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贸易研究
2009-1
中国农业出版社
刘亚钊
198
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如何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去自觉地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己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入世后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会受到进口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将因成本和价格方面的优势而进一步扩大出口。但是,入世以后,在中国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却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2002年初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连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检验检疫壁垒,各地出口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副产品频频告急,许多产品被退货甚至销毁。可见,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和竞争行为,切实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蔬菜是我国农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蔬菜出口增长迅速,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可谓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一枝独秀。但是,近年来我国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的遭遇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中国蔬菜的第一大进口商:日本市场上屡屡受阻。
随着中国蔬菜出口的迅速发展,中日蔬菜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日本取代香港地区成为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另一方面,中国逐渐超过美国成为日本蔬菜的第一大供应商。但近年来,随着中国蔬菜对日出口量急剧增加,日本蔬菜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在日本市场上,蔬菜生产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对日蔬菜出口是否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此问题,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首先系统地回顾了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然后从产品构成、竞争主体及市场集中度等方面描述了日本各类蔬菜进口市场的结构(第三章),在此基础上,运用AIDS模型和Johansen协整方法分别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蔬菜出口商的竞争行为(第四章、第五章),最后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通过建立双寡头竞争模型比较分析了日本政府干预对中国蔬菜出口商的竞争行为的影响(第六章、第七章)。 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各类蔬菜进口市场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各类蔬菜的最大供给者均是中国。在日本生鲜蔬菜及暂时保藏蔬菜进口市场上,中国出口商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通过降价策略争夺了更多的市场;在日本冷冻蔬菜、脱水干菜及菜用脱荚干豆进口市场上,中国出口商在维持原有的价格优势基础上主要采取非价格竞争策略;在日本薯类蔬菜及蔬菜加工品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明显。日本政府干预将改变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结果,对中国蔬菜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严重抑制了日本居民对中国蔬菜的需求,中国出口商利润下降;对中国蔬菜设置最小质量标准,短期内能够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从长期看,该措施,一方面避免了我国出口商盲目竞争越演越烈的趋势,另一方面消除了日本居民对中国蔬菜安全问题的疑虑,为中国蔬菜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出口反而会更顺利。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蔬菜可以单纯地通过价格竞争成功地争夺到较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农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和质量标准的系统规范化,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有可能被质量上的劣势所抵消。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设定的动态,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科学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做好农产品出口,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健康的食品。
刘亚钊,蒙古族,中共党员,1981年生,内蒙古赤峰人。1998年9月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2年7月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9月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直接攻读本院农业经济经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先后在《中国农业经济评论》、《新疆农垦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导刊》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序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现有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 特色与研究局限 1.6 研究中一些问题说明第二章 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贸易的动态分析 2.1 中国蔬菜对日出口阶梯性增加 2.2 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 2.3 中国对日蔬菜出口增长效应分解 2.4 小结第三章 日本蔬菜进口市场结构分析 3.1 产品结构 3.2 市场集中度 3.3 竞争主体 3.4 小结第四章 中国蔬菜在日本蔬菜进口市场上需求弹性分析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 4.2 参数估计与分析 4.3 小结第五章 中国蔬菜对日出口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 估计步骤 5.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第六章 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对中国大葱出口日本的影响 6.1 日本对中国蔬菜采取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 6.2 中日大葱产业的博弈分析 6.3 小结第七章 质量标准提高对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影响 7.1 日本进口蔬菜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标准 7.2 中国对日出口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7.3 “肯定列表”制度的博弈分析 7.4 小结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3.3.3 日本暂时保藏蔬菜进口市场 对日本出口暂时保藏蔬菜的地区其市场份额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1988年为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泰国、俄罗斯、美国;2005年为中国、越南、俄罗斯、印尼、泰国。综合1988年和2005年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到:中国、俄罗斯、泰国一直是暂时保藏蔬菜的主要出口商,越南和印尼是该市场的新进入者,美国和台湾地区(中国)逐渐被淘汰。以下对主要出口商的出口情况作简单描述。 中国对日本市场出口的暂时保藏蔬菜量与日本进口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988年出口量12.39万吨,市场份额为79.04%,1996年达到最高峰,出口量为21.33万吨,市场份额为92.21%,此后逐年下降,2005年出口量下降到14.22万吨,市场份额为94.74%,市场份额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该市场中国出口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中国在该市场一直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所以其变化规律与日本暂时保藏蔬菜进口总量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年初和年末是每年出口的高峰期,8月份是每年出口量最低的时期。中国的年平均出口价格变化呈下降趋势。1988年出口价格为114.73日元/千克,2005年上涨到79.04日元/千克,下降了31%。 俄罗斯在该市场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大。1988年出口量为0.27万吨,市场份额为1.7%,2005年出口量仅0.21万吨,市场份额为1.379/6,市场份额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该市场,俄罗斯出口的变动规律性与中国相似,但其高峰期与低谷期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其季节性非常明显。俄罗斯的年平均出口价格整体呈上升的趋势,1988年出口价格为126.42日元/千克,2005年上升到161.14日元/千克,上涨了27%。
本书首先系统地回顾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然后从产品构成、竞争主体及市场集中度等方面描述了日本各类蔬菜进口市场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AIDS模型和Johansen协整方法分别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蔬菜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和日本蔬菜进口市场的市场绩效。最后以大葱和冷冻菠菜为案例,通过建立双寡头竞争模型比较分析了自由贸易环境下和政府干预下中国蔬菜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及日本大葱进口市场和日本冷冻菠菜进口市场的市场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