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01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5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 编
478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广泛听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新概括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 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 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二、探索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 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第三节 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 一、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提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论,揭示国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一节《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 二、《资本论》的理论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哲学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二、《资本论》的逻辑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运用、丰富与发展 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 二、社会形态及其结构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节 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拜物教”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 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第二节 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 三、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三、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五、进一步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三、分工的发展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结和发展 一、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二、首次明确表述哲学基本问题 三、全面阐发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四、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五、反思和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六章 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发展 一、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的领导及其思想影响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及对他的批判 三、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考茨基的唯物史观研究及其理论错误 一、生平及理论活动 二、“唯物史观”和“超帝国主义论” 第三节 梅林和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梅林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研究 二、罗莎•卢森堡的历史辩证法 第四节 拉法格和拉布里奥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拉法格的经济决定论 二、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性质 三、生产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理论 五、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第七章 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第八章 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十一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版权页: 4.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世世代代延续的,每一代人都继承前一代人留传下来的生产技术、工具、资金等,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活动基础。因此,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力量,具有客观性。人们的所有制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在历史上,私有制是积累起来的过去劳动,劳动则是现实的活动。由于私有制是从积累的必然性中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作为既定的历史环境制约着每一代人的生产活动,而人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发展要求改变环境。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环境事先决定了人的社会境遇、生活条件,它们作为既定的条件制约着人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人又是改变环境的主体,环境是为人所改变的对象。当然环境也预先规定了新一代人发展的可能范围、界限和方式。 一定的交往关系起初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保障和促进作用。社会关系作为人们共同活动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扩大了的生产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就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让位给新的交往形式。这样,就形成一个交往形式历史变化的序列。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历史上所有制的几种主要形式。由于这些交往形式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相联系的,所以,交往形式发展的历史也是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力矛盾的分析,预示了未来的共产主义公有制。这是他们最早提出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城乡分工及其历史演变的视角,具体考察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考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工业造成一系列社会变革并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自发地发展起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分工,使各个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同时,个人打破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局限,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然而,人们又受到日益扩大和加剧的异己交往关系的支配,特别是受到世界市场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材料丰富,观点全面,说理透彻,行文流畅,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内容的参考书,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最新发展,从研究范式的更新入手,清理和叙述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揭示其中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整体的风貌。
这本书质量还行 作为教材
教材编写体例非常好,内容的切入点也很好。
收到了,挺好的。希望能派上用处
很不错 送货较快 和实际商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