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两新组织党建概论

许德明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作者:

许德明  

页数:

314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也随之得到拓展和深化,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001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新社团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城市社区中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又对中组部开展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在继续抓好组建党组织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总结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上海党的建设提出了总的要求,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机关、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努力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各个领域。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探索和完善社区党组织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也随之得到拓展和深化,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001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新社团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城市社区中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又对中组部开展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在继续抓好组建党组织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总结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上海党的建设提出了总的要求,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机关、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努力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各个领域。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探索和完善社区党组织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第一节 “两新”组织的概念和特点一、“两新”组织的概念二、“两新”组织的特点三、“两新”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第二节 “两新”组织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及其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一、“两新”组织的历史沿革二、“两新”组织的发展趋势三、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两新”组织党建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一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第三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第一章 “两新”组织党建的指导思想、重要地位和基本依据第一节 “两新”组织党建的指导思想一、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建设的理论为基本指导二、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为着力点三、以服务发展大局为主题四、以党组织发挥作用为目的五、以与时俱进地探索创新为动力第二节 “两新”组织党建的重要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制度安排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四、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五、党的先进性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保证第三节 “两新”组织党建的基本依据一、法律依据二、政策依据三、理论依据四、实践依据第二章 “两新”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职能第一节 “两新”党组织的目标和定位一、目标设置和定位的基本原则二、目标设置的具体内容三、科学定位四、从思想认识入手,防止陷入定位上的误区第二节 “两新”党组织与传统领域党组织定位比较一、新经济组织党组织与国有企业党组织定位的比较分析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与传统社会组织党组织定位的比较分析三、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定位的比较分析四、“两新”党组织定位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第三节 “两新”党组织的职能一、基础职能分析二、个性职能分析第三章 “两新”组织的党组织设置第一节 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传统与发展一、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证二、“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内涵与重要意义三、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情况第二节 “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与基本要求一、“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二、“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创新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设置一、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管理体系与隶属关系第四节 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设置一、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管理体制与隶属关系第四章 “两新”组织党的活动方式第一节 “两新”组织党的活动方式现状分析一、“两新”组织党的活动存在的薄弱环节二、“两新”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三、“两新”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二节 “两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一、在活动的规模上体现小型化二、在组织生活的安排上体现业余性三、在把握原则的前提下体现灵活性四、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中体现多样化五、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体现有效性第三节 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两新”组织党的活动方式一、创新“两新”组织党的活动方式需要依靠新的技术手段二、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初步探索及存在的问题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两新”党组织活力第五章 “两新”组织党员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第一节 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一、党员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二、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三、着力构建保持“两新”组织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第二节 “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和对策一、“两新”组织党员队伍的基本状况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两新”组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加强“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的方法、途径第三节 加强“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一、“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队伍基本情况二、“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难点三、“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和培养四、加强“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途径、方法五、重视和加强“两新”组织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第四节 做好“两新”组织发展党员的工作一、在“两新”组织发展党员是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二、在“两新”组织发展党员的方针三、在“两新”组织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第六章 “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第一节 ,“两新”组织群众的基本状况一、“两新”组织群众的来源结构二、“两新”组织群众的基本特点三、“两新”组织群众的思想特征第二节 “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的初步实践和存在的问题一、“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探索二、“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三节 “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二、“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三、“两新”组织群众工作必须把握的工作理念第四节 做好“两新”组织党的群众工作的途径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格局二、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探索党群联动工作新机制三、提高党组织在非公企业决策层中维护群众利益的影响力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五节 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一、我国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情况二、新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三、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征四、新社会阶层党的群众工作的原则方法第七章 在“两新”领域构建党的社会工作体系第一节 对在“两新”领域构建党的社会工作体系的认识一、在“两新”领域构建党的社会工作体系的背景……第八章 “两新”领域党的人才工作第九章 “两新”组织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附录一 相关文件附录二 相关概念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两新”组织的历史沿革  1.新经济组织的历史沿革  我国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恢复发展、发育成长、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恢复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讲话)。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的个体经济问题。1987年,中央针对一些个体经济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发展成私营企业的实际,强调要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方针,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在中央政策的允许下,新经济组织在中华大地开始发展起来。以浙江为例,到1992年底,该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26万户,私营企业也从无到有发展到1万多户。  第二阶段是发育成长阶段(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讲话至党的十五大召开)。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当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要以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形式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此后,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把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作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加以系统的阐述。思想上的解放推动了新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加快,新经济组织领域扩展,各种新经济组织日益增多。例如,浙江省从1993年到1997年5年期间,以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为主的其他类型工业企业户数,从占企业总数的3.9%上升到11.6%。  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十五大召开后至今)。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在《宪法》有关条文中明确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等内容。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高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高度,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这表明,我国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已经有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认识和定位。这大大促进了新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2004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户数已经达到2 350.50万户,从业人员为4 587.11万人,注册资金为5 057.8亿元;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65.07万户,从业人数5 017.25万人,注册资金47 936亿元;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 941家,合同外资金额10 9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 621亿美元。在1992—2003年期间,私营企业数年均增长32.8%,注册资金年均增长58.6%;个体工商户数年均增长4%,注册资金年均增长19.3%。  2.新社会组织的历史沿革  新社会组织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从政策管理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恢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全国社团管理工作会议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被打破,市场的竞争强烈要求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加强交流、协作,行业协会等各种社团应运而生。由于社团的大量涌现,1951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87年民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并于1989年10月经国务院公布施行。1988年8月和1989年6月,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个法规对基金会和外国商会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并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一起,初步形成了我国社团管理的法规构架。这一时期的新社会组织,行政性、指令性色彩比较浓厚,无论其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数量,都还很小、很少,社会影响力也不大。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全国社团管理工作会议至199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之前)。1992年8月,民政部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社团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我国社团的基本情况,总结交流社团管理工作的经验,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社团积极作用的有关政策,确立了社团管理工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为我国的社团建设和社团管理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实践中,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进行,“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新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各类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并出现了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等多元并存的格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两新组织党建概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