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怀旧

赵静蓉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赵静蓉  

页数:

45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以速度和变化取胜的时代。所以,当代人对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波德莱尔几乎同时言说的两段话体验深刻。马克思写道:“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波德莱尔则用诗人的语言说道:“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对现代性研究的文献稍加翻检便会注意到,以上两句话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现代性研究著述中。  尽管这两句话所针对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深刻地触及到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用当代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流动的现代性”。他曾以“液态”来比喻今天的现代性境况,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于是,过去很快被淡忘,历史变得相当遥远,而传统生活被彻底改变了。有趣的是,也许正是因为过去丢失的速度加快了,过去变得朦胧遥远,所以,有关过去的一切又显得如此具有吸引力。收藏热、国学热、唐装热、昆曲热……这些似乎又在传达出另一层社会文化变化的含义,那就是对过去传统的留恋与向往。

内容概要

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讨论怀旧这一文化现代性问题的专著。 当怀旧作为一种文化表意实践进入日常生活时,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的怀旧也就进入了学者视野。晚近一些年来,国内学界出现了不少关于怀旧的讨论。赵静蓉博士的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应运而生的。作者在本书中把握到怀旧作为一个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理论价值。

书籍目录

导论:当怀旧成为一个现代社会问题第一章 何为怀旧 一、词源考证 二、意义沿革 三、不言而喻的“倾向性” 四、集体记忆与社会怀旧 五、怀旧情结的审美内核第二章 现代怀旧的理论谱系 一、卢梭:回归人类的善本性 二、席勒:游戏与审美 三、浪漫主义:为着过去爱上过去 四、黑格尔:对现代性的自识与反思 五、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本真性 六、斯宾格勒:都市之根与现代人的两栖性 七、本雅明:碎片化生存中的自我认同第三章 现代文化的转型 一、作为问题情境的现代性冲突 二、现代性问题的本土化第四章 中国情境下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怀旧思潮 一、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今中西之争 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启蒙的两面性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纪末的失落与回望第五章 现代性的总体后果 一、生存背景:断裂的命运 二、生存依据:本真性的消解 三、生存意识:速度对人的控制 四、生存经验:距离产生美 五、生存状态:修复碎片第六章 现代怀旧的艺术形态 一、朴素回归型 二、游移反思型 三、永恒认同型第七章 怀旧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一、视觉时代的怀旧消费 二、通向一种文化诗学结语:反思怀旧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何为怀旧  一、词源考证  在西方的古典思想史中,“怀旧”(nostalgia)这个概念是与忧郁症(melancholy)以及四种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学者们往往借助于对忧郁症的研究来理解怀旧的症候。而忧郁症,最初则纯粹是一个医学上的概念。比如说,在古希腊的医学中,忧郁症被认为是由人的体内缺少黑色胆汁所引起的,它表现为一种过度的焦虑和沮丧,导致人的身体失衡,人的情绪也极端不稳定,甚至有可能发生病理上的痉挛反应。比较早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就曾出现过有关忧郁症的论述。柏拉图认为,忧郁症从本质上讲是不合常情的、非理智的,因此患忧郁症就与性欲(尤其是过度的性行为)和酗酒有很密切的关系;而在阿拉伯人的意识中,患忧郁症则与缺乏激情密切相关。细细揣摩,不难看出这两种认识在方向上恰好是相反的:一个是行为过度,另一个则是情绪不足。认识到这个不同很有意思,这恰恰说明古代学者在界定忧郁症时其实存在着根本性的争议,而这一争议对后来确定怀旧的内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对忧郁症在学科上进行界定之外,西方古典思想还从忧郁症患者的特殊身份研究过这个问题。比如说,斯多葛学派就认为忧郁症是独属于知识分子的或有识之士阶层的一种职业性的状态,就像一种职业病;而在中世纪的文学、宗教和占星术中,忧郁症则与知识分子和修道士有关。这些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在生活上却比较孤立,他们从社会常规中退隐出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往往不够活跃,缺少能动性,从而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有一种枯竭的、无活力的感觉。  西方的古典思想往往是在一个否定的或负面的意义上来谈论“忧郁症”,把它首先和基本的当做一种病,而“忧郁症”这个概念能和“怀旧”的概念联系起来,大概主要的都基于二者对人的肉体或精神上的某种“病态”的描述,并且这种“病态”还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当然,忧郁症也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换个角度来看,它恰恰暗示出人对现实的敏感以及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性。而这一点,又正是怀旧的关键特点。这样看来,“忧郁症”与“怀旧”两个概念在其形成历史中的关联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从西文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怀旧(nostalgia)一词,源于两个希腊词根nostos和algia,nostos,是回家、返乡的意思,algia则指一种痛苦的状态,即思慕回家的焦灼感。17世纪晚期(1688年),瑞士医生J.霍弗尔把这两个词根连接起来,首次铸造和使用了nostalgia一词,专指一种众所熟悉的、痛苦而强烈的思乡病。它是一种臆想症,主要发生在那些服务于欧洲统治者军团的、为自己祖国而战的瑞士雇佣兵身上,这种病症诱使患者产生幻想,形成错误的表征,继之分不清楚现实与幻想、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唯一的念头就是梦想回归祖国。怀旧又是一种偏执症,一方面使患者回忆过去(尤其是回忆细节)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患者身体上的不适反应,比如厌食、高烧、心脏不好、意志消沉、忧郁、情绪化、经常失声痛哭、普遍的颓废感等,甚至还会引发轻生的念头。霍弗尔医生进一步探究了怀旧病形成的生理机制,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轻快精神经由中脑纤维的持续运动。而中脑中仍然黏附着关于祖国思想的印痕”。  至此,怀旧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独立出来,在意义使用上也摆脱了与忧郁症的纠缠,作为一种既与忧郁相关又不同于忧郁症的疾病确立了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同期乃至更晚一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其他种类的语言也出现了与nostalgia相似意思的专用词,如德语中的heimweh,英语中的homesick—ness,以及法语中的maladie du pays,都取其作为疾病的意思。  1731年,另一个德籍瑞士医生J.史奥尔希才又在怀旧病理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怀旧病的产生应该归因于患者正在经历一场大气压力的巨大落差,这一落差导致患者的身体被过度加压,驱使血液从心脏流向大脑,最终造成我们所能见到的患者感情上的痛苦。这种说法虽然显得有些荒谬,但却从物理学的角度揭示出怀旧病产生的诱因,即空间间隔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这为后来我们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理解怀旧的空问乃至时问问题奠定了基础。当时有些军医把这种说法发挥得很远,他们甚至认为怀旧病之所以发生在瑞士,就是因为在稀薄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大气下,响个不停的牛铃声损坏了瑞士士兵的耳膜神经和大脑细胞神经,引起了他们生理上的不适反应。这种看法曾一度盛行,只是随着后来大规模军队的形成发展和欧洲政府大范围的普遍征兵,自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以来,怀旧病也才在其他远离家乡或国土的军队里找到了证明。当然也有不同意见,1779年的卢梭分析牛铃效应,就认为牛铃声激起了瑞士雇佣兵对他们已然失落的美好生活和青春时代的追忆,因此才引起他们的伤感和生理不适感。他还提到,在这种情境下的牛铃声已“不再准确地作为音乐行使其功能,而是作为一种记忆符号发挥作用”。对照史奥尔希才的理论来看,卢梭的说法显然更科学、更具可信性,他已经开始发掘怀旧病理的心理反应,并初步涉及了这一反应的语境差异和功能差异问题。  从17世纪晚期的霍弗尔医生到18世纪中期的史奥尔希才。再到18世纪晚期的卢梭,怀旧都被理解为一种疾病,但却是一种有着良好情感倾向的疾病,它传达出患病士兵们对自由和故土的热爱,并完全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得到治疗。而到了19世纪之后,美国的一位军医卡尔豪却对怀旧有了完全相反的认识。他认为怀旧是一种缺乏男子气概及进步观念的标志,是由于对时间的无效使用和孤独感所造成的,因此要想治愈,必须通过公众嘲笑、同事欺侮、增加战事或强迫休假等较为极端的手段来完成。在他看来,怀旧不仅只是个人的健康问题,还与一个人的个性强度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虽然卡尔豪提出的治疗建议有些残酷无情,但这恰恰说明现实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激发怀旧的诱因,而且他的研究开始关注怀旧主体的个体心理和时代背景问题,也把对怀旧的空间研究拓展到了时间方面,这暗示出时空问题将是怀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由此可见,怀旧问题的提出可能比较晚近,但怀旧本身却早已与人类生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怀旧在西语中的形成发展相比,中国的古代汉语略有不同。比如汉代班固在他的《西都赋》中有过这样的诗句:“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这里的“怀旧”一词,其意义既指“怀念往昔”,又指“怀念故友”,它的内涵已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怀旧”内涵完全相同了,不仅不存在病理学上的意义,而且可以适用于描述所有人类的生命体验,具有心理学层面上的普适性。与“怀旧”概念相似的,还有“怀土”和“怀古”两个比较传统的概念。“怀土”包括两个意思:第一,即安土重迁,如《论语?里仁》中有“小人怀土”,朱熹注:“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第二,即怀念故乡,如班彪在《王命论》里有“断怀土之情”。“怀古”就是追念古昔的意思,如张衡在《东京赋》里写道:“望先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魏书?常景传》里也有:“景径涉山水,怅然怀古。”  比较西语中的nostalgia和古汉语中的“怀旧”,单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nostalgia最初其实只有一个空间层面上的意义,nostalgia即思乡。这点与古汉语中的“怀旧”有很大不同。照字面意思来讲,后者最初强调的恰恰是时间层面上的意义。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怀旧理论的不断成熟,nostalgia才逐渐扩展到时间的层面上,古汉语中的“怀旧”也发展了“怀土”的意思。两者的内涵都慢慢扩充成熟,直至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怀旧”。这其中的微妙差异,以及怀旧内涵的演变,恰恰是我们讨论中西方现代性精神之不同的一个人口,是本书立论的逻辑线索。  二、意义沿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开始关注怀旧问题,怀旧被赋予精神脱离常轨或大脑失控的含义,它着重体现为一种精神病态,并越来越与忧郁症、疑病症、强迫症或幽闭症类似。怀旧愈益成为一个心理学上的重要概念。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产生了“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及文化变迁”,怀旧的心理学内涵在这个变迁的大背景下又渐渐被淡化,社会学意义一跃而起,成了它的主导意义。  ……


编辑推荐

  《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文化的转型与怀旧情结”(项目批准号:04CZW004)成果,《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出版受暨南大学“211工程”第三期“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建设项目专项资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怀旧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作者赵静蓉博士很有功底,书里提供了很多的文献资料,很好。写得很扎实!是国内研究怀旧的人必读书。


怀旧将是永恒的主题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自身所怀念的东西。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怀旧是必然的,可以说:怀旧是永恒的主题。研究这方面的图书甚少,我就买了此书。


读起来非常有感觉,赵博士真的很厉害!


因为论文的关系,买了这本书国内目前唯一对每乡愁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发现作者确实下了狠功夫,对乡愁的理解也很透彻,尽管自己的水平有限,但从其中受到的启发也不少,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选题有价值,可见作者的功底和学术敏感性。


书很新
不错


非常一般,没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