来剖析国家资本主义的“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未来的担忧。然而,对比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与欧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有理由对自由主义提出全面的质疑。这也就带来一个问题,经济学应该如何总结最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我们显然需要一套新的理论框架,而不仅仅是对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修修补补。 说到列宁的理论,自然要追溯到马克思。在债务危机问题上,可以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化为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债务危机进行全面的解剖吗?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在逻辑:①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②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⑧“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④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⑤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 在“大萧条”之后,简单的生产过剩时代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由于按揭贷款的爆炸式增长,普通大众通过分期付款、信用卡购物、次级贷款等手段“透支消费”,“扩大了需求”,消化生产过剩,不仅仅是居民,各国政府也大力推行“透支经济”,通过举债的形式充当“消费者”和“投资者”,这大大地提升了经济危机的爆发频率。但“透支消费”是不可持续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过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的制度性的矛盾,它积累了更大的矛盾,最终造成灾难空前的次贷危机。 经济危机的逻辑稍稍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一有效需求不足一生产过剩一透支消费一违约率上升一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似乎已经把经济危机的根源说透彻了,其深刻性是“庸俗的西方经济学”难以比拟的。但问题又来了,这仅是对欧洲债务危机粗线条的勾勒,我们可以看清宏观,却难以看到更多的细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世界的复杂性已经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虚拟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在如何看待服务性劳动、科学性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的劳动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亟待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必须有所突破,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和现时代丰富的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去分析次贷危机及债务危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呢? 在笔者看来,在马克思的众多理论中,两部类模型(再生产图式)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如果我们对两部类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将清晰地看清社会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扩展的两部类模型将成为我们打开经济学神秘大门的钥匙。通过扩展的两部类模型,我们将可以清楚地看清商业、银行、保险、股票、虚拟经济等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通过扩展的两部类模型,我们便可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以及虚拟资本理论、危机理论等串联起来,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充分地吸弓I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如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出模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等理论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为我们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笔者曾用上述理论在《算算中国家底》一书中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厘清了I习绕GDP的各种争议。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经过重新梳理后,GDP不再是一堆零散的数字,不再是一个黑箱,而是一把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经济的运转方式,看清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看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GDP只是一个指标体系,就像温度计,真实地记录着温度的变化,经过修正后的GDP核算体系将可以全面地反映经济的运行情况。 当我们拥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后,将会对欧美的债务危机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增加我们应对危机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债务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经济危机,它必将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沉重打击,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的格局,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内容概要

整个世界又一次走在十字路口,全球各国似乎都处在一个个“局”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深陷债务“危局”,穷于应付;平等、自由等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资本主义世界深陷“困局”,欧美自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世界秩序遭遇严重的冲击;席卷世界的债务危机背后则隐藏着巨大的理论困境,经济学家身陷“迷局”,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凯恩斯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面对危机早已束手无策。
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时局,《我们向何处去》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从两部类模型出发,创新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债务危机进行“破局”,为人们观察、了解世界债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模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及丰富的文史知识,从文化、历史、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地缘等方面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世界“大棋局”。

作者简介

勾红洋
青年学者,曾任深圳鸿荣源集团首席经济分析师,国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GDP核算体系进行系统修正的第一人。对世界经济有全面独到的认识,力图寻找一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结合之路,使之能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著有《低碳阴谋》《算算中国家底》《第七次财富潮》等财经畅销书。

书籍目录

前言 这个世界怎么了?第一篇 危局,被债务绑架的世界第一章 债务危机汹汹来袭巅峰坠落,美国的惊人衰败欧洲,正在悬崖边缘日本是个无底洞中国没有例外第二章 无法破解的难题?是谁设置如此巨大的陷阱,李嘉图还是凯恩斯?美元的诅咒从次贷危机到债务危机,一场没有终点的救援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下一个凯恩斯在哪里?第二篇 困局,债务危机冲击下的无序世界第三章 资本主义病入膏肓历史真的终结了吗?谁在制定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民主,一场蓄意的骗局贫富悬殊,放任自由的幻灭高福利折腾完了,资本主义只剩下一具空壳第四章 坍塌的世界秩序打破平衡的临界点从G8到G20,权杖的移交阿拉伯成为关键先生“文明冲突”的冲突第三篇 谜局,揭开债务危机背后的重重魅影第五章 不能回避马克思破除“李嘉图恶习”老革命与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突破口回到现实世界第六章 并不深奥的答案产业空心化,欧美不可承受之重望眼欲穿的科技革命掠夺难以为继贫富分化,从大萧条到债务危机的内在逻辑第四篇 破局,中国模式的成功与定型第七章 中国模式,破解危机的必然参照?德国为什么成为例外?中国如何成为债务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探析第八章 在历史中寻找未来古希腊的明灯约束资本的力量厘定政府的权力边界国家会计是重要的手段第五篇 大棋局,未来世界的格局和方向第九章 未来十年的走势复杂性世界的到来美国最终的选择——退回美洲俄罗斯大国梦破欧洲有没有机会把握未来?第十章 中国,如何实现“中央突围”中国的现实困境——逆全球化悄然临近高铁,中国战胜危机最现实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旗帜要举多高?

章节摘录

前 言 这个世界怎么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2012似乎隐藏了巨大的秘密。2012年还未到来,整个世界便陷入混乱和动荡。2011年初,突发于突尼斯、埃及,而后蔓延至巴林、也门、吉布提、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的“阿拉伯风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疯狂。“阿拉伯之春”只是一个导火索,7月的“挪威枪击案”和8月骤起于英国的“伦敦骚乱”之后,“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全美国“华丽”地开场了。自2011年7月初,几个非营利性网站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以来,“占领”的大火已经燃烧了半年有余。“占领华尔街”运动从一场充斥愤怒的集会,蔓延至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1月28日,数以千计的示威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游行,部分示威者一度冲进市政府,焚烧美国国旗、破坏电气设备、毁坏艺术品,警方被迫采取行动,当天逮捕了大约300名示威者。从发展趋势来看,示威者已经从占领华尔街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到占领港口、机场、市政府等公共设施。“占领奥克兰”的示威者甚至还打算占领一座建筑作为“政治中心”,从“游击战”转向“阵地战”。在这场席卷美国乃至全球的运动中,示威者的激情一直难以消退,“占领华尔街”正在变成一场持久战。在美国历史上,平民对抗政府鲜有胜绩。1932年6月,大约有45 000名老兵和他们的支持者组成了“奖金军”(Bonus Army),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的政府行政区外,阿拉科斯提亚河(Anacostia River)边安营扎寨,对国会表决施加压力。结果老兵们和警察对抗,警察开枪,打死两名老兵,矛盾升级。当时的美军总参谋长麦克阿瑟将军,在他的副手艾森豪威尔将军、美军名将巴顿将军的协助下,指挥美军第12步兵团和第3骑兵团,以主战坦克、机关枪、刺刀,开始攻击美国的退伍老兵,老兵们只能作鸟兽散。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一方是手无寸铁的普遍民众,一方是手持盾牌、枪械,驾乘坦克的美国警察,这也似乎预示着“占领华尔街”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游戏。示威者并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美国警察的历次逮捕行动中,众多示威者被打伤,甚至有示威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过激的示威者最后只能到监狱里继续抗议。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 • 罗伦兹曾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现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占领华尔街”风暴,又是哪只蝴蝶的杰作呢?政治问题背后都是经济问题,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民众走向街头,抗议不断,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高企,“占领运动”便成为一种宣泄渠道。在示威群体中,学生是重要的力量。经济不景气导致家庭收入普遍缩水,学费大幅上涨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申请助学贷款也因此成了众多学生完成学业的必由之路,但这也让那些大学生毕业即成为“负翁”。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数据,2010年美国大学本科学生获得的助学贷款比十年前增加了63%,未清偿助学贷款余额在过去5年间翻了一番,甚至超过信用卡债务余额。2011年10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项“减负”措施,学生贷款月还款上限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10%,如果借款人20年仍未还清贷款,剩余债务将一笔勾销。奥巴马似乎想来个釜底抽薪,将示威群体中的大学生分离出去,但从结果来看,这招不太管用。“占领华尔街”运动似乎正演化为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60年代的“民权运动”推动联邦政府实行铲除种族隔离制的改革,这场非暴力运动,最终消灭了公开的白人至上主义,为黑人赢得了民权。与黑人的“民权运动”取得了成功不同,本次“占领华尔街”运动却是99%的中下层与1%的社会精英的矛盾,它涉及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普通的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对于政府而言,面对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似乎只能束手就缚。1929年“大萧条”之后,70年代的滞胀,东南亚经济危机、南美债务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等接连发生,经济危机似乎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而次贷危机来势更猛,它也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五年之后,次贷危机似乎仍在发酵,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各国都被深深拖进了巨大的旋涡,次贷危机已经逐步演变成空前的债务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仅仅是由资质欠缺的借债人捅出的大娄子吗?西方的经济学家似乎早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在次贷的游戏中,投资者低估了风险,而政府又疏于监管,捅了天大的娄子,最后买单的只能是政府,巨额的债务由此产生。为什么投资者会低估风险呢?现代经济学除了归咎于人性贪婪的基因这一标准答案之外,恐怕很难有其他的答案了。将危机根源追溯到人性贪婪的“本体论”,经济危机也成为人类的原罪。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经济危机本身就是无解的,人类只有听天由命。对次贷的攻击最终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成为众矢之的,在很多人看来,正是他在职期间长期的低利率催生了房地产的泡沫。面对指责,格林斯潘迅速作出反击,他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2002~2006年在市场一片乐观情绪的背景下,这场危机迟早会发生。掉进了“经济周期”的怪圈,任何努力都只能是白费,他的做法不过是延缓了危机的发生。债务危机将永远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吗?欧美社会动荡背后有没有真相?债务危机是不是如格林斯潘所说的那样根本不可避免,或者他仅仅是只替罪的羔羊。对于中国而言,找出“债务危机”背后的“元凶”显然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只有弄清是怎么回事,才能找到应对的办法。细究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历经了将近30年的繁荣,但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寅吃卯粮,背负巨额外债、严重的财政赤字,积累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烂摊子,不出问题倒是怪事,格林斯潘的辩护不过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难以消除的内部矛盾。西方经济学家的“词穷”说明,旧有理论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经济本质进行探求的需要,不断深化的债务危机已经远远超出了理论极限,经济学家完全没有了凯恩斯说出“政治学家只是经济学家的奴隶”时的自信。《经济学人》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本对世界颇有影响的刊物。它的封面往往是某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企业领袖的照片,而2012年1月21日出版的那期,却令人惊讶地换上了被称为共产主义者代表的列宁。在该杂志的封面文章《国家资本主义之崛起》中,作者称“中国人并未将国家主导的企业视为通往自由资本主义之路上的中途一站,他们把它当成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而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也在不断效仿。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忘记在后半部分用较大的篇幅来剖析国家资本主义的“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未来的担忧。然而,对比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与欧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有理由对自由主义提出全面的质疑。这也就带来一个问题,经济学应该如何总结最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我们显然需要一套新的理论框架,而不仅仅是对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修修补补。说到列宁的理论,自然要追溯到马克思。在债务危机问题上,可以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化为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债务危机进行全面的解剖吗?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在逻辑:①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②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③“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④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⑤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在“大萧条”之后,简单的生产过剩时代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由于按揭贷款的爆炸式增长,普通大众通过分期付款、信用卡购物、次级贷款等手段“透支消费”,“扩大了需求”,消化生产过剩,不仅仅是居民,各国政府也大力推行“透支经济”,通过举债的形式充当“消费者”和“投资者”,这大大地提升了经济危机的爆发频率。但“透支消费”是不可持续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过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的制度性的矛盾,它积累了更大的矛盾,最终造成灾难空前的次贷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稍稍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似乎已经把经济危机的根源说透彻了,其深刻性是“庸俗的西方经济学”难以比拟的。但问题又来了,这仅是对欧洲债务危机粗线条的勾勒,我们可以看清宏观,却难以看到更多的细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世界的复杂性已经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虚拟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在如何看待服务性劳动、科学性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的劳动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亟待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必须有所突破,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和现时代丰富的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去分析次贷危机及债务危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呢?在笔者看来,在马克思的众多理论中,两部类模型(再生产图式)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了。如果我们对两部类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将清晰地看清社会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扩展的两部类模型将成为我们打开经济学神秘大门的钥匙。通过扩展的两部类模型,我们将可以清楚地看清商业、银行、保险、股票、虚拟经济等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通过扩展的两部类模型,我们便可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以及虚拟资本理论、危机理论等串联起来,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充分地吸引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如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出模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等理论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为我们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笔者曾用上述理论在《算算中国家底》一书中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厘清了围绕GDP的各种争议。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经过重新梳理后,GDP不再是一堆零散的数字,不再是一个黑箱,而是一把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经济的运转方式,看清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看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GDP只是一个指标体系,就像温度计,真实地记录着温度的变化,经过修正后的GDP核算体系将可以全面地反映经济的运行情况。当我们拥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后,将会对欧美的债务危机作出全面科学的解释,增加我们应对危机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债务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经济危机,它必将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沉重打击,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的格局,一个新的世界秩序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编辑推荐

《我们向何处去》编辑推荐:全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面对日渐萎缩的海外市场,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生死考验。“中国模式”如何华丽蜕变?2012,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决战债务危机,捍卫中国经济安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们向何处去 PDF格式下载



困为以前看过《低碳阴谋》就买了这本《中国向何处去》,收获很大,作者是在用心在写这本书。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观点,如对欧债危机的看法,不重视储蓄,过渡消费,高福利,产业空心化等的确是债务危机的根源,美国也深受其害,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书中,作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它与GDP核算及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分析欧债危机,在看这本书之前真没有想过。在大家的印象里,马经已经严重落伍,资本主义世界根本没有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崩溃,苏联却解体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仅存在于中学课本中,现在市面上的书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西方经济学。但如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很多人将债务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在萧条并列,马克思的东西显然没有过时,本书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传统的方法,值得肯定。今后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否如作者所说最终将发展成为一门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严谨学科,只有用时间来检验了。


在我们品评西方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之余,更应该把眼光投向更远,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避免西方经济危机的阴云。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一样,资本主义发展的死穴是生产过剩,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克星就是不堪其负的债务,透支未来享受现在。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著作实在是不胜枚举,各种角度国家安全、国际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不过比较之下,作者所描述的观点虽然没有开天辟地,但是逻辑之严密、思考之深刻、例证之有力、语言之鲜活,尤其是落脚点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思来得出中国模式的走向即我们向何处去,改变了以往鼓吹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套路,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著作。


从资本主义诞生以后,经济危机便伴随而来,成为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梦魇。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社会稳定、军事都有密切的联系,而这已经被两次世界大战、政局动荡等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盘不仅关乎中国的崛起,更是整个世界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个拥有13亿强大购买力的国家,全球化发展如火如荼,面对西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灾难,中国如何选择发展模式才能即快速发展又不会走入西方经济发展的怪圈,这正是作者写本书的意图。通过还原次贷危机为代表的经济危机的形成和影响,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应该是在发展了的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国家市场经济,即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和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起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西方人喜欢借钱消费,中国人却喜欢储蓄,结果就是西方遭受债务危机,而中国经济增速仍高达8%左右,这也是所谓的“中国模式”吧,确实应该好好总结下,这也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作者似乎对中国的前景比较乐观,将高铁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高铁的大发展可以平衡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带动投资,视角很独特。但不应忽视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如作者提到的地方债务平台,地方政府因债台高筑同样不可能成为刺激经济的主体,这对中国经济必然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中国,加油!


7.23温州动车事故已经一年的时间,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高铁太苛责了,中国高铁失去了宝贵的一年时间。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渡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归功于中国有高速公路建设大潮,而涉及世界的债务危机面前,中国则有高铁这一神器。正如作者所说,高铁是盈利的,这样便不会形成一大堆烂账,中国高铁一旦全国成网,中国经济将增添一幅强大引擎。我们向保处走?高铁给中国发展指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必须按自己路坚定走下去,“中国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


从本书的各章的安排而言,很像大家所熟悉的《货币战争》,从章节的设置和语言用辞以及所用的素材都比较别致,很吸引人,故事性强,尤其是素材贴近生活,例如中国建设高铁,最近发生的西班牙财政危机,从身边的事件看出别致的视角进而分析,让人容易引起共鸣,很有说服力。书中唯一不足的我认为是作者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前景过于乐观,最后一章清晰可见,可是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借鉴了那么多西方的发展模式经验,从1840打开国门资本主义产生萌芽,然后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难道现在我们能够逃脱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况且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便深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圈,因此,从危机论得出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不行结论的逻辑我不太苟同,可以进一步商榷。


面对全球债务危机,中国全然不惧。


我不得不感慨作者的见识广博,至少调子起得还比较高。债务危机不仅仅是房产泡沫、高福利、高保障的结果,是这么多年政治、文明综合作用的必经之路。中国很多地方的出口已大幅缩减,政府必须有所应对,才能避免也被拖入泥潭。


债务危机还有这么多道道,长见识了


如何看待欧洲文明,中国的心态似乎是一直比较纠结,欧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灿烂的文化,是民主和自由的发源地,中国人怎么也难以自信起来。不过看了《我们向何处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中国对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人们口中的“西方”并不是一个整体,应该将欧洲和中东区别开来,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被有意抹煞了,正如福山所言,秦始皇时代中国是就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行列,早了西方近两千年,中国的崛起首先必须自信起来,不要老用崇拜的眼光看待西方。


欧美日已然倒下,世界秩序正在坍塌。约束资本的力量、厘清政府的权力边界、国家会计手段,是中国的破局之选吗?


现在我们所处的国际形势的确是一个乱世,现在正是变化之中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事件、金融事件正在影响着未来世界的格局。 国内形势大势也可以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变”,正在改变。城市化、人口、教育、社会重构。一切正在改变。


喜欢这个作者的叙述方式,看的很轻松,也了解了很多经济学常识和国际现状,视角也很广泛,喜欢看


从头至尾读完此书,通过欧债危机这条线,不只是感慨于货币背后博弈的惊心动魄,更多的则是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


一般不敢碰经济类的书,那天看了同事的,才买的。深入浅出,挺好的。


勾红洋的作品看过好几本了,角度很独特,写的很好


默克尔的进退两难,是拔除毒牙,是自刎一刀?中国又向何处去?


十分好!我很喜欢。


好书,近期看到的一本好书


听朋友推荐买的,老公很喜欢。当当送货很给力!


帮同事买的书,指明要的这一本,说是很好看,值得收藏


很实用的一本书,欧债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作者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价值似乎早已被人遗忘,但欧债危机发展到今天这般田地实质上是对欧洲人忽视劳动的一种惩罚,没有辛勤的劳动,只有高福利,迟早会显出原形。德国再有钱,是不可能养活数千万好吃懒做的南欧人。不出所料,欧元跨掉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中国人不幻想天上掉馅饼,而是勤勤恳恳,笑到最后的肯定是中国人。


魔兽3选手加解说玉米曾经这样批评过另一位解说:魔兽3发展到今天,每一位选手都会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但他总是装作一副很懂的样子,每次解说都在说“哎,没什么变化啦,打来打去都这样啦”等等,并没有从选手的角度考虑该怎么去做,其实是很伤害魔兽的观赏和观众的热情的。在评论书前说这段话其实是想引出关于评论者、作者、读者与书籍的关系。像对于《货币战争》这类的热门书籍,经济学家似乎站在了普通大众的对立面,而对于作品本身,经济学家常常嗤之以鼻,连批评的功夫也不愿意花。其实,“不过尔尔”是最烂的评论,意味着你不仅不尊重作者的劳动,更连大家对该书的评论也显得是多余。如果可以,我倒是更愿意像玉米在解说一场比赛时关注选手的想法一样,真心的去揣测一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作者的想法,以便真正意识到一本书的好与坏。《我们向何处去》是一本关于当前全球债务危机和中国模式的思考的书籍。“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债务危机以及解决之道,人们很容易站队划线,但我们还是先撇下这个问题。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太杂,从美国到日本,从罗斯福到施罗德,这种跨度较大的叙述模式客观上导致了重点的不突出。这使我想起了贺卫方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刑法学的教授曾经质问过他,“司法改革的时候你也管,后来孙志刚案件的时候你也管。你这管得是不是太多了?!”贺卫方回答道,“我是做外国法制史的,宪法管、刑法管,没有我...管不了的东西。”贺卫方说的当然是玩笑话,因为治学和经世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也反映出治学上的取舍,宽度有了,深度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让我稍微例举一下作者想讨论的问题:美国的衰落,日本失落的经济,高福利的风险,高投资的风险,凯恩斯与李嘉图的经验教训,科技革命等等。这些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研究通透了都足以写成一本书。比如关于罗斯福新政,到底是罗斯福拖延了经济的复苏,还是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金融危机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当然,我也揣测作者假象的读者或许只是普通受众,然而通识教育与通俗读物显然是两码事。在第一篇“危局”中,稍微关注经济的读者都能有所了解——而这一部分人恰好是最有机会成为读者的人,因此,任由自己的笔触随自己的思考跑火车,这无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第四篇“破局”中,作者将中国模式归结为2点,一是对资本的约束,防止出现在自由市场的马太效应,二是厘定政府权力的边界,将权力限制在“保持经济的活力,保持最基本的正义和公平,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说这本书是“破而后立”的叙述方式,显然这两点还没有立起来,因为具体的尺度、方法都没有讲清楚,是作者还没想清楚还是作者认为原则确定以后其他的事情都好办了,这个就不得而知了。拿作者最为提倡的高铁来说,作者认为虽然高铁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高铁却能将中国的内陆与沿海连接,向东可以形成陆海联动,向西可以直通欧洲,形成新的丝绸之路,实现欧亚互通。然而,是否高铁过于激进,不适合现有的经济环境,作者却未能详细说明。这点,就跟作者利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推导出要平衡投资、消费的观点一样,有见解但不具备实操性。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海面那波光嶙峋的表面,看上去很美,但如果能再深入地探讨,或许会是一本更出彩的书籍。让我在回到我所喜欢的魔兽3电子竞技游戏的解说上来吧。人族对兽族的比赛,一般会选择一波流,但如何去限制英雄的等级和时间的把握,都成为选手着重考虑的问题。因此,虽然限制政经一家,人们也越来越热衷讨论经济问题,但常常会形成观念的左右之分与相互攻击,作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运用无疑是一个新鲜而又有挑战的任务,但如何利用其分析具体问题,无疑是一种考验。期望作者能钻的更深,研究的更通透。 阅读更多 ›


经济类型书籍,不至于呆板,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