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未都说收藏

马未都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马未都  

页数:

96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此套书共五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人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内容概要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中国玉文化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共10章,详细介绍了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玉器,并从历史、文化以及技术方面对玉做一总结,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玉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近15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增色不少。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共4本,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收藏文化的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家具篇”共10章,既有对家具收藏史、家具用材、家具辨伪、家具沿革等层面所做的宏观把握,亦包括对中国传统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等具体物件的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0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12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2章,既对陶瓷及陶瓷历史等层面做了宏观描述,也对历代名窑,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5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增色不少。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12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2章,既对陶瓷及陶瓷历史等层面做了宏观描述,也对历代名窑,以及宋、元、明等朝代瓷器做了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5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增色不少。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支》栏目坚持“《百家讲坛》,论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才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马未都说收藏》系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杂项的11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近30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增色不少。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他还撰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

书籍目录

家具篇
自序
第一讲 盛世收藏—历史
第二讲 床前明月—交椅
第三讲 一榻清风—床榻
第四讲 正襟危坐—椅凳
第五讲 拍案惊奇—桌案
第六讲 藏器待时—柜架
第七讲 别具匠心—屏几
第八讲 魏紫姚黄—用材
第九讲 博物洽闻—辨伪
第十讲 随方制象—沿革
后记
陶瓷篇
第一讲 陶瓷文明 曙光初现——陶器诞生
第二讲 变土为金 独步天下——早期瓷器
第三讲 寥若晨星 珍如拱璧——汝窑
第四讲 高山仰止 卓越千古——官窑 哥窑
第五讲 云蒸霞蔚 如冰类雪——钧窑 定窑
第六讲 和光同尘 分外妖娆——宋代北方民窑
第七讲 仪态万方 分庭抗礼——宋代南方民窑
第八讲 马背驰骋 独树一帜——辽、金、西夏、元瓷器
第九讲 一统江山 君临天下——元青花
第十讲 苏麻离青 深入胎骨——明早期青花
第十一讲 各领风骚 谋求变化——明中期青花
第十二讲 火光炸天 四时雷电——明晚期青花
第十三讲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第十四讲 规矩方圆 熟能生巧——清中期青花
第十五讲 夕阳余晖 晚霞如画——清中晚期及民国青花
第十六讲 旭日初升 渐入佳境——釉里红
第十七讲 日升月恒 皇天后土——颜色釉(上)
第十八讲 雨后霁霞 春来江水——颜色釉(下)
第十九讲 五色斑斓 多彩绚丽——五彩
第二十讲 淡雅宜人 争雄斗艳——斗彩
第二十一讲 瑰丽奇珍 皇家风范——珐琅彩
第二十二讲 疏影暗香 繁花似锦——粉彩
第二十三讲 瓷器外销 东风西渐——外销瓷
第二四讲 窑火千年 臻于化境——陶瓷的境界
后记
玉器篇
杂项篇

章节摘录

插图:第八讲 掐丝填彩 繁缛华丽——景泰蓝中国的古代工艺中,绝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有官窑也有民窑;玉器,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只有一种独特的工艺,在清末同光中兴之前是宫廷独享,没有走入民间。这就是俗称的景泰蓝,学名叫做掐丝珐琅。景泰蓝的由来先来介绍什么叫掐丝珐琅。掐丝,指在铜胎上用细的铜片掐成图形。请注意,掐丝珐琅首先不是用铜丝,是用铜片,形成立墙后才能填彩。掐出图案,填上各种色料,再经过烧制、磨制,最后成为成品,这就是掐丝珐琅。掐丝珐琅是一个外来物种,不是中国的东西。今天大家都认为景泰蓝理所当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外来文化,是元朝时从阿拉伯地区传进中国的。这跟我们的想象有差距。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大食窑”条目下记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明初曹昭关于文物的记载非常多,这条关于景泰蓝的记载也很明确。“大食”,是过去对阿拉伯地区的一个统称。“鬼国窑”则是一种蔑称。中国人的面目都是比较平和的,面部起伏没有阿拉伯人大。阿拉伯人的典型特征就是高鼻色目黑髯,鼻子比我们突出,眼睛带色儿,比我们眍,胡须比我们重,所以中国人看着像鬼,叫“鬼国窑”。元代景泰蓝传入中国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实物阶段,通过贸易,把景泰蓝实物直接传入中国,让中国人看到这样一种异国文化。中国过去没有这类东西,看着非常新奇。第二是技术阶段,技术进入中国。中国人喜欢这类商品以后,开始学这门技术,自己来烧。我多次说过,古代的运输成本非常大,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成本问题,所以引进成品不如引进技术。今天运输成本在商品总成本中的比例相对就非常低。关于这段历史,可以在南宋的古籍中找到蛛丝马迹。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中记载:“予得一瓶,以铜为胚胎,傅之以革,外为觚棱,彩绘外国人之奇形诡状,却似琉璃,极其工巧,不知为何物。”这段记载说得非常清楚,通过对这件东西的描述,我们能想象它就是景泰蓝的一个雏形。南宋时的人还不知其为何物,也没有名字。景泰蓝的名字不管什么文化,一旦进入中国,它就一定要起个中国名字。掐丝珐琅也不例外,也有个中国名字:景泰蓝。明代很多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一般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比如我讲过的宣德炉、成化杯、万历柜,这些都是当朝出现并流行的。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一朝出现,而是在元代就进入了中国。到了景泰年间,由于皇家的重视,使它发扬光大,声名鹊起,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景泰蓝的叫法非常晚,并不是景泰年间开始叫的,甚至整个明朝都不叫。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条记载,雍正六年的造办处《活计档》:“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是关于景泰蓝最早的文字记录。但是,这段记录的读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是“景泰 蓝珐琅瓶”还是“景泰蓝 珐琅瓶”呢?中国过去的文字中没有标点符号,要靠前后的意思和你读书的能力去判断。那么从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判断掐丝珐琅是否在雍正时期就被称为“景泰蓝”了。晚清陈浏的《陶雅》记载得最明确:“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昔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珐琅。”陈浏认为这类工艺品过去称景泰蓝,今天称珐琅。他实际上给说反了,应该是过去称珐琅,现在称景泰蓝。这条记载说明,至少在清后期,景泰蓝的名字就蔓延开来,社会接受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那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它为什么叫景泰蓝,而不叫景泰绿、景泰红、景泰黄呢?这是因为掐丝珐琅以蓝色基调为主。景泰蓝是一个外来文化,从中东阿拉伯地区传进中国,阿拉伯文化的主色调崇尚蓝色。大家有机会去阿拉伯国家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的建筑中,蓝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色调。元政府注重手工业元代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统治时期。游牧民族跟传统的农耕民族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比如游牧民族注重贸易,它的贸易能力非常强。过去总说“十个商人九个回”,回人是游牧民族,就愿意经商。游牧民族不种粮食,必须通过交换换得基本的生活物品。农耕民族则注重自给自足。上学时老师一定教过你:农耕民族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就是自己生产、自己使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注重手工业生产,但目的不同。游牧民族手工业生产的目的,更多的是把产品作为商品去交换,去换粮食,或者换来钱去买其他需要的东西。所以,游牧民族的产品都是作为贸易的一个直接手段。农耕民族的手工业产品则基本是自己消费,自己做,自己用。很多年前,我曾经跟一个意大利鞋商聊过。那个鞋商说:“我来中国之前算过一笔账,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年就买一双鞋,也是个不得了的市场。”我说:“你不知道,过去的中国人都是自个儿做鞋穿,不买你鞋厂的鞋。”自己做鞋,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残留的痕迹。今天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但仅在二三十年前,中国绝大部分农村还是自己做鞋。这段历史距离今天并不远,我甚至还穿过我姥姥给我做的鞋。元政府当时对手工业工匠的态度跟宋政府有很大区别。我们对这段比较残酷的历史都有所了解,元朝当时是风卷残云般地席卷整个国土。建立政权以后,政府对手工业兴趣浓厚,需要许多手工业工人为其服务,所以大批俘虏有本事的工匠。从某种意义上讲,元政府对工匠的态度还算不错,甚至还高看手工业工匠一等。元代景泰蓝过去有个误解,一直认为景泰蓝是景泰年间创造的,或者是从明代才有的。通过这些年查阅古籍,类比研究,我们终于知道元代就有景泰蓝,从而也对以前有结论的文物进行重新定位。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足尊,底下刻着“大明景泰年制”双龙款。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件三足尊的上部去掉,把底下去掉,只剩中间这一截,跟元青花罐的典型器做个对比,它们之间从图案到造型非常相似。而三足尊的上部、足部的釉面与中间部分明显不同。因为有相应的瓷器做比较,可以断定这件东西的中间部分为元代掐丝珐琅罐,后为明代改制。这就是文物类比的一个优势。由于故宫这件景泰蓝三足尊的提醒,就有大量元代景泰蓝被剥离出来,比如玉壶春瓶式的景泰蓝瓶。我讲过玉壶春瓶,元代非常流行,从造型上可以进行类推。再有就是簋式炉、鼎式炉,这些造型都可以跟当时的龙泉青瓷做横向比较。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元代已经有大量景泰蓝面世,都是由中国工匠制造的。景泰蓝的款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跟瓷器不一样。瓷器烧造完成,一旦瓷化以后不得逆转,也没有办法逆转。你不能说这个瓷器烧的造型不好,搁家里用水泡着,泡软了重新烧,肯定不行。但景泰蓝是铜胎,铜就可以逆转了。铜胎可以改造,比如这儿去掉一点儿,那儿焊接一块儿,都可能办到。这样一来,景泰蓝就给了作伪者很多改造的机会。比如景泰蓝的伪款、后添款等改款现象非常严重。北京故宫博物院三足尊的“大明景泰年制”双龙款,就是明代的后添款。过去底下没有款,添款一定要添名气最大的时期,所以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从16世纪开始,一直到乾隆中期,对景泰蓝的改造一直不断。所以我们今天对景泰蓝的分类、断代非常困难,要一点一滴地去比对,跟当时横向的所有工艺品比对,这个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由于景泰蓝的名气,历朝历代落“景泰”款的风气始终不绝。今天通过统计可以看到,景泰蓝上落“景泰年制”、“大明景泰年制”款的式样多达30多种。对于底款的式样,宫廷过去都有固定制式,不管做什么工艺品,都是下一个单子,工匠按照单子写的去制作。所以像瓷器底款的变化都是有依据的,而景泰蓝没有依据,都是工匠谁想刻成什么样,就刻成什么样。这样一来,给我们后人区分哪件才是真正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提高了很大的难度。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景泰蓝西番莲纹盒,底下左行阴刻“大明景泰年制”款。全世界的专家公认为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大明景泰年间制造的景泰蓝。这件景泰蓝在全世界很多重要的博物馆都展览过,也曾经多次被收录到书中。我们看书的时候就要非常认真,要记住它的书写方式。景泰蓝是刻款,跟瓷器中大部分的写款不一样,它是在铜上直接刻出来,不允许修改。在铜上刻字是需要功力的,首先要有极强的技巧,能够在铜这样坚硬的材质上刻出字;其次还要把字刻出韵味,这非常难。所以,在景泰蓝上刻款不可能逮着谁谁刻,一定有专人刻。这样一来,在鉴定中就可以有比较了。打了眼儿的花觚这些年来有大量文物回流,我就碰见过一件景泰蓝花觚。这件花觚早年流落海外,曾经被人改成台灯,为了走线,底部被打了一个眼儿。原本花觚的底部有“景泰年制”四字款,由于被钻了一个眼儿,四个字里有两个字残缺不全了。“景”和“制”是完整的,“泰”和“年”各缺了半个字。我就看着仅存的两个整字、两个半字,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景泰蓝盒底的款作了个比较,一模一样,恨不得就是一个人刻的。我当时看到这件东西非常激动,尽管它残了,但残有一个好处,价钱也便宜了。在收藏中一定要有个好的心态,要正视现实,你碰见什么样的东西,都得忍着。你不能说看见这个花觚底下有个眼儿,就不能忍,气得要死,说:“谁给打的眼儿啊?谁这么无知啊?!”五百多年来,无知的人多了,打一个眼儿很正常。那么,仅以现在的这个状态来看,这件花觚从纹饰、造型、分量、款识,跟公认的景泰年间的盒非常接近,所以我当时非常兴奋,跟人家讨价还价,就把它买了,现在观复博物馆的工艺馆里展出。现在的修复技术非常高,本来可以将它底下的眼儿补上,但我没有补。我觉得历史留下的痕迹就让它留下吧,这样后人也能知道历史上曾经的无知。当时的人如果知道这一个眼儿打下去,多少钱就丢了,打死他也不会打。明代的景泰蓝晚明有个人叫金嗣孙,他在《崇祯宫词》中有这么两句:“赐来谷雨新茶白,景泰盘承宣德瓯。”说的是景泰蓝的盘子上搁着一件宣德的瓷器,用来喝茶,这是晚明宫廷生活的写照。瓯,本义指盆状的瓦器,过去地位比较低,但“宣德瓯”一下子就提得比较高了。晚明的宫廷生活和市民生活相对比较富足,宣德青花和景泰蓝盘子都是价值连城,这两件东西凑在一起端上来,就为了喝一杯茶,真是奢侈啊!瓯这个字今天不怎么用了,容器中也基本没有瓯的概念了。过去有一段故事,说有一次乾隆跟纪晓岚聊天吃饭,看到桌子上有两盘豆子,皇上就说:“我出一个上联,你能不能对?” 纪晓岚说:“臣可以对。”皇上就出了个上联:“两碟豆。”就是桌子上有两碟豆子。纪晓岚张口就说:“一瓯油。”皇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是‘两蝶斗’,是指两只蝴蝶上下翻飞。”纪晓岚反应快啊,说:“我说的‘一鸥游’是一只鸥鸟在缓慢地飞翔。”乾隆一听,不服气:“那我还能添字,叫‘林中两蝶斗’。”纪晓岚马上说:“江上一鸥游。”对得非常美。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美机智的地方,通过一个瓯也能体现出来。晚明时期,景泰蓝品种在增加,但质量在下降,砂眼明显增多。景泰蓝填完彩料以后一定要用火烧制,如果质量不能控制,砂眼就要增多。另外,当时景泰蓝的审美趣味跟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纹饰都比较繁缛。当时中央政府也非常注重景泰蓝的制造,比如做了非常漂亮的景泰蓝多穆壶,明确带有礼品的意味。多穆壶是蒙、藏少数民族用来喝奶茶或者搁酥油的容器,用景泰蓝这么名贵的材料做,显然有跟少数民族沟通的意思。中央政府当时把这些名贵礼品大量发往西藏、蒙古,跟少数民族保持良好的关系。明末的古玩市场明末清初人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若奇珍异宝进入尚方者,咸于内市萃之。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内市重价购之。”这段记载非常有意思,描绘了一个买卖古玩的大市场。各种奇珍异宝要想进宫,先要在北京的内市云集。内市在哪儿呢?紫禁城的北门在明代叫玄武门,到了清代因为要避康熙皇帝的讳,改为神武门。今天的神武门外正对着景山正门的那块广场,就是过去的内市。内市里汇集了宣德之铜器,就是宣德炉;成化之窑器,显然是成化杯;永乐果园厂之髹器,就是永乐漆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就是景泰蓝。这些名贵的东西都云集到内市,大家挑选,好的就进宫了。那么其他喜欢这些古董的人,也都跑到这个地方去买。当时的北京除了这一狭小的内市外,还有外市,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古董商摊都属于外市。跟今天比较起来,内市有点儿像拍卖公司,外市多少有点儿像潘家园。外市的东西相对来说等级比较低。对古董的需求是社会富足的一个表现,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精神,而非物质。收藏一开始很容易物质化,我喜欢,是因为有一个物质实实在在摆在眼前,但实际需求的是围绕着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你喜欢一个宣德瓯,那就是一个瓷碗。你要喝茶,拿普通的白瓷碗喝和宣德瓯喝都差不多。问题是,宣德瓯具有极大的精神层面的内涵,这一点是白瓷碗所不具备的。清初景泰蓝入清以后,康熙朝迅速恢复生产。康熙十九年,武英殿、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的珐琅作改归养心殿,从等级上提高了。康熙皇帝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珐琅非常感兴趣,想尽办法把画珐琅的技术引入宫廷。我讲《陶瓷篇》珐琅彩时讲过,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这三种画珐琅器都是康熙一朝创烧的。《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里记载,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曾说:“朕新制法蓝碗,因思先帝时未尝得用,亦特择其嘉者,供奉陵寝。”过去一直讲要尊重祖宗,尊重历史,这个尊重一定要有具体事件。康熙三十年,珐琅碗试烧成功,皇上就说:“我的父亲没有用过这个新东西,我要挑最好的供奉在他的陵寝。”一国之君尚且如此,今天每一个人就更应该表示这种对祖宗的孝心,不仅仅是对你自己家的祖宗,更是对中华民族的祖宗。由于康熙的重视,珐琅彩开始普及,但掐丝珐琅在康熙一朝烧造的并不多。很可能是因为瓷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影响了掐丝珐琅的制造。到了雍正一朝,掐丝珐琅明显增加,史料也在增加。雍正十年,有记载说做了一组景泰蓝的炉瓶烛台,俗称“五供”。什么是五供呢?一般在寺庙或祠堂里要供五件用具,中间一个炉,左右两个花瓶,两个烛台,俗称“五供”。大家有机会去清西陵,还能看到陵寝前面的石五供,非常巨大,搬都搬不动。蜡炬成灰泪始干五供由于是五件,非常容易失群。所谓失群,是专业术语,指历史上的一组东西被分散了。我有一个朋友,从国外买了一对乾隆的景泰蓝烛台,失群的,所以买得比较便宜。他一回来就跟我炫耀:“马先生,来看看我的这对烛台,欧洲买的,便宜,漂亮着呢!”我一看,东西确实不错。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不是买得便宜吗?加点儿钱,匀给我吧。”他说:“那哪儿能啊!我不赚这钱,我自个儿回去摆着。再说过两天是我的结婚纪念日,我还要用呢。”等结婚纪念日过了以后,他回来跟我说:“出了点儿事儿。”我问:“什么事儿啊?”他说:“结婚纪念日那天,我想让老婆高兴,就把这对烛台拿出来,买了两根大红蜡。我想着把蜡烛插上去,一点上,显得屋里有个气氛。乾隆年间的景泰蓝烛台,宫廷所用,我今儿结婚纪念日点上,多美!问题是这个蜡烛插不上烛台的钎子,我使劲儿一插,蜡两半了。那天晚上算瞎了,这蜡没点成。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时该我炫耀了,我跟他说:“你把这东西匀给我,我就告诉你是怎么回事。”我跟他卖了一个关子,先念了首诗。李商隐著名的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很好理解,见过蚕吐丝的人都明白,蚕是作茧自缚,它吐完丝后就在茧里面休眠了。“丝”在李商隐的文学含义中代表思念、相思,是爱情的象征。但问题是下面这句“蜡炬成灰”不好理解。蜡炬,就是蜡烛。我问他:“你什么时候见过蜡烛烧成灰?”他想了想说:“可不,蜡烛烧完了哪儿来的灰啊?”古代的蜡烧完是有灰的,因为它的蜡芯不是今天见到的棉线,而是一根芦苇。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蜡烛插不进烛台的原因。今天使的是清末时候才进来的洋蜡,中间是一根棉线,实心的,又硬,你使劲往钎子上插,嘎巴就裂开了。而过去的蜡中间是一根芦苇,有的还缠有布,芦苇是空心的,才能插到烛台上。所以,烛台上的蜡钎子基本跟芦苇芯一般粗,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蜡烛烧尽后都会留有残灰。中国古代的灯与烛有本质区别。灯是燃液体的,燃油;烛是燃固体的,燃蜡。蜡烛的发明比油灯要晚很多,所以到了唐代,蜡烛还是非常贵重的商品。过去说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洞房花烛夜里,点燃的蜡烛可不仅仅是一根红烛,上面还有很多纹饰。我还收藏有这样的蜡烛,非常漂亮。乾隆朝景泰蓝乾隆以后,景泰蓝的工艺越来越成熟,做得非常精细,器型也越来越大。我曾经在德国买过一个大号的景泰蓝花鸟纹大瓶,80多公分高,两只鎏金的耳,现在观复博物馆的工艺馆内展出。从这个瓶子的纹饰及造型上看,乾隆时期的典型特征全部在它身上体现了。我们讲了这么多课,完全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了。比如把乾隆官窑瓷器跟这件景泰蓝做横向比较,看看差异有多大。我们能发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门类的工艺品有时在造型、纹饰、细节上几乎没有差异,这就是文物横向比较的好处。我买这件景泰蓝的时候,卖家跟我说:“这瓶子早年就是八国联军从你们那儿弄回去的。”我说:“那就该着我们把它带回来。”德国人知道东西的来历,是因为他们有记录。西方人有很好的档案习惯,很多事情都要记录。所以有时一查,就能查到这东西一百年前在谁的手里,中间经过几个人,都很清楚。这种80多公分高的器物,对景泰蓝来说非常大了。但在乾隆盛世期间,景泰蓝还能做得更大。乾隆四十七年,乾隆皇帝下旨:造掐丝珐琅佛塔六座。其中有一件蓝地缠枝莲八宝纹宫殿亭式塔,高达239公分,比我伸起手来还要高,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雨花阁内收藏着。晚清民国景泰蓝乾隆以后,景泰蓝急剧衰退,为什么呢?国家的经济衰退直接体现在奢侈品上。景泰蓝在所有工艺品中成本最高,它以铜做胎。铜在历史上是制钱的原材料,使多少铜,就等于使多少钱。也就是说,抛开它复杂工艺所带来的成本,仅是原材料成本就非常高。所以清代中叶以后,景泰蓝迅速衰退。晚清到民国时期,景泰蓝开始走入民间。此时北京、扬州、广州等地都有一些民间作坊生产景泰蓝。经营景泰蓝的商号有老天利、德兴成、宝华生、静远堂等等,都非常有名。晚清至民国时期景泰蓝的特征非常明显,它的胎一般都非常薄,一掂,很轻。老的景泰蓝则很重。但是,此时的掐丝掐得非常细腻,这是用工艺来弥补材料的不足。不可能使那么多铜了,但可以用细腻的纹饰来弥补。晚清到民国时期正是第四次收藏热,大量西方人来搜集中国的文物。西方人对景泰蓝的认识颇高,认为这是代表中国宫廷文化或者说贵族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大量景泰蓝都流往欧洲。受此影响,当时古玩店里不摆几件景泰蓝,显得档次低。换句话说,有品位的买家一看你店里连景泰蓝都没有,转身就出来了。西方人为什么知道景泰蓝重要呢?西方人进入紫禁城一看,凡是重要的大殿里摆的全都是景泰蓝,有成对的鼎式大香炉、大仙鹤、太平有象等等,还都是大件的景泰蓝。而当时清宫确实有严格规定,对景泰蓝非常重视。比如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皇上的御宴桌上几乎都是景泰蓝的餐具,底下的陪宴桌全部都是瓷器和银器的餐具。由此可见,景泰蓝在当时宫廷中的崇高地位。我们对景泰蓝的误解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反而对景泰蓝的认识偏低。虽然我们承认它的贵重,但不认为它在审美上有多高。这种认识源于文人,文人认为景泰蓝太花哨了,不含蓄,所以对其评价一直不高。曹昭就说它俗得要死,“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由于过去文人的这个态度,我们一直对景泰蓝的认识不高,导致其大量流往欧洲。解放后,对景泰蓝不加重视的态度变得更严重。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景泰蓝的制作》。这叫什么?这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大力宣传,但应该宣传艺术,而不应宣传工艺。工艺本身是保密的,但中国人过去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所以就把秘密给散出去了。整个制作工艺被写进一篇文章,谁逮着谁做,哥儿几个弄一个小窑就开始烧景泰蓝了,拿这事儿不当事儿。我曾经有一次还在电视上看见教怎么做景泰蓝,好像只要家里开一个小灶,就能做了。由于毫无计划与节制地普及,把这个过去中国最典型的宫廷文化一下子降低了。没有制约,没有控制,导致今天景泰蓝的名气与质量几乎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今天的单位发个奖,到街上一看,什么便宜?景泰蓝瓶子便宜,还挺唬人,得,买俩发奖吧。我还看到很多旅游纪念品市场中,堆放着大量质量低劣的景泰蓝,很便宜。这些现象,导致景泰蓝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就是廉价品的概念。回想历史上景泰蓝的辉煌与地位,真让人寒心!全国收藏景泰蓝最多的博物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除了南京博物院、西藏博物馆,其他重要的博物馆里几乎都没有大的收藏。西藏博物馆中所藏的景泰蓝,都是当年中央政府赠送给西藏的。当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就有意识地开始收藏。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观复博物馆从世界各地征集了几百件景泰蓝。将来博物馆里会有一个专门的景泰蓝馆,供大家欣赏这些非常重要的文物。景泰蓝虽然是一个外来艺术,但经过元明清三朝皇家的推崇,再加上工匠的不懈努力,使它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但由于中国文人不推崇这种繁缛华丽的艺术,导致后人不大重视,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浅薄。这是因为我们不注重文化史观。什么是文化史观呢?历史上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尊重它。景泰蓝这朵奇葩,反过来被西方人认可。在西方人心目中,华美的景泰蓝代表着中国灿烂的文明。那么,下一讲内容,是由西方人带给中国的一门艺术,最后由中国人发扬光大,那就是鼻烟壶。

后记

我试图以通俗的方式来讲述历史,颂扬文明。《百家讲坛》给了我机会,并提供这样一个极为广阔的平台,使我得以展现个人近三十年的积累。中华文明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来表现,无论是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仍努力去做了。这要感谢《百家讲坛》的魏淑青主任、制片人万卫先生,他们的肯定,给了我信心;还要感谢编导马琳、那尔苏、张佳彬、林屹屹,他们的具体工作使讲座增色。感谢中华书局的顾青先生和责任编辑梁彦先生、孙文颖女士,在本书的出版编辑过程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还要感谢为文明火炬传递不计荣誉的每一个人,正是他们,使我们灿烂的文明得以延续。


编辑推荐

《马未都说收藏(套装全5册)》看点:1.“百家讲坛”图书,拥有广泛而稳定的读者群。2.马未都本人的传奇经历,近三十年的收藏经验。3.近300幅精心选配的图片,引领读者走进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的世界。4.作者收藏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故事,情节跌宕,可读性极强。相关产品推荐:马未都说杂项收藏(6DVD)漆艺之光曲水流觞——早期漆器粉饰生活千文万华——唐至清代漆器捉刀代笔科罗曼多——雕刻漆器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文玩珍赏游刃有余——名贵材质雕刻炉火纯青铸造精湛——明清铜器掐丝填彩繁缛华丽——景泰蓝方寸之间别有洞天——鼻烟壶(上)秋水盈光掌中乾坤——鼻烟壶(下)文明积累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未都说收藏 PDF格式下载



马未都,真大家也!尽管之前已经读了他的《茶当酒集》,已知此人道行极深、不可小觑,进而改变了“恨屋及乌”的误解。因为不齿于时下的收藏,曾迁怒于对收藏专家老马的冷漠。但读完本套书后,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老马厉害,云深不知处。 原来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5次收藏热——北宋、晚明、康乾盛世、晚清到民初、今天。收藏热的形成有诸多个条件,但市场繁荣是必须的。 为什么没有大唐盛世?唐代的文化本身是开放型的,也就比较务虚,注重神采飞扬,风格张扬,不注重写实的东西。而北宋是收敛型的,艺术风格重写实。继续看,元代是粗犷型,明朝是热烈型,清代是华丽型。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看,中国的2000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1000年。恰在中间的宋代(北宋960年—1127,南宋1127年-1279年)年文化,影响了中国年后1000年直到现在,程朱理学规范了中国人生活的准则,直到现在,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在宋之前,古人的生活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不要以为宋朝很赢弱,其实却是中国历史上6时间最长的,南北宋没有中断达319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汉朝虽说400年,但其实中间碑割断,西汉214年,东汉195年。300年是个大限,唯独宋朝突破了,真没想到。更没想到的是,马未都认为的原因是,看似软弱,实则文化丰富,是文化的力量,使其支撑突破了300年大限。 晚明政治黑暗,但经济富足。切商品经济发达。 康乾盛世自不用说。足足延续100年,历史上其他的盛世都不足百年,六七十年就算长了。 晚清到民初,主要是国门打开,西方大肆掠夺,其实是外需加大的原因。 至于今天,人说是盛世,我看是投资热所致。 “家具篇”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床”的解读,因为中华民族是唯一改变过起居习惯的民族,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作,解读透彻。 “陶瓷篇”分上、下两本,内容只是最丰富,看来老马也最热爱。详细解读了制作工艺及历史变迁的影响,把个个朝代的瓷器依次排列,可清晰地看出时代文化、技术的发展脉络。 “玉器篇”最有哲理。所谓汉字的王字偏旁,应该是斜玉旁,此偏旁的汉字绝大多数与玉有关,包括琼瑶、玫瑰。中国古代社会主要不是靠法律约束,而是靠道德,很长时间了足矣,但今天不行了,选择法制,是因为道德不能,是不得已。而玉的特性,恰好反映了古人对道德的集中理解,从早期的神玉文化、周朝的礼玉文化,春秋战国的德玉文化,汉代形成了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之后逐渐走入民间。 “杂项篇”将不宜归类的小项归拢描述。 马未都说的不是“收藏”而是“说文化”。收藏,是对宽松文化的提倡,文化要依赖个性而存在,没有个性就没有文化。人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一定是文化所带来的,物质带来的乐趣总是短暂的。而人的身份,其实也是由文化所决定,而非由财富决定。换句话说,以财富决定的身份,不但一眼被看穿,而且终不长久。 至于随处可见、毫无预防的幽默,自嘲与他讽,顺手拈来,这才叫真的幽默,阅读时尚且忍俊不住,估计讲演现场一定笑翻众人。与赵本山的插科打诨、俗不可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看完这本书,不但对当下的“收藏热”没那么反感了,反到觉得世人应该多读马老的书——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文化。 什么是好书?一本书有知识就可以读,但有知识的书只是可读之书,未必是好书。知识吗,知道了就行了。所以好书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历史。马未都在介绍文物考古知识的同时,还在传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给读者以历史的思考,以文化的陶冶,所以他的书,是好书。 好书的标准似乎到此为止了。但马未都并未止步于此,他的书还有一个常人难以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幽默。说起幽默,这是国人比较缺乏的情趣。在国人中能想得起来的幽默大师,侯宝林是一个。和赵本山一对照就知道,赵本山只是搞笑,不算幽默。虽然我也曾被赵本山的搞笑几乎笑翻,但我不觉得赵本山是幽默。陈佩斯的风格也可算是幽默,并且功底深厚。但陈佩斯的幽默与侯宝林不同。陈佩斯的幽默中有诙谐,而侯宝林则有点冷,唯因其冷,才更显其功力。候、陈、赵同属娱乐圈内人,他们在舞台上是表演,而马未都则不是。马老在讲述知识,讲述历史,讲述文化的同时,冷不丁来一下,不动声色之中,那个味道,真称得上是,幽默。有此一点,使马未都的书,在知识、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更加好看。 这应了那句老话——一切资源都将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2011年,56本书,8万4千字笔记。 以这样的一套书结束我2011年的读书生活,颇有意味。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内容广泛,分陶瓷、家具、玉器、杂项,讲解易懂,略带风趣,很吸引人读。


陆陆续续订了四套,身边的朋友都纷纷想要。
马未都这个人本身就已经够传奇,亏得一穷二白过,也富得流油。之前可能是在收藏界混,现在主要是依靠书和做电视节目还有博物馆来赚钱了。毕竟现在的古董不是那么容易挖掘到了的。
这套书语言幽默风趣,穿插着各种古代文化,故事,以及马未都个人做收藏时的故事。个人觉得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书籍,不你需要知道太多历史背景以及专业术语都能看得懂的书。作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书扩大知识面,了解这些古董所凝聚的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觉得文化是一个必须继承的东西,不然这个民族就没有魂。这套书值得购买。
这套书中我最先接触的是瓷器上,感觉写得很好,各种知识概况很全,同样,在这个本书通俗易懂的同时也觉得写得很浅,不过也是给人开了一个好头。我有段时间几乎在天天在图书馆泡着看关于瓷器的各种书。宋代的汝窑无疑是我的最爱。作为一个引领兴趣的老师,马未都无疑做得很成功。
相对比来说,玉器和杂项就没有家具和瓷器写得好。也许也是马未都个人的经历问题,他最初玩转收藏界的就是瓷器和家具。偷偷觉得中国古代的玉器其实没有近代的好看。但这些都不影响这套书的好。
对瓷器有研究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我们可以来交流一下。我的大学论文打算写这一块了,求指导啊!qq417906191


我觉得这书挺难为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播过的演讲稿,现在要整理成书,是个挑战。要创新还不能突破,套超越但不能越过。这是第一个难,第二个难点在于这书行家要看,外行也要看。看热闹的要照顾,看门道的也不能怠慢。第三个难点就那么点篇幅横向涵盖80%的收藏范畴,纵向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不能有重大遗漏,还不能没有重点。就那么薄薄的几本书,我的天,得动点脑子。这几套书我通读三遍以上,可以说通过马未都先生的这几本书我深深的被中国的文化所吸引,才有了后来购买很多关于收藏特别是瓷器文化方面的书籍。


马未都可以说的上是个奇才了。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学成才的唯一一个体制外的专家了。既没有家学又没有外部环境的条件下,竟然靠着兴趣和执着成为了公认的专家而且办了私人博物馆真是不可思议。《马未都说收藏》系类自从百家讲坛上播出以来,可谓一鸣惊人。这套书对于初学者或者对于爱好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因为其中大多讲述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是经得住考验的,不像有的书基本是编辑而已。但是靠看这套书对于实际的应用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他的书有一定的归纳性,比较有条理,属于通俗的理论书,指导初学者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指引。好书!值得购买与收藏。


作为非收藏人士,这套书,或者说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的这套节目,激发了对于收藏到关注和爱好。
马先生的文字很平实幽默,这点从他的博客文章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套书看起来很轻松,如同有人在跟你聊天,基本上就是百家讲坛的讲稿。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作为出书,过多的口语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喜欢把。
这套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大量图片。说收藏,虽是说,但能看图说话,才省事。很多东西,平时很少关注,看过图片,印象才能更深刻。
总之,如果不是专业收藏人士,这套书是很好滴!


我喜欢马先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式,马先生不愧是收藏大家,很会讲故事,知识就在故事中被我们消化了,看书的时候似乎都能听到马先生特殊的声音和语调,哈哈…… 个人最喜欢家具那一本! 建议看过《百家讲坛》的同志买其他的,这个是整理的文字稿。我以前看的不齐全,所以觉得受益匪浅。再配合每周六晚上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感觉更好了!\(^o^)/~


马未都说收藏我买了2套,第一套被老友夺取,没法又买了一套,本人在马先生百家讲坛是比较喜欢马先生的讲述风格,平易近人、深入浅出、不卑不亢!买书过瘾...


在百家讲坛 上看到马老师的讲座,觉得这人讲话真有趣,而且内容实在丰富,夹杂着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让人受益匪浅。节目中展示了形形色色的藏品,有些东西实实在在的向我们展示了先辈的智慧和灵巧,让现代人自叹弗如。这次以书的形式出现,可以让人在随时翻阅,比电视方便多了,一样有精美的图片,可以反复观赏,很不错。这套书以收藏为主,有点专业性。如果不喜欢的可以看看马未都老师的另一套随笔,下笔幽默,篇幅不长,适合 在车上, 在马上,在厕上 阅读,呵呵。


从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开始讲自己的收藏心得时就很喜欢他,他幽默,平易近人。这套书根据《百家讲坛》的内容整理下来,是套很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书中所讲的不仅是作者的收藏心得,更有由收藏而联想到的人生感悟。我是学文博专业的,这套书对我的帮助很大。而且,发货速度很快,邮递员的态度也很好。


我没看过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但此书真的很具有学习和收藏价值,很多我们老祖宗在文物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揣摩。


还有最后半本,整套书就拜读完毕了。周末之前肯定得读完,家里老爷子还等着我把书送过去呢,呵呵!

我得说这套书对这个时代都很有重要性,有人说《百家讲坛》so so,《百家讲坛》除了偶有亮点,整体根本不怎么样。但我要说,《百家讲坛》出了易中天、马未都,足够了!为什么?因为解决了时代性的大问题。

易中天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人们觉得他不那么“高档”,不那么“资深”,不那么“隆重”,但他有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国教育体系、文化体系花了数十年精耕细作,终于让人们普遍性地厌恶历史、怀疑历史,以不喜欢历史为荣。他,扭转了局面。当然时代发展到了这个份儿了,时机也成熟了,可时代在这个时候握住了易中天的手。——孔庆东、陈丹青对鲁迅(作为一个综合符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对最呆板的主流主题,都做了同样的事。这是可以开启民智的!

然后就是这套书的作者马未都,他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我为我们的民族自豪!”这也依然是个如靶子般令人生厌的口号。你越说四大发明、地大物博、国强民富、革命历史,简直就是添乱。忆苦思甜、将历史贬为万恶的旧社会、民不聊生的封建黑暗社会为基础的当代自我定位,怎么能说清这里是自豪呢?!马未都言传身教,把东方大国的神韵、底蕴展示出来了:宽容、优雅、中庸,甚至自得其乐、随随洒洒。——中国人整体,200年没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自豪了。

国人们,都抽点时间看看吧!真的还不错:)


好一个博古通今的马未都。刚收到这套书,就上手读来,不过几页纸就让我眼界大开。从没有崇拜过谁,自从在百家讲坛上看到马未都,就被他的博学和气质所打动,于是买了这套书。负责任地讲,无论你喜欢收藏还是喜欢历史,亦或是喜欢处事、为人之道,这套书都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我对收藏是个门外汉,但我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感兴趣。马未都先生用他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宋以来的文化艺术品。


对收藏我并没有爱好,因为收藏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而我恰恰没这种能力。但马未都说收藏这套书的视角很独特,它是从文化的背景介绍中国的历史,读了受益匪浅。真是物有所值。我很喜欢。


好书!


以前手里只有一本《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上)。昨日,终于收集了全套书目!收藏里面有大学问~让我们一起切磋琢磨~

装帧精致,插图典雅,精美的书,值得大家收藏!


很好的书,我本人买过五本,这次买套装送给我哥哥,增加了许多知识,让我们产生热爱国家的心,中国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作者知识非常渊博。这些书在我小孩及我哥的小孩上小学三年级就可以看,上中学时又可以看。大学更可以,反正是一部可读百遍而不腻的书。感谢马未都先生,感谢《百家讲坛》


马先生的这套书,内容和其在央视《百家讲坛》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应该说脱胎于其讲稿,使其多年收藏经验的浓缩,但非常的浅显易懂,而语言又幽默风趣。非常适合于对收藏刚入门的爱好者,或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但是,切忌将本书作为收藏的参考手册。正如马先生所讲,收藏本身不追求奇迹,需要做理论的准备,更要实践的积累。


正如书中所说,阅读《马未都说收藏》所带来的乐趣不是这本书带来的,而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化所带来的。因此,阅读这套书,需要对历史有个大致的熟悉,如果没有这种熟悉,那么这本书读起来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和快乐。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接触很多事物,但真正对这些事物本质的了解却不一定深入,其实《收藏》这本书带给我的重要启示是:如果能多动脑子,多去了解事物背后的东西,包括“原因、典故、特性、原理”等等,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快乐,会有不同的收获,收藏是这个道理,其实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


所谓教学,应当浅显易懂,由浅入深。马未都先生把原来高高在上,远离大众的古玩艺术,请下了神台,与民同乐,让毫无基础知识的广大民众也产生了一探古董收藏文化的强烈兴趣,真是功不可没,泽惠千秋。尤其对于从事装饰设计行业的我来说,好比雪中送炭,从此设计再不浮华、浅显,追求雅致、内涵(暴发户强烈要求媚俗除外)。总之一个词-----受益匪浅。


某日,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讲瓷器的发展,这才认识了马未都。马未都的讲述清楚明了,对于中国古玩收藏知识造诣深厚,我这个从未了解古玩的人也能听的津津有味,甚至产生了收藏的念头。后来看到图书馆中藏有的马未都书籍,也产生了购买的念头。当当网上的马未都书籍非常齐全,整套购买优惠多多,即便不读也可收藏。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曾在历史上留下无数珍藏。历朝历代都存在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巅峰。而今在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的今天,透过马未都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灿烂历史。通过这些书籍,我们可以纠正对于某些文化知识的错误认识,实在是中国人的大幸。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物质文明,而我们更要关注随之而来的精神文明。如何重新寻回失去的文明,应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信念。


是看了百家讲坛才买的这套书,并不是要搞收藏,而是马先生把文物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他发自肺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赞美中,让我们也对我们的祖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追思。 马先生的文字很平实幽默,这点从他的博客文章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套书看起来很轻松,如同有人在跟你聊天,基本上就是百家讲坛的讲稿。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作为出书,过多的口语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喜欢把。 这套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大量图片。说收藏,虽是说,但能看图说话,才省事。很多东西,平时很少关注,看过图片,印象才能更深刻。


喜欢马未都轻松的语言,从历史的角度说收藏,适合所有收藏或不收藏的人阅读。


先生喜欢收藏考古。马未都的其他几本都已购过,车上篇等。


全套书共五本,质量还不错,图片清楚并配有出处。内容基本延续马未都老师在百家讲坛上的内容,可读性很强,欢迎大家来看看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一直喜欢马未都说收藏


我的汇款已经汇出很久了,怎么我买的马未都说收藏还没有到货啊


首先感谢马未都先生带给我们一种收藏艺术的享受,使我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其次感谢中华书局精美的印刷,此套书绝对超值。


一套不错的收藏入门读物,马未都先生的讲解令收藏的知识生动有趣不少,马氏冷笑话感觉不错。


从网上收看了“收藏马未都“,他对陶瓷品的知识,讲解深入浅出,太喜欢了。赶紧**当网查询他的书。果然榜上有名。买了这套典藏套装,真是物有所值。今晚,开支葡萄酒,慢慢享受马未都的收藏世界。


看过马未都的百家讲坛觉得很不错,对初学者尤其实用,书比影像更方便查阅学习


我从电视上看到马未都讲收藏后,很是喜欢,就买了这套书,内容很全面,写的很吸引人,也使人增长收藏知识的同时,增长了写作的知识,是一本好书。


喜欢马未都很久了,这套书 在图书馆看过,很棒,引入入胜,图文并茂,对于收藏爱好者很有帮助。价格也很划算!


朋友生日,想送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因为他非常喜欢看马未都先生有关收藏的视频,所以想到为他准备这份礼物,效果相当好哟!


一直喜欢看收藏节目...最近强烈的想买书...收藏...当然买马未都的了...选来选去...也就这个5册的比较划算...大部分门类都包括了....发过的货不错...没有变形或咋样的...


丛书一共五本: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刚刚看完家具篇,真真是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余音缭绕。这里面,不仅仅是介绍古代家具,更重要在传承中国文化,从古董家具延伸出古代文化、习俗、诗歌,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在这里折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历史课都能这样讲该有多好!


好书!看了长知识啊!马未都的文笔很好,让人不忍释卷啊!值得收藏!


这套书写了马先生对他熟知的几种藏品的认知,趣事和感悟。马未都自序里说得真对-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真得非常喜欢!


很少给书5颗星,这次毫不吝啬。书印的很好,马先生配的图也很清楚。没有发现那些朋友说的印刷质量问题。
这本书写了马先生对他熟知的几种藏品的认知,趣事和感悟。
我觉得马先生看东西是高人一等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给我们介绍器物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介绍器物带给我们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对知识的追根溯源、横向比较让我明白研究一样东西,不能只看其外不懂其内,既要横向对比也要纵向对比。我是学医学的,他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今后也会注重知识的横向比较,现在国内很多医院看病把病人医观的分为各个脏器,而不是从整体去解决问题,这只会使问题更糟。所以不搞收藏的人看了以后,也会对自己的知识有一个升华.他的那些感悟,包还着成功,教训的经验,也为我们年轻人好好的上了一课。
另外我觉得中国人是该知道自己的历史的,书本上讲的比较宏观,但是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宗的那点宝贝全是技术上的研究成果,说白了就是“手上有活”。手工做出的东西那绝对是一流的,但是我看过器物之后我才知道怎么才叫一流的,他到底有多漂亮,多精巧,多美.也从局部了解了我们的历史。
我看了马说收藏1.5遍视频,0.5遍书之后2009年6月13日我去了观复博物馆,我竟然发现他像我心中的圣地一般。当我看到那些我熟知的东西就在眼前,脑子里闪现的是他们的前世今生的时候,我心里的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这真的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乐趣。当天很幸运,遇到了马先生,趁他出来送客人完毕的时候,我们合了一张影,临走时他说,"你们是博物馆的赞助者,感谢你参与其中。"
Ps:我坐车回家的路上,我朋友跟我说,你的嘴乐得就没闭上过,早知道早就陪你来了。其实他是被我强拉过去的,参观的时候我是兴高采烈,他都快睡着了,因为他不知道观复和老马是干吗的。我想如果我没看那些书和视频我也会睡着的,呵呵。
正如马先生所说:"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书收到,而且已经看了两篇了,书纸质很舒服,图也很精美,印刷不错
尤其内容,马未都写的,没得说;只是部分内容感觉不够深入
还有就是价格贵了点


从这20年来看,马先生对普及中国文化和历史有功绩。书写得真的很好,没有晦涩难懂,虽然由于马先生最早期收藏的时候的艰辛和各路神仙斗智斗勇攻心计统统用香港海外拍卖会的经历盖过,而让大众少了些窥视中国70-80年代初期大众收藏黄金期的机会,但可以看得出马先生是以文化艺术推广为己任在做文化宣传推广从这点说他功德大了去了。那些80年代初期的趣事,可以从其他几位古玩商人的叙述中补全。我推荐一本《捡漏儿》特别有意思,写得很精彩,虽然这精彩的境界,高不过马先生。如果要比方,马先生的这套书就是官窑精品,赏赐给大臣的;《捡漏儿》就是磁州窑的睡枕头,老百姓舒服,自己知道。


马未都自序里说得真对-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喜欢马先生的幽默,敬佩马先生的渊博,决定好好读读他的书。最初的出发点境界不高,只是想偷学几招,方便蒙事、幻想检漏。我是先从《马未都说》开始看起的,那套书给我更多的信息是做人的哲学,很受益。接下来看这套书时,感觉不再功利了。拿起久违的字典,开始补充知识,品味历史,用心去体会刹那的感悟和由衷的共鸣,虽然似乎晚了那么一点。


此套书可以让象我一样对于明清家具,玉器,陶瓷,还有中国5000年文化留下的各种艺术品有个初步的了解,谢谢马先生出的这套书,给我扫盲了,呵呵~~


当时在百家讲坛讲座时非常看好。是马先生几十年收藏的经验智慧的总结,他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份非常值得肯定。不知最近他出版的新书怎样?


这套一共5本,大概看了看基本是根据马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课的内容编辑的,对于我这个收藏门外汉看看也是了解多一点儿收藏的知识,顺便也把历史课上了。


我是从电视节目上开始关注马未都先生的,之后我购买了这一套书。我觉得他个人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博古通今,而且思路口才极佳,能把你深深地吸引住,因而关注他所讲述的事物,并且不再感觉文物鉴赏离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多遥远,文物保护和传承得倚赖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保住我们中华五千年留下的灿烂文明瑰宝。


对中国古代的文明介绍的很详细,看完书可以基本了解瓷器,玉器,家具,杂器的发展历史。作者每一篇还有自己人生的故事和一些感悟,对于年纪轻的我们,还是受益非浅的。和朋友聊天中,也能开创有意思的话题,比方说:打雷闪电古人害怕时,发现,手里握着一块东西非常有安全感,握着玉觉得最安全。玉器就这样产生了。大家一定会很有兴趣的聊下去。这一系列的书,我是一气呵成看完的。不错。


马老师说收藏,家具、玉器、瓷器,一件件娓娓道来,通过它们,我仿佛触碰到了过去的那些事儿~


看了马先生在《百家讲坛》里的节目,觉得不过瘾,故买套书看看,书中有图,又是个收藏。


听了百家讲坛还不过瘾,一定要买一套收藏,因为马老太深了,我们太敬重他了。书的装帧设计好,内容也全面。


感谢马先生把他毕生的知识和积累汇集成册,使我们这些对收藏,甚至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们有了这么一个近距离了解古代,了解我们国家伟大的过去,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的机会。这套书通俗易懂,没有那种我们认为枯燥的专业用语,而是一套老百姓愿意看,能看进去,喜欢看的书。马先生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灿烂的文化宝藏,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如果中学生能够看看这套书的话,相信对他们正在学的历史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上哪些生硬的文字和文物图片就会变得富内涵和生动。书的印刷也比较好。


超级爱马未都先生,这套书读了又读!受教了!


好书 收藏 买百家讲坛的书最好降价是购买 刚出来时有些贵的 是好书买的人多总会价格波动大


看了百家讲坛买的,非常有价值,很多收藏的道理 应用到生活中 很有帮助


之前听过百家讲坛,是买来收藏的。


不多评价,你如果是靠看评价来决定买不买这套书的,那就劝你别买了。先了解一下马未都的博客吧。看看合不合口味再说。如果当当敢再降价,那我就敢再买几套!我们有一票书友都等着收呢!


非常好的书,很喜欢马未都的课,可以学到很多古文化的知识,不能忘本!


喜欢马未都讲的课。


好书!好人!好事!让我们都能喜欢马未都


这次买了不少书,马未都也是其中一个,我觉得他的文字很有意思。


帮同事老公买的,马未都的书,有保证,因《锵锵三人行》认识了马老师,敬佩他的博学。


书很棒,马未都的一直很喜欢!


喜欢马未都,才买他的书。


一直很喜欢马未都的书。趁此机会买很划算


马未都的书都非常不错,有趣味,有知识性。


喜欢马未都的书.荐


喜欢马未都,喜欢他的一切,就是喜欢。


个人感觉马未都比较不错...有点京爷的感觉。可以购买看看。


爱人最喜欢马未都的作品。


不得不佩服马未都的博学,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他的局限与偏见。


在图书馆借过这一套书,不过瘾,买来放在床头细细品味,喜欢马未都。


很敬佩马未都。


拜马未都大名,选此书,尚未打开一览。


虽说是说收藏,但内容包含非常广,不仅中国文化历史,还有做人处世之道,结合着古董了解,读起来轻轻松松,非常享受,不知不觉就收获许多。


我不懂收藏,但马先生的书很值得一看,把一般老百姓难以望其项背的收藏说得平易近人,不再玄妙难懂,而且他总会在一段一段的故事中让你明白这样那样的道理,说是说收藏,其实远不止收藏,是文化,是人生态度,是历练……读罢此书绝不是让你学会收藏了,那远着呢,至少让人学会欣赏吧。


马先生从20几岁就开始进行收藏,到后来创建观得博物馆,可以说在收藏界算得上资深人士。他以大半生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这套书,是收藏爱好者十分难得的入门书籍。


有深度,有内涵,又有趣。马先生说的不是收藏的价值,是文化的价值,受益匪浅。


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马末都先生的生动有趣的解说,长了很多的知识,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这套说收藏的典藏绝对是经典之作,深入浅出,不管你是收藏新手,还是中华文化的爱好者,绝对不容错过的经典。


读马先生的这套书确实受益匪浅,从中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许多内涵。马先生写的浅显易懂,读起来一引人入胜。当然,读这套书并不仅仅对收藏有帮助,对不收藏的人来说,对了解中国文化也很有帮助。


这套书不用多说了,很好的入门书,对于在收藏文化有盲区的的读者,或对收藏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数据。


马先生说收藏一直是我们一家人的最爱,这套书配有精美的图片,简直是完美。一家三口抢着看。


买了这是第三套了
送给朋友搜藏
尤其是马先生说陶瓷史 是我对瓷器了解的启蒙之书


像马老师收藏文物一样收藏马老师的书,每一本都像是文物历史的再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源流长,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的职责。


这套书印刷的不错。的确是有趣且有益的一本书。我爸也读得津津有味。有趣的是看完家具和玉器篇后我就耐不住地抛到了博物馆,看到满是走马观花的人,但自己却略知一二的兴奋感真是让人满足。有机会想去一趟观复博物馆。


内容浅显易懂很好,但是与百家讲坛影视资料几乎一致,建议增加、补充一些内容和图片;印刷质量是见过的书里面是最好的,希望其书籍能够有这样厚道的印刷质量。


说收藏,谈文化,学到很多领域的知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了这套书,你会一下被他吸引。也许,你不会因为阅毕此书成为收藏大家,但你必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想去收藏。这套书内容浅显,大多是马老的经验之谈和收藏轶事。但此书唯一一点不足,即内容太少,读了不过瘾,马老还可以多写一些。


以前买过单本的,实在很喜欢就买了整套收藏,结果发现其实和单行本也差不多,唉!马先生的书之好就不多说了,说说这次订单,根据以往经验,当当一直配送很快的,这次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慢,1月19号已经发货,结果24号才收到,差一点就失望了,不过总算是送到了,希望以后能改进一下!另外大致翻看了一下,发现和以前买的单行本相比,虽然写得都是同一版次印刷,但是好像彩图部分有色差,看起来颜色有些失真,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的,不过我也不是为了搞收藏,主要还是喜欢看文字部分,图就当看着好看好玩罢了!总之,书还是很喜欢的,一个字,好!


具体的内容还没有详读,只是看了一下目录就把我吸引住了。马老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我没有看过,希望通过马老师的这套书我能够学到更多关于我们老祖先传下来的宝贝的知识。


马先生讲的收藏很平易近人,配图到位,质量很高,对艺术品的理解加上大的文化与历史背景,让人陶醉其中。


很好看,对各项收藏说的很详细生动


我拿着玉器和陶瓷看了整整一个晚上 很通俗 很好


收藏很久,双十一原价五折拿下,价格不错。中华书局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书的装帧和纸张都不错。每本书都比较薄,但信息量还可以,很好的收藏启蒙读物。除了讲古董本身的历史、文化,也有老马自己的经历、认识、感悟,很好!


书的内容我还没看,因为是发回家了,让我姐帮我收藏的,她说纸张还可以,如果能配上视频光盘就更好了。还有一点很郁闷的是,我买过后,又降价了。


虽是谈收藏,却是许多历史文化在其中,对了解中国历史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


书印刷的很不错,图片也很精细。对一个想要了解收藏文化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起步教材。


图文并茂的书,使我对收藏文化有了兴趣,并且了解了文化,值得看


因为朋友曾经帮忙买了一本现场签售的,就答应朋友送其一套。读后,学到了一些收藏的知识,在看电视的时候,能对其展示的藏品说出个大概,这就是读书学习的好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