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操琴生活

徐兰沅 中国戏剧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中国戏剧  

作者:

徐兰沅  

页数:

3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徐兰沅先生是全国闻名的京剧胡琴家。他的知识广博,经验丰富,京剧文武场的乐器件件精通,锣鼓曲牌无不烂熟。人们尊之为“六场通透”的乐师。  我与徐先生是世代相交,彼此之间了解较深,我认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一贯“虚心诚恳,勤学苦练”,多少年来如一日。他幼年间如此,到为梅兰芳先生操琴时也如此,及至现在从不自满,仍然如此。因此他在艺术上卓越的成就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他在艺术上也是从不墨守旧章、死守陈规的,他经常这样说:“唱腔、曲牌、过门、锣鼓,用当传神就必须要变化翻新。”例如在本书中有这样四句:“腔调简单,格局严谨,变化翻新,出神传情。”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

作者简介

  徐兰沅(1891—1967),江苏苏州人。8岁学艺,受名琴师梅雨田、孙佐臣、陆砚亭、王玉田影响,蒹融各家之长。他操琴指音圆润浑厚,弓法平稳,尺寸严谨,节奏鲜明,托腔垫字严实,弓法、指法非常讲究。他曾为何桂山、谭鑫培、刘永春等名演员伴奏。为梅兰芳伴奏长达25年,曾随梅兰芳赴日、美、苏等国演出。在排新戏过程中,他和王少卿一起研究创造了[反四平]、[反西皮]等旦角新腔。晚年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名琴师杜奎三、李慕良、黄天麟等都是他的学生。

书籍目录

序一 萧长华
序二 梅兰芳
序三 马连良
第一辑 学习经历
第二辑 梨园忆往
第三辑 京剧音乐泛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①琴檐和琴筒:原料要越老越好,风干的陈竹为最宜,新的,水汽没有排尽,容易变形。琴檐的规格长一尺五寸五分,竹节要五节,稍长亦可,不宜短,琴简要瓷实,用手指轻弹时,铿铿有金石声,俗语说音透亮,为最好。还可从竹的纹路上来断定音色与音量,一般的纹路密的,出音紧而高;纹路疏的,出音宽圆而松。琴檐是倒装(竹根朝上),注意在装千金处的竹节要宽,琴檐的粗细看操琴人的习惯,最好不宜过粗,过粗了琴筒上装檐子的洞也就大,这样对音会起分散作用。 ②蛇皮:江西产的大黑鳞镶有白线边的最好。皮子分“脆板”、“肉板”两种。“脆板”用手搓出沙沙声,而“肉板”软而无声,“脆板”出音高亮,“肉板”出音圆厚,选择时最好厚薄适宜,为最好。 ③轴子:以黄檀木最宜,普通称为“六道木”的亦即是黄檀,其次为黄杨木。黄檀坚而有韧性,定弦时不易跑弦,拧轴也很便当;黄杨是坚而不韧,较次于黄檀。 ④琴码:这个很小的东西,可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高码出音圆闷,矮码出音脆亮,弦槽深了出音闷,浅的出音会脆。 (3)怎样护理胡琴 有了好琴还必须会加以护理,然后才能使琴保持“长青”。一个名师求得一好琴是颇为不易的,因此很多琴师爱护自己的胡琴真是无微不至。我引一个例子来看: 孙佐臣先生当年有一把好琴,爱护备至,真是宁失千金也不能失琴。后来被光绪皇帝得知,便硬从孙手上强索去了。孙老痛心之极,废寝忘餐。后来花了很多钱,买了好多把,然终不能称心,结果病了,当皇宫里传戏,慈禧不见孙老操琴时,便问何故?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才叫光绪把胡琴还给了孙老,孙老的病体当即见愈。我给梅先生伴奏时用的一把胡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但仍然是完美如昔,这就是护理上的关系。 护理的方法有这样几种: ①不能放在潮湿和过于干燥的地方。 ②用松香宜老不宜嫩,嫩的黏性大,易伤马尾。 ③琴檐上两个轴眼,由于受着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收缩膨胀,当此之时必须耐心调理,绝不能力钻,力钻后能使琴檐破裂,即使不裂,轴眼大了也会影响音纯。


编辑推荐

《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作者徐兰沅(1891—1967),江苏苏州人。8岁学艺,受名琴师梅雨田、孙佐臣、陆砚亭、王玉田影响,蒹融各家之长。他操琴指音圆润浑厚,弓法平稳,尺寸严谨,节奏鲜明,托腔垫字严实,弓法、指法非常讲究。他曾为何桂山、谭鑫培、刘永春等名演员伴奏。为梅兰芳伴奏长达25年,曾随梅兰芳赴日、美、苏等国演出。在排新戏过程中,他和王少卿一起研究创造了[反四平]、[反西皮]等旦角新腔。晚年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名琴师杜奎三、李慕良、黄天麟等都是他的学生。《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系列之一,介绍了徐兰沅的生平事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操琴生活 PDF格式下载



他是著名的京胡大师,为多位京剧大师操琴,而为梅兰芳操琴达25年之久,他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创新不少京剧曲调。晚年,他从事戏曲教育,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名琴师。


虽然爱好戏曲,但乐理知识少得可怜,因此第三部中专业性太强的东西看不懂。


以前家里有一本单册的,现在装订成一本,很方便


书的内容和印刷都很好,但装订较差,翻页时书页展开不平顺,很不舒服。


深奥,古朴,京剧声乐专著,理论性、专业性很浓厚,非内行难以参透一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