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

王雅文,汪海燕 编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雅文,汪海燕 编著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中国共产党也历经了88年岁月沧桑。从这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的脉络是如此清晰:从鸦片战争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曾创造人类文明辉煌的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屈辱和困惑,在迷茫中进行着英勇而艰难的求索和抗争,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用忠诚和智慧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竖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爱国学生的振臂呐喊声掀开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篇章,中国的工人阶级以坚决的革命姿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和南湖“红船”出发,之后足迹遍及南昌、武汉、瑞金、延安、西柏坡……共产党引领共和国走过整整一甲子。这是一段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这是一场场风雨砥砺的记忆。  从第一次工运大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两万五千里长征;从井冈山、延安,到星星之火燃遍全国……从西安事变、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历经挫折和磨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把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前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80多年过去,南湖烟雨依旧。在五星红旗的辉映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阔步迈进。  回望追溯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奋斗过程中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影像志,这其中有信仰的坚守,有意志的较量,有生死的考验,有战火的洗礼,有辉煌的成就,有惨痛的挫败。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历史作为过往已成为记忆,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已无法亲历见证。我们希望广大青年品读此书后,能够消弭这种跨越时空的距离感,能够真切感受到疾速跳动的历史脉搏,能够掩卷沉思,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执着地追求真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用有为的青春和智慧,书写和创造中国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内容概要

  《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要想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就必须从红色文化中找寻自己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坐标,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事关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大事,也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编写这套红色文化书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来说,这个书系是提高包括大学生、青年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青年骨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动教材。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五四运动巴黎和会火烧曹宅爱国运动燃遍全国《新青年》“德先生”和“赛先生”高举新旗帜中共一大石库门小屋历久弥新的红船京汉铁路大罢工工运大潮全线罢工先烈精神永存五卅运动顾正红事件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南昌起义毛泽东说“逼上梁山”周恩来“先发制人”贺龙把军队交给党朱德“杯酒释兵权”秋收起义秋收暴动文家转兵三湾改编朱毛会师红军长征红军被迫转移越过雪山草地三大主力会师遵义会议“转折之城”“正报告”、“副报告”、“反报告”“关键的一票”西安事变抗日联盟西安“兵谏”揭开新幕平型关大捷周密部署巧妙设伏激烈鏖战百团大战铁路破袭战东团堡之战粉碎大“扫荡”军民大生产非同寻常的进军开天辟地的壮歌重庆谈判“共商大计”“弥天大勇”“双十协定”千里跃进大别山超乎寻常的决策险象环生的跋涉战略格局的转变辽沈战役战前部署攻取锦州辽西会战解放沈阳淮海战役决战中原强攻碾庄围双堆集饮马长江平津战役分兵突袭血战津门北平和平解放渡江战役“划江而治”“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上海开国大典建国前夜庄严时刻广场阅兵万民欢庆抗美援朝风起三千里打击侵略者战旗美如画高唱凯歌还“一化三改”建立工业体系改造农业、手工业和平赎买工商业“两弹一星”大漠烟云腾空利剑闪电雷霆寰宇红星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个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拨乱反正伟大的转折改革潮起民心思变生死契约“凤阳经验”改革起点特区建立穷则生变特区诞生特区之“特”铁幕拉开港澳回归中国之痛“一国两制”紫荆花开澳门回归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各大学的学生代表1000余人,聚集在北大法科礼堂。一位名叫邵飘萍的记者朗声道:“现在民族命运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救亡,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学生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勇抗争。”众人听到演讲者讲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情形,都捶胸顿足,愤慨万分。有一个北大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破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悬挂在会场的台前。此次学生聚会由此演变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  那么,1919年五四运动缘何而起?5月4日这一天究竟发生过什么?在五四运动走过90周年之际,面向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的今天,还需细细讲来。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这次和会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故为“战胜国”之一。1918年12月1日,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率领的代表团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本质还认识不清,对于帝国主义,尤其是美英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美英帝国主义的胜利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做“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大好人”。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一是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即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关税自主。二是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同袁世凯订立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三是归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益,将胶州湾租界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然而,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以种种荒谬理由拒绝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正义要求,原先被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结果公理没有战胜强权,一度标榜为公理化身的美国和英、法、日、意沆瀣一气。突然觉醒的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们在突遭背弃之后,认清了一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火烧曹宅  五四运动中,走在队伍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在当时是刚刚形成不久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长期为民族的屈辱、社会的黑暗和连年不息的内战而感到痛苦。他们有着较多的近代文化知识,视野比较开阔,容易接受新思想,许多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激情。学校中的集体生活,也使他们更容易采取集体行动。于是,当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情激愤,“中国向何处去”?久积在中国人民胸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人民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这便是文中开头的一幕。  会上,北京的学生代表纷纷提出严惩曹汝霖(经手签订“二十一条”的军阀政府的交通总长)、章宗祥(驻日公使,出卖胶济铁路经管权、济顺和高徐两铁路修筑权给日本的经手人)和陆宗舆(币制局总裁,1915年的驻日公使,向日本进行各种借款的经手人),并举行游行示威等建议。会议一致通过:一、通电全国,联合各界一致行动,誓死力争;二、电致巴黎的中国代表,决不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纪念“二十一条”的国耻日)举行全国游行示威等决议,并决定次日(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在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  5月4日下午一时,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大的前身)、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朝阳大学、汇文大学等14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们手持各色各样的旗子、标语牌,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有的还举着绘制山东的地图和各种讽刺画。


编辑推荐

  《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  从崭新开端的五四运动到党的创建;从八一南昌起义到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遵义会议;从八年抗战到惊心动魄的三大战役;从共和国诞生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阅读《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回望追溯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奋斗过程中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影像志,这其中有信仰的坚守,有意志的较量,有生死的考验,有战火的洗礼,有辉煌的成就,有惨痛的挫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