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恶童日记

[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页数:

204  

译者:

简伊玲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恶童日记》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作者简介

  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1935年生于匈牙利的科泽格市(Koszeg),1956年匈牙利发生暴动,于是随夫婿避难至瑞士的纳沙泰尔市(Neuchatel)定居至今。  饱受烽火洗劫,尝尽思乡之苦的流亡生涯,孕育出雅歌塔作品中冷酷逼真、发人深省的特质。  1986年其处女作《恶童日记》甫在法国出版即震惊文坛,获得欧洲图书奖。续集《二人证据》与《第三谎言》于1988年、1991年相继出版,成为著名的“恶童三部曲”。1992年《第三谎言》获得法国图书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昨日》,中篇小说《文盲》、《噩梦》,舞台剧本《怪物》、《传染病》等。“恶童三部曲”至今已被翻译成了35种语言出版。  雅歌塔的作品充满了独创性、讽刺性与人性,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当代作家。

书籍目录

到外婆家外婆的家外婆差事森林和小河污垢练习忍受皮肉之痛传令兵练习心灵之痛上学方格纸、记事本和铅笔上课邻居和她的女儿练习行乞小兔予瞎子与聋子的练习进兵练习禁食外公的坟墓练习残酷镇上的孩子冬天邮差鞋匠偷窃勒素谴责堂区的女仆洗澡神父女仆和传令兵外国军官外国话军官的朋友第一次表演表演的进展舞台剧空袭警报像畜生一样的人群外婆的苹果警察先生审问坐牢老先生我们的表姐珠宝表姐和她的男朋友降福逃命尸堆母亲表姐的离去新来的外国士兵火灾战争结束学校又开学了外婆卖了她的葡萄园外婆的病外婆的宝藏父亲爸爸又回来了别离

章节摘录

  外婆平时叫我们:“狗养的!” 而大伙儿都叫我们:“老巫婆的孙子!婊子养的!” 还有些人喊我们:“智障儿!小流氓!浑小子!笨蛋!脏孩子!脏鬼!下流!卑鄙!小无赖!该死的家伙!杀人坯子!”  听到这些字眼,我们满脸涨红,耳朵一阵一阵嗡嗡响,双眼直盯着地上,膝盖不停地颤抖着。  我们真的不愿再因此而脸红、颤抖,只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  于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餐桌前直视对方,然后互相辱骂,我们用的字眼一句比一句更残忍。我们其中一个先说:“你是混蛋!你是傻瓜!”  另一个就说:“你是笨蛋!你是坏蛋。”  我们就这么不断练习,直到自己对这些辱骂不再在乎,不再感到刺耳为止。  每天大约半小时的练习之后,我们就到外头转一圈。我们故意让别人羞辱我们,直到我们注意到我们已到达不再在乎别人辱骂的地步为止。  然而,在我们心里仍旧有一些令人难忘的话语,母亲以前常唤我们:  “亲爱的!我的爱!我的宝贝!亲爱的小宝宝!”  每次我们想起这些字眼时,不免热泪盈眶。  这些温柔的话语是该忘记的,因为现在不再有人这么唤我们了,而且回忆是这般沉重的负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于是我们用另一种练习让自己忘却。我们说:  “亲爱的!我的爱!我爱你们……我绝不离开你们身边……我只喜欢你们……永远……你们是我的所有……”  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这同时也减轻了我们的痛苦。 这是三年前的事了。 那个晚上,爸爸妈妈以为我们已睡着了。他们在另一个房间里谈论我们。  妈妈说:“他们绝对无法忍受被分开的事实。”  爸爸说:“只是在上课的这段时间不在一起,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被分开啊!”  妈妈又说:“他们一定无法忍受。”  “非得如此,对他们也比较好。学校的老师、心理学专家都这么认为。也许刚开始他们难以适应,久了自然就习惯了。”  “不行,绝对不可以。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透过儿童无垢之言,描述病态的世界,但是却也能在残酷刻薄的情节中读到赎罪的契机。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故事中的主角却视而不见,反而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  ——纽约时报。  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人类在抵抗恐怖与压抑时所产生的精神火花  ——法国世界报  以简单、浅显的文体,淬炼出一把寒光利剑,直指人类最原始的面貌。  ——法国传真报


编辑推荐

  《恶童日记》是恶童三部曲第一部,比黑暗更暗,比天真更真,异色世界中的恶童日记。他们的残酷以天真作底,他们的恶行与世界为敌,是无可比拟的想像与震撼,值得反复阅读的绝版经典《恶童日记》冲击全球千万读者黑色杰作,中文简体版首次独家完整推出获986年欧洲图书奖获奖作品,已翻译成35种语言,并入选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长踞畅销书排行榜十余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恶童日记 PDF格式下载



早有耳闻的一套书


在豆瓣上看到的


非常喜欢这本书。哈哈哈。。。


  作者名字叫agota kristof
  奥佝塔 克里斯多夫
  不是雅歌塔
  
  出生于克赛格市 kőszeg
  不是克泽格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恶童日记》三部曲中,让我一口气看完的是第一部。
  恶童形象让我产生执念,年龄的划分标准从来都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我一直羡慕有天分并能发挥出来的孩子,大多数孩童的天性因毫无用武之地而被掩盖。与其说是恶,书中所表现的本性更多是残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这种残酷是战争年代的必备生存技能。他们像武侠小说里训练杀手一样训练自己,对其他所有人都要隔着一层玻璃去打量,甚至会踏着父母的尸骨前行。这种极致的冷酷,不禁让人想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仅仅是为了生存?
  或许等我将第三部看完,会有个答案。
  


   这本书字数少,语言简练,有重口味,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还很变态,简直太完美了!!!
   冷漠面对妈妈死亡
   人的内心真的就是野兽,他们两个一开始只是会想妈妈的普通小孩,但一旦决定了不再怀念妈妈的拥抱之后就视他们的妈妈有如无物。当一个人五脏六腑都崩裂而出,观者怎么能没有半点反应,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令人动容,更何况是自己的妈妈,本以为他们会又哭又喊的找妈妈,可我忘了,他们早就不再是当年被送来时的小男孩了,他们那么冷静,那么坚定,那么冷酷。于是他们只是像对待一个物品一样对待他们的妈妈的尸体,甚至没有多看一眼。
   计划缜密杀死爸爸
   他们这一系列动作太漂亮了,没有一点瑕疵,每一处的安排都合情合理却令人意想不到,这应该就是小说应该有的境界吧。利用爸爸,帮助自己逃到别国,连之前的准备都滴水不漏,检查爸爸口袋里的东西,重新确定路线。
   兄弟分离
   你们已经强大到可以分开了,当初上学的时候,竟然因为彼此分别而晕倒,现在却强大到可以分开了。无视妈妈,杀死爸爸,最后你们也应该分开了,这是强大的代价。
   不敢说什么这是战争的残酷,因为我甚至完全不了解匈牙利的那段历史,战争每个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儿童却不是战争背景下儿童的缩影,因为在死亡面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冷静与自强,我看到的更多是懦弱与臣服,所以这样的恶童是多么应该令人尊敬。世上的欢乐有很多种,没有哪种更好更欢乐之类的说法,没有这种就去追求另一种才是真正豁达的人生。
  


  【只有逝者才能见证战争的终结。——柏拉图】
  女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夫1956年因匈牙利反俄暴动随前夫避难至瑞士,后在瑞士纳沙泰尔市定居。
  恶童系列的第一部以第一人称写成,一直是复数形式的“我们”,事实上这也是作者预见性的巧妙而诡秘的技法,与其贯穿全文的孩童语调一同完成这个骗局,让读者读完整个系列三个颠覆感十足的故事之后从混乱和欺骗的谲秘玩味中意识到即使是以游戏态度度过的人生也常存纯真炽热的人性与防御式的悲悯。
  在从没有出现分离的迹象的双胞胎的生存日记中,他们被母亲为躲避中欧战乱无奈地送到了乡下的外号为“老巫婆”的外婆家,在母亲与这个据传亲手毒死丈夫的女人的充斥了嘲讽侮辱唾骂的短暂对话后,双胞胎开始了寄人篱下未来不明的乡村生活。在系列的第一部中,作者避免了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战争,而是将战争之痛对每一个脆弱个体的影射反映出来。
  
  双胞胎是如此抽离和冷静——如同每一个有新式教育和思想认同感支撑的现代人——异常从容地完成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而雅歌塔对恶童之恶的极致演绎似乎脱离了批判领域,而更像是对人类的忠实描述和深沉反思与关怀:他们练习行乞(拒绝了一位后来被惹怒的女士以工作来交换食物的好心提议,因为他们“只是想要知道这么做的后果,观察一些人的反应”,后来他们把讨得的食物全部丢到草丛里,而“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练习禁食,练习忍受皮肉之痛(以使自己更坚强),练习残酷(解剖青蛙、钉住蝴蝶、把老鼠扔到沸水中淹死),练习心灵之痛——辱骂是比较容易习惯的,而他们旧时记忆中母亲对自己的爱称则是沉重的负荷,“亲爱的!我的爱!我的宝贝!亲爱的小宝宝!”,每次他们想起这些字眼都不免热泪盈眶,于是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这同时也减轻了我们的痛苦”。
  
  书中也大量描述了他们遇到的其他人的故事。邻居家的女儿小兔子,从她衍生出欲望这一更加悲伤的主题——她被双胞胎撞见与一只小狗兽交,后文中她让神父抚摸下体以换取粮食和衣物。作者的描述手法仍然是镜头式的直白且隐晦的陈述。德国军队走了之后,她自愿(甚至是满足地)让苏联军队的士兵将她轮奸至死。相似的还有女仆和士兵等,把人们最真实直接的欲望和弱点表现出来,似乎在战争的前提下一切都有被预先原谅的益处。
  
  双胞胎是没有也不需要希望的人,但心中却也藏掩了微妙的道德准绳——这种不需宣告只需实行的冷僻准则失去了一个道德标准的普遍意义,却是末世模式下人性情怀的隐忍表达。而“隐忍”似乎是作者一直突出的主题。
  一位犹太店主把自己的保暖货物全部送给了他们,他知道自己即将被送去什么地方。
  后来,双胞胎看到被运送的犹太人队伍中伸出一只乞求食物的小手,却被一个女人毫不留情地玩弄,而这个女人正是对他们非常好的一个女佣(她给他们洗澡、换干净衣服,还时常带来食物)。之后,女佣被炸伤致失明,故事也再没有提到双胞胎私藏的手榴弹的去向。一天外婆吃晚饭的时候对他们说:“我一直在想,你们为什么想杀那个女人,我想了又想,你们这么做,一定有你们的理由。”
  
  
  多丽丝莱辛在《喷泉池中的宝物》中提到 ,也许战争有一个邪恶而悲伤的成因——“有人认为,正是有人想让正常社会秩序受到破坏才发动战争,这是爆发战争的内在原因,是战争的目的和规律,是隐伏在我们看得到的社会形式之后的另一种社会形式。”崩坏带来的欢感难以抗拒,秩序社会状态又如此复杂,于抉择面前踅步的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战乱将我们假装生活安定未来美好的那部分掩护体也撕裂抛去,让我们看看自己挣扎的姿态,欲望、恐惧的奔涌。
  我想,作者利用双胞胎孩童暗喻在战争的混乱和荒谬情势下,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应对伤害和苦痛的方式,似乎都幼龄化——我们都成为因经验和年龄限制导致无知的孩子,对暴虐和伤害只做出简单应答。
  双胞胎的预设更是自我封闭的隐喻,喊叫是无用的,逃避也是,即使内心受折磨。他们很显然有自己的目标,但绝不是存活下去创造美好未来。他们那么努力地活着,似乎是为了验证人类对悲伤的承受程度。“人生根本就一无是处,毫无意义,它是一个谬误,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苦痛,是造物者的恶意超越了才智的一种发明。” 比如他们在空袭时从避难所跑出来在大街上游荡的自虐行径,他们可以蜷在一隅调愈内心也可以暴露在危险中蔑视伤害,上空投射的可以是炸弹也可以是阿尔及尔的阳光,一切都不过是应激反应。逃避退缩成长满尖刺的人形莫比乌斯带或非牛顿性的毒浆,于是他们与那些躲在避难所瑟瑟发抖的人类也没有什么不同。
  
  孩童的稚嫩冷淡的语气和写作手法并不会引人不适——认为这两个孩子邪恶无情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他们身上的抽离和冷静也会成为我们自我保护最直接的方式。
  
  作者想陈述的大概是暴虐行径和阴凄凄犬儒姿态环境下人类的诡谲反抗方式纪实。
  两兄弟每一次恐怖冷酷的行为又都是一种极具膨胀力的隐喻,让我们审视这些自护姿势的来源。
  
  文末两兄弟终于明显拆分成两个独立的人,这是人格分裂的开端。后两部中,作者略微脱离了战争的主题,引申到整个人生层面,蒙克的尖叫,焦虑不安。
  
  
  电影《低俗小说》的台词有一段《圣经》的引文:“正义之路上的人被自私和暴虐的恶人包围,以慈善与善意祝福他们,带领弱者们穿过黑暗的山谷,因为他照应同伴,寻回迷途羔羊。那些胆敢残害荼毒我同伴之人,我要怀着巨大的仇恨和无比的怒气杀死他们,当我复仇的时候,你们将会知道我是上帝。”拿着枪的主角解释道:“也许这段话意味着你是邪恶的一方,我是正义的一方,这把九毫米手枪是黑暗山谷中我的守护神;或者它意味着,你是正义的那方,我是守护神,这个世界是自私和暴虐的。我比较喜欢后一种,但那不是事实,事实是,你是弱者,我是邪恶的一方,但是我在努力,在非常努力地去做那个慈悲的守护神。”
  
  
  
  第二部《二人证据》和第三部《第三谎言》将整个系列引向了卡夫卡寓言式的荒诞谜题,雅歌塔弃去幼童化的文风(仍旧是毫无心理描写)暗示主角的成长的同时,把关注点转向了人性。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如何演好一次人生】
  两部的叙述者分别是路卡斯和克劳斯 这种字母变位的文字游戏如同作者自己点出的那样浅显而残忍。
  克劳斯对女房东描述他文风的必要性:我告诉她,我试着去写些真实的故事,但是在某些时候,当这些故事因为本身的真实性而令人无法忍受时,我就必须去改变它。我又告诉她,我试着去叙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做不到,我没这个勇气,因为这些故事会深深地伤害我。于是我就美化一切事实,描述出来的事物往往与它本身所发生的事实并不相同,而是与我原先对它的期望比较接近。这个解释依然空洞 读者难以分辨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真实。
  
  文中总是出现“你老是在开玩笑”(有时出自某些不重要的角色)这样戏谑又真诚充斥暗喻的句子,框架庞大的故事全景里个体的理解是相互包含的——先拆散成三部曲中一个个细小无道德束缚的情绪碎片 再将这些有共济会般的默契和缜密的意志凝结一个骗局 人物介入到互相的故事中去也不寻归途 而这种模糊的状态 拾了他人的梦再失物招领 又像是一个人演的一台大剧 精密台控 辛苦地窜上蹿下比对待自己的人生还认真 (《致命魔术》中的类似情节也是借用双胞胎来完成 同时具有迷惑郁结读者的功能以及北欧神话中衔尾蛇Ouroboros食用自己的膨胀野心 取用方便的良好隐喻)快速换了服装乘着时间机器跳回去对舞台上的另一个自己斥责、杀戮、恳求、亲吻,呓语着我懂你。
  
  疯狂啊。
  
  全然是酩酊梦境,所倾泻的呼斥的无一正常,第一部中轻松掌控一切的双胞胎兄弟被逐渐毁坏成孤独无力的个体——无法保护所爱之人的男子 无法拯救受伤心灵的男子 无法改变在乎之国政治局势的男子 无法证明自己重要性摆脱孪生兄弟阴影的男子 无法掌控人生的普遍现存物种。最后能被掌控的 也只有故事而已 串连繁覆错综复杂层层推翻的故事 直击饱受创伤的阅读者
  
  接着出场的是前文中善意助人的房东维多。他一直梦想着完成一部小说,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经历各种折磨人的搬家和姐姐善意的催逼后,再难以融入生活的他把姐姐活活掐死,然后在姐姐的尸体旁用打字机把这绝望不堪甚至掺有乱伦色彩的杀戮经过详细地记录下来,了结了自己一生的愿望——终于有一个值得他写的故事。
  
  因为是回交的产物导致畸形的孩子玛迪阿斯拥有过人的头脑和丑陋的形体,可是不论路卡斯如何保护他,这孩子还是在嫉妒和痛苦中自杀了。(如同《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的鳏夫因为心灵脆弱无法拒绝一笔巨款而不得不卖掉亡妻的物品最后痛苦而死)他似乎一直把这些事物的发展当成宿命去完成,而后又独咽痛楚。路卡斯从未为自己的脆弱感到如此自怜。
  
  《二人证据》的结尾 在主角被遣送的文书中写明:k镇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个人 一切都是他编造的谎言
  
  【真实预览——格式错误】
  《人都哪里去了?》结尾极致悲伤失望:“我躺在那儿盯着电视。屏幕上有穿军装的人,有低沉的声音,然后有坦克和一个人扔燃烧瓶。我听不到声音,可是不想起身。我一直盯着,直到感觉自己闭上了眼睛。可是我一乍又醒了,睡衣上汗出得潮乎乎的。雪白的光亮照彻了整个房间,有种呼啸声向我袭来,房间里一片喧嚣。我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与其不同的是 雅歌塔轻盈地把世界的残忍阴鸷剖解着放置于这三间小室(里面的角色都那么努力 那么的用尽希望地活着啊) 贸然闯入的我们来不及预览遮住双眼捂住双耳 看着这些黑色暴力默剧演化 自己瞬间也回到孩童时期。精妙取巧的文字游戏促使惊诧的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与其他反战题材作品不同的根源 作者的道德优势在哪里?这些鞭笞我们为什么无力还击?我们善于忽视所有值得受触动的微小细节,那些太过直白简洁而不得不被求新求上的人类摒弃的直接情感隐隐塑造的宏大人性网络完成的推动。没有人会去探讨太复杂或者没必要的共同目标,但我们又被各自预设的不同答案所困扰,秩序在这些固化的过程中生长发展。一遍遍问自己想要什么,同时努力完成大家都想要的,如果我们是被自己创造的文字或者政治文明的大型游戏所蛊惑呢?从意志到形式从不缺乏娱乐精神。即使地球上只剩下几个内容激进的破损标语牌,那或许不一定是遗憾而是我们文明的最终表达。
  这个世界的人性对她来说是有所创伤的,文字她也许再无力拓延,但渴望掌控恶童的力量,通过读者的想象和反思完成她期望达到的关怀。


  名噪一时的《恶童日记三部曲》是雅歌塔五十一岁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并且是由她学来不久的、磕磕绊绊的法语写成,这被文学界称作一个奇迹。
  
  也是因为这个噱头,在前几天听人讲述后,我便找来这本书,想见识一下这份传说中的“写作天赋”。但三本小说读下来,我已经不相信这和天赋有多大关系了。
  
  一方面,从写作的手法看,模仿儿童的口吻描述世界绝对不会比普通的记叙更好驾驭。三部曲中作者成长的脉络清晰可见,《恶童日记》的手法类似并已超越《偷书贼》一类的小说,而之后的《二人证据》和《第三谎言》种,多角度叙事和对复杂精神状态下的记忆与想象的描写,加上不时穿插的魔幻或荒诞的语言掌控,都显露了一个作家大量长期的实验性的创作经验。如雅歌塔自己所说,她从十四岁就开始写作,四十三岁就已经开始用法语发表作品。她的“天才”之名之所以盛传,不过是因为大众往往不愿接受努力与积累的价值,而情愿相信自己也会一朝走运遇到高人,被传进体内几十年功力,就变成武林盟主的神话罢了。
  
  另一方面,书里所讲述的,那种非常时期下寻常人难以想像的人性选择,也绝对和作者的经历分不开。读这本时,我每每停顿,被一个短章节内所涵盖的内容之奇特惊讶到。所以当我看到雅歌塔的采访记录,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不是想象。基于现实之上的故事,当然容易触动人。
  
  我不相信所谓的“性善说”或“性恶说”,但坚信环境对于道德感的影响。童年是性格最初的定型期,用真诚细腻的爱可以浇灌出一个小天使,而处于无爱的环境下,一个孩子,也会为了自我保护长成一颗坚硬而有毒性的恶魔种子。
  
  战争只是导火索,而由战争引起的贫苦、饥饿、对于爱与付出的吝啬、人与人之间的防备、排挤、压榨、乃至对失去的人或事的偏执怀念,这些都是足以扭曲人性的引线。至于所谓变态的乱伦、同性恋、性虐待,反而只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邪恶小事产生的结果,而并非恶的表现或根源。
  
  这也许是这本小说复杂情感下掩埋的价值观,也许只是将我自己的理解带入了情节。但这样看待世界,也许我们就会对那些流亡在道德边缘的人性多一分理解。


   熬夜看完了《恶童日记》,本来事打算看书到睡着的,结果却一直舍不得放下,毕竟文字也不是很多,直到看完,竟没有了一丝的倦意。
   我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朋友,却始终想不去有哪个人会和我一样对这种阴暗面的东西都这同样的热情和喜好,或者同样会喜欢的人有哪个会和我一样这么迟的来接触这部中国人等待了多年的系列。要说看完这第一部的心情,用一句读后感观后感里最俗的话讲:久久不能平静。
   书封底的评论里有写,这部书以简单、浅显的文体,淬炼出一把寒光利剑,直指人类最原始的面貌。我是读完《恶童日记》之后才看到这句话的,仿佛是个意外的惊喜,在此之前,我也许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是对两个如此冷血的十岁少年,我更多的是不解和无奈,也许还会有厌恶。我会如神父所祈祷时说的那样,把一切归咎为战争,他们只是在战争中颠覆了自己的人性。这只是他们在那个复杂特殊的大环境下保护自我的方式,这或许是人类或者任何动物的生存准则。但是,在和平的阳光沐浴之下的我,从未经历但愿永远不会经历过战争、灾难,没有设身处地,也就无法理解那种转变,在我看来是人性的湮灭的事实。
   避难之前生活在大城市的两个少年,同样是养尊处优的,没有人打骂他们侮辱他们,有的是母亲无尽的爱和呵护,一遍一遍的告诉他们“我爱你们,亲爱的孩子,我的宝贝儿……”当他们被寄养到外婆家时,这一切都随之消失了,在他们的练习中,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是罪需要适应的,可是爱也成为他们不断免疫的练习品。在他们不断地对彼此说爱的时刻,他们对母亲的思念和爱都已渐渐麻木,所剩的仅仅是在生存竞争中的不断历练不断强壮的魄力,而后不断生存下来。我痛恨他们对母亲的死的麻木,更痛恨他们利用自己的父亲,甚至是设计他,而成就自己的逃亡。也许他们不是不念情不记恩,他们必定需要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懦弱的母亲要带他们走,他们不走,他们喜欢留在外婆这,因为外婆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懂得如何生存。他们不感谢别人的施舍和馈赠,却对鞋贩和没有物质的施与却给他们抚摸的路人说谢谢,鞋贩和他们一样,是在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真正用心。女仆所受的惩罚也恰恰是犯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自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她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不曾有一丝的忏悔。
   忍耐、勒索、利用、报复、等等,孩子们在战争中饱受的苦难使他们不得不学会这些生存本领,有些看似龌龊,可是别无选择,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适者生存,勇者无畏。可这些或许人们在读书时候会感到愤懑感到叹息的性格,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欲在现代社会的世态炎凉里苟且偷生所必不可少的呢?写到这我想起一个人,汶川地震时候的范跑跑范老师,虽然骂声一片,可他的撒腿就跑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质吧,为了生存。
   战争所带来的并不是仅仅废墟,也不能在几年几十年就能重建,就能修复,就能弥补。阿富汗战场,伊拉克战场,各处的政变、骚动、袭击爆炸,还有从未平静的索马里,如同两个孩童般在战争中甚至在社会中存活着的人们,或许被还原的就是他们人性中最原始的本质。乌鸦尚能反哺,虎毒且不食子,而人类为了苟活于世,则可不计亲情、不计血脉,不计任何代价。由此看来,这偌大的星球任由人类主宰,也自有一定道理。
   我只是在昨晚看完这《恶童三部曲》的第一部,我不知道双胞胎在结局中是否一如既往的无情与残酷,我更不会像书评里写的一样某些人甚至没有勇气看第二部第三部,我有着马上就去把全套买回来仔细重读的冲动,估计也将很快付诸实施。至于再看《二人证据》、《第三谎言》之后又能作何感慨,再续。
   实在不可接受这部小说的作者竟然是个女人,也实在不可接受小说中的故事也竟真的是她9岁时候的亲历。因为战争、因为种族、也因为不为所趋的信仰,作者和夫婿几近一生的流亡。虽颇受敬仰、却也始终背井离乡。我不敢肯定这部书所阐述的一些生存法则对我今后是否会有影响或者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仅仅是期待,我永远都不要面临如此残酷的灾难,仅仅是期待,我生活的永远是和平年代。
  


  很高兴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口气读完三部曲。简单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构思都不同于我以前看过的很多书,算是一种新的进步与学习。
  
  第一部恶童日记算是语言最出彩的一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华丽而震慑人心的辞藻,却淡忘了平淡是真的箴言。我以前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最难的题目,往往语言少却精炼,看起来题设很简单。作者给出的印证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最简单的语言折射出真实复杂的世界。而这恰恰又贴合了“恶童”的身份:一个儿童最简单最原始的世界里,语言苍白却不无力。而这种简化的过程,往往也简化了真相,给我留下了疑问与无法寻找到真相的谜团:恶童有没有杀女仆?恶童为什么一直以双胞胎的形势生活?神父究竟和小兔子有没有发生什么?神父的女仆究竟为什么而死?小兔子究竟是被迫还是自愿让众人来强奸她? 正因为这样,这些谜团的真相我都不得已而知。
  第二部可以算是看得最累的一部。从雅思蜜雅到玛迪阿斯到克罗尔到维多到失眠者,一切与路卡斯有关的人物都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尤其作者后来大篇幅地描写维多如何杀死自己的姐姐。所以说,第二部从某种意义上看上去像大杂烩,让人觉得混乱。最有价值的是克劳斯的返乡,让谎言初露端倪。而从第三部可以得知,第一部第二部其实都是路卡斯,也就是自称克劳斯的人的杜撰,这是他穿越国界后臆想出的在外婆家继续生活的故事。
  第三部则实现了从语言到情节的巨大跳跃。作者摒弃了简洁的文字,直接从情节上力求突破。这一对兄弟都遭受了巨大的心理磨难。路卡斯为了寻找亲人,忍受了多年的痛苦,不得不臆想出双胞胎兄弟来减轻心理折磨,最终找到科劳斯时,却因兄弟的冷酷而痛心自杀,直到死时也不知道自己残疾和父亲死去的真相。科劳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父亲的婚外恋,母亲在疯狂中打中路卡斯后,自己却被父亲的情妇收养并爱上自己的异母妹妹。虽然生活上比路卡斯好得多,但在回到母亲身边后,却因母亲极度思念路卡斯,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母亲眼里,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却不得不因为血缘而继续照顾疯癫的母亲。所以在结尾,他不希望路卡斯回到母亲身边,剥夺他少得可怜的爱,也没有认下兄弟。同时,他也饱受双重折磨:肺部堆积的铅让他异常痛苦,因为爱着妹妹终生未娶孤独终老,母亲还时不时谴责他。这一对兄弟,无人真正地得到过幸福。
  从恶童变为垂死的老人,这三部曲里时时有真相和谎言。路卡斯臆想出来的,其实很多他都经历过。而他对医院的孩子们撒谎,恶语相向,正是他的一种考验。而这一切,未必科劳斯就没有经历过。
  作者一开始可能并未打算写续集,但第三谎言的确做到了真正的突破,将现实的残忍发挥到极致,让人动容。所有的日记与证据,恰恰是最大的谎言,而第三谎言里,我们却看到了真相。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相。路卡斯编出的东西,不仅是想让别人相信,更是给自己编织一种信仰。当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虚拟世界,用克劳斯的身份去接受真实世界里的真相时,他必须要自己面对真相带来的结果。而科劳斯也在编织同样的谎言远离真实的一切,否认路卡斯的存在,并骗他说自己和莎拉结婚。这何尝不是自己写下的另一本“日记”呢?
  有时候谎言比真相更温柔,甚至真实。兄弟俩各自拥有一半的真相,用谎言将真相补全。在他们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谎言和真相的边界已然模糊。清醒的人永得痛苦,疯癫的人却可以解脱。无疑,两个人的结局都是无可避免的死亡。只有那一刻,他们才是路卡斯与科劳斯。


  近乎绝对客观的文字,不加任何感情地在还原彼时彼景。冷静的文字下面,渐渐地给了我们两个饱满的形象,虽然我们无法区分他们彼此。
  
  他们冷漠,恰如他们的外婆,不是因为他们寄宿在几乎是他人的外婆的屋檐下,更像是骨子里生来的冷漠与坚强。他们几乎不明目张胆的反抗,他们几乎都是用倔强和嬉笑来回应生命中发生的好与坏的可能。
  
  他们不是坏孩子。他们会替外婆干活,因为不想看着老人做那些吃力的活。不是因为这老人是与他们有着血缘关系的外婆,是他们母亲的妈妈。仅仅因为她是一位老人。因此他们会去照顾和保护老人。
  
  他们不是坏孩子。他们会给邻居的小兔子和她的妈妈送去吃的和用的。
  
  ……


  最近看了很多作品都是在反映儿童受伤后内心的畸变和罪恶,总以为这是日本作家的专利,岂料这个匈牙利作家大力突破。虚构谎言幻想和真实生存中都展现了战争对无论怎么样的生活都带来不幸。以儿童语言,毁灭型方式对故事的摧毁和重造以及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游离使作品强力的冲击人心。


   恶童三部曲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三本独立的书,很多人把最好的评价给第一部,没有第二第三本,第一本书仍然可以单独存在,但如果没有第一本,第二第三本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像一个人一生中的童年,中年和晚年。中年和晚年必不可少的有童年的影子,而童年确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最吸引我的,就是日记里的第一人称——我们。
    很难用一种题材去界定这本书,在读到第二本中部的时候,开始像一本悬疑小说,我隐约觉得或许双胞胎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我像去破解一个谜题一样去看下去。到底什么是真相,我已分不清现实和虚构。
    我用时间顺序来理清我所看到的,双胞胎兄弟路卡斯和克劳斯是真实的存在,他们或许曾经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战争爆发前,他们的父亲爱上另外一个女人,在和妻子摊牌时,妻子情绪失控开枪打死了丈夫同时也打伤了路卡斯。疯了的母亲被送到精神病院,路卡斯进了福利院,父亲爱上的另一个女人领养了克劳斯。克劳斯却在与她的共同生活中爱上她所生的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注定无果的恋情使得克劳斯离开,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接回了精神病院的母亲,想要寻找自己的兄弟。但兄弟路卡斯却因为战争的爆发被送到了偏远的乡下交给一个老妇抚养。路卡斯被母亲打伤后落下了残疾,从来没有人探望和看过他,在福利院他妒忌,报复,养成了恶童性格。恶童日记第一部就是以路卡斯乡下的生活为蓝本所写,但是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个人。路卡斯跟随一个陌生的被他想象成父亲的男人穿过了边境,而他虚构的一直陪伴他的兄弟留在了小镇。
     穿越边境后的路卡斯在申报名字时为纪念自己的兄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克劳斯。同时他以路卡斯为第一人称写下了虚构的兄弟留下之后的生活,这些生活日记充满了他自己的经历以及所见的人所遇的事。当他终于决定寻找自己的兄弟的时候虚构的路卡斯只有失踪而告终。
    真正的克劳斯却一直和母亲在曾经的家里过着并不算幸福的生活,反复受到并不存在的兄弟路卡斯的折磨。路卡斯失踪了,但母亲因为打伤路卡斯心怀歉疚,在家中构想了完美的路卡斯的形象,她对克劳斯说路卡斯就不会这样或者路卡斯会怎么样。路卡斯永远是对的,克劳斯则一无是处。在化名为克劳斯的路卡斯找到自己的兄弟真正的克劳斯时,克劳斯却因无法也无力面对揭开家庭的历史去接纳他,他拒绝了,他说,自己的兄弟路卡斯很早以前,已经死了。得不到承认的路卡斯在被遣返的路上自杀身亡。遗愿是埋葬在父亲的身边。克劳斯满足了自己的兄弟,也许在地下,他们一家才能真正团聚在一起。   
   如果这是一个故事,故事以兄弟之一的死而告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终的真相。我在谎言与真相之间徘徊彷徨。每个人都和别人活在一起,自己想象中的儿子,想象中的兄弟。用清晰的记忆记下童年,之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去摸索去寻找。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悲伤到无力去面对真相,只能在谎言与真相之间徘徊。但无论如果,我记住了我们,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眼前的景象如地狱般凄惨,但只要我们在一起,便可以视而不见,以无畏的勇气面对荒凉。


   读完第二本,才了解,当母亲把他们交给外婆的时候,他们才9岁。9岁的我在干什么,我还傻呵呵的呢。可是他们那么小就超乎常人的成熟,练习皮肉之苦、心灵之苦,进行聋子与瞎子的练习,还有行乞,禁食。练习残酷,是对外婆的残酷,其实也是暗示着外婆才是他们关心的人。
   说到外婆,看简介时,以为是外婆造成他们扭曲的成长,其实不然,外婆很善良,真正的罪恶之源是战争。反而是外婆,即使嘴上骂着“狗养的”,但却教会他们如何生存,无论战争还是和平。书中可以看到,他们缺的从不是物质上的东西,相反他们还很富足。
   “我不要你们的水果,也不要你们的鱼和羊奶。这些东西我都可以偷得到。我想要的,是要你们喜欢我。”这是小兔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话。他们帮过小兔子,不是英雄救美般,而是冷眼旁观小兔子如何保护自己之后,才出手相救。
   他们说到做到,答应老先生保护表姐。他们满足他人的需要,即使是死亡,只要这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的成熟从写日记就可以看出一二,只忠实的描述事实。
   看了他人的书评,纠正我一个观点。起初我认为,父亲是他们越界的踏板,其实或者他们也希望父亲顺利越界,幸运的逃过七分之一的概率。从睡个好觉,吃顿好饭可以证实。他们想的真的非常周到。我不解为什么两人要分开,现在我明白了。进一步学会残酷之余也是planb。
   看完后,我期待下一部看到两人之一遇到危险时,会发生什么?以及宝藏的用处到底是什么?


  原来不只是日本人会反思儿童心灵中的“恶”,但是相对于日本作家和导演把儿童的恶归结于体制,归结于法律的不完善,归结于大人的纵容,匈牙利作家克里斯多夫则把儿童的恶归结于儿童的自我保护的天性。
  
  在我们眼中,儿童是弱者,是需要保护的,然而一旦没了大人的保护,儿童自己则会采取极端方式不会顾及任何道德法律来保护自己。由此可以引申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使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所谓自然人就可以理解为人类遵守的是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社会人则是人类为自我设定道德、秩序和规则。全部人类的历史可以归结为作为自然人的“恶”和作为社会人所要求的“善” 的斗争。
  
  但人类的复杂性正在于善恶一体,恶是出于自我保护,而善则是同情弱者的天性,比如双胞胎兄弟的许多善举。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克里斯多夫也可以将书命名为《善童日记》


   完整地给这三部小说写一个评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评论者似乎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便是如何论证这三部小说的自洽。既然每一部小说都在推翻前面一部所造成的故事印象,那么我们似乎也没理由给第三部以最后的信任,即便它是系列的第三部。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是作者写第一部第一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大致想好了第三本的收场,还是写完一本之后若干年,又暗自决定,以续集的方式重写这个故事——重新震慑一下我们这些无辜的读者。而从原作发表的年份间隔上来说,似乎后者几率更大一点。
   能这样去琢磨,事实上已经说明了作家的一部分成功——在故事结构的营造和所引起的惊异效果上。有些重口味的读者可能都不会满意第二部、第三部所给的解释——他们满足于人性中某种隐秘、黑暗、残暴部分的展示,任何环境的、政治的乃至某种人性缺点的莎士比亚式解释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多余——只需要展示就够了,因为它们就像宇宙的黑洞,是一种无从解释也无需解释的存在。
   重口味写作一方面源自人性黑暗核心所具有的致命引力,另一方面却也是作家对于形式的一种极限挑战。而重口味读者似乎都不在意作家的第二种理由。可以理解重口味读者的不满或不屑,但是不可否认,第二第三部作品仍然具备令人惊奇的效应,而且作家她恪守了一个20世纪艺术家的职责,在作品中没有露出政治异议者或者道德批判家的声势。在国家层面的人类总体生存困境,和个人层面的道德困境上面,她所尽力去做的也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展示。重口味读者所忽略的,可能正是作家成为伟大的地方。
  


   早上看了这本,即恶童三部曲之一,作者雅歌塔以两个双生胎孩童的口吻来叙述,语言简洁叙述直接,很容易读。两兄弟因战乱被母亲从大城市寄送到未曾谋面的外婆所住的小镇上。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他们自我训练,通篇的各种自主“练习”---培养自给自足的生存基础技能,适应脏乱与污浊,练习忍受皮肉之苦、心灵之痛至所谓的身心麻痹,学习知识、新的语言,体验行乞、扮瞎扮聋、练习禁食、适应残酷等等。
   兄弟两偷过窃、杀过人,锻炼出的理性至近乎冷峻、漠然,有时甚至貌似根本无情无血性。但恶童不恶,小说处处还是体现着他们的善良、有爱、与心存的公义感。而后来面对周遭的死亡与大规模屠杀,他们的叙述口吻,仍平淡,不带些许感情色彩,显得冷漠令人听得看得,无不骇然。这也正应和着起初他们学习写作中的评判标准:”一切须属真实。我们所描述的是我们所看见的人、事,所听到、所做过的事。””表达情绪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这样的字,而尽量去作事物、人物、自我的描写,也就是忠实地描绘事实。“(P34、35)
   看见有评论这样说道:“他们具有外科医生般的冷静。他们是丛林法则的获胜者,达尔文主义的实践派。 ”,”他们只具有一种力量:残酷,对自己和别人都是如此,表达爱和恨便也是运用同一种力量。“也许确是这样吧。《日记》以孩子们第一口吻直接、冷静来叙述的处理手法刻画着矛盾,反思的大约依旧还是战争,是人性。
   而关于第一步曲结尾的安排,没看过此书又准备看的可以打住不往下瞟了。个人还是以为,那1/7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恶童们“做了个缜密而极其理性的设计。否则也不会有最后那么肯定的:”是的,有一个办法可以通过边界,就是叫某个人走在前面。“W型埋雷,以大步每步一米走直线7米内就只有一个雷。有个人走在前面,假使正中那7米内的一个雷,炸了,后面的人才好安全越过边界。否则倒推,若不是1/7,那么7米内,父亲炸1,也无法确保后者能顺利穿越雷区。但他们先平趴张口堵耳的举动,还是不免使人疑心。
   另有疑惑是,整部小说的第一口吻,以“我们”。两人完全合二为一? 还是一人?不知是否有所寓意与设计。再就不解,永远不分离的双胞胎兄弟,却在结尾一去一留的安排。当真是极致理性为生存,因不明界外形势确保至少一人活口?


  之前已经有了三本《恶童日记》三部曲
  这本精装本一出来
  立刻收入
  而且花了半天
  又读了一便
  大爱
  
  最爱的是第一部第二部
  第三部揭开了很多真相
  不喜欢真实的感觉
  喜欢儿童语气的文风
  
  最近几年看过的两部最好的长篇小说
  村上春树的1q84
  以及
  这部恶童日记
  
  无法对内容做过多的描述
  因为这是一部以整体气场
  征服读者的小说
  
  
  


  我没看过这本书,但是我听过书中的故事。
  作者已经死了几年了,虽然故事很荒诞,
  但恰巧折射了我们这个荒诞的世界。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某个作家:就问他,你认为成为作家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他答道:是不幸的童年
  
  就如作者所不可猜想的那样,等他如此老去之时,才完成这本书。
  战争就像一个毒瘤,在他身上发酵了。
  
  到底是恶童罪恶?还是人性罪恶?
  
  不多说了,希望你们可以先看下,梁文道的讲评,在开卷八分钟。


   对于一部黑色经典,只谈谈个人感观,如果分开评价的话第一部肯定五星,第二部三星,第三部三星。
   第一部恶童日记是整个事件背景或者说第三者能接触到的事实(如果有的话)是整个事件结束后唯一留下来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看了第一部就有想了解双胞胎兄弟们接下来的故事,或者说想了解日记中隐藏的秘密。这也是花了一个下午读完的动机。但是对不起,接下来的故事一点都不酷,第二部二人证据通篇围绕着正在成年的小男孩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期间穿插了多个非正常恋情故事,在男孩最终将爱倾注在年轻母亲“留下”的私生子身上时,并没能学会如何去爱的男孩又一次失败了。在第二部的结尾处作者给出了通篇纯属虚构的告知...“回到”正轨的第三部第三谎言,分别以两个双胞胎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事实,一个满怀乡愁的老人渴望对方的认可,一个满怀妒恨的兄弟选择将秘密深埋心中,再次证明了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回过头来发觉,这部小说离我期望的渐渐远去,如果留下日记是想向另一方证明什么,那为什么要写第二部呢?如果日记和第二部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拿什么向对方证明曾经存在呢?恶童日记描写的故事有什么意义?恶童日记里那个强大、危险、冷血、果决的形象、一个曾经的生存强者到晚年是这样的吗?这个是恶童还是另一个?对男孩来讲童年的纠葛影响有那么大吗?那些危险的非正常恋情又影射什么含义吗?等等,最遗憾的是 第三部中双胞胎与第一部中的恶童形象相去甚远...
   这部小说有两个令我受触动的地方:
  1.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才会通篇使用“我们”,即使双胞胎,他们也总想要区别于对方 2.要么拥有所有未曾获得的要么回到原点,就像输了游戏想重新再来的小孩
   因为痛苦而遗憾,留下评论,可能也是人到年老后唯一能剩下的...


  前两天刚看完了全三部,其实在好几年前就已经看到第一部了。一开始是被书名所吸引,又因为书很薄很小,便在图书馆里站着看完了。看完之后,只觉得,还有这样的文字,还有这样的人物!
  书中描写了很多东西,但大致是分为两类的。一类是主人公遇到的事,或者说是现实(在书里的世界),另一类便是主人公自己的表现,对现实的反映。作者的笔触真的是很冷静或者说是原生态,技巧是有的,但显示的却好像真的跟小学生作文一样。很少读这种通篇用简洁词汇叙述,无任何内心独白之类的修饰,感觉真的很过瘾。
  紧接着。文中描写的现实,很残酷,尤其是对那两个孩子来说,但那种残酷,我认为是很平常的,因为实在是太普遍了。生存的压力、人性的黑暗丑陋。难看,但真的很普遍。如果,作者只是描写这些,或者,将那两个主人公塑造的很“温情”,那这就是本烂书。出彩的正是后一类的描写。具体描写举例,就不写了。
  这两个人,很强、很酷,真的。有马基雅维利的意思,但又确实有善良的地方。在生物竞争和万物之灵的文明人二者中,似乎、我觉得很平衡。
  我认为他们是成功的。
  另外,我认为他们是值得学习的。
  再另外,我觉得后两部不如第一部好看,或许是我看混了,毕竟这三本书交织着谎言与真实。
  再另外,三本书都各自有一个地方让我很痛心。第一本是最后兄弟俩的分离;第二本是玛迪阿斯的死;第三本是克劳斯和路卡斯在活着时没有幸福的在一起。


  2010-07-26
  
  这个雅歌塔以冷酷甚至到残酷的文字为标志并著称,先是买了这系列三本中的第一本《恶童日记》,我想会很符合我的胃口。果然,薄薄的一小本大概没几个小时就看完了,跟我看电影的偏好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想象着如果这个故事被拍成电影,必定就是我的菜。在前几个月中,断断续续地看了后面两本,就像看侦探悬疑片一样(虽然我没怎么看过侦探悬疑片),每看完一本,就掉足胃口。而且,非常喜欢这种冷峻的、以旁观者的姿态(甚至主人公也是以这样的角度来描述)来讲述故事,几乎找不到一般小说中喜欢用的形容性的修饰性的词语,完全客观地对待任何事情始末。
  
  第一本是最先看也是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看的时候很有向“两个”主人公学习的冲动,因为他们真的很酷。不管后面两本故事如何发展,单以第一本为一个完整故事来看,这对兄弟的经历、想法和做法都足以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即使生活多么困难、环境多么不如意甚至艰险,那又如何?将自己照顾好,做好自己的事,不断学习,本能地不断向上,未来在哪里无法预知,也无需知道。这些元素也基本构成了我前几年不断摸索思考出来的、这一年左右逐步清晰和坚信的生活生存模式。虽然我的生活条件远远不能与他们恶劣的环境相比,但这就更不能成为不努力、懈怠的理由。
  
  第二本的结尾抛出了第二个悬念,原来根本就不存在兄弟两人,根本就是一个人想象的结果(虽然在第三本中,这个关系又再次被打破)。这本更多关于个人的经历思考,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有次看了《荒原狼》的开头一部分,感觉有点像那本小说的味道。前几天刚看完的第三本,把前两本遗留下来的疑惑都一一解答,以多人称多角度地方式道出故事。如果没有看过前两本的人,看起来和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人称角度转换很多很快,加上我看书容易遗忘的习惯,不得不多次往前回忆或往后浏览大意。
  
  这三本试图传达的意义非常丰富,是会再读的书。


  不知道说什么
  总之买这本书是听说各种cult
  但是- -
  看的时候除了觉得有趣就是有趣然后就是好有趣啊
  小喷油好萌XDDDDDD
  
  
  如果我觉得他们好萌是不是因为我和他们一样- -
  看完那些书评我就觉得真没那么沉重啊- -
  呢,orz
  
  
  - - 中间还有几段看的时候笑到崩坏.....
  
  哈哈哈哈、
  深井冰


  一座城市遭受侵略,一对孪生兄弟为求生而寄住在外婆家,从此展开了一段诡谲残酷又荒诞的生活。
  全书以一对孪生兄弟日记式的口吻讲述在战争时期他们在乡村发生的故事。作者采取的是一种冷漠客观的文字去讲述这个故事。但愈是客观无感情,观众愈是能够从不同的故事中体验到种种情绪。一种哀伤的,时而难受又心存微暖,忽而又惊恐害怕的情绪,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带给你心灵无法忘却的震撼。
  母亲把他们寄养在外婆家,这个恐怖的巫婆的世界。早已预示着旧世界(那个母亲温情细语充满关爱的世界)已经抛弃了他们。而过往在旧世界的一切准则都不再有效,不再复存在少年的心中。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邻居家的渴求关爱的小兔子,放荡的女仆,无能的神父,又矮又胖的传令官,乐于享受折磨的外国军官,给他人称作‘巫婆’的外婆,逃兵,鞋匠……
  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抵抗这个世界。他们以其自身宇宙的原则去对待这个世界。
  这个两个怪异又早熟的少年,他们在战乱贫乏的生活中进行各种练习,如何使心灵变得麻木不再因残忍的话语而感受到疼痛;如何一次次的鞭打自己使自己对肉体之痛不再流泪;练习绝食摆脱肉欲之依赖;
  一方面,他们的无情冷酷近乎可怕,他们的残忍决绝让你心颤;他们威胁、勒索、偷窃、说谎、杀人、对死亡毫无恐惧与敬畏,甚至在亲眼看见母亲的死也无动于衷,乃至最后竟以生存踏着父亲的尸体离去。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怜悯,即使这是一种理性的行动,并不是心灵所促使。他们会给可怜的人赠与需要,为年老的外婆工作,给小兔子食物,给逃兵毯子,但他们说这并不是仁慈,只是因为他们需要而已。
  他们看着小白兔受人欺负,直到最后才去帮忙,小白兔问他们为何一开始就出来帮助她,他们说:我们想看看你如何保护自己。
  他们看见逃兵因他们送给他食物衣物而感动落泪,对他说:你知道吗?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像我们,还未到你这个年龄就不愿再流泪了。
  他们的身心经过磨练早已麻木,不再拥有一颗会流泪的心,而是以‘理性’准则去辨析该如何行动反映这个世界。必须坚强地生存下去。
  同时,这一切都以一对少年的笔触所讲述。那些文字里没有任何情感的诉求,都是简单、浅显,符合一个小孩的年龄。而这些文字表现这对孪生兄弟的天真无邪。对待成人世界的淫荡肉欲一无所知,完全以一种无邪的视角描述。但这种方式,更凸显出恶心的感觉,使人性的丑陋更加狰狞卑贱。
  这个如地狱般的世界,物质贫乏,人心麻木厌倦,他们能够靠什么生存下去?外婆靠着对他们的无情残忍,神父靠着对主的祈祷,女仆和小兔子靠着情欲的糜沉,外国军官靠着受虐的疼痛,小兔子的妈妈靠着不管不顾不见不闻的死寂,两个孪生少年们靠着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准则生存。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法律,没有良知,没有任何可以束缚人心的绳索,人们可以恣意的放纵作恶,谁也无法谴责他们。这是他们生存的必需
  在这个放纵无度的世界,谁也无法审判他们。正如神父所说: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作者真的很狡猾,没有费尽心思的描述战争残酷的一面,却用最冷静不加感情色彩的笔触,再加上以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还原最荒诞却也最真实的场景。最原始最直接的表达往往最具冲击力,“我们不遵守十诫,也不会有人遵守的。上面写着‘你不可杀人’,结果所有的人都在杀人。”是的,我们想要生活,我们必须冷酷。


  看书的时候,我就跟我妈说,这二十多岁的人,和年纪大的人写的书,还真的是不一样.
  恶童日记的作者尽管在写作的时候使用的都是儿童惯用的简单句子,可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的沉淀感却是无法回避的.
  第一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战乱的背景,臭名声的外婆,穷苦的邻居,有想法又有行动力的兄弟俩.这些事物在这里读起来远比看起来更加沉重.恶童无疑就是指的兄弟,可是没有读者会过于严厉的指责他们.的确,他们的冷漠让人心寒,可是同时他们的坚强、他们的良知、他们的努力也让人动容.
  第二部与第一部的时间跨度相当之长.形如一体的兄弟分开以后的故事让人觉得再幸福的时刻他们的心中也会存在阴霾.而第三部,则在情节上完全的颠覆了前两部.看完了第三部,我忍不住爆了粗口,这才觉得恶童这名字还真没起错.如此欺骗读者的人,不是恶童还能是什么呢.
  三部曲全读完了,我又开始想为恶童正名了.想必如此费力的进行欺骗,那孩子也有他的苦衷.战乱,家庭的分崩离析,身体的不健康..面对如此窘境,有什么能比想象出一个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兄弟”更加能够抚慰一个孩子小小心灵的办法呢.
  恶童日记,其实就是一个难过小孩的整个世界罢了.


    1998年新世纪出版社出的三部曲合集,定价26元没什么人看。现在分拆成三本,合价62元,反倒有一大伙人看了。
    三部曲中《恶童日记》最令人震撼。就如在书中双胞胎所用的客观简单的叙述方式一样,本书如冷漠的旁观者一样,用最直接的语言讲述别人的事情,不带感情,没有评论,但她讲述的事情却残酷惊悚。


  练习忍受皮肉之痛。
  外婆常打我们,别人也是如此待我们。
  这些拳打脚踢的待遇常常让我们痛得流泪。
  于是我们决定让自己更强壮而能够不掉一滴眼泪地忍受这番折磨。
  彼此互殴,用刀子割自己的大腿、手臂以及胸膛,再将酒精洒在伤口上。
  直到不再觉得痛了,如同是别人的疼痛,别人被烧伤、割伤,别人在忍受痛苦般地事不关己。
  我们不再流过泪。
  
  练习心灵之痛
  我们不愿因为别人的辱骂而脸红、颤抖。于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餐桌前直视对方,然后互相辱骂,用的字眼一句比一句更残忍。直到自己对这些辱骂不再在乎,不再感到刺耳为止。甚至跑到外面故意让别人羞辱。
  双胞胎另有一种练习,用温柔的话语呼唤彼此,以不断的重复来使那些令人热泪盈眶的词语失去意义。
  
  练习行乞
  练习行乞的目的只是想要知道这么做的后果,观察一些人的反应。
  回家的路上,我们将行乞来的苹果、饼干、巧克力和硬币全都丢到草丛里。但我们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
  
  瞎子和聋子的练习
  其中一个当瞎子,另一个当聋子。训练一开始,当瞎子的拿了外婆的头巾遮住眼睛,而当聋子的则拿草将耳朵堵住。
  后来不再需要拿头巾遮住眼睛,也不需要拿草堵住耳朵。扮瞎子的人因为眼睛被遮住而能将眼光导入心灵深处;扮聋子的人也因为耳朵被堵住而能拒绝所有的噪音。
  
  练习残酷
  我们对哭泣的逃兵说“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像我们,还未到你这个年龄就不愿再流眼泪了。”。
  我们杀掉了外婆最好的一只鸡,并告诉外婆,以后每个礼拜天都要杀一只,不管你愿不愿意。
  也杀了不该杀的动物。把抓来的青蛙钉在木板上,然后剖开它的肚子。还把抓来的蝴蝶钉在纸板上。
  杀的第一个人是给我们洗澡的女仆
  第二个人是小兔子的母亲。小兔子死了,她的母亲说活着很痛苦。我们用剃刀割断了她的喉咙。
  妈妈被炸死了,亲手埋了他和外国军官生的孩子。
  爸爸回来了,答应他帮他越过边界,让他走在前面被炸死,然后其中一个人踏着父亲的死尸越过另一个国家,头也不回的静静走了。
  
  接下来是练习分别。
  
  我们生下来是柔软的,
  这个世界是冷酷的。
  我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练习
  越是像炼狱般的日子,越要用无畏的的勇气去面对。
  这两个孩子,凶狠,好斗,邪恶,狠毒,撒谎,无礼。
  但是却们每日工作,学习,照顾穷苦的邻居。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黑色小说,它充满了正面的能量,以及对那个年代的讽刺。
  
  雅歌塔整个童年都是在匈牙利处于烽火动荡的时代中度过的。
  后来匈牙利发生暴动,她随夫婿带着刚生下的婴儿避居瑞士,展开流亡的生涯。
  有记者曾问过雅歌塔书本是否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
  雅歌塔说:“一本书所写的可能已经够悲伤了,但它的内容绝对不及真实生活的万一。”
  
  “女人平时象水一样绵软,紧要关头就象生铁一样坚硬。”路遥曾说过。
  
  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总是吵架。
  开始的时候我在他们面前抹眼泪,
  回到学校后我趴在桌子上哭。
  后来我就不哭了,他们吵架的时候,我只是难过一下下,
  回到学校后我和同学们嘻嘻哈哈的。
  再后来,他们吵架的时候。
  我就对爸爸说“你们再吵架,我就死给你们看”
  邻居家的大人说,你们看,老李家这个姑娘没心没肺的。
  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不是吗?


却比温暖的冷漠要值得欣赏的多~~~


我最喜欢第一本...最后一本我看见它出的时候,已经离我看我完前两本过去好长时间了.....以至于我完全不记得情节..第二本好像借给被人之后就没有踪影了...但是这真的是超棒的一个系列!


嘻嘻嘻你在说什么呢我都不懂啦【这里表示已经忘干净了


你的书评让人心疼...


买回来还没读……


相关图书

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