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家论庄
2008-8
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道静 主编
521
无
把根留住,让脉搏动,践迹力行。博大精深、理蕴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东濒太平洋的远东大陆,越来越显现出其“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其命维新”的鲜活生命力。尤其是其中带有浓烈原初气息与创世意味的原典著述,经时代的沿革、社会的进步,它们已成为生长在这块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心中的民族历史之根、传统文化之脉、行为方式之迹。据眼下已知的人文科学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00年间,正是人类社会各文化圈的原典创制期。其时,与中华原典同时涌现的,还有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原典,联结欧、亚、非大陆的地中海区域的希腊原典和希伯来原典。它们分别展现着各自对地球上其他区域民族及后世人们的影响,成为了各具神态的“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文化传统或文化遗产。隋唐之后,度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族为本位而相对封闭的农业文明时代,经济文化上出现过繁荣景象,处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被世界看作是富庶之地的人间天堂,是一个管理得十分有序的国家,世界各地都有人前往观光,真心渴望从中华原典中寻找治国处世的良策。此时的中华原典在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千禧年前后,正处于“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赵宋王朝(960-1279),人们对诞生于文化轴心时代的中华原典推崇达顶峰,尤其是将儒家的经典尊为“十三经”,并依据“心”、“性”之学将儒释道合为一体,创立了由南宋大学者朱熹集大成的“理学”,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发展到明清之际,已越演越烈。然而,这同一时期,正是欧洲大陆的平民从久处的中世纪黑暗中挣脱着冲出来,经由复兴两希原典精神和高举“天赋人权”的启蒙反叛旗帜,跨进了掌握机械电能,以社会为本位而相对开放的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现代化的社会。于是欧洲大陆的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便出现了专门向外掠夺资源、扩展势力的资本主义列强,并大肆散布人类社会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论调。
本书由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主编,选取20世纪中国庄子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家——胡适、冯友兰、吕振羽、郭沫若、侯外庐(及中国思想通史学派)、任继愈、李泰棻、关锋、陈鼓应、张恒寿,并精心选择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庄子研究论著编成此书。可以说,该书是20世纪中国庄子研究的精萃,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庄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对中外庄子及道家思想研究者和爱好者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胡道静先生,安徽泾县人,1913年2月出生于上海一个中层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怀琛先生和伯父朴安先生都是辛亥革命时期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进步文学团体一一南社的成员,并且都参加了同盟会革命报纸的编辑工作。怀琛先生与柳亚子先生交谊甚笃,辛亥以后,世事沧桑,然亚子先生终不能忘情于这位“非常忠实的(南社)社员,”怀琛先生谢世以后,亚子先生在一篇怀旧文章中还深沉地回忆道:“我和他订交将近三十年,来往间不为翕翕然”,“交情始终是一致的”。怀琛先生精国学,工诗文,代表作有《胡怀琛诗歌丛稿》、《秋山文存》、《中国文学史概要)、《诸子集解补正》等。怀琛先生的旧诗为亚子先生所深赏,评之为“味在酸咸外,功能新旧中”。朴安先生精于文字、训诂及校勘之学,著述甚富,更是学界盛名的国家大师。道静先生有这样的家学渊源,更加上自幼好学,勤奋自砺,故成功绝非偶然。道静先生父亲的治学方法有一特点,就是凡读书必作抄录,早年手抄许多书册,虽于1913年癸丑之役遭袁系军阀郑汝的强盗部队焚掠时尽丧,但以后又抄积了不少。所以道静先生自幼秉承“手抄一遍,胜读十遍”的庭训,在广泛学习先秦两汉典籍的同时,也养成了手抄群书的学习方法。其时,怀琛先生正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道静先生不仅从父亲于馆中所借的涵芬楼藏书中抄录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书,而且还常常从师长处借得未见之书,不舍昼夜。写副存储。道静先生在回忆这段求学经历时说:“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若借阅不能久,乃手写一本自备的乐趣,我在二十岁前就亲自体会到了。”
序《十家论庄》编纂说明胡适论庄子冯友兰论庄子吕振羽论庄子郭沫若论庄子侯外庐及中国思想通史学派论庄子任继愈论庄子李泰棻论庄子关锋论庄子陈鼓庄论庄子张恒寿论庄子附录 [一]章太炎论庄子 [二]庄子时代大事年表 [三]庄子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
胡适论庄子(一)庄子的进化论近世的生物进化论(Biological Evolution)根据甚多,“不同形”(Variation)现象也是一咱重要根据。天下万物没有两个完全同样的,树上没有完全同形的叶子,一个胎内生不出两个完全相似的兄弟,这个现象名为“不同形”。但是不同形里面却不是“乱七八糟”的不同形,不同之中,却有一种等级,一种次序,一毫不乱。这个有等级次序的不同形,乃是生物进化论的起点。
《十家论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
十家论庄,自说自话。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庄子。
子鱼,非鱼。
不同的人眼中的庄子是什么样子的。
白色封面,运来时已经成黄色了···但是内容很详实。
序:望着中华文化的成绩,感叹之:我仍然只适合装B,不适合学术呀。。。
从小至大所观之《南华真经》者,或断章取义,或移花接木,所见非全牛也,更无庖丁诸《养生主》之化境。今若无中华文化选修课期末考试之佳遇,通览全经,小可安得以恨矣!良机如此,小可遂应谨慎持之。然医学孤舟之经营惨淡、褴褛筚路,而吾负重压如“解剖”,壁垒如“神经”,诌文若斯,不免心分,枣吞囫囵。由是,偏颇之处,鄙陋之言,粗妄之辞,还望老师谅解海涵!学生不胜感激!
《秋水》出自《庄子》外篇,相传是庄周的弟子所记述。细数下来,《秋水》全篇一共3359个字,145句话。一共有7个类似寓言的小故事。分别是:河伯与海若的“大道之理”、圣人才获大胜利、孔子被误解困于宋、公孙龙问道魏牟、庄子向往“曳尾于涂中”、庄子讽刺相梁惠子、子非鱼的辩论。而这七个故事归纳起来,则分别体现了庄子的“大道”人生理念,庄子的品格,以及庄子的颇富争议的辩才。
一、 庄子的“大道”人生理念(包括河伯与海若的“大道之理”、 圣人才获大胜利、公孙龙问道魏牟这三个故事)
主要借海若和河伯的对话阐明庄子的绝对世界观“大道之理”后者的圣人获大胜利和公孙龙的“攀比”也分别从正面反面论证了大道之理的意义。
其中,“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世俗以人在政治上、社会上之阶级,分别贵贱,是“贵贱不在己”。但就物之本身而言,则皆“自贵而相贱”,如《逍遥游》所说小鸟笑大鹏是也。然而这些都是用有限之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如果能超越有限,用无限之点以观物,也就是所谓的“以道观之”也。
以上这是总述,也是主要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后文中还分别从时间、空间等角度进一步阐释这一观点。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这是说,各时代的统治者取得政权的方法各有不同,合乎一时代的习惯的就叫做正义;不合乎一时代的习惯的,就叫做篡夺反逆;制度的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这是时间上的比较。
“欣然自喜”于百川灌河而不辨牛马的河伯望洋兴叹,以大海为大,以自己为小。是空间上的比较。
大道之理告诉我们,很多事物虽然看似是对立的,但就其本质大小其实是一致的。如是,这也就是《齐物论》中观点的精髓所在了。
当然,这也是一种隐藏回避阶级矛盾、阶级问题的理念。
二、 庄子的品格(孔子被误解困于宋、庄子向往“曳尾于涂中”、庄子讽刺相梁惠子这三个故事)
由这三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戏谑但厌恶官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人。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孔子被困于宋,起因却是因为他长得像一个叫阳虎的坏人,因此可以看出庄子在戏谑揶揄孔子的相貌时,也反衬出他对孔子之流的“绝对真理观”的反对。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当惠子惶惶不可终日却只是因为担心庄子的取他代之时,庄子以高洁的鹓鶵自况,在他看来,梁国的相位就像一只发臭的死老鼠,而死抱住梁相不放的的惠子就是一支可厌的鸷鸟。用一句前一阵子较流行的说法是“你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是隐者,但他与后世的把隐居当做抬高自己身价,作为当官捷径的隐者不同。他终身贫穷,隐而不仕。是因为反对当时封建等级宗法的社会,讨厌虚伪的仁义理智的说教。当楚王的两位使者邀请庄子出山辅佐楚王时,庄子也予以明确的拒绝。一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好不干脆利落的打发走了两位功名利禄的拥护者。独自守望自己的高洁宇宙,逍遥游荡在伟岸的精神世界中。
三、 庄子的颇富争议的辩才(子非鱼的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话的主流释义通常是说庄子在理屈词穷时采取了诡辩术。但通览全书后,发现为什么这么一个拥有超凡思想和雄厚辩才的思想大家,却会在这个时候用这么个明显的诡辩技巧来掩饰呢?这样是不是并不符合这么一位大家的身份呢?以这点出发,我发现其实如果按《齐物论》中空间与时间其实是一致永恒的思想来看,不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是站在一个“物无贵贱”“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大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在这样绝对的意义上,任何事物是没有绝对的认识的,即所谓不变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庄子来到濠上,便似乎和鱼融为一体的,所以才知道鱼的快乐,但惠子没有(也是因为不理解庄子的“大道之理”),因此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姑且也可称为“神秘主义”)。同样,在庄子后续的文章中“鼓盆而歌”“庄周梦蝶”等事例也均能反映这“物无贵贱”“万物与我为一”的特点。
小可为本文取名“探骊”,援同是《庄子》外篇中《列御寇》篇中“探骊得珠”的故事:一个泅水的汉子,潜入深渊,取得骊龙颌下的宝珠。因为骊龙很是凶猛,得其颌下宝珠十分不易。小可取其,意在得宝珠之困难,喻于千辛万苦落笔此文。
呜呼!忽念医学之路漫漫,必定令小可与老庄孔孟类国学之菁华、悠游洞明思想之通达渐行渐远,遂尤感神伤……
参考书目:《中华文华》 曹顺庆 2007 复旦出版社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2007 商务印书馆
《庄子新义》 曹慕樊 2005 重庆出版社
《十家论庄》 胡道静 2004 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子探骊》 胡乾荣 2004 天津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