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张伟忠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

张伟忠  

页数:

296  

内容概要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以话语变迁为线索名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论述百年来现代中国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是一部富有开创性和实践精神的跨学科研究著作。旨在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作者简介

  张伟忠,山东新泰人,文学博士。现任山东省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兼任全国语文新课程推进研究项目组核心成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持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立项课题“初中语文以学为主教学实。

书籍目录

序绪言第一章 晚清教育话语与国文设科一、晚清白话文运动与文界革命的互涉二、中体西用的话语实践对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三、学制改革与国文科的设立第二章 五四启蒙话语与国文教育改革一、话语体系转型对五四文学革命与国文教育改革的深层影响二、五四文学观念对国文教育的影响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对国文教育的影响四、国语统一运动与国语科的设立五、现代教育理论对文学教育的推动--以道尔顿制实验为例六、文学革命和语文教育相互影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三章 30年代的大众话语与语文教育一、文艺大众化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二、大众语运动与语文教育三、30年代的语文教育四、对30年代文艺大众化与语文教育的反思第四章 40年代的革命话语与语文教育一、40年代民族形式讨论与语文教育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话语的规范三、40年代文白问题的深入思考四、革命话语中的语文教育第五章 50-70年代的政治话语与语文教育一、政治话语影响下的文学和语文教育二、政治话语的普泛化倾向与《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三、语文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四、60年代的语文大讨论五、进入教材的十七年文学作品--重现革命历史和再造新中国形象的努力六"文革"语境中的文学与语文教育第六章 80-90年代的人文话语与语文教育大讨论一、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二、人文精神讨论与人文话语的形成三、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四、人文话语观照下的文学教育批判与反思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与语文课程改革一、以人为本:文学与语文教育的旨归二、全球化语境中的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三、全球话语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四、网络环境与《Q版语文》五、后现代批评话语与对"那一代"的批判六、民族主义话语与新读经运动第八章 话语体系变迁中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沿革二、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解读与教学三、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阅读史四、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当代审视第九章 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的融合--新世纪的文学教育一、目标论:回归本体,重视主体二、内容论:重视经典教育三、方法论:建立新的解读系统四、策略论: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五、评价论: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六、行动论: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融合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晚清教育话语与国文设科  “文”变染乎世情,废兴系乎时序。”无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还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史,都必须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坐标系中,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话语方式的演变,才能看清楚它们的发展轨迹和相互影响。  但凡一个时期的社会实践,总会首先通过话语实践表现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社会大潮的涌动,在其成为冲击、荡涤旧世界的时代洪流之前,总是先通过新的话语透露春江水暖的信息,助长其声势,并最终以话语体系的改变来表明和巩固自己的成功。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惨败以后,天朝帝国的梦想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有识之士提出“中体西用”话语,成为晚清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主流取向,并成为当时洋务派和维新派进行社会改良的学理依据。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有着先天不足的毛病,它缺乏自我造血机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中国摆脱贫穷积弱、落后挨打的状况。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依据西方话语体系提出了“三民主义”的口号,建立了共和政府,但这只是一个空中楼阁,随即出现了袁世凯登基、张勋复辟、二次革命和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城头变幻大王旗”,一直到南京政府成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任人欺凌的地位,中国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民国的共和立宪被陈独秀斥之为“伪共和”“伪立宪”“政治之装饰品”,“以其于多数国民之思想人格无变更,于多数国民之利害休戚无切身之观感也”,因此他期待国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即“伦理的觉悟”。伦理觉悟说触动了体用说的命根,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要出现了。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