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

黄俊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黄俊杰  

页数:

330  

Tag标签:

无  

前言

展呈在您面前的这本著作,是“中日文化研究文库”中的一种。这套文库诞生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每部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同时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期盼在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著作会给您带来知识的愉悦和人生的启迪,希望您长久地喜欢她、呵护她。中日两国的交往,就正史而言,始见于《汉书·地理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长期以来,日本以汉字为媒介,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华文明,由此积淀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构成日本传统文化之基调,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如此持续而密切的中日文化关系,涉及到人文社科领域的方方面面,虽然前人对此进行过辛勤的耕耘,然而还有大片处女地有待开垦。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根基扎实、视野开阔的学者,尤其在中日关系史领域,整体上已处在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公诸于世,是本套文库的宗旨。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的问题意识是:《论语》东传日本之后,在日本儒者手上经历何种诠释之转折变化?德川论语学的变化呈现何种经典诠释学的涵义?上述问题意识固然是我过去三十年来研究《孟子》诠释史时问题意识的延续,但最主要的仍是来自最近十年问诵读日本儒者《论语》著作时所获的启发。  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论语》东传日本之后,在日本儒者手上经历何种诠释的变化?德川《论语》学的变化呈现何种经典诠释学的涵义?全书环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日本儒者通过对《论语》等中国经典的重新解释,一方面摧毁从12世纪以降程朱学派所建立的“理”的形上学世界,另一方面也建构了以强烈的社会政治取向而落实于人伦日用之上的实学为特色的日本儒学。  

书籍目录

总序自序导论 第一章 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  一、引言  二、儒家思想脉络中“经典性”的三个面向  三、儒家的“经典性”三个面向间之关系  四、结论 第二章 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视野论经典诠释的“脉络性转换”问题  一、引言  二、经典中概念的形成及其脉络性  三、跨文化思想传播过程中之“脉络性转换”类型与涵义  四、“脉络性转换”中的方法论问题  五、结论  第三章 日本儒学中的《论语》:与《孟子》对比  一、引言  二、日本儒者“文化认同”的双重性  三、孔子思想中的价值理念与德川儒者的解释  四、孟子易姓革命思想与日本政治体制的紧张性  五、结论分论 第四章 作为护教学的经典诠释学:伊藤仁斋  一、引言  二、伊藤仁斋诠释《论语》的方法  三、伊藤仁斋《论语》学的思想立场及其对孔学的重构  四、伊藤仁斋《论语》学的论述目的  五、结论 第五章 作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荻生徂徕  一、引言  二、“道者,先王之道也”:孔子之“道”的政治解读  三、“圣人者,道之所出也”:作为圣人的先王  四、“欲求圣人之道者,必求诸‘六经’”:徂徕学中“六经”的地位  五、结论个论 第六章 日本儒者对《论语》“学而时习之”的解释  一、引言  二、日本儒者解释“学而时习之”章的三种进路  三、中国儒者的解释及其哲学问题  四、朝鲜儒者的解释及其思想基础  五、结论 第七章 日本儒者对《论语》“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  一、引言  二、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  三、日本儒者对宋儒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  四、日本儒者与朝鲜儒者的解释之比较  五、结论 第八章 日本儒者对《论语》“五十而知天命”的诠释  一、引言  二、“五十而知天命”的诠释及其发展  三、日本儒者的解经方法之一:“脉络化”解经方法及其问题  四、日本儒者的解经方法之二:“即存在以论本质”之解经方法及其问题  五、结论结论 第九章 日本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特质:“实学”的日本脉络  一、引言  二、作为“理”学的反命题的德川实学:《论语》诠释学的反朱学面向  三、作为政治论述的德川实学:《论语》诠释学的经世性格  四、结论附论 第十章 涩泽荣一解释《论语》的两个切人点  一、引言  二、“修养不是理论”:作为实学的《论语》  三、“道德、事实与利益合一”:义利关系的新解释  四、结论志谢参考书目人名索引名词索引《论语》篇章索引《孟子》篇章索引之上的实学为特色的日本儒学。

章节摘录

在日本儒学史中,《论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日本儒者影响深远。这部书论述的课题是德川时代(1600-1868)日本儒者对于《论语》的诠释。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铺陈本书进行研究之背景知识,共包括三章。第一及第二章从中日儒家思想史的视野,析论东亚儒学史脉络中所谓“经典性”涵义与跨文化经典诠释所出现的“脉络性转换”问题。第三章解明何以《论语》普获德川时代日本儒者之推崇而《孟子》则备受批判,并论述本书之研究主题在日本儒学史之重要性。本书第二部分“分论”共二章,分别探讨古学派儒者伊藤仁斋、古文辞学派大师荻生徂徕等两位儒者对《论语》的解释,各代表日本的《论语》诠释学的一种类型。前者展现经典诠释学的护教学特质,后者则寓有深刻的政治之内涵,是一个作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本书第三部分“个论”共三章,分别扣紧《论语》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关键命题,如“学而时习之”、“吾道一以贯之”及“五十而知天命”,分析日本儒者之解释及其在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上的意义。第四部分“结论”一章则综合本书各章要旨,并紧扣日本《论语》诠释史,析论日本儒学之“实学”思想特质。日本儒者尚具体而不喜蹈空,崇实测而不尚冥想,在日常性之中掌握“天命”的超越性涵义,体孔子“一贯之道”于人伦日用之间。德川《论语》诠释学之实践诠释学(praxis hermeneutics)意涵最为深切著明。最后第五部分殿以“附论”一章,分析生于德川时代末期而成为二十世纪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1840-1931)对《论语》的解释。涩泽荣一对德川儒者的《论语》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将日本“实学”传统融旧铸新,并赋予新义。


编辑推荐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 PDF格式下载



黄俊杰先生的佳作之一,理论视野开阔,思辨性强,概念阐释准确深刻。要说不足的话,则在于对朱子的同情的理解还不够,过于重视铮朱的思想家的立场。


看过了。印刷纸张太差,好像还受了潮,显得皱巴巴的。内容当中重复的不少,不过作者的思路可以参考。


相关图书

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