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史(共3册)
2008-9
孙乃民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09出版)
孙乃民
无
《吉林通史》计三卷、七编、九十四章,约170万字。第一卷四编、三十六章,即第一编石器时代两章;第二编青铜器时代两章;第三编铁器时代(一)十八章,分述夫余、高句丽、渤海诸国;第四编铁器时代(二)十四章,分述辽、金时代的吉林。第二卷一编、二十四章,即第五编铁器时代(三)二十四章,分述元、明、清时代的吉林。第三卷两编、三十四章,即第六编机器工业时代(一)十八章,论述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的吉林;第七编机器工业时代(二)十六章,论述东北沦陷十四年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吉林。
第一编 石器时代第二编 青铜器时代第三编 铁器时代(一)第四编 铁器时代(二)第五编 铁器时代(三)第六编 机器工业时代(一)第七编 机器工业时代(二)
“中国猿人”的分支“金牛山人”与“庙后山人” 早在距今二三十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叶,东北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他们是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原始人群中的一部分,由于追踪猎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陆续来到东北南部下辽河流域的“金牛山人”和“庙后山人”。从此,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成为东北历史上的第一批原始居民。 辽宁营口金牛山和本溪庙后山两个遗址分别发现于1974年和1978年。两个遗址中除了人类化石外,还同时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等文化遗物。据考古学家鉴定,遗址地质年代属于中更新世,“金牛山人”距今约28万年左右,“庙后山人”距今约24万年左右,均属旧石器早期古人类(直立人)。 关于“金牛山人”化石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位置,目前考古学界尚在争论。据有关专家对“金牛山人”头骨化石的研究,认为比周口店“北京猿人”头骨化石有明显进步,脑容量约l300毫升,介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根据这些体质特征认为“金牛山人”当归属“早期智人”。但从地层堆积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分析,“金牛山人”化石年代,应为中更新世晚期,“金牛山人”是属于“晚期直立人”或“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发展的过渡类型。① 经过几次发掘,金牛山下文化层共发现石器200余件。石器原料为脉石英和硅质灰岩。打击石片使用砸击法和锤击法,有砸击石核和石片,全部石器都很小。器形以刮削器为主。这些特征又都与北京人文化很相似,反映了两者在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庙后山下洞出土石器67件,多为石片石器。石器的器型较大,加工技术粗糙。石片的打击主要采用锤击法和碰砧法,偶尔使用砸击法。石器种类较单调,具有代表性的石器是多边砍砸器、多面体石核和圆刃刮削器。其中一件脉石英砸击石核,与“中国猿人”石器中的枣核形砸击石核型制很相似;盘状刮削器、直刃刮削器,与周口店出土的同类石片基本一致;多边砍砸器也颇相类似。这些也都反映了二者之间的文化关系。
《吉林通史(共3册)》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