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被掩盖的经济真相

托马斯·索维尔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托马斯·索维尔  

页数:

235  

译者:

丁德良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们相信一些观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这些观念本身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另一种原因是这些观念与我们对世界的普遍认识相一致,人们将这种观念当做事实的“替代品”而予以接受。主观的信念需要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在经济领域尤须如此。由于经济现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成千上万民众的生活,因此,建立在谬误之上的经济政策很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相反,如果能够明察经济领域的诸多谬误,明了被掩盖的诸多经济真相,将会使成千上万的民众打开幸福生活的希望之窗。  与我的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的诞生离不开我两位杰出的研究助理的帮助—

内容概要

  谬误并不仅仅是一些狂热的观念,而事实上,谬误的"头头是道"为自己赢得了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仔细考察并甄别出谬误的缺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你知道经济的谬误分几类吗?政府政策对城市的住房、交通、犯罪和经济活动等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使在一个绝对平等的经济环境中,男女间就不存在经济差异了吗?非营利性机构还追求所谓的经济利润吗?社会各阶层收入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种族间有多少经济差别可用歧视来解释?将穷国的贫困归罪于富国的经济“掠夺”正确吗?针对以上这些最当今流行的经济问题,哈佛经济学者托马斯·索

作者简介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wowell)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阿默斯特学院及其他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他所写的《基础经济学》(Basic Economics)一书被译成六种语言。他还广泛著书立说讨论其他社会问题。索威尔博士曾在政府部门、私有产业和独立的研究机构(“思想库”)中担任经济学家。他获得的荣誉包括全国人文学科奖牌、布莱德雷基金奖以及各种学术机构颁发给他的荣誉学位。他现在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驻校学者。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谬误的力量零和型谬误合成型谬误下棋型谬误开放型谬误总结与启示第二章 城市的真实与谬误交通运输与“人口过剩”住房与飙升的房价城市的经济活动总结与启示第三章 性别的真实与谬误历史与现实经济差别的背后“雇主歧视”的事实真相总结与启示第四章 大学的真实与谬误教员、终身教职、学术生涯学生、名校、就学成本大学的投入成本和收入总结与结论第五章 收入的真实与谬误对“收入停滞”的焦虑富人、穷人、中产阶级总结与结论第六章 种族的真实与谬误种族差异与实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谬误的力量  谬误并不仅仅是一些狂热的观念,它们常常富有“道理”而又看似逻辑严谨,只不过是忽略了一些因素。谬误的“头头是道”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支持。如果这种政治支持足够强大,并最终将这些错误的观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或政府计划时,谬误所忽略的那些因素就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这种托词在经济和社会政策失效并引发灾难时常常可以听见。另一种托词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听起来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努力深入了解那些外表光鲜的东西的原因。  有时,谬误之所以产生,可能仅仅是因为缺乏精确的定义。定义不明


编辑推荐

  跟随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托马斯·索维尔,抛开专用学术名词,告别复杂方程与图表,轻松学经济,参透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思考逻辑。  “清楚、简洁,在过去30年的经济学家生活中,索维尔成就辉煌。”  ——《华尔街日报》  “只要署名是托马斯·索维尔的书籍,我都会看一遍,就这样,我读完了索维尔的所有著作。由于他写了不少东西,我也因此一直忙于阅读。但我从中受益匪浅,这也是我不止一次捧起《被掩盖的经济真相》一书的原因。索维尔在论述问题时无所畏惧,他在讨论经济、政治,以及几乎所有领域的事情时,总是先于他人,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被掩盖的经济真相 PDF格式下载



见解独到,深刻,值得一读。


收入的真实和谬误当中给我们的启示更多


非常棒的网络购物,一样的让人信任


还有另外一本同名的


我们被传统常识误导太久了


被掩盖的经济真相


超值便宜~~~~~~~~~


不错的东西,值得看一看!


   【谬误】并不仅仅是一些狂热的观念,它们常常富有“道理”而又看似逻辑严谨,只不过是忽略了一些因素。谬误的“头头是道”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得的支持。如果这种政治支持足够强大,并最终将这些错误的观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或政府计划时,谬误所忽略的那些因素就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这种托词在经济和社会政策失效并引发灾难时常常可以听见。另一种托词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听起来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努力深入了解那些外表光鲜的的东西的原因。
    
    有时,谬误之所以产生,可能仅仅是因为缺乏精确的定义,定义不明的词语在政治中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它们代表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思想原则时。
    
    很多人不会去追溯失败的根源。有时,某项政策直接引发了某一后果,但是人们同样不会去追根溯源,而是保持现状。让这些政策继续引发其他更坏的后果。有时他们还津津乐道地说,要不是这些奇妙的政策,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即使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谬误的存在,但人们仍然不愿去纠正它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类常见的经济谬误:
      1)零和型谬误(the zero-sum fallacy)
      2)合成型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
      3)下棋型谬误(the chess-pieces fallacy)
      4)开放型谬误(the open-ended fallacy)
    
    与棋盘上的棋子不同,个人有着自身的偏好、价值、计划和意愿等。所有这一切都可能与社会实验相冲突甚至相违背。
    
    人们在提倡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即资源在本质上是稀缺的,而且往往有其他用途。谁会反对健康、安全和开阔空间呢?但是所有这些愿望都是开放性的,因为我们无法彻底满足它们。
    
  城市的谬误之一是:将城市的高度拥挤视为“人口过剩”的标志。
  其实,贫困才是贫民拥挤的原因。
    政府对房价的干预,恰恰导致以前的平价房难以被现在的消费者购买。房地产的历史和经济学表明了这一点。
     土地使用的限制措施保护了原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但造成的代价却需要其他人来偿付。
   强制迁移不仅给居民造成了扰乱,也让社区大受损失,并不能减少社会总体问题。事实反复证明,将贫民窟的鞠明迁移到全新的公共住房社区,只会在这些社区创造新的犯罪中心。
    
  


  身在学校,先看了关于学校的那一章,能引起对现状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一直认为学校是最有知识和文化的地方,也一直觉得老师和教授的神圣等。但是学校混迹久了产生了疑惑,很多时候科研总是滞后于企业的现实,科研讲究所谓创新而并不注重应用,评价体系看论文看项目,老师们普遍不注重教学而政策导向也不偏向与教导学生,等等,总让我产生一些不解。作者的梳理对我对这些思考有一定的启发,虽然他讲的是国外的情况,但在身边也能看到影子。
  
  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梳理一些东西,应该还是会有收获的。


  城市产生了人口过剩的问题?
  房价太高是因为开发商太贪婪?
  多修公路真的无助于缓解交通?
  城市规划真的很聪明?
  “贫民窟"真的都见不得人?
  “保护环境”和“社区维持”帮的难道不是大富人?
  正腐补贴房贷真的不同于自圞杀?
  教授的终身雇佣权真是为了保障“学术自游”?
  平权法案真的帮助了广大少数族裔学生吗?
  美国高校不是因此而左的一逼的吗?
  营利性大学真的都黑了心?
  他们骗学生贷款不是因为联圞邦正腐太弱圞智?
  常春藤名校出来的学生都牛逼?
  大学教授真的有在教授学生吗?
  大学排行榜不是垃圾吗?
  教授开课的是为了研究方便呢还是为了学生获益呢?
  那些说大学毕业生收入比高中毕业生高多少多少的数据靠谱吗?
  那些所谓百分之多少的富人拥有百分之多少财产的数据靠谱吗?
  那些最富的富人收入比率增加的数据靠谱吗?
  那些所谓中产阶圞级家庭收入减少的数据靠谱吗?
  那些所谓少数族裔越来越穷的数据靠谱吗?
  种圞族主圞义和歧圞视是一个道理吗?
  市场真的解决不了歧圞视问题吗?
  南非种圞族隔离的时候“冒死”雇佣黑人的白人包工头都是良心发现吗?
  黑人和西班牙裔是因为他们的肤色而贷款申请被拒率高吗?
  种圞族歧圞视真的是导致黑人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吗?
  黑人的姓氏真的是他们以前主人的姓吗?
  黑人家庭的瓦解真的是奴圞隶制的遗产吗?
  奴圞隶制是个很稀罕的事情吗?
  奴圞隶真的是欧洲人抓的比较多吗?
  奴圞隶制真的在每个国圞家都会引起种圞族主圞义吗?
  黑人的经济状况真的是在六十年代后开始提高的吗?
  六十年代的城市暴圞动真的是伟光正的吗?
  芝圞加圞哥市长被骂死的针对暴圞动的“格杀勿论”令真的没用吗?
  第三世界国圞家真的是因为殖民才落后的吗?
  第三世界真的是铁板一块的穷逼集圞合圞体吗?
  全球化真的“剥削”了第三世界国圞家吗?
  私有产权真的是“剥削”工具吗?
  
  The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are that Lefists are invariably wrong, "at great human cost". And they invariably deny the facts, insist upon fallacies, and blame others, instead.
  


   阅读托马斯·索维尔的《被掩盖的经济真相——辨识最平常经济现象的真实与谬误》,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旅程,跟随作者的脚步,分析经济现象的实质,领悟科学思维的精髓。
   读完后,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大意是,现代科学在两个来源,一是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二是近代兴起的通过实验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书中介绍的各种的调查、统计相当于实验,当然不可缺少;但人们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实的因果关系,而这必须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一不留神,就会掉进谬误中。《被掩盖的经济真相》通过大量的事例,讲述了经济现象中的谬误,并且让我从中领会到科学精神的美妙。
   在这美妙的旅程中,关于科学精神,我领会最深的一点是,面对一个结论,找出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A→B),仔细考虑,有没有其它的假设可以解释B。以最后一章《第三世界的真实和谬误》为例,说说我和理解。现在贫国(第三世界)和富国之间差距明显,历史上很多富国征服过贫国。那么能得出结论“贫国的贫困是由于富国的征服造成的么”。答案不是简单的,先来一个问题,征服者为什么能征服成功,因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知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怎么能肯定贫困不是这些政治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呢。此外,还有些国家并没有被征服,也是很贫困。还有,被征服的国家中,并不都是贫困的,有一些国家已经发展起来。
  


    谬误并不仅仅是一些狂热的观念,它们常常富有“道理”而又看似逻辑严谨,只不过是忽略了一些因素。谬误的“头头是道”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得的支持。如果这种政治支持足够强大,并最终将这些错误的观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或政府计划时,谬误所忽略的那些因素就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这种托词在经济和社会政策失效并引发灾难时常常可以听见。另一种托词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听起来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努力深入了解那些外表光鲜的的东西的原因。
  
    有时,谬误之所以产生,可能仅仅是因为缺乏精确的定义,定义不明的词语在政治中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它们代表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思想原则时。
  
    很多人不会去追溯失败的根源。有时,某项政策直接引发了某一后果,但是人们同样不会去追根溯源,而是保持现状。让这些政策继续引发其他更坏的后果。有时他们还津津乐道地说,要不是这些奇妙的政策,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即使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谬误的存在,但人们仍然不愿去纠正它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类常见的经济谬误:
    1)零和型谬误(the zero-sum fallacy)
    2)合成型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
    3)下棋型谬误(the chess-pieces fallacy)
    4)开放型谬误(the open-ended fallacy)
  
    与棋盘上的棋子不同,个人有着自身的偏好、价值、计划和意愿等。所有这一切都可能与社会实验相冲突甚至相违背。
  
    人们在提倡和最求一些美好事物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即资源在本质上是稀缺的,而且往往有其他用途。谁会反对健康、安全和开阔空间呢?但是所有这些愿望都是开放性的,因为我们无法彻底满足它们。
  
    城市的谬误之一是:将城市的高度拥挤视为“人口过剩”的标志。
  
    贫困才是贫民拥挤的原因。
  
    政府对房价的干预,恰恰导致以前的平价房难以被现在的消费者购买。房地产的历史和经济学表明了这一点。
  
    土地使用的限制措施保护了原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但造成的代价却需要其他人来偿付。
  
    看一些人的言论需要注意的:
    1)弄清楚暗含的假设
    2)找出能够检验这些假想的事实证据
    3)指出那些采纳了建立在这些假设之上的计划和政策的国家产生了多少灾难
  


  本书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大师索维尔的另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读后令人醍醐灌顶。
  
  索维尔的文笔,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它言简意赅,没有复杂的概念、理论与思辨,它几乎是用家庭主妇式的语言与逻辑,将读者带到了经济学的高端,让你看到事实的真相。
  
  政府是否应该管控价格?是否应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应该提高关税?是否应该刺激出口?是否应该用行政手段来反对歧视?是否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名,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乍一看,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今天,如果不这么做,简直不能称为现代政府。但你知道吗,这些举措既不利于达成普遍公正,而且伤害了社会效率,并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换言之,政府越管控价格,则物价越会上涨,越提供医疗、养老保障,则养老、健康越面临危机,而刺激出口,只可能导致货币体系失衡,而政府反歧视,反而加剧了社会歧视,至于保护环境,往往造成更大的污染与破坏。
  
  问题的核心,在于人们总是无视市场分配资源的能力,人们总认为,我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贪欲的,政府可以为这一切划定边界。但现实是,行政手段真的那么有效?真的会改变局面?古往今来,在压抑面前,人性会通过曲折的手段,去实现自我满足。事实证明,制度在与人性的博弈中,往往会失效,往往会为将来留下巨大的祸患。
  
  本书倡导市场理性,它以清晰而明澈的理路,为我们展现了新的空间。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都去阅读的好书,甚至应该列入中学教材——因为,只有我们的孩子都具有了经济理性,我们这个民族才可能真正跨越历史的悲剧宿命,他们才有可能不再重蹈覆辙。
  


  如果希望了解我们身边的经济学,首先需要具备正本清源的精神,许多XX经济学的出现,其实是从各个方面帮助我们看清生活中的经济学本质。这本书谈到了六个方面,下面是关于城市的分析。
  
  1. 运输成本在城市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断变化的运输成本,影响着我们身边城市的变化方式。
  
  2. 古代城市比现代城市要狭小和拥挤,因为古代城市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而现代依靠汽车和地铁。
  
  3. 拥挤是所有城市的特点,能各种各样的活动集中在许多人能到达的区域内,是城市能够吸引企业和居民的重要原因。
  
  4. 关于贫民窟,人口过剩并不是贫困的原因,事实上,贫困才是贫民拥挤的原因,因为贫困,他们才承受不了上下班的交通费用,也不能得到更多的城市生存空间,但他们又不愿放弃城市生活的好处。
  
  5. 地铁系统,一方面减少了人们的交通费用和出行时间,让人们能够居住在较远的地方,一方面产生了现代社会的高峰时间交通堵塞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问题。
  
  6. 免费的道路加剧了拥堵,因为大多数免费用品的使用率高过付费用品,新加坡对于道路高峰段收费,减少来哦拥堵。
  
  7. 发展公共交通改善拥堵,并没有实际的成功案例,也无法通过经济学原理来证明。
  
  8. 监管导致房价上升,福利房政策并没有效,大多数情况下,房价的天价总是和政府对于房价的干预联系在一起的。
  
  9. 强制迁移不仅给居民造成了扰乱,也让社区大受损失,并不能减少社会总体问题。事实反复证明,将贫民窟的鞠明迁移到全新的公共住房社区,只会在这些社区创造新的犯罪中心。
  
  10. 城市并不是完美的,今天许多城市问题并不新颖,政府的干预不但不会使问题更好,反而会更坏。


  阅读托马斯·索维尔的《被掩盖的经济真相——辨识最平常经济现象的真实与谬误》,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旅程,跟随作者的脚步,分析经济现象的实质,领悟科学思维的精髓。
   读完后,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大意是,现代科学在两个来源,一是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二是近代兴起的通过实验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书中介绍的各种的调查、统计相当于实验,当然不可缺少;但人们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实的因果关系,而这必须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一不留神,就会掉进谬误中。《被掩盖的经济真相》通过大量的事例,讲述了经济现象中的谬误,并且让我从中领会到科学精神的美妙。
   在这美妙的旅程中,关于科学精神,我领会最深的一点是,面对一个结论,找出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A→B),仔细考虑,有没有其它的假设可以解释B。以最后一章《第三世界的真实和谬误》为例,说说我和理解。现在贫国(第三世界)和富国之间差距明显,历史上很多富国征服过贫国。那么能得出结论“贫国的贫困是由于富国的征服造成的么”。答案不是简单的,先来一个问题,征服者为什么能征服成功,因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知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怎么能肯定贫困不是这些政治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呢。此外,还有些国家并没有被征服,也是很贫困。还有,被征服的国家中,并不都是贫困的,有一些国家已经发展起来。
   该书第二章《城市的真实与谬误》中“住房与飙升的房价”,是对我们现实最具参考意义的,可以帮忙理解茅于轼为什么建议取消经济适用房。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很难读,我喜欢在乘地铁上下班的路上阅读书籍,但这本书实在很难读,甚至不能专心读下去。我没有时间和足够的学识来判断作者所揭示的是否就是“真相”,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由于利益的不同,我们要当心媒体告诉我们的一切,“多留一个心眼”。保持客观是非常难的,包括我们自己。


  作者的观察点比较新颖,能够看到别人习以为常的谬误,为了帮助美国大众了解这些日常的谬误,所以他写了这本书,理解书里的内容需要很好的美国背景知识,比如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博弈中也举到了类似的例子)和种族等,所以我认为我们主要应该学习作者的出发点和分析方法。
  
  如果中国人写类似的一本书,城市的真实与谬误和收入的真实与谬误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当然种族的真实和谬误也可以写一下。其中住房与飙升的房价对老百姓是一个知识教育,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干预与房价飙升之间有高度相关性,限制土地出让和限制郊区住宅扩展容易产生“天价”住房。作者举出休斯敦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但是房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政府干预少。中国可以拿沈阳为例:2004年沈阳市人口密度为2.1万人/平方公里,高出北京、上海的1.4万和广州的1.3万的水平。但是沈阳房价没有出现“天价”,原因是沈阳在东西南北边缘地带都建设了一批住宅小区,吸纳了中心区大量外迁人口。2006年沈阳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661.5万平方米,而人口多两倍的上海同年只有2112.1万平方米。所以上海在07年出现了一次50%的涨幅,而沈阳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者反对平价房(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中国的茅于轼也吃这个观点结果被拍砖(国情不同)。我认为茅教授可能担心经济适用房造成的结果与实际相反,这点已经在美国得到验证,更何况郑州的第一批经济适用房都先分给了公安干警。考虑到中国非农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规模蔓延不可避免,沈阳在城市规划上已经给其他城市作了一个很到的例子。
  
  收入的真实和谬误当中给我们的启示更多,上海有很多税后收入两万的人在过着苦日子,因为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他们需要不吃不喝工作14年才可以在市中心附近买一套100平米的二居室。但是有很多退休的上海人,月收入只有几千元,但是在市中心至少有一套房子。谁是富人?按照本书的观点,是退休的上海人。“富人”和“穷人”要通过积累的财富作为标准,收入是不能作为标准的。虽然外企收入高一些,但更多的人愿意当公务员或进国企,因为积累财富更快。另外平均收入或人均住房面积很容易欺骗大众,建议看看《统计陷阱》。建议我们收入一定要看中位数,平均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中国新闻有两种造假,一种就是直接撒谎(伪造数据);另外一种就是利用统计造成的谬误。
  
  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5092681341813/reviewdetail/1634028/
  


“制度在与人性的博弈”。


城市并不是完美的,今天许多城市问题并不新颖,政府的干预不但不会使问题更好,反而会更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呵呵


这个第4条,我看了ted大会的演讲,觉得另外个学者讲的有意思。
是说贫民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因为大家不愿意贫困,才来到城市的。同时因为人口都聚集到城市,以前被人类破坏的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和恢复。而城市没有那么廉价的地方,他们没办法才住贫民窟的。
他们都是想追求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如果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可以让他们能正常的进入城市,那他们肯定不会去犯罪了。就是现在没有一个好的模式和引导,那这么穷人肯定会被黑社会所吸收。
最后那个学者说:我们是尽快帮助这些贫穷的人进入正常的轨道呢,还是看着他们加入黑社会?


我们是尽快帮助这些贫穷的人进入正常的轨道呢,还是看着他们加入黑社会?
的确是个问题啊
想起2010世博会的宣传语
中文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而其英语是“更美好的城市 更美好的生活”better city ,better life
貌似前者是伪命题。后者是理想,虽然遥远,表达上更靠谱。。。


城市规划工作者,难道只能为某些利益集团充当绘图员吗?


所以中国新闻有两种造假,一种就是直接撒谎(伪造数据);另外一种就是利用统计造成的谬误。 +1


从来不看CCTV的飘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