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化史

冯天瑜,杨华,任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冯天瑜,杨华,任放  

页数:

439  

字数:

47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当代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曾有《中华文化电》等多种文化著作问世。本书是作者为大中专院校教学而专门编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关研究的精炼浓缩。本书在重点叙述学术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同时,对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其他文化层面都有关注。与已出版的多种文化吏教材比较,本书对中国文化史整体脉络把握准确,断代分期明晰;材料新颖,吸纳了最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篇幅适中,宜于教学,语言典雅,通俗易懂。书中选插的200幅图片,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史的丰富内涵和曲折历程,大有帮助,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独具特色。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尤其是明清和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人文论衡》、《月华集》、《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l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等著作。 杨华,1967年生,湖北钟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问题)研究,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合著)等著作。 任放,1964年生,四川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有《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合著)、《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合著)等著作。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释“中国” 二 释“中华民族” 三 释“文化”“文明” 四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七 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 中国文化史的分期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 中国人的起源 二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三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四 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二 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四 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五 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一 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 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四 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 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一 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二 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三 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四 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五 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六 佛教传人和道教创立 七 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第五章 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一 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 玄学与魏晋风度 三 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四 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五 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 六 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七 科举制度 八 文史自觉第六章 近古文化的定型 一 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二 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三 文化的雅化 四 俗文化的展开 五 文官政治的确立 六 文化中心的南移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一 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二 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 元曲的兴盛 四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第八章 晚期帝国文化 一 古典文化的集成 二 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三 理学的嬗变 四 启蒙新声 五 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六 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 七 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 经世实学 二 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 三 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 四 从“维新”到“革命” 五 五四狂飙 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 七 文化论争 八 汉字改革 九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结语 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与走向参考图录来源关键词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据《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记载,这三大族团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例如,蚩尤与炎帝部落的一支共工间的战争,结果以蚩尤胜利告终;黄帝与蚩尤问的“涿鹿之战”,黄帝获胜;黄帝与炎帝间的“阪泉之战”,最后黄帝获胜,炎帝集团转徙长江流域。从此黄帝集团势力日盛,黄帝成为中原一带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死后,又有混合华夏、东夷两大文化的高阳氏出现,其杰出的首领之一为颛顼。其后,经帝喾、尧、舜、禹而夏、商、周,中国文化的主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沿续、传承下来。 对于这个见诸《史记》、《汉书》及其他诸子文献的历史统序,在中国历史上占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有其独特的阐释。 大约成文于战国时期或稍晚的《礼记·礼运》,提出“大同”与“小康”两种先后相承而又彼此对立的社会模式。前者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原始公产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私有制阶级社会。而传说中的大禹时期正处在由“大同”转向“小康”的关键时段。 按照儒家的说法,尧、舜、禹三代是“大道之行”的“大同”时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 这种社会实际上是原始共产制的理想化描述,却成为历代儒家津津乐道的“黄金圣世”。《墨子·尚贤》、《孟子·万章》、《尚书·尧典》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父系氏族后期部落联盟首脑尧、舜、禹禅让的记述,那正是“公天下”时代军政首领“公举”、“让贤”的写照。 禹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长,他“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1],是“大公无私”的民众领袖。但禹以后,情形转变。《史记·夏本纪》说,禹曾举益为继承人;禹死,天下授益。三年以后,益让位于禹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这里把禅让过渡到世袭描述为一派礼让之风。

后记

目前,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史”课程,有些是专业基础课,有些是作为通识教育的公选课程。各学校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参差不齐。有鉴于此,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我们编写《中国文化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书虽然还存在着很多缺点,但它篇幅适中,线索清晰,对专业和非专业的学生都有所帮助,所以是书于2005年出版之后,反映较好,已重印多次。为了让更多读者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出版社邀请我们继续编一个插图本《中国文化史》。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图文并重,本来就是中国传统书籍的特点,同时也是当下世界出版界的趋势。这对于非专业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更为必需。于是我们欣然受命,勉力为之。我们找了很多图片资料,以配合文字叙述;在文本中增设了“关键词”、“推荐阅读”、“重点难点问题”等项目,以配合学习;同时又做了一个辅教电子光盘,以配合授课。但由于时间所限,书中文字的主体部分则修改较少。现在的面貌,一定存在诸多缺漏,我们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冯天瑜负责导论和结语部分,并统筹全书,杨华负责第一至第五章,任放负责第六至第九章,覃启勋负责图片的拍摄和整理。在编写过程中,高教出版社的于健航、于晓宁等编辑付出了大量辛劳,在此谨致谢忱。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精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很有帮助。
漂亮书


冯天瑜的书很不错的


确实很好读了收获很大最后觉得应该收藏就直接买了一本确实是一本好书不论文理科都能受益


对于刚入道的人,可以一读。不深刻,但可以迅速了解一下。


本书不错很好,全新,与学校发的无差别


真的很不错,和学校发的一样


这是冯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的精简本,但思路一致,论述分析相对较少。本人建议看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更加有益。


纸质稍薄,内容不错,运输过程有破损,还比较满意~


中国文化史老师推荐的教材 里面图文并茂 印刷也很好 不错


中文系教科书,学校没有买,自己在网上找到这本,不错


纸质很好,印刷清晰,书很好


值得一读的好书,一定要去看看,对写论文启发蛮大!


书很精致,超喜欢,会珍藏着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