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

刘阳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刘阳  

页数:

266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是柴 回想三十一、二岁那段日子,觉得自己很辛苦,也很无奈。辛苦是因为,从青春期自我形象逐步确立开始,就一直以自我完善为座右铭——为了更明白自己而去读心理学;为了清理成长中的垃圾而反刍童年经历;为了评估环境而去看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个地方更适合我,我被自己所困扰,周围人却仿佛过得好好的;为开发潜力而去学习提高创造力、思辨力;为了不傻傻地被灌输而努力主动去读更多的书,凡事都想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判断再做出选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结果,在三十出头的时候,仿佛再也走不动了。我几乎看清了自己的所有缺点,却无法有任何改善;我为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出的极限行为就是勇敢的道歉,却不能保证不重复;对内我只好接受自己这样的境况,对外依然热衷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价值。环顾左右,那些从没有为适应社会发过愁的朋友,已经成家发家生子了,我连自己都没搞定,却不情不愿地被拖进必须面对的真实生活,为买房子操心,为供房子操心,为是否繁殖何时繁殖操心,为还没有出现的下一代提前操心,为自己怎么这么容易操心而操心…… 原有的价值观,只能支撑我站在成年世界的门槛上不倒下,摇摇晃晃,身后是相对单纯的风景,接下来迈出去的一步,将是人生中真正不可逆的变化。从未来的方向,飘来一阵混合着复杂、琐碎、丰富的气息。 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爱人病了。于是生活里有了具体需要作战的对象,原有的操心都成为次要矛盾被射向远处的木靶,在医院里,一份踏实的责任必须要尽。 值得感恩的是,当时我的爱人已经拥有了基督信仰,于是,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一幅简化的图景就是,我照顾她的身体,而她照顾我的灵魂。虽然在她生前,我也做出了与她信仰一致的决定,但真实情形是,我并没有能体会到与她在灵里的合一,她几乎独自从信仰里汲取力量,在病床上带给人温暖,把死亡变成了一份对于我来说,无法退回去的礼物。 这份愧疚,使我决心跨过门槛。当我站在门外的时候,门是那样真实,而当我站在信仰的门里之后,才明白我自己才是受益最大的那个,才真正明白了,信仰的种子需要生命的浇奠。两千多年前,有人为我们能够信仰而付上了生命的代价,而今,妻子的死把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代价拉进我当下的生活。 我日益浸濯在信仰的河里,看真理越发信服,看自己越发惭愧,看世事越少偶然,看生活越发感恩。原本对世界逐渐失去兴趣与动机的我,重新关注世界,寻找自己天命的方向。一切都一样,一切都不一样。我慢慢体会到,靠自己那点小聪明不能做什么,自以为是的智慧以及使用智慧的方式,令人羞愧。 我没想到,在我经历这一切的同时,有一个女孩正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相同的生命被信仰改变的过程。当我们相遇,我真实地在生活中触摸到恩典,以往,我更多感受到信仰所要求的超越。这一切帮助我不断确信,无论我、我已经离去的妻子、我现在的爱人,我们都走在同一条路上,所谓“薪尽火传”,即我们是柴,信仰的精神是那火,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而这里的文字,坦率讲全部是半成品,是我在更新自己的路上沿途留下的生命记号,那最终的样式没有人能知道。我曾因此而拒绝结集出版,当我终于辨识出这份表面的谦卑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自爱时,我想我必须学会不看自己,不怕显露曾经的样式,因为我们此生永远也无法完美。这些真实的记号,或许能为那些同样身在中途的旅人提供一些感同身受的慰藉或是善意的提醒。 道不远人,寻者自见。这一些文字,能够佐证的,或许只有这一点。 刘阳 2010年只月30日

内容概要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著名专栏作者、《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文化随笔精粹!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是作者刘阳从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因年轻的妻子病逝而触发对于彼岸世界与此世信仰的思考,对以往人文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道进行了痛苦而深入的自我省察,在内敛的怀念中把生活的遭遇内化为成长过程中的结晶并重新找到进入世界的动力,在超越中领受恩典,以此为根基面对这个世界依然如故的热闹纷扰,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实现理性的企图,带给人有审美愉悦和智力快感的表达,并试图将灵性的视角纳入,将灵性与感性、理性一起组成三维的立体文字。

作者简介

刘阳,曾任《南风窗》杂志常务副总编,现为美国普度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带着怀想旅行
你我装作爱旅行
中年男的烤红薯
当神仙遇上杀手
猪样年华
如果人人都和方济各一样
思念一个日本男人
诗人如何爱国
我们的食堂充满阳光
时光旅行者与瞬间收藏家
减笔新疆游记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
属人之爱的局限
礼物
以书为证
哀恸的人有福了——论悼亡诗
古诗杂读
朋朋二三事
为何信仰
凭灵魂相认
吃书人
令人心惊的当代英雄
病人的背后
纳妾与自杀的“两头蛇”们
贫民窟里的一根芦苇
宋朝不远,理想不近
梁漱溟的背书
后青春的庄子
当克尔凯郭尔遇见王阳明
人在琼楼第几层
乱世抉择
不早不晚,在明朝
霍乱依旧,爱情之上
在路上的爵士
命运中的那片密林
事关乳房
黑非洲的笑声
像词典一样追忆20世纪
伯罗奔尼撒的消息
黑泽明说
吾儒
关于杨过
兰圃与卡尔维诺的树男
那些形象
董贝怎么可能幸福?
守望时代
深渊上的爬行
媒体在当下的有限责任
“人本”的回归与庆典
消费、收费与公费
2009的信与望
在什么层面上,我们彼此相似?
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心
天灾叩问县级化生存
传统在那,文化在哪
效率的反面
作为时评家的孟子
“中国制造”的信用重塑
我们是谁的人质?
在一个更广大的计划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很小的时候,小到一个男人还没沾过一滴酒的时候,小到他还没独自离开过家的时候,就被一个叫李白的人迷住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迷到用橡皮刻了一枚图章,“一生好入名山游”。 后来,上了一所要坐60个小时火车才能到的大学,咣当当,咣当当,从三角梅芭蕉到雪花落叶杨,我睁大眼睛一丝不苟地看过从夜进入白昼以及从白昼进入夜的每个细节。后来,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开篇就很亲切——“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夜晚的车窗像半透明的镜子,“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晃动”,镜中浮现着姑娘动人的脸庞,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仿佛我和他握了握手,他瘦小的身体,我知道他是一个爱旅行的人,《伊豆舞女》也是一个证明。我19岁的时候一个人挑了一座岛去旅行,就因为看到他写,“那年我二十岁……独自到伊豆旅行。” 不过,我没能写出中国版的《伊豆舞女》,也不全是才华的差距,依稀还记得,当年的旅行日记里充斥着半夜被蚊子咬醒后的血腥追杀,以及那座岛上的中国“舞女们”非要挤进你房间的执着:先是不停打电话,然后敲门,然后送开水,然后来找一个名叫“小红”的妹妹。 稀里糊涂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毕业后选了一个叫北京的城市工作。在几乎所有的首都报纸都在讨论汽车尾气排放那一年,我分别去河北和山西做了两趟短途旅行。在河北正定附近一处地界,穿着打扮得像日本兵的民工走出一座石灰窑,浑身上下,只有眼睛里面嵌着一小块黑。在山西河津的中巴车上,上来一个挖煤工,一个人坐在发动机盖上对着一车乘客,浑身上下,只有眼睛里面嵌着一小块白,咧嘴的时候,牙齿闪着白光。这“黑白双煞”提神醒脑,后来才知道,媒体上对此有个标准说法,叫“发现另一个中国”,或者叫“主流对边缘的寻找”,暗自透着一股身居主流的得意劲儿。 走着走着,某天忽然发现,喜欢旅行的人好多啊。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爱旅行的和不爱旅行的。走着走着,某天忽然又发现,还有一种人,是装作爱旅行的。 比如,一个叫阿兰·德波顿的英国人,专门写了一本《旅行的艺术》,据说英文版卖了40万册,其实他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伪旅行爱好者罢了。当他故作睿智的在飞往目的地的途中感慨(巧得很,他也是前往一座岛),“我也许会因此更真切地体验到我们所身处的地方对我们心智的旅行的影响是如此之小……只有当我们不必亲临某地去面对额外的挑战,我们方能最自如地置身其中”,随后,因为与女伴吵架而顿悟了良辰美景也不能保证带给人快乐,并上升到哲学高度总结了一下,“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 这样的旅行经历实在令人同情。旅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只要你谦卑地进入未知之地,几乎总能有新鲜的感受超乎你的预期。而超乎预想的程度几乎总是与到达目的地所必须接受的挑战难度成正比,克服挑战也是乐趣的来源之一。 如同政治正确一样,不爱旅行似乎很不正确;如同意识形态一样,旅行也总结出自己的口号——“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了一批装作爱旅行的人;也就是在人们丧失了对身边的邻人付出时间与精力建立亲密关系的勇气,丧失了在每日的生活中感觉充实与喜乐的能力之后。 这些人生活在别处,随时准备离开人群,走向远方,或者“我的肉体在家里,我的灵魂在隔壁”,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社会僵化、保守、自私,老面孔让人审美疲劳,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于是旅行者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他们所能扮演的角色:以疏离对抗体制,以漂泊经验对抗按部就班的市民生活,仿佛人通过旅行就能成为“冷漠社会里一股流动的暖流”。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的旅行不过是出去透口气的挣扎。因为找不到出路,他们心里都知道,有一个现状岿然不动等待着人去适应。留守的确很难,但左右看看,留守的人留下了,可也没守住什么;面对了,可做到真实了吗?于是就坦然地以犬儒的姿态做出一次次为了返回原地的逃离,然后重新坐到写字楼格子间的卡位里,接着忍受生活的平庸与窒息,直到下一次发作。 像嗑药一样,在被迫旅行的时候,我曾以为我很自由。我在各处都可以找到我自己,又或者说,我走遍各地却没能走出自己。我可以为旅途上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发起一场募捐,却不愿坐下来听我的同事聊一聊自己的困扰,急切地把他打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另册,妖魔化所有与我们不同的人,从未尝试着进入他们的情境。


编辑推荐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是著名专栏作家、《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文化随笔精粹,爱,是一种冒险。爱一个人、爱一个时代,爱一个国家,都难免心碎的可能。不愿选择担惊受怕的人,唯一的去处就是地狱,那里再不需要买保险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 PDF格式下载



先是知道了刘阳先生的前妻果子,一直看果子的博客,以另一种方式陪伴果子的最后时光。然后等来了“成就爱”和“从失去开始的永远”,一并买来慢慢看。


首先书的装帧特别典雅,也许本身“商务印书馆”就是别有一种典雅的气质在里面。作者刘阳没有以骇人的触点和深沉的感悟来对文章进行谋篇布局,有的的都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小故事,讲出的道理也不是有多么关乎人生关乎历史,但读起来却给人心平气和的顺畅。文字本身熨贴,看着就能体会到是一个内心真正平静的人写的书。书有一个缺点是,纸张有点臭味。我这本是商务印书馆(成都)有限公司出版、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印刷的版本,把书凑在鼻子前,气味比较刺鼻。


不得不说刘阳是我非常喜欢的编辑,特别是对他在南风窗里的撰文,深邃而充满哲思,而这本书中正是节选了他所有文字中最经典的在其中。值得拥有。


很喜欢刘阳的文笔和思想,看到是他的文集果断买来,还没看,一定很好的。


非常棒的书,非常棒的作者


书很好,发货很快,慢慢看


领导点名要看的书,很定不错的,领导看完借来看看,果然不出所望!


还没仔细翻阅,应该蛮好的,书名极具杀伤力呵呵


不错,买了好久忘记评价啦,值得看


挺喜欢这个书名,还是帮别人买的。


作者刘阳是前《南风窗》常务副总编,不过他为我所知并非因这种职务,而是他的因病去世的妻子果子(《成就爱》的作者)。刘阳是成就爱的编者。因为果子他接触了基督教,之后成为信徒受洗,有了自己坚定的信仰。挺好!也正因如此,本书应该算是主内作家的感悟随笔。

书整体很不错,值得一读。不像没太多水平的信众只能靠吓唬人,比如他们会说:“不信就会下地狱!信就得永生!”这也太没水平了,别以为宗教就是你所理解的那套造业消业的玩意儿,所有的宗教都是高级哲学并非靠骗人持续。

刘阳本身文化程度很高、文笔好,把对宗教的理解融入到日常观察之中写成的篇篇随笔和书评,让我很有收获(并没有看一些宗教书时的不适感)。

有几点很有启发。

其中提到人生与走路。“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走得到欲到之处。”很多年轻人没出学校都很想知道自己一生如何度过,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边走边看,这样才慢慢看清的。管窥社会之后再走一段,明也许会逐渐明朗起来。所以,看不清前方的时候没必要太慌。

提到圣马利内修女时,作者提到她的体悟“穷人最需要的,并不是为他设想,而是和他一起设想,尝试去了解他们。”由此可以反思,人人需要的都是朋友式的尊重在,而不是好妈妈式的关怀,此点很值得在中国做慈善的朋友注意。

书中前半部分还提到了李一,因为信仰的缺位才使他们有机可乘,自古以来都是这个路子。

其中提到李敖送给小学学弟学妹的题词:“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出自《孟子•公孙丑》。
回头想想真得很有道理,个人能力再强也敌不过大势,所谓“形式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是长期受压、内外交困,很难想象胸有才华的毛泽东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如果不是经历了种种压抑,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许不会如此顺利!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许是大多数人应该做的。想起武侯祠门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书中没有劝人信教的说教,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轮回说,有的只是平静而有力的陈述,值得一读。虽然我不信,但是仍然感觉作者多少以本书“彰显了神在地上的荣耀”。


读来不压抑!


如果你刚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最好不要从事其他杂文阅读事业。。。怎么说那。。。看了看评论,都是肯定的声音。。。也许人们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别巨大吧。。。俺还没上大学,也没学过什么政治经济心理,觉得一些事情从直觉,从情理的角度看看就挺开心的。。。作者论证有点艰深,论点小,但有的还怪感人。。。也许真的是知识阅读人生经验的问题吧。。。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俺也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but鲁迅有云,为了大众,艺术家要走下神坛(大意)。。。你总不能只让领导看懂(也只有少数),不让90后看懂吧。。。


典型的专栏文风,不过还是有一些收获。


与作者有一面之缘,感动于他与妻的感情,但本书阐述较多学术内容,读来些许艰涩。


因仰仗是知名媒体供职人的文字,遂而购进。但说实在话,可能是与我喜欢的文字风格有出入,终究没有能仔细看下去。


快递太慢了太慢了太慢了,迟了一个星期!!


需要积累才看得懂的书


刘阳天路历程中的点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神采奕奕。


虽然通篇的文字很多涉及到爱的信仰的相关的东西,而且涉述得感觉不是很纯粹,有较多盲点。但是不可否认,写的很好


南风窗的专栏里看到关于作者的介绍“作为曾经的媒体人,刘阳的文字一直深具传统文人普遍具有的雅致。词汇与语句的凝练精到之上,气息不缓不急,说理有张有弛。在把喧嚣的言说当作力量源泉的传媒生态中,与其说此为有意为之的“风格”,毋宁说是一种守护内心的自我修持。这并非一条会有众多风景可看或被看的路。每一个公共写作者都会选择自己的言说立场,一些人选择路过,选择旁观,选择掌声,但另一些人选择身处其中,静默着,救赎自我。“


  作者刘阳是前《南风窗》常务副总编,不过他为我所知并非因这种职务,而是他的因病去世的妻子果子(《成就爱》的作者)。刘阳是成就爱的编者。因为果子他接触了基督教,之后成为信徒受洗,有了自己坚定的信仰。挺好!也正因如此,本书应该算是主内作家的感悟随笔。
  
  书整体很不错,值得一读。不像没太多水平的信众只能靠吓唬人,比如他们会说:“不信就会下地狱!信就得永生!”这也太没水平了,别以为宗教就是你所理解的那套造业消业的玩意儿,所有的宗教都是高级哲学并非靠骗人持续。
  
  刘阳本身文化程度很高、文笔好,把对宗教的理解融入到日常观察之中写成的篇篇随笔和书评,让我很有收获(并没有看一些宗教书时的不适感)。
  
  有几点很有启发。
  
  其中提到人生与走路。“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走得到欲到之处。”很多年轻人没出学校都很想知道自己一生如何度过,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边走边看,这样才慢慢看清的。管窥社会之后再走一段,明也许会逐渐明朗起来。所以,看不清前方的时候没必要太慌。
  
  提到圣马利内修女时,作者提到她的体悟“穷人最需要的,并不是为他设想,而是和他一起设想,尝试去了解他们。”由此可以反思,人人需要的都是朋友式的尊重在,而不是好妈妈式的关怀,此点很值得在中国做慈善的朋友注意。
  
  书中前半部分还提到了李一,因为信仰的缺位才使他们有机可乘,自古以来都是这个路子。
  
  其中提到李敖送给小学学弟学妹的题词:“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出自《孟子•公孙丑》。
  回头想想真得很有道理,个人能力再强也敌不过大势,所谓“形式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是长期受压、内外交困,很难想象胸有才华的毛泽东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如果不是经历了种种压抑,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许不会如此顺利!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许是大多数人应该做的。想起武侯祠门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书中没有劝人信教的说教,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轮回说,有的只是平静而有力的陈述,值得一读。虽然我不信,但是仍然感觉作者多少以本书“彰显了神在地上的荣耀”。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范学德
   □作家,美国
  
   我大概是在海外最早看到《从失去开始的永远》的读者。这两天我把书又读了一遍,正好翻到这一处:“真正的好书,其定义就是,用相似的思考来奉承你的心智,以不同的部分满足你的好奇或使你提升。”这确也可以成为评论本书的一个尺度。
  
   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是从灵性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说,中国人对精神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略了人是有灵性的”,而好的灵性产品“其核心功能就是为人生提供意义,解决存在的虚无感”。前一个月中国又开始学雷锋,官方文章一开头竟然就引用高更的名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也许,这就是灵性要解决的问题。
  
   席勒首先提出了“灵性”这一观念,他认为灵性乃是超越思想观念之外的“一种了解原初现象或意义概念的特殊能力,且具有一种为善、为爱、为悔罪与虔敬而有的特殊情感和意志能力。”尼布尔则如此概括先哲的思想:“人是自由的,他能超越自我与宇宙,同时他对宇宙的意义若不能找到一个超越宇宙的根基,就不能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从“我及其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都可以不断地被超越”的这一事实出发,灵性若不把人带到不可超越的绝对者面前,就一定把人推进绝对空虚的深渊之中。
  
   人为万物之灵,中国古代的先哲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没有对之作出清晰的阐述,或者仅仅归为道德意识。刘阳在书中说到了猪,从王小波那头特立独行的猪,拐到他在盐井看到藏区的猪,最后谈到《夏洛的网》里那头有名字的猪“威尔伯”,这一路说得极幽默,最后结论:“只有当我们懂得抬头仰望爱,才能成为一个在这个污秽的猪栏世界里拥有立体而温暖的灵魂的威尔伯。”我理解刘阳话中的痛苦和愤慨,但反过来说意思或许更明白一点,只有当我们懂得抬头仰望,我们才不会成为一只猪。
  
   全书分四辑,其中第四辑“守望时代”缺少他在前三辑中时常流露的灵气。仔细看完后我发现,原来这些大都是他发表在纸媒上的正面文章,常常就是《南风窗》的社论头条,他曾经担任过《南风窗》的常务副总编。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一辑的第一篇文章居然是《深渊上的爬行》,在那上面爬,汉语的经典形容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只能欲说又止,或者点到为止。
  
   但就在点到的那个“点”上,也时有“亮点”———“媒体不是先知,我们理应进入被我们批评的事物的处境,感同身受地体察到,我们恰恰是我们所批判的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隐藏最深的那一部分”:“‘以人为本’就像是一个约定,历史地看,人类从未实现过,因为这个约定从出现开始就失去了缔约的另一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价值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不被他人奴役,当然,它无法保证人们不遭遇自我的迷失。”这些亮点未必眩目,但有心者自会三思。
  
   其实最能展现人之灵性的是第二辑。其中尽管没有对何谓灵性作道理上的阐述,逻辑上的分析,而是展示活生生的生命,让人看到灵性为何,它在生命中如何呈现出来。他写的是亡妻果子的故事,以及伴随这个故事的他自己。故事是从死亡开始的,果子得了癌症,从确诊到2007年11月3日离世,仅仅三年。但就在这三年中,奇迹发生了,果子不是等死,而是在基督信仰里展开了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就像生命是一件礼物一样,软弱、破碎、死亡也成为一件礼物,这个礼物送给了病友、朋友、家人、同事和读者,而首先送给了刘阳,“最后的礼物,一份无法退回的礼物。”
  
   因着这份礼物,刘阳在灵性上终于找到了家。他在亡妻死后写了四句打油诗,最后两句是“亲爱的你还好吗?让我们一起回家。”灵性之旅大概就是这样吧,终于发现了自己是浪子,这浪子渴望回家。灵性就是回家,那个回家者自豪地宣告:“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我选择相信,盼望不止于今生,爱永存,这爱就在耶稣基督里。”
  
   一说到灵性生活,人们往往以为是手捧经卷,远离尘嚣,如老僧入定。非也。其实灵性生活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工作、学习。从这个角度看,刘阳的另外两辑,旅行和读书就有了另外的味道。灵性在旅行之中,也在读书之中。这个散漫的旅行者“欣欣然微醺于山前月下,站在无边风物之中,庆幸自己生而为人,得以欣赏这创造者的杰作”。在整理出版了果子的遗著《成就爱》后,这个旅行者发现:“在我以为告别的时候却和她拥有了新的开始。或者说,我才得以拥有时光旅行者的能力,重返某些瞬间,但却不是为了审美意义上的收藏。我将此视为神迹。”


  现在,不早不晚
  
  拿到《从失去开始的永远》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阅读。这本装帧朴素的文集和此前刘阳编辑的另一本书《成就爱》,一直静静躺在我的书架上。我偶尔会想起,每到那时,一股沉重的暖流就会在心中涌动,然后赶紧调整思绪,放它过去,任它溜走。
  
  2009年出版的《成就爱》,读罢序言我就放下了,不忍再看,直到现在再没有拿起。那篇名为《属人之爱的局限》的序,也收在刘阳这本文集中,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我曾经站在死亡的面前,尽管,那不是我的死亡,但我却不得不依靠把自己的一部分变硬来抵抗它,这种抗拒可以获得表演的人的胜利,实质上死亡的伤害和同化却已悄然发生。心硬者有世界,温柔者有神。有信仰者照看世界。每每回望,在疾病中,我才是被照看的那一个。”
  
  《成就爱》记录的是刘阳的妻子罹患癌症之后的生命历程。《从失去开始的永远》则是“被照看”的那个刘阳,因为“失去”而成为基督徒后,“在更新自己的路上沿途留下的生命记号”,是他过去几年所写的专栏文章。
  作为曾经的媒体人,刘阳的文字一直深具传统文人普遍具有的雅致。词汇与语句的凝练精到之上,气息不急不缓,说理有张有弛。在把喧嚣的言说当作力量源泉的传媒生态中,与其说此为有意为之的“风格”,毋宁说是一种守护内心的自我修持。这并非一条会有众多风景可看或被看的路。每一个公共写作者都会选择自己的言说立场,一些人选择路过,选择旁观,选择掌声,但另一些人选择身处其中,静默着,救赎自我。
  
  于是,在谈论中田英寿的《思念一个日本男人》中,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路过别人的人生,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呢?一个随时准备离去的人,唯一无法离开的是自己。”
  
  而通过《我们假装爱旅行》反思旅行的意义时,他说:“目的地并非一个道德的存在,旅行不应使自然被宗教化,永远不必相信一个心灵残疾的现代人,某一天通过旅行实现了自我救赎的神话。”
  
  更清晰的表达,在《媒体在当下的有限责任》一文中:“以媒体为志业,更要意识到,没有人可以跳过这个世界建立完美的新天地,媒体不是先知,我们理应进入被我们批评的事物的处境,感同身受地体察到,我们恰恰是我们所批判的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隐藏最深的那一部分。”
  
  无论是谈论时事、书评、乐评,游记或者关乎心灵的信仰问题,翻阅《从失去开始的永远》,处处可见这种宁静的自我审视。世界并未真的断裂,自我并非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公共写作者通过文字进行的信仰修炼,敏感的思绪承载于广泛的兴趣之上,以洞悉自我、润育生命为旨规。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拿起它,一篇一篇读下来,竟觉得它具有难得的高贵气质,因为,其中有爱。
  
  坦白说,我不敢读《成就爱》,是不愿面对死亡。而《从失去开始的永远》中绝大多数篇章结集之前我便读过,有一些我还是首发编辑。时过境迁,重新面对那些我们共同经历的文字,仍然是困难的,因为这个和现在的爱人一道行进在信仰路上的人,已经足够诚实足够“温柔”,而我,仍是那个“心硬”的抵抗者。
  
  好在序言《我们是柴》中,刘阳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里的文字,坦率讲全部是半成品,是我在更新自己的路上沿途留下的生命记号,那最终的样式没有人能知道。我曾因此而拒绝结集出版,当我终于辨识出这份表面的谦卑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自爱时,我想我必须学会不看自己,不怕显露曾经的样式,因为我们此生永远也无法完美。这些真实的记号,能为那些同样在中途的旅人提供一些感同身受的慰藉或是善意的提醒。”
  
  道不远人,寻者自见,这是真的。而现在,不早不晚。
  


我想求个作者签名本···


呵,作者在外滞留至今未归。。。。怎办?


那还是等我去美国亲自索要吧,求作者请吃冰淇淋···


oK,我转告老范:)


是求原书作者请客耶!


哈,木有问题,愿神带领你。那段话是美国作家Philip Brooks 说的


人们是否该在书本寻求解救自己的方法,是否有。现实的路怎么走。


书里没有解救自己的方法,因为人救不了自己,写书的其他人也是人,人都是一张嘴一个*,食色性也。因此但听到有人敢于宣称“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时,我不得不认真思考。


读了弟兄的书,确实文贯中西,看得出过去一定是才子。已在加州否?


视谬赞为鼓励:)假期有机会可来找我们。


有收获 灵性的展现


《成就爱》是很温暖的一本书,一如它的作者。


这是南风窗这期的原文,你是作者?


en……


写得很好^^


我也是在南风窗上看到的这篇文章,觉得很不错。


我想问问可不可以借给我看看啊= =我也很想看,可是找不到电子档的=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