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让欧洲微笑的建筑

朱沛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朱沛亭  

页数:

169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几年来,只要稍有空闲,心底就会传来这样的声音:“去欧洲旅行吧!“就像村上春树在《远方的鼓声》这本书里写的:“心里那个声音像是远方传来的大鼓,不时隆隆地响起,驱使着你向欧洲前进。”后来虽然经过多次的欧洲自助旅行,心底的声音仍然没有消失,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如此沉迷于到欧洲旅行?如此无法自拔?我自己也非常纳闷。直到最近才让我归纳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本书的书名——“让欧洲微笑的建筑”。乍看之下,你一定很好奇,急着想知道是什么建筑这么厉害,能让欧洲微笑。很抱歉,它不是哪一间大教堂,也不是哪一栋美术馆,甚至连个标准答案也没有!有没有搞错7那这个书名到底是在讲什么,搞了半天不是在胡闹吗? 且让我从头说起。你一定听人家说过:“学设计的人一定要去欧洲旅行。”一开始,我也对这个讲法深信不疑,可是第一次跟着“走马观花旅行团 ”去欧洲之后,我就有了小小的疑问:在巴黎,跟人家挤破头去埃菲尔铁塔、去香榭丽舍大道:在罗马,也是人挤人去斗兽场、去许愿池:回来之后,心中只充满着兴奋的心情,到处想向朋友炫耀说:“我真的去过那里喔!” 完全看不出这和学不学设计有什么关系。不过喜欢出去玩,毕竟是人的天性。(废话!连我们家的狗都喜欢出去玩。)我又在不明所以的状况下,被某种不明所以的东西所吸引,开始第二次、第三次的多次欧洲自助旅行。随着次数愈来愈多、玩得愈来愈深入,对当初那句话又有了不同的体会。说到这,要先感谢亲爱的老婆大人,当年牺牲自己到人生地不熟的比利时工作一年,让我从“走马观花的观光客”摇身一变成为“住在那里的人”。这种经验和以往“背行李赶火车游欧洲”的自助旅行大大不同,尽管后来辞去工作搬回台湾,当有机会再去欧洲旅行时,虽然同样是背着行李赶火车,但和当初“ 青涩时代”的境界早已大不相同,因为住过那里,才能对欧洲人、欧洲事有更深入的观察。扯这么多,到底和“让欧洲微笑的建筑”有什么关系?回到“学设计的人一定要去欧洲“这句话,这么多年之后,我终于对此有了自己的结论。原来去欧洲,不一定只锁定在卢浮宫或大英博物馆,当然那里有欧洲历史的精华没错,但就算你每间博物馆都进去闭关一个星期,也不见得对设计功力有什么帮助!走出户外,新一代设计者可以看的东西更多!现在欧洲街上就有许多世界最新的设计,不论是服装也好,居家用品也好,乃至商家的店面、招牌,样样充满实验性的美感,而且都不是随便乱做的。这些新玩意儿大多是经过重重竞争,从众多具有深厚美学基础的高手中脱颖而出,才能在寸土寸金的欧洲土地上被实践出来,而且常常一出现就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对象。套句从前念研究所时指导教授的一句名言,那种感觉真的是“俯拾遍地皆黄金!”就建筑物来说,我现在最着迷的是那种在古老唯美的旧建筑中,神来一笔、插入其中的怪异新建筑。这些建筑的造型与背后的设计想法都新潮地不得了,却又能和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亦古亦今、新旧交融的奇妙搭配。同样身为设计者,我深深佩服欧洲人如此的美感和创造力。这些新建筑,我相信能让欧洲人在面对世界各国人士的时候,都露出骄傲的微笑,也让我们面对它们时,露出赞叹和崇拜的微笑:更重要的是,她们是身在严肃端庄的古典建筑群中,自己会发出微笑的可爱新建筑!这些”让欧洲微笑的建筑”,就是让我萦绕心头、念念不忘要去欧洲旅行的动力来源。这本书其实是在几个非常幸运的条之下,才能完成的。别人欧洲拍了一大堆照片回来,多半看过一次就锁在柜子里,好多珍宝可能从此不见天日。我比较幸运,因为在教书,不时要拿出来放给学生看,每多看一次,自己就有些新的体认,还能因此从照片中看到一些当时没注意到的东西,这是幸运之一:后来自己也投入设计工作,不消说,这些东西也变成设计灵感的来源,三不五时就拿出来端详一番,又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幸运之二,之后更阴错阳差,被杂志社相中成为专栏作者,为了写出每一篇文章,还要针对个案去找相关资料,看看原设计者怎么说,国外评论家怎么说,而不能只是我一个人自言自语,因此对他们的了解又更多了,这是幸运之三。以上这些条件凑在一起,才变出这本书,少了任何一项,我就会和其他人一样,变成单纯的背包旅行者。所以所有和上面相关的人士,我都要在此好好感谢大家! 当然,任何事情“有趣”、“好玩”才是最重要的,去欧洲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如果你是那种平常上班、上课老是提不起劲,一讲到旅行,精神就来了的好奇宝宝,相信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一起分享。

内容概要

在欧洲有千百年历史积淀的古典端庄的建筑群中,有着一些宛如天外来客般的新潮设计,这一座座梦幻般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怪诞建筑,会让你忍俊不禁。弗兰克-盖瑞的建筑会让人有吸毒一般的感觉,建筑居然还分“科幻派”和”奇幻派”斗个不停,变成博物馆群的鲁尔区旧工业基地类似于北京的798工厂……而在不计其数的严肃说教的建筑书籍中,建筑旅行家朱沛亭先生以带有台湾气息的幽默文字来调侃建筑,讲解它们的“酷毙”和“闷骚”,这样一本建筑书本身同样会让您微笑甚至捧腹的。

作者简介

朱沛亭,1968年生于台北,成功大学建筑系、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毕业,建筑师高考榜首,现任职南亚技术学院建筑系讲师,城市设计师事务所共同主持人。以上冠冕堂皇的学历和职称完全是无趣的官方说法,认识的人就知道,其实作者是典型的O型双子座个性,表面上是乖乖牌,内心极不想受传统制度束缚;对很多事物都很有兴趣,像是摄影、音乐、阅读、电影、旅行、咖啡、汽车等等,乍看之下多才多艺,骨子里却都只有五分钟热度,最近的兴趣及工作重心放在室内设计。建筑旅行的计划仍在持续进行中,相关文章陆续发表在《家饰杂志》(Interior World)上,著有《建筑,在旅行的路上》。作者个人网站:WWW.archi-traveler.com.tw。

书籍目录

自序扭曲形体之旅——弗兰克·盖瑞在欧洲 建筑的追星族 弗兰克·盖瑞牌安非他明 古城里不甘束缚的风骚女子 到欧洲最长的酒吧买醉 服药控制病情的精神病患者 面对一个努力一辈子也赶不上的偶像是什么心情? 搭浪漫火车到浪漫布拉格错乱线条之旅 看一眼就笃定要去的地方 拿块水晶玻璃乱插在土里 设计怪房子的事务所连名字都取得奇怪 屋顶上的变形甲虫 德累斯顿的解构学校 京特·贝尼施先生已经八十岁了! 隐身东柏林的贝尼施建筑师事务所的“旗舰店”白建筑之旅——理查德·迈耶在欧洲 20世纪变调的白建筑 改良版本的威森霍夫 另一种设计图竞标下的产物 亟欲振衰起敝的一帖猛药 白房子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无所不在的超级大蜘蛛透明之旅——德国的玻璃建筑 盖一栋靠长相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房子 旗舰车除了在旗舰店里卖,还要有旗舰工厂来生产 富贵三代,始知吃穿的环保玻璃屋 两岸人民在遥远的玻璃屋里,也可以政治论战 从车钥匙设计就看出“国民车”的升级企图心钢铁建筑之旅——金属巨兽的百年挣扎 八十岁老爷爷的新生命 做设计的人一来就不想离开的天堂 因为票价便宜,而走进会跪下来哭的超酷空间 轻巧的铁与绣花图案的铁 靠怪怪窗帘就可以举世闻名 坐困愁城的合金犰狳 兼具“超未来”与“超复古”,有如宫崎骏的卡通 鲁尔工业文化深度之旅奇幻建筑之旅 “科幻建筑”VS.“奇幻建筑” 溶化中的银行 奇幻画家来做奇幻建筑师 城市建筑的自然和谐乐章 严肃的脸与微笑的脸 素人风格的亲切美术馆 建筑可以像甜点、水果吃到饱 梦幻小城的浪漫婚礼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让欧洲微笑的建筑 PDF格式下载



本来这本书我是按照建筑类书籍买的,没想到,这倒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轻松阅读的游记类作品。说到欧洲建筑,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堂,每次都是以一颗虔诚和崇敬的心来欣赏欧洲的建筑,在每一块砖石里聆听福音,走进历史,体味主的福祉及建筑师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欧洲老了,但她的古老中充满了故事,那故事有感动,有血腥,有勇敢,也有屈辱。当你的心和这些古老的建筑产生共鸣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份古老正是你内心中极力寻找却遍寻不到的东西。

而从这本书里看到的建筑,完全是以不一样的心情在看待欧洲。写书贵在着眼点的精辟,当众人皆在分析欧洲古典建筑之时,作者以不一样的眼光发现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建筑,与其说那是建筑,不如说是一种艺术,一种理念。建筑师的眼光可谓后现代,各种奇怪造型,奇怪材质的房子,是我们国家的建筑师很难想到,甚至是不敢想象的。当大家还在为美国的文化飞跃和层出不穷的新新理念瞠目结舌的时候,欧洲也在低调地展示着她的微笑。

挺好的书,让人大开眼界,千万别把它当成一本建筑理论读物,只当是游记,只当是带着你走进欧洲的日记本……


尽管有些建筑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大师级的建筑感觉就是不一样,加上作者也是大学的教师,这样同样是教师的我看了还是觉得很亲切的!


即使不是专业学建筑的同聊,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书中有一章节介绍大陆人和台湾人在别的国家旅游出的留言薄上的讨论,很有意思!


如果我们暂时还不能亲眼这些伟大的建筑,就让我们从这本书里提前领略这些充满了艺术凝聚着智慧的结晶吧。


文字清新,配图优美,印刷很好,读者这样的书,让人心情美好。


书的内容不错,看得出来是作者用心的作品。就是书有点薄,不到一个下午就看完了。


顺利收到,还没来得及看 不过各种期待


闲来读读


书名很新颖,还没有细品;就是内容少了些。


会心、会意、会笑


书很好 便宜的正版书 真不错


书很好,就是有点薄,看着不过瘾啊!


提起欧洲,我最先想到的是德拉克罗瓦、维瓦尔第、达芬奇、比萨斜塔、威尼斯、巴黎圣母院、巴萨罗纳的神奇大教堂……总之,那里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博物馆,所有我知道的关于西洋艺术和文化的东西,源头都在欧洲。但是有人告诉我——欧洲老了!陈旧的建筑遍布街巷,人口老龄化严重,壮劳力严重不足,有些国家竟然还在按血统和家谱来区分人的等级……别去欧洲,那是个已经老去的大陆,没有活力,到处充斥着文艺复兴以来的遗迹,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就在迅速老去,两次大战更加速了欧洲美人迟暮的进程……可是,读完台湾人写的这本《让欧洲微笑的建筑》,我却感觉到了一种年轻人才有的冲动和激情——骨子里充满贵族气质的年轻人,祖上一定大富大贵过,见过大阵势,经历过大场面,玩得起大手笔,动得起大干戈,看得懂大文章,跟得上大形势。让欧洲人得意的何止建筑,让欧洲人微笑的何止几幢设计新锐的房子。欧罗巴人的微笑,是自我沉醉,一点也没有向谁炫耀的意思。书中介绍的好多建筑要放在当今的中国大陆,大多数只能引来不解、质疑、指责真是谩骂,再或者就是冷嘲热讽。我们没有那样的文化积淀,显然我们就不具备那样的审美能力。我们没有对大众做过审美普及,所以也就难怪大众会目光有限。能让欧洲微笑的建筑,必定是在欧洲,而绝对不可能在美洲、非洲,甚至亚洲。奇特的玻璃房子,有趣的变形银行,可爱的发电厂,充满乡村意趣的博物馆……欧洲人统统接受,统统给予会意的微笑。感谢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和翔实的相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欧洲。篇幅不大的书里,介绍了众多神奇建筑中一部分,也顺带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最顶级的建筑设计师。欧洲人玩得起哎,建个房子都要请来最知名的设计师,房子上还有设计师的名牌,这样做法,一举多得:监督,评价,审美,宣传。我想设计师也一定很乐意,当然,乐意中间还要担当一份谨慎和认真吧。废弃的工业厂房可以改变成为艺术品博物馆和工业博物馆。传播教化,开启民智。让国民从小孩子开始就知道原始的工业技术是怎样的流程,最早的工业革命史什么样的宏大场面,技术的进步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原始和笨拙。请来著名设计师建造实验性的白色住宅小区,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每幢房子上都有建筑设计师的铭牌,着似乎已经超出了房子本身的价值。房子,已经再是简单的住所,还兼具了艺术品,文化建筑的诸多理念。着一切,也只有在曾经贵族的欧洲才能实现吧。比起我们每天高喊的“和谐社会”的口号,欧洲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这个中国特色的口号做了组号的诠释。在严格的城市规划格局里,请来全世界最优秀的设计师做最优秀的建筑,做最和谐的建筑,做最环保的的建筑。欧洲还有更多的有趣建筑悄然落成,欧洲人也继续自信悠然的微笑着,但愿有生之年,我能亲自去看看这些神奇的建筑,面对青山,笑由心生。


用清新的文字写出看到这些美好建筑最初的感动,虽然内容简单,学术性不强,但是如同书名所说“让欧洲微笑".的确看了书值得微笑的.


不是很复杂的书,顶多算游记. 但是告诉我: 严谨如欧洲的国家,有着一大批天马行空的建筑师和有趣的建筑.


里面的建筑都挺特别的,不过感觉写书的人分析的不是很好。感性也不是以建筑的眼观理性分析也不是···


作者自诩:乍看之下多才多艺,骨子里却都只有五分钟热度。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是喜欢建筑爱好自由文学的人的不错选择。书的内容不错,图片质量欠佳。不过考虑到四色印刷才卖20几块,倒也有情可原。


那么美的建筑


为什么我们太多建筑**,看看别人


印刷:95分价格:60分内容通俗,较浅,但比较易读。由多个短篇合成,哪里都可读。


very nice....


作者的文笔比较差,不过照片拍的不错。作者对各各建筑的评价和建筑思想没什么深入的见解,只有中间的“白建筑之旅”部分内容差强人意。语言的组织性和遣词造句都尚待提高。作者的简历职业是台湾高校讲师和建筑师,但在这本书中恐怕要对这一头衔失望了,并且可以看出作者缺少结构方面的概念,不过这已经是建筑师们的通病了。照片拍得很好。


里面的建筑很奇特,书感觉一般


是现代具有个性的建筑。。。我以为是中世纪建筑来着


多少有些自卑积累成自恋的岛人心态。建筑选得很好,评论虽不够学术还算有趣。但是关于“甲壳虫”和“金龟车”的译名评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狭隘。


去了几个书上说的建筑参观,有些失望。作者只是作为一个学建筑学的游客来写游记而已,对专业的东西讲得不够深入。


这本书应该是作者的游记吧,只是游的不是山川,游的是建筑,闲了看看


对于建筑,我是个外行;这书的图片还是不错的


内容很少,不如多一些图片。


没太大特点,写的一般•••


整个图书的架构有些混乱


还可以,开阔一下视野还行,书的知识容量不是很大,我的看完了,有想要买的朋友联系我,刚买的还很新低价转让。


扩展视野,不错······


之前想了解一下欧洲建筑所以买下这本书,但这如同郭敬明的小说,水之又水。内容浅白、枯燥、理论缺乏,事实不足,甚至编辑逻辑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建议大家不买:不足以在理论上给你冲击,不足以在故事上让你动容,不足以在视觉上给你享受——总而言之,是一本很失败的书。


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对于写作并不是非常严谨,可能本身是台湾人的缘故,所以,敏感问题自然也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就无异让我们觉得略微有那么一点别扭。对于所谓让欧洲微笑的建筑,也不过是作者个人认为吧


看到这个叫朱沛亭的台湾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总是似有似无的流露出对我国大陆的讽刺,很后悔赞助了他这本书。光是对于vw的beetle在中国内地与台湾取名之间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上,他就可以说成台湾的‘金龟车‘名字取得有品位多了这样的话,我就很不想再看下去了。我倒觉得甲壳虫这个名字更加可爱贴切,难道英文中的beetle可以翻译成金龟吗?我奇怪了,这样的书,怎么可以进入我们的市场???


图片太少而且也不清晰,觉得文不对图。


作者文笔很差,评论和认识也很粗浅,没有书的外表那么吸引人,图片为作者本人所拍,不全,也不好看。此书不值一读。


只是图书馆有所以才没有买的 还是本很不错的书来的


以后这样的书和人,都让他们凉快去好了


没有题目吸引人,内容不新颖,没有想象的好。


  以前一直只是喜欢欧洲的古典建筑,对现代建筑不是那么待见。看了这本书,有不少改观。
  那些阳光下的建筑,曲线,光影,看上去也是那么的美。特别是到了这本书后面推荐的那些建筑风格,很是喜欢,带有可爱的童稚味道。
  但是作者的一些做法倒是让人觉得无语。例如在某建筑留言本上海峡两岸游客的“笔战”,以及“甲壳虫”“金龟车”的翻译等等,倒是透出了岛民的狭隘来。缺乏泱泱大国的大气。在中国,很少看到哪本书的作者说出一些BS对岸的话语,但是倒是经常看到对岸的朋友有此语。谁比谁更高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看书的时候,发现那些大气的建筑,更加的能传世。小眉小眼的设计只能让人叹一句“精巧”,却难以被四方传颂。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这么啰嗦的大叔,简直和大妈一样,婆婆妈妈地讲解建筑。这样的建筑学老师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全书基本都是口语,而且还动不动就括号。在欧洲遇到一点事情就和台湾做比较,换算成台币多少,真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甲克虫”翻译那就不说了,什么“金龟车”,台版翻译才是俗气十足呢。
  
  不过建筑是没有错的,旅行经历总还是有意义,可以为未知的旅行做个预热,今后咱们自己去看看。


  这书的封面很漂亮,里面的图片也很漂亮,文字嘛,只得算还行了
  
  特喜欢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蜘蛛那幅,很科幻啊


  冬季书市的半价战利品。
  
  文字实在是一般,有时候甚至觉得是在看日文翻译书。不过他以专业眼光挑出来的建筑,却弥补了一些旅游书力所不能及的空白。虽然对他的审美有不敢苟同之处。
  
  另外,有一些看法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到一种很小家子气的酸味,让人不容易接受。比如对于车名“甲克虫”的翻译,我觉得“金龟车”听上去充满了暴发户的俗气,也没有什么联想,倒是甲克虫让人想到昔日的乐队和小巧的体型。还有关于笔战那里的说法。。。
  
  在网上找了些照片,贴在博里了。
  


  这本书不错,轻松有趣,寓意深远。
  首先是如我这样的建筑门外汉,读这本书是对我欣赏建筑之美的洗礼。见惯了方方正正的普通楼房,能够欣赏到有人指点的奇特建筑是种很惬意的享受。
  另外从欧洲种种另类、优雅的建筑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社会财富与我们的差距。他们那里已经越过了基本的生存阶段,在追求环境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我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问题挣扎的时候,欧洲的居民已经在生活的质量,态度上越走越远了。
  存在的差距如此之大,是为什么要出国的重要因素。
  


  全价,32元。觉得光合作用书店不错,偶尔买本书支持一下她。
  这本书只是觉得很好,很有趣,就买了。


  因为它是三联出版的。
  因为它讲建筑。
  因为这些建筑是欧洲的。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
  
  但是此人的文笔实在不怎么样。像个中学生的记叙文。
  本来也不怎么着的,想那就看看图片呗,大概了解了解呗。
  
  但是我今天在上班的路上翻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一下子好气。这人TMD说话能不能注意点。
  
  他说,“福斯(Bambus注:即大众)早年最为人熟知的国民车就是赫赫有名的‘Beetle’金龟车,(在大陆真的就照英文字面翻译叫‘甲克虫’!相形之下,台湾的‘金龟车’名字取得有品位多了!)”
  
  第一,金龟车明显比甲克虫难听很多。
  第二,“在大陆真的就照英文字面翻译”这句话我看了最不爽,尤其是那两个字——“真的”,就是真的怎么着了?英文不能按字面翻译吗?!
  
  之前的文字里,大概还有些这样的话语,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不愤青,但这话看了实在不舒服。台湾人就很了不起是吧啊?


- -为什么好的评价没人留言,骂的倒是有一堆跟帖。。。
我也喜欢这本书,因为很轻松
有的人说不喜欢这书的文笔,我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文笔是什么,但是作者的“流水账”不繁琐,不枯燥。括号里的心理反映让人觉得特别的真实。
感受过那种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好建筑的惊喜吗?
有过那种“私闯民宅”,而且还成功了的小窃喜吗?
感受过那种在建筑中所有语言的描绘都苍白了的瞬间吗?
这才是我们在探访过程中所追寻的啊。
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去现场看建筑,因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画不出感受啊。
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的,自己的快乐,自己阴谋得逞的时候的小得意,自己被震撼后的感受。
而我们,我们都是偷窥者,因为,这不是一本写给读者的书。
而正因为它不是写给我们的,所以它恣意,它奔放,它想到什么说了什么,你不喜欢?这不是写给你的,你别看。
还有就是,尽管是欧洲建筑,但写的不是欧洲古建筑,我仿佛能听见作者在暗地里笑着“欧洲再不仅仅是哥特 文艺复兴 巴洛克 洛可可 古典主义 啦~什么玫瑰窗 山花 两进三出,我这次课不是来看你们的~”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你们看着这些新建筑,心里没跟着亮了起来吗?(我只是在描述我看了书以后的心情。。。作者因为建筑而雀跃,我因为作者的文字而微笑。)
所以~来看看吧,因为这是一本“好玩”的书


呵呵 建筑让我们回忆 并不让我来笑料


好吧 我在光合看到这本书 没买 作为专业书籍来说 它太浅了
然后 我在图书馆借到一本看完了


我光注意那些漂亮的建筑了,感觉图片比文字精彩多了,毕竟作者也是个搞建筑的吧..
你说的那一段我倒是没太在意..看看网易评论里面地域的歧视不要太多..中国人素来如此吧..台湾人不也是中国人么..忽忽..
光看图片就可以笑笑咯..


哎呀,文化冲突都经常会有拉.
问题是这个书里 建筑讲得怎么样?


一般啦,我比较偏向买三联的书,质量还可以,讲得一般,图片还不错


很想知道的是关于建筑 关于生活 关于旅行 关于观察的这些部分写的如何?
关于文化差异的批判不敢兴趣也不感冒


呵呵!!LZ跟我的想法一样。 刚开始我也是因为这3个原因毫不犹豫的买了。结果发现作者的文笔实在让人很崩溃。。可能是我老是无法接受台湾人说话的语气吧。。 安藤忠雄的书写的好太多了。。。


建筑旅行 轻松翻阅 算是非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吧~


我也觉得这个人文笔真的是烂
和同系列的《嘻游城市光影间》,完全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怎么丢到一个系列的
完全是浪费我的钱。。。


另外一本上了建筑旅行的瘾写的也不行,看看图片就好了


我完全没感觉这么严重啊?
文笔好当然舍得买,但像聊天一样带你去走走看看的风格不也很轻松吗?(不过也许因为你们的书是买的,我看的是图书馆借的,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吧,那就不好意思了……)
金龟车也好,甲壳虫也好,我并没觉得哪个比哪个更好。但是,尽管作为一个大陆人,我也没觉得这句话有多冒犯。“在大陆真的就照英文字面翻译叫‘甲克虫’!相形之下,台湾的‘金龟车’名字取得有品位多了!”如果我们把“大陆”换成内陆的某个小县城,而把“台湾”改为“上海”或“北京”,大家会不会觉得心里会舒服一点?如果你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们觉得大城市的品位应该是会比乡镇要高,那作者的这句话为什么就不可以接受呢?也许站在作者的角度,在外来语翻译的“信、达、雅”这一点上,台湾做得要好于大陆?并且在我看来,……我也是这样看的。
补充:我真的是大陆人~~


回LS,是不是台湾人这点,并不是这本书最不值得买的原因,只能说是看过之后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关键是,他写的根本就不怎么样,文笔实在太差
你说这就是他的风格?那也得他这个可以叫做“风格”才行吧。。。


非常同感!!我觉得他写的真不怎么样~而且说游记非游记说介绍建筑非介绍建筑,所谓幽默风趣的语言我觉得很无脑~~就当消遣吧……


看过别人买的这本……里面某些建筑……也真够崩溃的……


同意楼主的观点。。。。。很不伦不类的作品。。。


同意,没有对建筑的思考和追究,仅是浮于表面的浅薄评论,毫无文化底蕴与内涵可言。作者本人对这些建筑也没有过多的理解与情感,大多被其外貌吸引。插图可能是由于作者所拍,并不全面,有些甚至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有些特写若是自己没能力拍完全可以引用别人的,没有图就欠缺了很多。文字更让人读不下去。很多文字都是废话,感觉很随意,不像该是出书的语言,不值一读。


看多了教科书,我表示很欣赏作者孩子气般的写法。有些很搞笑写的。
至于台湾大陆问题我觉得作者无心歧视谁抬高谁,大家敏感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