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2012-3-1
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世力,滕海键
335
300000
无
《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集中考察了隐含或显现于近代西欧社会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经济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诸问题,深入分析了指引与规定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轨迹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意识、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等。《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由马世力等编著。
马世力,1949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汉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198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近代史硕士学位,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在东北师大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2年以弗布莱特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修一年。2001年7月转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工作。除世界近代史、欧美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外,还承担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滕海键,1987年自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高校从事历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2001-2002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进行学术访问。2004年到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方向定为环境史,主要研究环境史学理论及美国环境史。2007年毕业后回赤峰学院工作,因地方院校的学术研究定位及要求,开始关注西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史;开设环境史与环境史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和美国环境史等多门课程;围绕西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史,先后主持、完成4项省级、国家课题;200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政府科研奖三等奖。2010年5月调入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仍从事环境史学、美国环境史及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总序
引论
一、关于“经济文化”概念的历史学思考
二、“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及其历史分期
三、研究欧洲近代经济文化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欧洲近代经济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古代希腊的经济文化
二、古代罗马的经济文化
三、欧洲中古时期的经济文化
第二章 “商业资本主义”阶段欧洲的经济文化
一、14至17世纪欧洲社会的历史变迁
二、14至18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
第三章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欧洲的经济文化
一、17至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
二、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近代经济文化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欧洲的经济文化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洲的历史变迁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洲的经济文化
第五章 欧洲近代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世界影响
一、欧洲近代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
二、欧洲近代经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三、欧洲近代经济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对西欧的宗教改革也有很大影响。首先,人文主义者对罗马教皇和教会的腐败、贪婪、虚伪和无知进行的无情揭露和批判,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权威,削弱了其统治基础;同时,人文主义者揭露出来的天主教会阴暗面也为宗教改革家所利用,成为抨击教会统治的强有力武器。其次,人文主义者提出和宣扬许多与中古时期天主教神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才能、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等,都对后来的宗教改革有所启示。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表达了一种自由的渴望,他反对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主张追求现实的美好生活;他谴责教会的专横与腐化,反对教会干涉政治,主张意大利统一。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抨击罗马教廷是“黑暗的地狱”,“充满欺骗的地方”,他主张理性,反对神性。卜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教会僧侣整日满口仁义道德,暗地里荒淫无度。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歌颂人的力量的伟大,相信人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人文主义者的这些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观点,为欧洲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养料。再次,人文主义者通过对《圣经》的研读,发掘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由于印刷术的推广,文化界有更多的人士接触到圣经,发现了天主教会对《福音书》的大量扭曲,这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恢复基督教的本真教义。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也是“异端运动”发展的结果。异端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城市市民、农民和平民反对封建斗争的基本形式。到14世纪,欧洲的异端运动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形成众多派别,包括法国的阿尔比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英国的威克里夫派等,这些派别从自身利益出发,表达了宗教主张。威克里夫认为教会占有财产是违反上帝旨意的,教会占有财产越多就越贪婪腐化,并主张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多行善事。他还提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教徒只要信仰《圣经》,并虔诚地按照《圣经》行事,就可以得救。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直接“佃户”,教徒与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人。研究发现,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许多思想主张都来自于异端运动。这说明,宗教改革并非偶然发生的,它是由于天主教内在的矛盾和弊端遭遇时代否定的结果。当然,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腐化堕落、贪婪地搜刮钱财并引起公愤则是引发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直接起因。宗教改革之所以首先在德国发生,与教皇在德国大肆搜刮钱财是有直接关系的。教皇对德国的剥削不仅激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愤慨,也引起诸侯国的不满,最终引发了欧洲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由德国的马丁·路德掀起,并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这场宗教改革的中心是法国和瑞士,产生三大新教派别,即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有许多共性,即都反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和腐败行为,都主张简化繁琐的宗教礼仪,强调个人信仰在灵魂救赎中的作用,肯定《圣经》的最高权威。但是他们也各有特点、。路德教以提高个人信仰的地位,否定教会在人的救赎中的作用,恢复基督教和《圣经》的本真面目为重心,它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促进了宗教领域里的精神自由。加尔文教以“预定论”为核心,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救赎取决于上帝永恒的判决,个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就是上帝恩典的标志。预定论有助于培育一种积极进取精神,这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英国国教以实现宗教的民族化为目标,试图摆脱罗马教廷对英国的控制,它也推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教会民族化进程;英国的国教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对英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
无
还没看,呵呵,以后好好看看
没啥新意,感觉概念也不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