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书评(第5辑)

邓正来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邓正来  

页数:

232  

字数:

24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要发展,就必须以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为前提。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大力发展的当下,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而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下述两个角度予以认识和理解:一是学术规范的角度;二是知识生产活动与知识生产机器之关系的角度。  一、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学术自主性  首先,我们必须把学术研究的场域与经济活动的场域、政治活动的场域和日常生活的场域严格区别开来。我们现在的学术场域所遵循的是什么原则或何种逻辑呢?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将当下的学术场域与经济活动场域做一番比较,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学术场域的自主性已然所剩无几了。(1)我们评价学术水平的标准主要是字数多少的标准,其结果就是数量上去了,质量下降了,而且抄袭剽窃、搞关系出版低质作品、用学术研究项目经费出版低质书籍等现象也比比皆是;更为重要的是,出版作品赖以为基的知识生产机制也被扭曲了;这种做法与经济场域中一些人以假冒伪劣产品追求效益最大化又有多少区别呢?(2)现在经济活动场域中盛行会展经济,而我们的学术场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术界的会议可以说一个接一个,有的学者甚至一天要参加几个会议;结果,出场率取代了会议的质量以及与会者发言的质量而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形中,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呢?(3)现在的经济活动场域中流行品牌代言人,我们的学术界也把哈贝马斯、德沃金这类大师级的人物请来做代言人。作为学术交流,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的大学居然请德沃金先生去作“认真看待权利”的演讲,而这使得德沃金本人都感到非常不解,因为这本著作已经出版三十多年了。

内容概要

《中国书评》是侧重学术的综合学术书评出版物,为海内外知识分子评价、探讨和批判学术论著及学术思潮的自由平台。其秉承的宗旨为,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确立学术批评体系、严格学术规范要求,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据此,《中国书评》具体呈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术专著、研究论文、思潮、论题以及知识生产活动为对象,进行分析批判;二是对社会科学的前沿性成果以及重要但为学界所忽略的论著,给出严肃、全面的批评或介绍。《中国书评》采用季刊的形式,计划每年出版4辑。 本辑由“主题书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学术书评”、“学术批判”、“特别专栏”、“中文简评”、“西文简评”、“序跋随笔”和“学者荐书”九个部分组成,汇集了国内学人20余篇质量上乘的文章。

作者简介

邓正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西方法哲学研究所所长。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西方自由主义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

书籍目录

从“知识规划时代”中解放出来——《中国书评》(第五辑)代序主题书评: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 《天下体系》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天下理论和世界制度——就《天下体系》问学于赵汀阳先生 天下,全球化时代的托古改制 天下观的冒险:徘徊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五) 在反思学术制度时注重对关键词的设定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质量评判问题 知识生产与学术自由 从学术打假到学术打靶学术书评 “我们”反对“我们”?——评说亨廷顿的“新国族主义” 庄子的“梦”——评爱莲心的《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 全球化和帝国的幻想——《帝国》:享誉过高的“当代《共产党宣言》” 文学研究:另一种可能风景 以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为中心 感受教育学学术那酣畅的魅力——《什么是教育》读后 两部《近代汉语词典》的比较——兼论近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学术批评 性的欲望与宪法权利:对消极自由的一种自由主义检视——评甘阳“与友人论美国宪政书”特别专栏 乌托邦工程何以崩溃——评詹姆斯·C.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 极权已逝,乌托邦犹在——斯科特《国家的视角》评介中文简评 主权·分权·法治——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谣言是一种意识形态——读诺伊鲍尔《谣言女神》 伊格尔斯与20世纪的西方历史学——读伊格尔斯著《欧洲史学新方向》与《二十世界的历史学》 承认分歧是解决分歧的第一步吗? 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历史理解:从自然法思想切入——读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政治学的尊严西文简评 圣人、武士和预言家——韦斯特及其《读本》 改造教育:改造我们的社会——读杜威《民主和教育》 《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的论述》序跋随笔 走出“明希豪森困境”——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述评 有关“宪法是什么”的迷思学者荐书《中国书评》稿约

章节摘录

  《天下》的问题在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往往把逻辑和历史、理论和实践、中国的思想文化与西方的思想文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用前者否定后者,或者用后者否定前者,或者只强调一个方面的正确而批判另一个方面的错误。为了把“天下一国一家”与“个人一共同体一国家”对立起来,作者认为,“政治制度的治理次序是自下而上的”(第136页),“只能优先创造一个好的世界制度,然后才是国家制度,等等。只有自上而下的政治治理传递性才是创造有效世界制度的根本条件” (第143-144页)。然而,世界的现实是先有国家制度,尚无世界制度,我们只能在现有国家制度的基础上来创造世界制度。在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结构以及“分”与“合”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作者认为,天下/帝国理论是个由大到小的结构,而帝国主义理论是个由小到大的结构,“联合国是通过‘合’而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中心机构,而天下模式却是由世界政治中心通过‘分’而创造的政治网络”(第151页)。不过,既然现实世界是划分为各个国家的,那么,在分的基础上不是通过合而如何通过分来实现天下模式呢?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人权思想的批判和否定,认为人权原则与天下观念是对立的。《天下》否定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对人权的解释,认为“人权概念并没有获得一个世界性的解释,而是由各个国家各自解释的”,因而“人权是个非常空洞的概念,它的具体内容的解释权就成了问题”(第94页)。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人权概念至少比天下概念要充实得多。《天下》说,“民族/国家体系在基本价值观上与西方思想中‘个体’或‘主体’这样的基本概念或者基本思考单位是一致的,并且存在着映射关系,只不过民族/国家单位最大。我们可以看到从个人主义到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从个人权利到民族或国家主权之间的一致逻辑”(第90页)。既然世界是世界所有人的世界,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那么,世界制度或者天下制度的主体不是个人及其权利,而是什么?难道是《天下》所说的家庭及其亲情吗?为什么实现了所有人的人权就不能建立世界制度呢?至于西方关于共同体自主治理的思想对于世界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也是有意义的,难道世界制度的治理只能自上而下,而不需要自主自治吗?笔者以为,天下思想有其长处,人权思想也有其优点,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建立世界制度与其把东西方的思想对立起来,还不如把东西方的思想结合和融合起来,如果说中国的天下思想指明了世界制度的目标,那么,西方的人权思想则揭示了建立世界制度的途径。  ……


编辑推荐

  《中国书评》:张曙光:天下理论和世界制度,干春松:天下,全球化时代的托古改制,张法:在反思学术制度时注重对关键词的设定,翟振明:从学术打假到学术打靶,徐新建:“我们”反对“我们”?,沈阳:性的欲望与宪法权利:对消极自由的一种自由主义检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书评(第5辑) PDF格式下载



本辑书评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待续了四辑的最后一个栏目“书店荐书”改为“学者荐书”。以前,一般看到这个栏目就直接略过。“书店荐书”总给人以做广告和推销的感觉,所荐之书的学术性值得怀疑。尽管我相信邓正来教授不会任凭书店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推荐一些没有价值的烂书。“学者荐书”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得到邓正来教授的认可而在书评上推荐自己曾经读过的好书,想必不是一般的学者,至少是学有所成之人。


很学术,好像我现在的水平还看不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