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文国史三十年 (1)

孔庆东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孔庆东  

页数:

328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个月孔庆东告诉我,中华书局要把他在北大中文系上现代文学课的录音稿出版,嘱我写序。还没有看到稿子,我就爽快答应下来。庆东上本科时,我担任过他们的班主任,后来他留校任教,彼此成了同事,比较了解,我乐意支持他的新书出版。 庆东是学者,但外界感觉他更是个作家,擅修辞,会说话,才华横溢。有时听他讲演,或俗话连篇,或戏谑嘲弄,或詈骂泄愤,当然更多妙语连珠,颇有一种“痞气”的快感,有意标示“草根”而拒绝“绅士”他擅用连类夸张,矫枉过正,在敏感部位打“擦边球”,三分偏要说到七分,让你捏把汗,但想到这是创作,是痛快文章,也就体谅且有些佩服。 我不太上网,不爱看别人的博客与微博的唠叨,免得太多的信息与嘈杂的干扰,但我知道庆东的博客影响巨大,有众多“粉丝”。他的博客结集出版后送给我,看过若干篇,越发感到他就是一位很适合生活在传媒时代的作家。“博客式”的煽情,加上网友所热衷的戏谑、调侃、嘲讽,把“北大醉侠”和“孔和尚”凸现为极富个性的言说符号,每当醉侠、和尚亮相,就引发一阵轰动。他非常懂得如何在与读者互动中形成某种“气场”,表达自己的情思,而围观者与“粉丝”也在抢占“沙发”和唇枪舌剑的嬉闹中,得到情绪的宣泄。 孔庆东的很多作品,可以称之为“博客文学”,其特点就在喜用游戏或调侃方式对各种“社会像”——包括自己——进行戏谑漫画,意在打破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亚文化叛逆性。我猜想,日后若有人研究这一时段的博客文学,大概是不会放过孔庆东的。 但孔庆东和一般作秀炒作的写手不同,他始终关注社会,针砭时弊,为民请命,透过那些嬉笑怒骂和游戏笔墨,你能感触到某种正义与责任。孔庆东分明瞧不起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满足于当书斋里的学者,他心气高,骨子里还是想通过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去影响社会,改善人生。庆东好品评时事,语多讥刺,愤世嫉俗,纵横捭阖。有时你会觉得他的痛快文章太过意绪出发,毫无现实操作性,细加琢磨又可能发现某些“片面的深刻”。用传统的心态很难接受孔庆东,但应当想想为何有那么多年轻朋友——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年朋友欣赏他,这确实是一种新的社会心理现象,就像当年郁达夫被许多大人物视为“下流堕落”,而青年人却在其作品中读出人性的真实一样。有一段我曾为庆东担心,“劝说”他不要过多接触传媒,应当在专业研究方面多下功夫,因为大学毕竟有大学的“章法”。庆东哪里会听我这一套?他客气地点头称是,转过身去还是我行我素,越发往现在这个道上走了。我也转而说服自己:庆东是在尝试一种新型的带有某些“行为艺术”意味的创作,他已经很成功,很有影响,何况他的调侃、玩世背后始终不失改造社会的苦心! 庆东每次提升职称时,都碰到一些麻烦,有些评审委员看不惯他的“痞气”和时而“出格”的言辞,这时,我就必须出来帮他一把了,理由是:不要刻板地要求一位才子,一位作家型学者。如今中文系缺少“文气”,能有多少老师真的会写文章?孔庆东起码活跃了“文气”,何况他收放自如,学术研究也水平很高。北大毕竟还是北大,最终没有为难这位才子,孔庆东也只有在北大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才如鱼得水。 是的,孔庆东的本业做得出色,学术研究也很有水平。我可以随意举出几个例子。比如庆东研究曹禺的《雷雨》,率先探讨了这一著名话剧的演出史。他查阅民国时期大量报刊史料,第一次系统清理了《雷雨》演出的复杂历史,以及这一剧本付诸演出的复杂的修改变化过程。在这个方面,庆东的研究至今仍是为学界赞许的。他对通俗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十几年前出版的博士论文《超越雅俗》,厚积薄发,已经有严家炎先生等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仍颇有曲高和寡的味道和独特的学术价值。庆东曾和这个领域的“宿将”范伯群先生联手,写过一本《通俗文学十五讲》。过去的文学史对通俗文学不重视,也不给位置,研究这方面需要搜寻清理大量史料,要下死功夫,又要有文学史的眼光,是拓荒性质的工作,很不容易。孔、范合作的“十五讲”别开生面,在高校影响很大。此外,在鲁迅、老舍、金庸等作家研究方面,庆东都有不俗的建树。读他的这些论作,有时可能会感到很大的“反差”——这是那个在博客上嬉笑怒骂的“孔和尚”的论作吗?庆东的一些文学史研究早已抵达现代文学的学术前沿,而且总是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新观点闪亮呈现,只不过这些实绩都被他的博客盛名掩盖了。 这些年来,孔庆东在北大中文系主讲过几次现代文学基础课,想必他的课会大受欢迎,来捧场的“旁听族”也一定雀跃。据说学生“民选”北大十佳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真羡煞我也。我在北大教了三十多年书,也没有这个“福分”。他的课有亲和力,生动有趣,贴近学生,所以得到学生的喝彩。庆东把他讲课的部分录音稿给我发来,我看了,果然如此。感觉有这么几点是特别值得称道的,不妨说说。 庆东讲现代文学喜欢“穿越”,讲着讲着就联系到现实生活。他讲“五四”联想到现今对这份遗产的不重视,甚至扭曲、颠覆,太可惜了。讲鲁迅必定论及“国民性批判”至今未过时,而且还很迫切,现实社会许多乱象早在鲁迅笔下就讨伐过了,现在又沉渣泛起。讲左翼文学,他用很多精力阐述左翼精神的当下意义,联想到当今类似“包身工”的残酷现象,让人感到一种很沉重的民本情怀。总之,孔庆东的文学史是鲜活的,思想饱满的,带有现实批判的锐气。相比之下,现今许多碎片化的、琐屑的研究,那些“穿靴戴帽”仿汉学的文章,就愈加显得无聊与苍白。我并不认为讲课非得处处联系现实,但作为一门时代感与思想性都很突出的现代文学课程,本来就是很“现实”的,它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回应或参与社会现实,和现实对话,参与当代价值重建。 我曾在一些文章中谈过,这些年拜金主义流行,加上学术生产体制的僵硬制约,形成普遍浮躁的学风。从以往“过分意识形态化”到如今的“项目化生存”,刚解开一种束缚却又被绑上另一道绳索。还没等喘过气来,许多学人就再次感受到无奈:学问的尊严、使命感和批判精神正日渐抽空。现代文学研究很难说真的已经“回归学术”,可是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度弱了,发出的声音少了。读了孔庆东的论著,我愈加感到这些问题的严重,而孔庆东文学史的“穿越”现实,也就更显出其价值。他的文学史灌注着一种责任心,他的“穿越”是在重新强调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责任”,思考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参与价值重建。这种“穿越”或者“对话”,能使现代文学传统得到更新,也使得本学科研究具有“合法性”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孔庆东讲课思路非常活跃,他不满足于只讲文学史,同时要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或者说,他要通过文学来讲“国史”。这个志向大了去了,未必都能实现,却也体现一种文学史观,一种叙史的方式。其实对此我是有过怀疑的。几年前,我曾写过文章表述,思想史不能取代文学史,那是考虑到当今宏大叙事仍然太多,动不动就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文化史的填充材料,忽略了文学研究审美的、个性化的探求。这种状况现今仍然很严重。但值得宽慰的是,孔庆东的文学史虽然在几种“史”之间穿梭,但基点始终还是文学,重点还是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他对不同作家和文学史现象的分析,是紧扣着创作来进行的,这种分析并不只是为了以文证史,也为了显现各种不同的审美风致,启发与导引审美的愉悦。 更显个性的是孔庆东的那种放达,他把博客文风带进了课堂,打乱了常见的有板有眼的授课系统,弱化了直线性的史的脉络,不时插入轶闻史事,又不断以“问题”冲击思维,使课堂氛围极为活跃。不只是词采的活跃,更有思想的活跃。现在大学老师的心思很多都不在教学,学生上课也往往提不起劲头,庆东能把课讲得有趣,激发学习的兴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我也有些担心,会不会跑马太远,收拢不及,枝蔓过多,妨碍主线;而“问题”频繁时,难免有非此即彼、缺少分寸感的发挥(可能是修辞手段),也可能超出大学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倘若把握不好,就会天马行空,一堂课下来,只有满天星斗,而缺少条分缕析的“干货”。基础课嘛,毕竟要注重“基础”性,注重教学中的接受规律,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育。有些思辨性的内容,可以留到研究生阶段解决。 也许这只是我看讲稿的多余想象,是提醒其他人不可随意效仿孔庆东。庆东本人,事实上是讲得非常出色的。 如果大家已经熟悉写博客的“孔和尚”,那么就再接触一下作为文学史家的孔庆东吧。 2011年8月10日

内容概要

  本书以孔庆东2011年春夏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课堂录音为底本,通过与作者的反复沟通,整理成书。整理时秉承实录精神,力求再现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保留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
  本书首次将场场爆满的北大中文系王牌课程向大众敞开,通过生动的讲解揭示深邃独到的思想,与读者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国文、国史和国人。
  本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了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其间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评点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一批文化精英,揭秘1917年以来文学背后的政治斗争,揭示出文学面纱背后冷酷的政治本质,指出中国文学就是中国政治的一面镜子。
  最最吸引眼球的是孔庆东一针见血的时局点评,看似简单、执拗,口出狂言,但掩不住其文史知识的深厚和充满哲理的独到见解,这样的点评在文中比比皆是,与市面上哗众取宠的历史解读书相比,这本书在生动幽默之外,极大地增加了深度。
  本书收藏曾庆龙先生的彩色插图21幅,全部是充满思想力量的图文漫写,特别幽默而智慧。

作者简介

  孔庆东,祖籍山东的哈尔滨人,孔子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北大教授,主攻现代文学,兼及家事国事天下事。平民立场,学者深度。有《47楼207》、《空山疯语》、《超越雅俗》《正说鲁迅》等著作。

书籍目录

现代文学史序(温儒敏)
第一讲 每个字都可疑——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从何时开始
 最保守的观点 最新的观点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现代” 怎样看是否具有“现代性”
 研究现代文学史要注意的问题
 警惕汉学家思维,别不把自己当成中国人 到处喊“接轨”,“接轨”年间的三个问题
第二讲 每个观点都可疑——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现代文学的性质
 周作人:新文学真不是新玩意 郭沫?若:新文学是民间与士大夫两种形式的综合统一 何其芳:新文学是旧文学的正当发展 胡适:中国这两千年只有死文学
 胡风:新文学是世界进步文学的支流 主流说与支流说的悖论 王瑶、唐弢、严家炎:新文学之新在于民主与无产阶级革命 20世纪末:集体失语 20世纪末的努力:重写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改造民族魂 文学的使命:自我革新、文学建国 
 “现代”什么时候算完:1949?1976?
 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悲壮
 抗战分水岭
第三讲 中国文人的上辈子——两千年文学回顾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区别
 表现对象不同:“假自由人”农民工与欺上瞒下的知识分子 创作手法不同:中国的“主义”忒多 通俗性与现代性的矛盾:道理讲得再好,老百姓听不懂咋办 思维方式不同:人人神乎其神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相同之处
 好作品都来自于满腔郁闷——发愤著作 谁说好事都是你做的,坏事统统不许写?——实录精神 自古文人多情困——抒情意识 懂的人懂,不懂的永远不懂——追求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的回顾
 文学的起源:“杭唷杭唷派”与“哎哟哎哟派” 汉大赋与汉帝国:吹牛特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悲凉而华丽的风流 唐文学: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宋代文学:都想给你上一课 元曲与明小说:时代不给力,神仙也白搭 晚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回光返照的近代文学
 儒家文化的回光返照 中国近代的失败,败在精神 中国精神缺少了蛮性 语言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工具 言文一致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最大变革 民族国家是自我认同的精神共同体 富国强兵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语文出事了 文言不是单纯的工具,更有审美价值 成也白话,败也白话 白话恢复了中国的侠义精神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现代文学拉?开帷幕
第四讲 天天都有新鲜事——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新青年》开辟了文学革命的新时代
 千万别小瞧青年人 民主科学顶个“球” 一到乱世,孔子就被搬出来当神拜
 蔡元培改革北大,《新青年》移民北京
 独裁下的民主 帮陈独秀伪造假学历 没上过大学的梁漱溟也当上了北大教授 长辫子辜鸿铭的一夫多妻制 《新青年》的猛将们 “五四”运动不能简单理解为反孔、反传统 对传统文化到底质疑什么
 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为造势,兄弟演双簧
第五讲 天下大乱了——文学革命的内容
 新旧文化大比拼
 语言与载道:世界变坏了怎么办 “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
 白话成为国语
 整理国故运动:到底谁更有学问
 北大“暴徒”的爱国行动:“五四”运动
 新思潮
 思潮毛毛雨,雨过地皮湿 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和社会主义
 新文学社团出现
 新文体出现
 拿作品说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新文体之一:再烂也是新诗
 新文体之二:随便的感想就是杂文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克服自身危机的伟大变革
第六讲 谁也绕不过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制高点
 不重新解释鲁迅,社会就变不了 没读过鲁迅和毛泽东,就闭嘴不要谈中国 唯其伟大,故招来集中火力的批判
 鲁迅生平
 原名不叫周树人 中华民族的家道中落 读野史树立人民立场
 祖父考场作弊,少年看透赤裸裸的人生真相 可怜的学历:一个不能吸收真正人才的体制一定会亡 中国的症结在于缺少爱与诚 健壮而麻木的中国人 婚姻:我可以不幸福,但母亲不能不幸福 鲁迅的井冈山时期 回国任教,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 假如历史不给他机会:窝在教育部里的中层干部 假如人生没有路:那就随便找一条路先走走 老大出山:现代文学第一篇《狂人日记》
第七讲 谁?也够不到的鲁迅
 呐喊时代
 《狂人日记》:规定谁是精神病就是多数暴政 《孔乙己》:人人鉴赏别人痛苦的黑暗时代 《药》:先觉者往往死于群众之手 《我之节烈观》:请给中国的女人一条活路 《阿Q正传》:提醒那些健忘的国民
 彷徨时代
 新文化运动退潮,鲁迅进入彷徨期 一个日本女人引发的兄弟失和
 魏连殳:鲁迅的精神侧影 生命中最后十年的爱情:与许广平相遇 30年代杂文: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时代寓言《故事新编》
 拼命做、随便死
 鲁迅的精神
 怀疑精神: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现实精神: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绝望精神: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第八讲 中国文人的第一次——早期新诗
 新诗的萌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早期新诗作品
 《尝试集》:胡适的第一次 会写诗的不一定是诗人,诗人是一种气质
 重要进步:沈尹默《月夜》
 以欣赏古董的态度理解早期新诗 《小河》:新诗的第一首杰作
 郭沫?若与新诗社
 1921,新诗社成立 不世出的聪明人
第九讲 人人都在怒?放——新诗的发展
 人剑合一的纯粹诗人郭沫若
 诗集《女神》:铺天盖地的大破坏 《天狗》:如今的北大还有几只这样的天狗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可抑制的冲动 《炉中煤》:祖国,就像我深爱的姑娘
 湖畔诗派:《妹妹你是水》
 精炼的小诗
 纯美的冰心:永远生活在童话里 充满哲思的宗白华
 冯至: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理性的爱情诗:《我是一条小河》 外冷内热的爱情诗:《蛇》
第十讲 个个都是文曲星——新月派与象征派
 新月派:一个死在天上,一个死在水里,一个死在枪下
 重建诗歌的新月派 闻一多不是共产党 中文系的一种骂人方式:这人喜欢徐志摩 新诗的实验工程师朱湘
 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就要让人读不懂
 穆木天:透明是不美的 “诗怪”李金发
 农民诗人臧克家
 雨巷诗人戴望舒
后记:我讲现代文学史(孔庆东)

章节摘录

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就是权力史。文学史强行规定了谁重要、谁不重要。一个作家在一个文学史里,他是占一章,还是占一节,还是只占一个小自然段,这是一个文化权力的秩序。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你以为一天到晚摇头晃脑读一点《三字经》,读一点《弟子规》就叫传统文化了?清朝人比你读的好多了,清朝照样亡国了。我经常鼓励现在的80后、90后,不要听有些人瞎忽悠,说你这不行,那不行。100年前的80后、90后也是到处被人家看不起,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结果怎么样?人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那批人,不就是80后、90后吗?大家一辈子一定要读几本硬书,读硬书的时候很苦,但等你读完了,你会感到非常幸福、非常快乐。因为世界上的大师你都给拿下了,你这一生可能都不会遇到他,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必然会在你将来的工作中跟你再一次相遇,这个时候别人都忘了,大部分人当中根本就没有读过,这个时候只有你是专家,这就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不知道今天那些吹捧胡适的“汉奸”们,他们读不读书?那些真想当汉奸的,你也要当周作人这样有学问的汉奸,汉奸也当得“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当了汉奸,你还得读我的书,真乃汉奸当中的“豪杰”。郭沫若写《凤凰涅槃》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灵感来了,一头就跑出去了,就开始写,别人看他跟有病似的。这首诗登上了代表那个时代诗歌的最高峰。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看见一个同学突然跑出去,我从来不加制止,他是灵感来了。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写政府工作报告的,当然不能写成现在这样的政府工作报告,那正是我们中文系堕落的一个象征。政府工作报告要写得好,要写得让人热血沸腾,要写得言之有物。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团结不起来呢?是因为圣贤的道理很好,可是只有圣贤才能读懂,别人都读不懂,人民怎么能团结起来呢?我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哪有孔子做得绝啊?秦始皇他笨,他做了那件事,后人都恨他,认为他很残暴。孔子做得很巧妙,孔子说我做一个古典文学整理,一整理,全整理没了,前面三千年成300首诗歌。在中国传统里“史”字地位非常高,具有神圣的价值。中国的文体有金字塔这样一个体系,有一个层次的区别。最高级是经,一般人写不了,经是圣人写的。你不能说我回家写本经,经不是你写的。那么普通人追求的,能够写到最高层次的文本叫史。你如果参与历史的写作,那你就进入了神圣家族。虽然我是孔子的直系传人,但是我个人的立场是坚决反对搞“孔教”的。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思想都不能定为一尊,无论是孔子,还是斯大林,还是丘吉尔,还是希特勒,还是肯尼迪,还是林肯,都一样。任何思想定为独尊,就有问题,就有非常大的问题。人劳动的时候是可以产生文学的。按照鲁迅先生的描述,人累了之后就哼几声,然后别的人跟着一块哼。哼出一种乐律来,里面加上几句骂人话,老板真黑心啊,真呀么真黑心!这是最早的文学艺术。而且是有流派的,这边叫“杭唷杭唷派”,那边派流叫“哎哟哎哟派”。这是鲁迅想象最早劳动中产生的文学。唐朝的青年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世界早晚是我们的,每个人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而且真有那么多人实现了梦想。知识分子真正成为臭老九的时候是元朝,而且这不是骂人的话,这是规矩。元朝把人分为十来等,第八等级叫娼妓,第九等级叫儒生,第十等级叫乞丐。知识分子位于娼妓和乞丐之间,所以知识分子特别恨元朝。鲁迅先生说的好,肥大的不一定是狮子,倘是牛羊,肥大便不是好征兆,所以我一直反对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肥大的阶段,我中华乃肥大之国也。一个时代、一个朝廷走下坡路,到了末日的时候有一个标志,就是它已经不能吸收真正的人才。真正能够改天换地、有一番作为的人,如果能够被吸收到体制中去,就说明这个体制是有活力的,可以延续。假如晚清的科举考试能够吸收洪秀全、鲁迅、孙中山一直到毛泽东,能让这些人一考就考上榜眼、探花、状元,那清朝绝对延续下去。你的体制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收进去,那你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你的人都是水平低的人。可是恰恰把优秀的人推到自己的体制之外,有本事的人考不上,那么这些人就要成为你的敌人。先觉者与群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对立、紧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先觉者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救群众,可是群众经常要害先觉者。鲁迅发现先觉者很多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群众之手。如果死于敌人之手,那还算死得其所。死于群众之手,而且是你正要救的群众,这是最惨烈,最悲伤的一种死。

后记

目前中国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上百路人马数千名学者围攻这30多年的文学现象,成果甚丰,而对该门课程的反思、总结与交流相对较少。本人试结合自己对这门课的接触史,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对该课程的若干粗浅体会。 我大约30年前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很早就决定要报考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其实从我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讲,我可能更适合学习古代文学。但一是我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变成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爱者不究,究者不爱”,我宁愿把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放在枕边厕上作为我终生的审美慰藉;二是现代文学以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在整个文学研究中承上启下、左右勾连、内外交通的座标位置更多地感召了我。给我们83级文学班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孙庆升老师经常把一些没有结论的“专业问题”透露给我们。他的讲课风格在亲切随和中隐含着“问题意识”和“忧患情怀”。我们班的班主任温儒敏先生那时还颇为年轻,经常到宿舍里来跟我们交流,他温文尔雅的谈笑背后显示出的是对自己专业的强烈自负,他可以从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开始,逐个评论每位现代文学老师的学术风格,这对我们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班里很多同学都大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少同学通读了《鲁迅全集》,有几人还坚持阅读《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动态》等。现代文学方面的选修课,我们班都积极去听,唐沅的茅盾研究、孙玉石的现代诗歌研究、严家炎的小说流派研究、钱理群的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等,都是我们在宿舍里讨论的话题。我和几个同学还跑.到84级文学班——就是吴晓东、王枫他们班,去听黄修己老师的基础课。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班很多p-]学报考了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现在看来,影响本科生专业兴趣的一是基础课,二是班主任,三是与基础课配套的选修课。我们教研室的青年教师近年来也发现,如果班主任热情负责,多与同学交流的话,那么班里的“尖子”学生往往就会报考班主任所在的专业。其次,则报考基础课讲得最受欢迎的老师的专业。 后来我跟钱理群老师读研究生期间,有意识地旁听了多位本专业老师的基础课,一般是听两三次。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只在自己专项研究课题的方面讲得深入精彩,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对整个专业研究动态的全面把握,表现为整个专业知识的“渊博”。他们决不依赖任何一本现成的教科书来授课,再权威的论著,包括自己的著作在内,统统都列为“参考书目”。从授课中,学生很难判断老师究竟是研究哪个方向的。所以学生听的虽然是“基础课”,但已经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并非只是作家作品的罗列加时代背景的铺陈。我后来接触了某些其他院校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惊讶于他们对专业问题的隔膜和品鉴能力的平庸,经过了解得知,他们的现代文学基础课,学的就是鲁迅生于哪年死于哪年、写过什么作品、分别都具有什么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等,我批评说:你们这根本就等于没念过中文系!你们学的那些“知识”,随便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退休的老人,都可以在图书馆里查到,还用学四年吗?我当时的批评可能年轻气盛、尖锐刻薄了一点,但我想由此表达的是,基础课跟基础课之间,相差是可以非常大的,没有学术研究和个人识见作为背景和底蕴的基础课,那就等于中学语文课的文学史知识的延伸,既不能培养学生“史”的眼光,也不能培养学生“文”的感觉。后来一些到北大进修的现代文学教员印证了我的想法,他们说:原来你们是这么讲现代文学的啊!怪不得我连你们研究生的文章都看不大懂呢。基础打不好,必然影响向专深发展。目前一些研究生就是因为基础薄弱而能力始终提升不上去,只好依靠现成的理论框架拼凑毕业论文。而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对现代文学史中的许多问题也是一知半解,往往盲从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基础课当然要区别于选修课,不能脱离基本的学术共识,但仍然应表现出一定的前沿性,才是有价值有活力的基础课。 研究生期间,要有一次教学实习。记得好像当时钱理群老师在给86级讲基础课,我就代他讲了茅盾部分,讲的题目是《茅盾的矛盾》。我对茅盾本来比较感兴趣,为了备课,我又重读了几乎全部的茅盾作品和当时能够找到的茅盾研究资料。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覆盖了基础知识又保持了前沿视角,是我当时思考的重点,钱理群老师点拨我说: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我就自己理解为“以问题统领知识”,在授课主体的独立思考的学术性和受众的接受纵深之间寻找一个适度的平衡地带。我还与同年教学实习的黄心村、汤晨光、臧力等同学交流了经验体会,这次讲课实践对我以后的教学研究,包括教科书编纂都颇有裨益。所谓“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前只是听说,此后则是深味。基础课教学,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学生都可能发出深度提问,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前的充分准备,就可能造成授课遗憾。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信息渠道繁多,解构意识强烈,你讲鲁迅有学问,他可能说周作人更有学问;你讲穆旦深刻,他可能说那都是装孙子。所以,我现在授课,除了在假期提前准备就绪外,每次课后,就尽快准备下一次授课内容,而且授课当天一定结合所讲内容翻看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所以备课实际上成为一种“终生专业自我培训”,使得讲课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师生两方都乐在其中也。 我研究生毕业后,因故分配到北京二中当语文教师。我按照阿0前辈的思路,心想人生大约免不了是要做几年语文老师的。既然上帝如此安排了,就不能荒废青春,一定要上好课,教好书。我除了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和辅导学校的“醉婴文学社”以外,在学校和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整个高一年级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选修课。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中学开设专门的现代文学史课程,虽然叫“选修课”,但实际上全年级每周必听,内容就是大学里的现代文学史,所以实际相当于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基础课。我还跑回北大借来《阿Q正传》、《沉沦》等录像带配合教学。当时是1990年,我热情很高,但压力也很大,校内外都有一些不理解的人和静候我犯错误的人。一次我引用了鲁迅说的“才子加流氓”的话,被误传成“孔庆东说鲁迅是大流氓”,教育局责令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虽然我澄清了事实,但该课只讲了一年,未能形成“传统”延续下去。反省几次类似的事件,我认识到,基础课不能过高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一旦难以将新的知识与旧的认知沟通,就可能误读和歪曲新知,直到产生出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意义”。我调查出这次误传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其对我持有偏见的家长所肇始,我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在批阅作文和周记时多次与之交流,使之明白我开设该课程的一片苦心和来之不易,使之明白现代文学与我们每一个现代入的生命存在都息息相关。该学生后来承认了错误,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一年的现代文学教学,等于为我后来回到北大正式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程进行了演练,我开玩笑说,我是曾经做了三年的“硕士后”才回到北大继续读博的。我的现代文学史课程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热烈拥护,那一届的学生不论去向如何,普遍喜欢文学、喜欢思考,有的至今跟我保持联系。我所写的教学论文还在教育局获了奖,我倒不是看中那个奖,而是由此判断上级对该课程的态度,没有认为我是在“毒化青少年学生”便谢天谢地了。 在中学任教期间,我的语文课教学,也贯穿了我所认为的“现代文学精神”,几乎每篇课文,都穷尽研究资料后精心选择讲授角度。例如一次为全市名师做公开课,讲的是《祝福》,我采用了高远东的研究成果,从儒释道合流的视角来讲“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课前还打电话请教了高远东。由于我讲课风格一贯如此,我的学生都能听懂,而来观摩的多数教师却听不大懂,课后与我交流许久。我当时想,这些老师在大学里也应该是学过现代文学基础课的,为什么当了语文老师就一定要把《祝福》理解为毛泽东讲的旧社会压迫劳动妇女的“四大绳索”呢?我因此倍加感谢我所有的大学基础课老师:孙庆升、洪子诚、费振刚、葛晓音、张双棣、马真……我还感悟到一点,能够把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知识构成和接受需求,是基础课建设的首要条件之一。顺便插一句,现在中学里讲《祝福》时,很多老师和教材都大讲特讲“是谁杀死了祥林嫂”,隐约已经形成新的模式了,而且有个很时髦的名目,叫做“研究性教学”。 后来我就回到了北大,虽说是免试读博,但延续当老师的惯性,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也经常讲课。一是给中文系的留学生讲,二是辅导一些留学生考研。经我辅导的留学生大都考入陈平原、王富仁、朱金顺等名师的门下,有的后来还读了博士。所以我在留学生中名气很大,辅导酬金是北大最高的。三是我还到某夜大去讲过现代文学,还给中小学老师做过现代文学讲座,这些经年不绝的讲课活动使我年深日久地沉浸在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里,要从鲁迅冯至张爱玲读到周文马加柯仲平。我清醒地知道这对我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都是正面的,基础知识过分驳杂,往往预先从纸背看透了那些高深话题的悖谬与荒诞,因此学术激情不免减弱,又喜自养宅心,不愿戳穿他人美梦,更厌恶以己绳人、自以为真理在握者。于是,我愈来愈偏爱“基础课”了。 再后来我留校任教,给本科生、留学生都讲过现代文学,还专门跑到新加坡去讲了一遍“速成版”。虽然我留系十年来,所授选修课要多于基础课,但我以为,讲选修课易,讲基础课难,正如写专著易,写教材难。选修课讲得好,人皆见之,专著写得好,人皆仰之。而基础课讲得好,人多忽之,教材写得好,人多轻之。不过,北大现代文学教研室一向重视基础课,领导亲自抓,大家抢着上,还多次开会加以研讨,所以一直是中文系的名牌课程之一。 不过,我对这门基础课,还是心存诸多困惑。第一个问题是安排在哪个学期比较合适。现在一般是安排在大一开始上,可是古代文学史却安排在大二。未学古代而先学现代,显然不妥。借一句已经被用滥了的话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不对古代文学有个总体的认知,学生如何能明白为什么陈独秀胡适之要揭竿而起?所以我讲现代文学史时,要先用一节课讲一下“中国古代文学述略”,从“葛天氏操牛尾”和“断竹续竹”讲到“我手写我口”和“一听五更钟”。主要不在讲“文学”而在讲“文学之命脉”,有点类似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或者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的思路但远没有他二人的才学,加之课时所限,所以捉襟见肘,颇不自如,因此很希望学生学完古代再学现代。虽然古代文学往往讲到晚清就匆匆忙忙结束,但毕竟给了学生一部完整的古代文学史,我们现代文学从晚清讲起也是可以的了。 然而倘若大二甚至大三再学现代文学,又会产生其他问题。因为从大二开始,学生要上一些选修课了。没有文学史的基础知识,选修课必然学得囫囵吞枣。我讲现代戏剧课时,有新生责问我为何讲老舍的《残雾》而竟不提《龙须沟》和《茶馆》。我一问他,原来还没上基础课,宜乎其分不清现代与当代了。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现代文学史的课时普遍被压缩,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所以不但周文马加柯仲平不能讲了,连许地山穆时英端木蕻良也只能几句话带过。这样的基础课很容易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甚至变成了“现代文学述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想首先是呼吁各校增加现代文学史的课时,争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须知现代文学历史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厚,问题错综复杂,上关古代,下启当代,内蕴理论,旁连域外,讲授含糊,必将殃及其他课程也。减少学生的总课时我是支持的,但具体应该减少哪些课程,恰像政府应该削减哪些开支一样,还是听听一线将士的声音为好。其次如果课时不能增加,则应根据现行实际情况,另行制订教学大纲,在保证体现学术前沿性的基础上,减少枝蔓,突出重点,有骨干有血肉地讲出一部“精编版”的现代文学。再次,基础课的课时少了,应考虑以选修课补救之,开设一批中等难度的选修课,作为基础课的“卫星课”。例如大作家被淡化了,就以“鲁迅研究”、“老舍研究”、“曹禺研究”补救之。文体脉络模糊了,就以“现代小说流派研究”、“现代诗歌流派研究”、“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补救之。须注意这些选修课不一定要发挥教师个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必讲得格外艰深,重点是作为基础课的“局部放大”,好比基础课的“移动硬盘”,所以说要“中等难度”也。另外,现在的学生阅读作品少,审美能力也下降了,所以应该在基础课之前或者同时,开设现代文学作品赏析课。北大由陈平原老师领衔、集体上阵的该课程已经是全校闻名的精品课,应该在大一年级专门开设固定的作品课,指导学生以专业眼光细读作品,避免学生成为知道《子夜》却不知道屠维岳、知道沈从文却不知道花狗大的客里空。 第三个问题是具体的授课姿态和方法。现在各校扩招,学生增多,基础课往往采取上大课的方法,一二百人同时听课很常见。高远东老师认为这已经接近于“听讲座”,老师不容易讲得细致,学生更是听得粗枝大叶。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相当多的老师喜欢把基础课越讲越深,高明者把基础课讲成了选修课,低俗者则不是过度阐释作品,就是凭空生造理论,而具体的史实和作品的基本意义却被忽略了。须知我们现在培养的本科生大多数将来不是要从事本专业研究的,硕士生也不是,连博士生里当学者的也不过半。我们不能把课堂当成学术研讨会的讲台,在那里变相地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具体地说,一个本科生学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首先不是要为了对他报考现代文学的研究生有用,而是要对他的“人生”有用。我们如果没有把现代文学中的“人生”层面讲出来,唤起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那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基础课。有不少考研者在面试时,对现代文学的著名学者如数家珍,可试让他谈谈对几部具体作品的感受,却一堆文学史教材上的空话或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学废话。因此我认为,基础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取小班上课的方式,几十个人最好,便于组织讨论和配合教学的相关活动。另外教学内容要注意“学术”与“人生”的均衡。在中学,学生已经大面积地讨厌语文课了,核心原因就是语文课脱离了人生。倘若在大学的文学院系里.学生再讨厌文学史基础课,那岂不说明我们的文学教育已经彻底走向了“非人化”,进入了“非人间”?我1998年上过基础课的两名本科生,后来跟我读了研究生,如今已经毕业,分别到文化部门和传媒领域工作了,我很高兴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因为学了现代文学而丧失了“现代文学精神”,他们对生活、对学问,都保持了热爱和警惕。前几年我替温儒敏老师上了一回现代文学史,那个班的学生充满了活力,我第一节课问他们的“什么是现代”那个问题,他们现在还有人在思考,这使我仍然愿意继续上基础课了。我在北大讲课,由于旁听者太多,索性近几年多开通选课,或者基础课、选修课与通选课并开。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和老舍研究,都开过了通选课。我想,在合适的时候,将现代文学史也开为通选课,那就等于把这门基础课开到了全校。那时,或许会有点新的体会吧。我讲现代文学史,属于小字辈,以上不揣冒昧与谵妄之言,敬谙师长同仁批评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些年来,孔庆东在北大中文系主讲过现代文学史,他的课一直大受欢迎,来捧场的“旁听族”也很雀跃。据说学生“民选”北大十佳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真羡煞我也。我在北大教了30多年书,也没有这个“福份”。 他的课有亲和力,生动有趣,贴近学生,所以得到学生的喝彩。庆东把他讲课的部分录音稿给我发来,我看了,果然如此。如今这些精彩的讲稿出版,使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孔庆东的一流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受到难得的“再教育”,令我十分欣慰!庆东讲现代文学喜欢“穿越”,讲着讲着就联系到现实生活。他讲“五四”联想到现今对这份遗产的不重视,甚至扭曲、颠覆,太可惜了。讲鲁迅必定论及“国民性批判”至今未过时,而且还很迫切,现实社会许多乱象早在鲁迅笔下就讨伐过了,现在又沉渣泛起。讲左翼文学,他用很多精力阐述左翼精神的当下意义,联想到当今类似“包身工”的残酷现象,让人感到一种很沉重的民本情怀。孔庆东的文学史是鲜活的,思想饱满的,带有现实批判的锐气。相比之下,现今许多碎片化的、琐屑的的研究,那些 “穿靴戴帽” 仿汉学的文章,就愈加显得无聊与苍白。我并不认为讲课非得处处联系现实,但作为一门时代感与思想性都很突出的现代文学课程,本来就是很“现实”的,它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回应或参与社会现实,和现实对话,参与当代价值重建。孔庆东讲课思路非常活跃,他不满足于只讲文学史,同时要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或者说,他要通过文学来讲“国史”。这个志向大了去了,未必都能实现,却也体现一种文学史观,一种叙史的方式。其实对此我是有过怀疑的。几年前,我曾写过文章表述,思想史不能取代文学史,那是考虑到当今宏大叙事仍然太多,动不动就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文化史的填充材料,忽略了文学研究审美的、个性化的探求。这种状况现今仍然很严重。但值得宽慰的是,孔庆东的文学史虽然在几种“史”之间穿梭,但基点始终还是文学,重点还是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他对不同作家和文学史现象的分析,是紧扣着创作来进行的,这种分析并不只是为了以文证史,也为了显现各种不同的审美风致,启发与导引审美的愉悦。更显个性的是孔庆东的那种放达,他把博客文风带进了课堂,打乱了常见的有板有眼的授课系统,弱化了直线性的史的脉络,不时插入轶闻史事,又不断以“问题”冲击思维,使课堂氛围极为活跃。不只是词采的活跃,更有思想的活跃。现在大学老师的心思很多都不在教学,学生上课也往往提不起劲头,庆东能把课讲得有趣,激发学习的兴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京大学 温儒敏真是亮得刺眼。孔庆东的书出的不少,也很好看,但绝少有一本像《国文国史三十年》这样下功夫的,单是里面的插图,就相当出人意料。书一翻开,忍不住先看完的并不是文章,而是里面的整整二十幅漫写。那些漫写真是许久不见的好作品。轻描淡写的幽默,却深刻得力透纸背,放射出难以抵挡的思想光芒,直看得人忍俊不禁,热血沸腾,看完了折回去还要再看,最后竟涌起一种久违的饥饿感,好像还没吃饱,要再吃上几幅才心安似的。这可是我先前绝没有想到的。有这样一幅图,讽刺的是当今的一些“官僚知识分子”既不忧国亦不忧民,每天热衷于自己找乐子的现象。画家解读了孔庆东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多的是享乐精神,少的是侠义精神。玩弄任何东西,那个细微,不得了,鼻烟壶都能分好几百种。” 画面中几个中年男人,围着看斗蟋蟀,瞪眼张嘴,得意洋洋地傻乐着。可笑的是,斗蟋蟀的地方并非只是一个小小斗盆,而是立着一只顶天立地的罐子,上面写着“弘毅蟋蟀大斗场”,可见这斗场的看客是越来越多了,斗场的生意竟是越发光大了!尤其这“弘毅”二字用的最妙。《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本为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之意。可怜这里的“弘毅”,被玩物丧志的“官僚知识分子”们忘到了九霄云外,祖国和人民,责任与义务早已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了位置。如今到政府衙门里走一走,就会知道有些官僚真是“高雅”得不得了,有玩古琴的、玩玉的、玩瓷器的、玩红木的、玩闻香的,这些人,与市井小徒有何区别?他们又何尝不是玩物丧志的一代官僚呢?——媒体人


编辑推荐

《国文国史三十年(1)》编辑推荐:1、史上最好看,最过瘾的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堂堂爆满的最牛课程,常吸引校外人士打着“飞的”来听课。看看上课场面就知道有多火,同学们已经坐到讲台上去听课。2、北大王牌课程再现。北大“民选”最受欢迎的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3、绝非汇编作品,绝非拼凑之作。孔庆东全面系统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指导现实生活特别有用,补上人生最重要一课。4、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政治史。本书能让人透过中国文学的表面现象看到中国30余年政治发展的本来面目。一个领导干部光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国文国史的发展脉络,常常会好心办错事。5、孔庆东这个人从来不肯好好讲文学,他是在讲历史、讲政治,他用犀利的语言和对文学现象的深刻领悟,揭示藏在文学面纱背后的残酷政治本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文国史三十年 (1) PDF格式下载



孔庆东2011年春夏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课堂录音为底本,通过与作者的反复沟通,整理成书。整理时秉承实录精神,力求再现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保留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本书首次将场场爆满的北大中文系王牌课程向大众敞开,通过生动的讲解揭示深邃独到的思想,与读者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国文、国史和国人。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了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其间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评点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一批文化精英,揭秘1917年以来文学背后的政治斗争,揭示出文学面纱背后冷酷的政治本质,指出中国文学就是中国政治的一面镜子。最最吸引眼球的是孔庆东一针见血的时局点评,看似简单、执拗,口出狂言,但掩不住其文史知识的深厚和充满哲理的独到见解,这样的点评在文中比比皆是,与市面上哗众取宠的历史解读书相比,这本书在生动幽默之外,极大地增加了深度。


《国文国史三十年》

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以孔庆东教授2011年春夏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而成。整理过程秉承实录精神,力求再现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保留了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
  本书首次将场场爆满、常吸引校外人士打“飞的”来听讲的北大中文系王牌课程向大众敞开,通过生动的讲解,揭示了深邃独到的思想,与读者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国文、国史和国人。

  本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了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了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评点了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一批文化精英,揭露了1917年以来文学背后的政治斗争,揭示出文学面纱背后冷酷的政治本质。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孔庆东一针见血的时局点评,看似简单、执拗、狂傲,实为建立在深厚学养之上的卓识独见,充分显示了孔庆东先生“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的一贯风格。书中收录了曾庆龙先生的彩色插图20幅,全部是充满思想力量的图文漫写,或令人深思,或令人莞尔一笑,灵动而智慧,是近年漫画界少有的佳作。
  有评论称,本书是“孔庆东看家武功首次亮相”,“史上最好看、最过瘾的现代文学史”


国文国史三十年①(《明朝那些事..》史上最好看,最过瘾的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堂堂爆满的最牛课程,常吸引校外人士打着“飞的”来听课。看看上课场面就知道有多火,同学们已经坐到讲台上去听课。北大王牌课程再现。北大“民选”最受欢迎的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


之前有自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有《鲁迅小说研究》,知道“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一些名家流派,有个大致的了解。孔庆东的《国文国史三十年》,初读来觉得很顺畅,条理清晰,在关键处则提升到一定的思辨高度,让人觉得很受益。比如讲到白话与文言的取舍,讲到语言的透明与半透明,连接到当今时代的种种问题,这是以前自学教材中所不能见到的。正因为这样,能启发对新词、网络用语等新兴事物运用的思考。



孔庆东没有一上来就从五四说起,而是回顾了中国文人的“上辈子”,三千年的古代文学概况。这样子就站在整个历史的框架下,来审视新文化运动,审视现代文学,这是对过往的传承,是古代的发展。有了这个高度,看问题就很深远。另外孔庆东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宏观的叙事角度,讲述文学与文化,文化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个时代背景就出来了。一件一件的作品,通过历史的脉络串联,作家作品就如一颗颗耀亮的珍珠,交相辉映,更为熠熠生辉了。



近些年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影响。以为文学的要远离政治,远离意识形态,要纯文学,要小资情调。这是对以往学校古板说教的一种反叛。记得我小学时曾总结的一句话:很喜欢语文,但语文考试总不好考。也其实也印证了语文教育上某种不好的现状。孔庆东认为,“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政治史”。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来看,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是以肩负救苦救难重任的面目出现的。古语有云:“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文学不只些风花雪月,不只“言志”,也有“载道”。因此,孔说,“国文不挎,国家不亡”。


用两个半晚上读完了孔庆东的《国文国史三十年》(上)。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孔庆东的书。
孔和尚近年来一直处于舆论界的风口浪尖上,他的很多话,被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了,见于各种版本的中国当代专家语录,成为众多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他的一张不修边幅的照片,被配上一句没有任何语境的“中国最应当学习朝鲜”,拿来与陈寅恪、蔡元培、胡适之等北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教授做对比,作为北大今不如昔的铁证。
“我这样一个人,我认为我自己是真正自由主义分子的人,却被打成‘极左分子’。就像1957年被打右派一样,当年是被打成右派,今天是又被打成左派。”“我认为我是真正自由、民主的人。但是人们不允许你为别人说几句话,只要为社会说几句公道话就不行。我这人就不信邪,我就坚持说,说到今天,终于从泥土中挖了一个小孔,可以喘一口气。”
孔庆东在书中这样描写他自己的政治立场。
“如今,全国上下到处让孩子们读《三字经》,读《弟子规》,这是误人子弟。到处都是读这个,以为这就是传统文化,以为写点儿毛笔字,写点儿繁体字这就叫传统文化。再写你能写过清朝吗?写不过清朝。问题是清朝亡了。清朝传统文化不比我们好吗?清朝为什么亡?不也是亡在传统文化上吗?所以我们要区分传统文化里的那些封建糟粕、封建毒素。”
孔庆东在书中这样描写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一部古代文明史,其实是一部吃人史。我们今天又一次面临着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语境,不加分析地去弘扬传统文化,你怎么知道你弘扬的不是吃人文化呢?所以很多人为什么看不懂我的文章,我的文章尽量写得通俗易懂,还是看不懂,就是他思想太简单,一会儿看见我拥护传统文化,一会儿又看见我批判传统文化,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孔庆东很痛苦,“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鲁迅的《药》中,夏瑜被红眼睛阿义打了一个耳光时,内心也是这种痛苦。这是一种先觉者对于他所想拯救的群众的痛苦。孔庆东对鲁迅极度推崇,上册总共十讲,他就用了完整的两讲来讲鲁迅,讲鲁迅的生平,讲鲁迅的作品。跨越近百年的时光,孔庆东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今天对中国社会的种种批判,大部分都是继承鲁迅的思想。到了今天,鲁迅不但没有成为过去,相反由于他长远的预见,他对历史的贯通,使他今天获得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今天,鲁迅仍然是一个制高点。”
综上种种,为什么我从书中读到的这个孔庆东,跟被网络所妖魔化了的那个孔庆东,完全判若两人呢?
再联想到去年底发表《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文章后的韩寒,提出弱势群体无赖化这一观点后的黄健翔,在现在的中国,要发出一点批判底层人民的声音,所遭到的后果就是疯狂的辱骂和围攻。
什么时候,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够接受“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个观念了,中国的民主之路才算真正有希望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一百年来,中国无疑是大大的倒退了。
蔡元培、鲁迅、胡适、傅斯年、张季鸾、陈寅恪、陈独秀、闻一多、徐志摩、周作人……
这是怎样的一代人啊!


高中毕业后即参加了工作,常常为未能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而扼腕叹息、耿耿于怀。
所幸,喜欢读书的习惯没有由此废止。每年都会购置一批兴趣所至的书籍填充日渐虚空的头脑和日益烦浮的时光。
于当当网购书有很长时间了。很多书并不象推销的那般引人入胜,所以读过就读过了,或者随手翻翻就束之高搁。动笔写书评是很少见的事。
而读完《国文国史三十年①》后,却不可抑止地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

由于平时很少上网,所以有些孤陋寡闻。知晓孔庆东先生的大名,始于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国骂”事件。后来与同事评论,才知道孔先生在江湖早已声名远播,唯自己闭耳塞听耳。
收到《国文国史三十年后①》,原想也是随手翻阅,了解一家之言;更以为因“国骂”而声名大噪的孔老师,估计也归属于“愤青”一族,吸引眼球的因素居多,未必有真才实学。没想到一读而不可收,完全被庆东先生的旁征博引、嬉笑怒骂、风趣幽默所吸引,读到喻今调侃处,心有灵犀地宛而一笑;读到志同道合处,不由自主地击掌喝彩、喜形于色;读到精辟处,非要念出来与他人分享,不管别人有空没空、愿不愿听……忘情如此,手不释卷,畅快淋漓,如沐春风。
似这般由头至尾,一字不落地读一本书于我已多年不见,甚至连编辑部的出版说明连同前序后记、作者简介都逐字品读更是遥无印记。
捧读《国文国史三十年①》,如端坐北大教堂,听孔先生信马由缰、口若悬河、谈古论今、纵横捭阖。一个个鲜活、生动、个性十足的人物,由远及近,由模糊而清晰,形象丰满地立于眼前。
于是设想,倘若国内知名的大学教授都能借鉴庆东先生的做法,将讲课录音整理出册,对于象我这般未能进入高校、对象牙塔甚为仰慕的人而言将是多大的福音啊。朋友笑笑说:“估计90%以上的所谓大学教授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果如此,甚为怅然。
读庆东先生的班主任写的前言以及孔先生自己写的后记,始明白庆东先生的声名大嘈绝非偶然。其成功缘于渊博的学识,缘于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一些无真才实学、仅靠噱头吸引眼球的所谓精英无可类比。孔先生执着地、刨根问底似的研究学问态度和扎实作风可能为当前为数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不及。如果老师们都能如此精于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所授内容的来龙去脉,则是中国学生之幸、中国教育之幸。
将《国文国史三十年①》敬重推荐给正读高二的儿子,由衷地希望他放下或淡化喜欢的动漫,多读读此类的书籍。对他说:“读此书就相当于进了北大,坐在课堂里听孔教授讲课,这是多么舒畅的精神享受啊。”
期待更多的大学教授拿出优秀的授课教材,供更广泛的求学者阅读。
期待《国文国史三十年②》早日出版。


用了4天时间看完此书,确实不错。《国文国史三十年》是孔庆东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贯穿古今、勾连中外,立场非常鲜明,内容非常详实。而且深入浅入,即便不是中文专业的人也能容易看懂,对普及语文有非常好的作用。书中有两句话我觉得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是开篇即明的——“文学史从来都是政治史和权力史”,深以为是。文学即人学,政治即人事。学好文学史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是爱国和怎样爱国。另一句就是“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人的书不能不读,不能不通读。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毛泽东。不了解这两个人你就闭嘴不要说中国。”我觉得,要了解中国的当下和未来,同样必须研究、学习鲁迅和毛泽东,不然永远都是瞎胡闹。什么时候超越毛泽东、超越鲁迅,什么时候就是我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甚至人类又一次前进之时。开始阅读《国文国史三十年②》,走起!


孔老师的这本现代文学史,会让人学到很多东西。首先开篇没有把古代和现代分隔开,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梳理了古代文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几乎所有喜欢现代文学的初学者,会有一种薄古重今的思想,所以这一点很重要。其次孔老师讲的绝不仅仅是一家之言,会把一个问题的几乎所有大家的观点罗列出来,支持人文学科本身的多重性,这很关键。第三,对于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尽管会有批评,但总基调还是肯定的,这很符合人道主义的思想,毕竟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绝非简单的人物,文学史更重要的是注重他们的人文成就,所以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其文艺贡献,而非依据一家之言单方面的去肯定或是否定,比如对郭沫若的评价,我以为就很好,郭沫若就是一只鹰,鹰有时飞的比鸡底,但嘲笑鹰的只有鸡,这点不可小视。第四,孔老师的这本书,语言很犀利,也很幽默,这会大大提高读者的兴趣,而人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一切都不成问题。。。总之《国文国史三十年》值得一读,真心期待第二册的问世。。。


孔庆东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确有特色。毫无传统僵化教材的八股气,也无洋海归们,拿西方理论框架生解中国文学的幼稚和蛮劲。 文学不能脱离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怎样的历史?一部救亡图存史,一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在这波澜壮阔,中国人的苦难历程和浴血奋斗中,中国文学留下了怎样的记录?可能是躲在书......


中国现代文学专史,我到今日方详尽阅读,非常幸运,遇上了孔庆东。这种幸运可能不仅是因为遇上好书,也恰巧碰上了自己的阅读时机。本书的价值也不仅仅是观点与角度的所谓新颖,孔庆东获得盛名,并非偶然,他有真正的底蕴,为文为人,背后的东西更重要,读此书,感触很多很深。


最好看的文学史,冲孔庆东三个字,冲着这个书名就买了。老是看见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之类了书名,冠以现代、当代之名,看后都不知道中国的现代当代文学是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的。老孔也说了这个问题,但讲的不多,个人感觉讲的不透,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讲文学三十年的事。老孔的话还是很直白和犀利的,不像那种教科书样的文学史,话语干瘪、机械、程序化,值得买、值得看。


一部文学史同时也是社会史、政治史、文明史

你可以不赞同孔和尚的某些细节
但你不得不赞赏孔庆东的思想格局

由于是讲课稿实录整理的,所以语言接近口语,读起来舒爽顺畅,是一部能够让你斜靠在沙发里就可纵横捭阖现代文学史的奇书!


十几年前就曾看过老孔的《青楼文化》,折服于其才情,但之后的疏懒竟让我错过了孔庆东很多年。最近重新开始关注他,这本《国文国史三十年》绝对是当下这个文字泛滥但思想匮乏的时代很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我看到的不仅是孔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悲天悯人的情怀,启发独立思考的良苦,还有他的一片赤诚。

最近还看了他老师钱理群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同样精彩,一并推荐了。


说实话,孔老师的形象乍一看,有点对不起观众,而他讲的鲁迅和金庸,因为先入为主的关系,也有点不愿意看。但是当进入孔老师的博客后,才知道盛名之下,名不虚传,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国文国史三十年,没有了博客中的调侃,带着几丝正经八百的教授面孔,但把问题讲了个通通透透,重新激起了阅读现代文学的兴趣,呵呵,期待孔老师的第二部分ing!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很感兴趣,孔庆东讲得很有启发性,中华书局的书值得一看。


本人中文系学生。当然不是在北大。
关于现代文学其实大部分老师——比如我们的现代文学史老师所讲的精神内核其实许多与孔老师一样的,只是,表述上区别。
不管怎样,无论如何是值得买一本收藏的。
呵呵,每日看一点即刻哦。
要喝咖啡不加糖哦。


尽管孔庆东对金庸武侠里的一些剖析我不认同,但这本书里孔老师对中国文学的见解显然非常独到,把中小学的语文提高到一种国家层面,真的是非常深刻的


书读完了,感觉收获很多。这本书里有很多其他书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深刻东西。
读完书,可以加深了对近代文学史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孔庆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读者的思想更深刻了,眼睛更明亮了。
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强力推荐。


同他的老师的现代文学史三十年相比,更加通俗了,不过假如要考试,还是选择孔庆东老师的,不过说实话,作者本人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只是继承,未见发扬。


我妈妈非常喜欢非常非常的喜欢史上最好看、最犀利、最过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看着这本书,总能回想起大学的课堂。虽然俺不是北大毕业的,呵呵!内容吗,不敢评论。毕竟是讲课的实录,并且还是讲给20来岁的大学生的,通俗易懂是肯定的了,至于深度,需要自己挖掘。适合想了解现代文学的人读


原来现代文学还可以这样讲。看完此书,感觉写此书的孔庆东语言并不偏激,娓娓而谈,和网络中的孔庆东简直是两个人。看来网络还是靠不住啊。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像孔庆东一样的学者和作家,现在太多的所谓学者和作家,写的作品只知道阿谀奉承。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真正敢于直言的人,敢于说一些真话,是非常了不起的。两本书已全部买了。


很别致的表述。既然孔庆东的课这么受欢迎,一定有他独特的魅力在。通过看书,不在北大,却能享受到北大的课程,好!


同题,书还没读完,但很赞同封面上的那句话,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政治史。总是说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却没有伟大的作品出现。现在的文人墨客脱离了大地,脱离了大地上辛苦劳作的人民,能写出什么来?天天在喊着民主自由的知识分子可曾踏踏实实的倾听过这片土地的真正需求?“坚持以人民的立场撰文写史,国文不垮,国家不亡。”,深以为然,但愿那些个浮躁、以笔杆子为生的人也能认认真真的读这本书。


最好看、最犀利、最过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大醉侠,文字犀利,独到的视角解读国文国史!


不学中文也要读《国文国史三十年》
自以为很多认识已经够深入了,可还是被老孔镇住了!
更难得还能浅出,把道理都说透了。
忙于工作的同时抽空读了一遍,意犹未尽,继续再研读。
并期待《国》2

补一句:北大学子真有福!


孔庆东教授出的书我和女儿几乎每本都看过,尤其是他对经典名著的点评,通俗易懂。女儿最喜欢孔教授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诠释。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孔和尚,在国文国史三十年里头体现的是他学者情怀的一面。书里面是正气,是正义,读的不光是一部文学史,读完之后塑造人格,让人叹服!


孔老师的新书,终于等到了,今天读了几十页,很是赞赏,不愧北大醉侠。还读过孔老师的《47楼207》和《正说鲁迅》,都是难得的好书,最可贵的是,孔和尚始终以平民学者要求自己,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嫉恶如仇,敢说敢做,愧死那些迂腐文人,正像鲁迅先生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孔老师正是这样的人。最近孔老师出风头了,原因是那三句国骂,我觉得,评价这件事,不要停留在表明的道德水平,应该深入思考,一个如此理性可爱的教授,为何会爆粗口?读一读孔老师的书就明白了。


北大不愧是北大,孔庆东也果然有牛的资本。好书。


史上最好看,最过瘾的现代文学史。


很好的补充现代文学知识,仿佛在北大教室听课


文学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历史的真实,孔先生的这套书,把近现代文学史讲活了,很好看,很受用


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有孔庆东这个人,从他的博客中初步了解了孔和尚,从微博中被震撼。本书内容和作者孔和尚在微博上的表现非常不同,本书内容严肃认真,视角独特,又深入浅出。我今年30+了,但是感觉中学生读这本书也非常合适。回忆起中学时候,我觉得如果当时有这本书,肯定会影响我对高考专业的选择,和大学中读书的兴趣。

这本书是孔和尚讲课内容被整理后出版的,我从在微博中询问他这么做是不是“涉嫌偷懒”,老孔答曰“这才是水平”。


不在北大为了贴近北大 很好的选择 但是个人认为不能当作极为学术的书来看,孔庆东老师的观点是可以借鉴的。


北大教授孔庆东的好书!


孔庆东特立独行,对文学史作了独特的解读,获益匪浅。


以前只久闻孔教授的大名,但是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果然受益匪浅。以前也学习过中国现代文史和当代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1917年-1949年,这一段历史并不出色,但是,经过孔教授的分析,我才发现当中的珍贵。


孔庆东的书都值得一看对文学史的认识独树一帜


孔庆东的书还用当年明月推荐!脑残腰封!脑残编辑!装帧及印刷都不错建议大伙儿写书评时都附上编印及纸张等书本身的信息反馈哦好内容遇上**出版社p编辑结果都是很悲催滴


孔庆东教授不愧为大家,观点新颖独到,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我要好好收藏此书。


孔庆东写的书质朴,通俗易懂,当年明月推荐的,要好好的读读了。


对现代文学的讲解精辟独到。很过瘾。


这哪里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给人以多方面启发。非常过瘾。


孔庆东:平民立场 学者深度,值得一看


孔庆东教授的讲课记录,语言幽默,深入浅出,非中文专业的同学读起来也会津津有味,是文学类的入门书籍。


理论联系实际 从古穿越至今 人性与文化结合 政治与文学辉映
适合大多数人阅读的现代文学普及史


这本书深入浅出,把很多理论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而又不失深刻性。可能由于是根据讲课的录音整理,一些内容看起来是偏于情绪化和疏于考证的,不过瑕不掩瑜。可以让我们对现代文学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不仅适合中文专业的读,也适合大众。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不会自己去购买,图书馆借来翻翻就可以了,这部是个例外,这是一部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的书。


读孔老师的文章总会感到很兴奋,每次都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本书的确非常好,讲解现代文学史旁征博引,厚积薄发,纵横阖捭总之很过瘾


作为空和尚的粉丝,第一次阅读他的学术型著作。全书夹叙夹议,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史料翔实,对于鲁迅先生的论述部分尤为精彩。想要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朋友都值得一读。——开荒守拙


孔和尚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将一颗赤心藏在笑骂之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如此,孔庆东亦如此。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现在这样的“良心”太可贵了。


很有才的孔庆东,把历史徐徐讲来。
看完第一册,很有收获。等到第二册出版,赶紧买来。


比较喜欢孔庆东的文章,这本书写的也不错,对当前的现象也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国文国史,文学人学!


不只是文史,而融合了很多方面的历史书啊
没看过孔老师书的,建议至少要买这本先读读
现在每天都会看《孔庆东有话说》,佩服孔老师!


孔庆东的书还是很不错的,言语很犀利,我很喜欢,不一样的视角


这是当今中国最好的一本书,读了以后可以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之前看了很多鲁迅的书,但都较为孤立,这本从现代文学史娓娓讲来,清晰了很多。


最好的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崇拜孔庆东老师的为人做事,他对祖国的炙热感情更是让我敬仰。这本书弥补了不能听他的课的遗憾!


孔老师的学者深度,平民立场始终没有改变,佩服!读此书受益匪浅,文学史就是政治史,恨自己读书太少了,近年来,每天坚持读书,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孔老师启发才努力这样做的。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天不读书就有不满足的感觉,真像没吃饱饭一样。读书还要读好书,读有良心的作者的作品!支持孔老师。


北大最火的课程,虽然在北京读书,但没时间去北大蹭课,只好拜读孔和尚的大作了!


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深入了解现代中国文学史,但愿能有不错的读后感。


其实以前看过孔庆东的书,这是第二本。有助于了解那个年代的事情,以前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崇拜,呵呵,现在可以借此书深入了解一下了。认真阅读准备


要了解现代文学与的政治关系,请读此书


读中国现代文学,就如读中国现代史····倾听孔先生不一样的解读心境···


一直很关注孔庆东,恨无机会听听他的课,这本书稍稍弥补了遗憾,相当受益,尤其对学中文教语文的人来说,值得读。


这是俺读过的最有深度、思想性的现代文学史。


对孔庆东没有感觉,只知他曾经在高考作文方面很出色。不过这本书是在完全看不到内容的情况下决定买的,只因上面的一句话就是100年前的80后、90后当时也到处被别人看不起,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不过他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买后发现里面内容也非常好,绝不枯味


男朋友是工科生,一直想好好看点书补补文史方面的知识,孔老师的书用风趣幽默的表达讲述历史和文学,对于非专业出身的人应该会更加轻松点。


喜欢孔庆东的同志,一定要看看。孔和尚是难得的学者,是真正的学者。


找回了自己上大学的感受,倾听孔庆东老师的讲授,非常喜欢这套书!


普及型读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非专业人士非常值得一看。


国文国史,看中国


适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


很不喜欢孔庆东本人,不过这本书的质量倒是还不错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鲁迅,让我知道了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意义。文学,其实就是人学。


孔和尚对孔子的态度和一些“左派”迥然不同,却被一些人围剿。这让我困惑。但我渐渐地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孔家店里卖的东西很多不是孔子的。“孔家店”要打倒,但孔子的思想的确应该研究研究,有些是我们可以继承的。毛主席的两个女儿的名字,一个李敏一个李讷,来历我就不说了。我想这正反映了毛主席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不矛盾。PS:今日又见南怀瑾关于《论语》的一本著作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作为一名非专业研究文学的读者,我只能说:我很有兴趣读读孔和尚的这本书。


作者的文风一如既往的幽默,犀利。本书对当代文学的轮廓有清晰的介绍。在当下世风皆右的背景下,作者偏左的观点值得关注。这本书本人两天看完。好书!


孔庆东是人有争议的人物。我不同意他的很多说法,也基本不买他的书了。但是他的专业研究还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买他这一本。


曾经的孔家店,挂着孔子的招牌却卖的却是“水货”,古儒们的教诲,却被一代代后学者来了“颜色革命”,如今的孔家店,出了孔庆东老师这个掌柜的,卖的可都是“行货”啦,


我以前很喜欢孔庆东的书籍。最近由于他的诸多言论却让我有了一层“敬畏”。买这两本书,纯粹是为了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孔和尚这次依然那么充满活力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展开了现代文学史。让人很自然的就翻完了一本书!


孔庆东的作品值得一看!


给小女买的,我先看了,孔庆东的这本书非常好,可以作为教科书阅读,


国文国史三十年① 喜欢看这些书 知道些大概


语言平易近人,很好的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文学。聚了大量的例子,让读者更易理解。希望大家购买本书。可以多了解文学知识


非常不错的现代文学史,孔老师讲的简单易懂


不得不承认,孔庆东先生的学识十分渊博!


孔庆东的书值得买


喜欢看孔庆东老师的书,正在学习中,很棒!


孔庆东的书都是好书啊


看大师的书真是享受!长了不少见识!我是个孔庆东迷。


上大学的时候也学过现代文学三十年,感觉是纯知识性的,这一本,读来让人觉得爽快,而且有禅家当头棒喝的感觉,一下子觉得通了,懂了。


北大的王牌课啊,况且我的知识对于这一段几乎是空白,很像了解啊!受益匪浅


我喜欢孔庆东写的东西!


视角独到,见地精辟!对文学史观的一种拓展,很有新意,吸引人!用心之作,有理性、有良心、有胆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