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上海

李长莉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长莉  

页数:

411  

Tag标签:

无  

前言

生活,包括吃穿用和休闲在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是在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样吃、怎样穿、怎样用的方方面面各民族表现出种种差别,发展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民族传统。前代哲人对社会生活的论述,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马克思视“生活”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进而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对论述社会生活的历史著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一贯强调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人的解放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史学著作走向深化的表现。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史学界却是姗姗来迟。传统史学以资政为第一要义,史学著作大都着眼于治国理政,与平民无缘。新史学的开山大师梁启超抨击旧史学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一论断虽然失之偏颇,但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要求史学著作面向民众的生活却是至理名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著作,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阶级斗争的绝对化,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又变成人与人的斗争史。

内容概要

  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近代化,是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起始于晚清,上海是晚清第一通商巨埠,伴随着商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生活新风尚:洋货流行、尊卑失序、崇奢享乐、妇女走上社会、男女交往等。由此萌生了发展工商、社会平等、消闲消费合理、男女平等、自主择偶等近代新观念。这些风尚和观念,对此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发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李长莉,1958年生,河北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室主任、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吏研究,主要著作有:《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等。

书籍目录

序:观念源于生活引言:社会生活与近代伦理观念一、近代化与近代伦理二、社会文化史的视角:生活方式与社会伦理三、传统社会伦理观念:教化伦理与民间生活伦理四、社会转型、社会风尚与近代伦理观念五、文人士绅与社会伦理观念第一章 晚清上海:近代社会生活与伦理观念变迁的一个舞台一、近代商业城市的崛起1.商埠与洋场2.移民社会二、社会文化生态1.社会分层2.文化生态:文人学士、民间舆论与文化传播第二章 西器洋货流行与近代工商观念一、西洋奇器与奇技淫巧1.西洋奇器炫耳目2.日用洋货称新奇3.奇技与淫巧鸦片战争前的淫巧观/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淫巧观/开口通商初期:王韬的淫巧观/洋务运动初期:冯桂芬的淫巧观/淫巧观的比较二、奇制日新与对近代科技的认识1.西洋奇制与近代科技煤气灯点亮不夜城/种种奇器接踵来/铁路火车受欢迎/接触西洋器物的心态变化3.消闲观念的变化及时行乐说/适度享乐说/合理休闲观念二、崇奢之风与奢俭观念的变化1.崇奢之风崇奢之风盛行/奢风盛行的原因与炫耀式消费2.奢俭观念的变化,去奢崇俭说/奢俭应分说/奢可济贫说/勤能补俭说及求富才能救贪说/中西勤惰奢俭不同说第五章 妇女走上社会之风与男女平等观念一、娼妓业的兴盛及职业化1.妓业之盛及其原因娼妓业的兴旺/妓业兴盛的原因2.娼妓的职业化3.妓业观念与社会舆论妓欺客之风与娼妓的职业意识/关于禁妓的议论/同情妓女的议论与娶妓现象二、女艺人兴起及其社会角色1.女唱书、女伶的兴起沪上流行女唱书/女伶初扮登舞台2.女艺人的社会角色及舆论评价“名非妓而实即妓”说/宣淫导淫、应予禁止说/以艺娱人无害说三、女佣行业的兴旺与女堂倌的被禁1.仆妇佣女满街走村妇进城当女佣/娘姨、大姐忙妓家/俏娘姨与时髦大姐/雇佣关系与主仆平等观念2.女堂倌的兴旺与被禁女堂倌的兴起/女堂倌有害风俗说/女堂倌为正当职业说/查禁女堂倌的曲折/周小大案及女堂倌的禁而难绝四、争作女工之风及舆论评价1.女工的出现及争作女工之风2.女工有害风俗说3.女工有益民生说五、女子出入茶馆、烟馆之风与社会反响1.女子走上消闲场所女子出入茶馆、戏馆、烟馆之风/妇女出入消闲场所之风兴盛的原因2.围绕妇女游乐消闲之风的社会舆论妇女冶游有害风俗说/妇女游乐有益商务说/女子游乐应与男子平等说六、女子才德之争与兴女学的呼声1.诗词才女与“女子无才便是德”才女诗作入报章/女子无才便是德?2.女教与女学传统女教与西式女学塾/兴女学的呼声/女子学成就业有利家国说/兴女学的观念与现实第六章 台基、姘居之风与自主择偶观念一、台基之风与贞操观念的淡化1.台基成风台基流行成风气/妇女为何上台基?2.台基与贞操观念的变化台基使妇女丧德失节说/台基亦为人欲说二、姘居、弃夫之风与婚姻观念的变化1.姘居、弃夫之风姘居、弃夫现象的流行/姘居、弃夫成风的原因2.婚姻关系与婚姻观念的变化姘居、弃夫之风有害风俗说/顺应人情说、夫妇对等说及婚姻自主说结语:中国近代伦理观念变迁的机制与特性一、近代伦理观念变迁的启动:生活方式的变动二、近代伦理观念的内在源流:民间生活伦理三、近代伦理观念的价值核心:民富国强四、近代伦理观念的参照:西国富强榜样五、近代伦理观念的演生机制与特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虽然有人仍然以传统的“机巧害德”、“机巧无用”观念看待西人的“技巧”,但是,这一时期在上海生活及到过上海的多数人们,由于亲眼看到西人机器制造远胜于人力的巨大威力,亲自购用价廉实用的机制日用品,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西人所擅长的“机巧”,大多并不是无谓浪费的玩好,也不是会引人“骄惰”、导致人贫穷的“末技”,而是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物质生产力量。西国正是靠争趋“机巧”,智巧相尚,而导致其技艺日进,器物日新,机器大兴,财富涌流,这正是致其国家富强的源泉。正是西人的“俗尚技巧”,使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正是西国把机器制造作为“富强之计”,才使其国日富日强。70年代有人就西国以机器而达富强论道:“西国各邦纯用火力,一日之功较人力一年犹捷,由是推而广之,神而明之,国安有不强,民安有不富者哉?”郑观应也说:“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指出了西国竞相发挥“智慧”——亦即发展科学技术,由此而展开富强竞争。西国的机器日进,是其富强的动力,这在70年代以后上海社会舆论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如1877年《申报》的一篇谈论开煤铁之矿的文章中,对于西国靠开矿而促进了机器工业,而机器大兴对其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申论道:“近来二百年内,凡泰西各大国,无不开采煤铁各矿,制造机器以代人力,以作各物。……自煤铁之矿大开,而机器之具益广,以之制造日用之器,则耕织各事日愈新奇;以之制造载运之器,则舟车各事日愈迅速;以之制造战守之器,则枪炮各事日愈精利坚固。故二百年来,非徒其国日富,而且其兵日强,此泰西各大国所以日见兴隆也。”1882年《申报》另一文中也说:“西洋诸国……其俗尚技巧不尚耕作,以工商之利十倍于农,而劳逸殊焉。

后记

习史二十余年来,探究中国近代化变迁的文化源头,一直是我的志趣所在。近几年来,我更着力于从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民众观念的演变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这个问题。前几年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对近代化初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事象进行了一番系统梳理。这本书则以晚清上海作为一个个案,对最先遭遇近代化社会变迁的这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所发生的一些带有时代趋向的变化作了比较细致的分辨解析,希望从中探究中国近代伦理的演生机制和特点所在。中国在近代社会转型中,根植于传统、融汇西方文明而形成的近代伦理,正是决定中国走上独特近代化道路的灵魂,也是至今仍影响我们的生活,并造成种种现实困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惜我们至今还没有得到令人们信服的历史阐释。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作了一点尝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只是我由“个人的视角”所得的一孔之见,是在辽阔的历史海洋中,用我的小勺子所舀出来的一勺水。我希望能由这一勺水,使大家观察到中国近代化历史变迁和民众生活世界近代化变迁的一些奥秘,使有兴趣了解历史和关注今天生活的朋友们,从中得到一些新知,生发一些智慧,能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增加一些洞达。果能如此,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这本书里当然还凝聚着这些年来给予我各种各样帮助和关怀的许多师友们的心血。我首先要感谢前辈刘志琴先生,多年来我们同室共事,在她的倡导下,共同开拓社会文化史学术事业。她对于我的研究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我常感鼓舞;她的才学、睿智、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敏锐使我时获启发;她的正直、宽和,及永远年轻的心灵更时常感染着我。这些都化作了我探索历史智慧的无形动力。我还要特别感谢耿云志、杨天石、丁守和等诸位先生,他们作为史学前辈,给予我这一研究的指教和鞭策,使我深受教益。我还要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对于我的研究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图书馆同事的大力协助,以及诸位师友给予我的各种帮助,在此不及一一列出。


编辑推荐

《晚清上海》:社会史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上海 PDF格式下载



详细些了晚清上海的风尚与观念的变迁,伦理类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