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悉达多

[德] 赫尔曼·黑塞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页数:

168  

字数:

85000  

译者:

杨玉功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第一次接触到《悉达多》是在1967年,我那年二十岁,被父母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我当时的女朋友给我寄来这本书,我记得被人扶坐在床上,然后缓缓拆开了棕褐色的包装纸。因用了镇静剂我处于极度昏沉的状态,我一眼瞥见书的封面——一朵白色的睡莲慵懒地安倚于一条河的水面——我记得当时心想:“这个赫尔曼?黑塞是谁呀?”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也不知道这本书对我那一代人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可我觉得他是个大人物,因为这书是我少年时代的女朋友寄给我的。这样想过之后片刻我就陷入深沉无梦的睡乡之中。  当我醒来,下午的白色天光已然消失,我发现自己躺在自己的单人小号里,正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缝。外面汽车的灯光会时不时照亮我的房间,于是我慢慢想起我身边那本书的存在。  打开书之前我以为我知道书的内容,但最初的几页已经让我大吃一惊。我原以为是要读到一个圣人的故事,而悉达多的烦恼却是太过凡俗了。我天真地问自己:“一个获得开悟的人内心怎么会有这么多阴暗的情感、这么多的恐惧?”此时我所直接面对的是一个人反抗父亲权威的经历,更是一个人反抗社会所指派之命运的经历,此前我从未想到不安与反叛会在这样一个人的内心生长起来。  悉达多被当做一个样板。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他会成为真正的婆罗门并循着他父亲的谱系成为虔诚的教士。而他的内心却感知到神圣的教义也有所缺失,踏上征程自寻正路的诱惑则更为强大。  这种不安宁的心态对我而言太熟悉不过了,不及细想我已经完全沉浸于书中的故事,急切地想与悉达多一道展开云游之旅。我身在一隅小室,而我的心灵却穿越时空,行进在印度尘烟飞扬的路途之中;像他的挚友侨文达一样,我决意追随一个求道者,经验其所有的骚动与不安。  我并不知晓,在我房间窗户的铁栏之外这本书正点燃一代人的激情。正如它与我不安分的灵魂对话,它也点拨了整个西方世界许许多多青春年少、心怀理想的男男女女。尽管该书写于1920年代,1950年代才在美国出版,而本书真正显现其影响力是在60年代。  本书洗练的文笔与反叛的人物恰恰回应了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他们正寻求摆脱流俗、摆脱功利主义、摆脱当前威权的自我之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眼见政府的许多谎言,眼见领袖们无力提出真正的选项,于是悉达多作为一个象征出现于世;他象征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寻求自我之真理的人。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而作者自身,为自我发现的激情所驱使,在完成本书之前也要走过一系列的体验。在写作期间他曾写信给朋友们,承认自我发现之艰难。的确,本书第一部的写作较为轻易,因为其主题是挣扎与怀疑,而第二部则更加困难。这是因为第二部是悉达多将要获得觉悟的经历,而悉达多的名字在梵文中意思是“目标已成者”。试问:一个作家如何可能谈论他未曾经验的主题?在完全陌生的感觉中如何措辞?黑塞的坚韧以及对佛陀教义的深层体验使得他创作出此智慧之珍宝。  但是在1967年,这一切我并不知道。读完此书的几天之后我被从精神病院放出。我依然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从外面看到我那扇铁栏隔绝的窗户。我想到铁栏内那些自认疯狂的人们曾向我透露:他们决意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世界太难面对。然后我又想到悉达多,他执意将自己投入生命本质之真实去找寻自我的道路。那天早晨我深吸了一口气,我要体味这世界所包含的一切气息,我发誓:我要选择生命。

内容概要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辗转求道,以寻求灵魂的安宁。最终,在一位船夫点化下顿悟天地万物圆融统一的真谛。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书籍目录

导言/保罗·科埃略
悉达多
附录:初版译者序
黑塞生平及创作年表

章节摘录

  婆罗门之子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阴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至友侨文达一同长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加入了智者们的谈话,与侨文达一道修习辩论、静思与禅定的技艺。他已经学会如何默念“唵”——这真言之本;吸气时默默吸入它,呼气时则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额仿佛放射出纯净思索的心灵之光。他已学会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层体认阿特曼——永恒不坏,与宇宙合一。  他的父亲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他的儿子聪慧好学且渴慕知识;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  他的母亲满怀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注视着他落坐、起立和行走,强壮英俊的悉达多,四肢修长,体态完美地向母亲问安。  每当悉达多走过城里的街巷,年轻的婆罗门女子心中就会泛起阵阵爱的涟漪;他有着高高的前额,王者般的眼神,还有隽削的背影。  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位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与和蔼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爱悉达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爱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灼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知道,悉达多绝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惰的献祭官,一个贪婪的咒语贩子,一个傲慢无知的雄辩家,或仅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员。而他,侨文达,也不想成为任何这类的人,不想成为成千上万庸庸碌碌的婆罗门中的一个。他要追随人所爱戴的、杰出的悉达多。如果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位神,如果他将进入大光明界,那么侨文达将要跟从着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热爱着悉达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悦和快乐。  但是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漫步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小径,在林中蓝黝黝的树荫下静思,每日在赎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体,在芒果林的浓荫深处参加祭礼,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那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群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迷惑与灵魂的躁动随着祭祀的烟火升起,在《梨俱吠陀》的诗句中迷漫,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骚动。  悉达多已开始在内心感到若有所失。他已开始感到,父亲和母亲的爱,以及朋友侨文达的爱不会永远使他快乐,使他安宁,使他满意而知足,他已经开始怀疑,可敬的父亲以及其他的教师——那些婆罗门的智者们已把他们大部分的最优秀的智慧传授给了他,已把他们全部的知识灌入了他等待着的容器;而他的容器没有盛满,他的心灵没有满足,他的灵魂没有安宁,他的心没有平静。虔心沐浴是善,但那只是水而己,不能洗清罪孽,不能疗慰思想之渴,更无法驱散心之恐惧。向诸神的奉献与祈祷固然极美,但那就意味着一切吗?这种奉献是否使人快乐?而诸神又如何呢?真的是生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不是阿特曼独自创世吗?诸神的形体不是创造得象你我一样吗?不是象你我一样无常而终有一死吗?那么向诸神的献祭是否是真与善的行为呢?是否明智和值得呢?除了唯一的阿特曼,人们还应当向其他的什么人献祭、向谁表示尊崇呢?然而,阿特曼又在何方,那永恒的脉搏到底在何处跳动?难道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存在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所带有的永恒之中吗?然而这自我、这最深处,这终极永恒又在何处?它不是筋骨,不是肉体,也并非思维或知觉,这就是智者们所教诲的。那么它到底在何处?有没有另外值得追寻的道路通向自我、通向阿特曼?没有人能指明这道路,没有人知道;无论是父亲,或教师们,或智者们,或者那些神圣的诗篇,都不知道。婆罗门与他们的神圣经典懂得一切的一切,他们关注一切——世界的创生,语言的起源、饮食、呼吸,感官的秩序以及诸神的事迹等等。他们的确极为渊博,然而倘若他们不了解那件唯一关键之事,那么是否还值得去了解上述的一切?  神圣经典中的许多美妙诗节,特别是《娑摩吠陀奥义书》中曾论及了这种最深处的终极之物。它写道:“汝之灵魂即宇宙。”其中又说,在幽深的睡眠状态中,人会跨入意识的最深处,住在阿特曼中。这些诗节蕴含着神奇的智慧,所有圣贤的学识都被收拢在这些有魔力的辞句中,如蜜蜂所集的蜂蜜般纯粹。不,这些婆罗门智者们世代相延保存和搜集的大量知识不可以轻易忽略。然而那些不仅能掌握,同时也能体验最渊深学识的婆罗门、祭司或智者又在何处?那些不但在睡眠中证得阿特曼,又能在清醒的意识中、在现实的生命中、在言语与行为的一切中实现阿特曼的求道者,他们又在何方?悉达多认识许多值得敬重的婆罗门,尤其是他的父亲,他圣洁、渊博,德高望重。他的父亲令人景仰,举止从容而高贵,生活纯洁,言谈明达,头脑中充满高尚、美好的思想。然而即便如他那样渊博,他是否真的内心宁静极乐?他不也是一位充满渴望的追求者吗?他不也是带着无止境的饥渴不断诉求于神圣的源泉——诸如祭祀、经典与婆罗门们的论道吗?为什么毫无过错的他要每天沐浴一新,试图洗清自己的罪孽呢?难道阿特曼不是存在于他的内心,源泉不是在他的心中流淌吗?人必须找到他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这就是他的渴求,他的悲哀。  他常向自己默诵《禅陀迦奥义书》中的一节,“确实无疑,梵天之名为真理;而证悟真理者将日日得入天堂之国”。他常常觉得天堂之国就在近旁,但他从未真正到达那里,他也从未能止息那终极的渴望。悉达多熟知许多智者,他们的教义亦为他所喜爱,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进入天堂之国,没有一人能消除那永恒的饥渴。  “侨文达,”悉达多对他的朋友道,“随我到那棵榕树下,我们将修习冥想。”  他们来到榕树之下并打坐,彼此相距二十步左右。悉达多打坐并准备念诵“唵”字,他轻声诵出以下的诗行:  唵为弓,心为箭  箭矢之的在梵天  智者勇猛无懈怠  当惯常修习冥想的时间已过,侨文达起身站立起来,这时天色已晚,晚间沐浴的时间到了。他叫着悉达多的名字,却没有听到回答:悉达多已陷入深沉的冥想,眼睛凝视着某个遥远的目标,舌尖稍稍露出上下两齿间。他似乎已止住呼吸。如此,他打坐已进入甚深禅定之中,专注于“唵”字真言,心之箭直指梵天。  三个沙门行者曾经过悉达多的城邑,他们是流浪的苦修者,瘦弱疲惫,三人正值中年,几乎全身赤裸,肩膀上满是尘灰和血迹,在灼热的阳光下曝晒,孤独,陌异,对尘俗充满敌意——人世中穷困潦倒的贱民。他们的周身回旋着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  夜晚降临,例行静思的时间已过,悉达多对侨文达道:“我的朋友,明天早晨,悉达多将加入沙门的行列,他将成为一名沙门行者。”  侨文达听了顿时脸色苍白。他看到他的朋友脸上坚毅的表情,明白他的决心已如离弦之箭无可更改。这一刻,侨文达意识到“那件事”开始了:悉达多将要走他自己的路;他的命运即将展开。而随着悉达多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亦将展开,所以他脸色苍白得象晒干了的香蕉皮。  “悉达多,”他大声道,“你的父亲会允许吗?”  悉达多看了他一眼,仿若刚刚从梦中醒来,在电光石火的瞬间他读透了侨文达的灵魂、他的焦虑和他的顺从。  “我们不用浪费口舌。侨文达,”他轻声说道,“明日破晓,我将开始沙门的生活,我们不要再讨论了。”  悉达多走进他父亲所在的房间,父亲正坐在树皮编成的地席上,于是他走上前默默站在父亲身后,直到父亲感觉到了他的存在,“是你吗,悉达多?”这位婆罗门问道,“那么说出你的来意吧。”  悉达多道:“父亲,蒙您的允许,我特来告诉您,我希望明天离开您的家庭加入苦修者的行列,我希望成为一名沙门,我深信您是不会反对的。”  这位婆罗门沉默了许久,时光悄然流驶,小窗外的夜空已星移斗转。儿子双臂交叉在胸前,默默地站立,一动也不动;父亲默默地坐在地席上,一动也不动;星辰在夜空中缓缓移行。终于,父亲打破沉默,道:“激烈和恼怒的言辞对于婆罗门来说是不体面的,但是我的心中确有不悦。我不愿听到你再次提出这样的请求。”  随后这位婆罗门缓缓站起来;而悉达多仍默然叉手伫立。  “你在等待什么?”父亲问道。  “您知道。”悉达多回答。  于是父亲懊恼地走出屋外,然后回到自己的居室躺在床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位婆罗门无法入眠,他起身,来回踱步,走出自己的房间。他透过那间房的小窗看到悉达多仍在叉手站立,一动也不动;悉达多淡色的长袍在夜幕中微微闪光。带着一颗不安的心,父亲回到了自己的居室。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位婆罗门依然无法入眠,他又起身,来回踱步并走出房间。月亮已升上天宇。透过小窗,他看见悉达多仍伫立不动,双臂交叉在胸前;月华如水,映着他赤裸的脚踝。带着一颗烦乱的心,父亲回到自己的床上。  又过了一小时,又过了两小时,父亲一次次走出房间,看见悉达多仍伫立在月华里,伫立在星光下,伫立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他默默的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那小屋里凝立不动。他的心中充满了怒气和焦虑,充满了恐惧与忧伤。  黎明破晓前的最后一个小时,父亲再一次来到屋外并走进悉达多的房间,他看到少年仍旧站立在那儿;他显得高大而陌生。  “悉达多,”他说,“你在等待什么?”  “您知道。”  “你要这样站着等到天明,等到中午,等到夜晚吗?”  “我将站立和等待。”  “你会累的,悉达多。”  “我会累的。”  “你会睡着的,悉达多。”  “我不会睡着。”  “你会死的,悉达多。”  “我会死的。”  “那么你宁死也不愿服从你的父亲吗?”  “悉达多一向服从他的父亲。”  “那么你要放弃你的打算?”  “悉达多会做他父亲所要求的事情。”  第一抹天光投进室内。父亲看到悉达多的双膝微微颤粟了一下,但悉达多的脸上却没有颤粟,他的目光注视着远方。终于,这位婆罗门意识到悉达多再也不能留在家乡陪伴他——他已然离开了。  父亲轻抚悉达多的肩膀。  “你将进入林中,”他说,“并成为一名沙门。如果你在林中找到天堂之乐,回来传授给我;如果你遭遇幻灭,仍回到我身边,我们将再次一同向诸神献祭。现在,你去吻别你的母亲,告诉他你的去向。至于我,我该去河边进行晨间沐浴了。”  说罢,他的手从悉达多的肩上滑落下来。他走出了房门。悉达多试图走动,身体不禁摇晃了一下,他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向父亲鞠躬致意,并到母亲那里去做父亲所要求的事。  黎明时分,拖着麻木僵冷的双腿,悉达多缓缓离开仍在沉睡的城邑。一个蹲伏的身影从城边最后一间小屋旁站起来,一同加入了云游苦修者的行列,这就是侨文达。  “你来了。”悉达多微笑道。  “我来了。”侨文达道。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悉达多)象征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寻求自我之真理的人。……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人之一生,总有所惑。惑于理者心苦,惑于事者身苦,理事皆惑者活着已是大苦聚。悉达多却惑于生命自身,现成的答案经验皆不可用,于是悉达多流浪于声色犬马事业爱情之中,直到有一天遇见自己而豁然开朗,生命之惑顿除。这是每个追求自身生命真相的人必须面对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明奘禅师    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  ——蒋勋    读完黑塞小说《悉达多》,有关修道者的书。他游历天下,最后坐在河边,师从于河流,流水日夜教会他。我想的,河流就是时间的形象,时间是宇宙秘密的源泉。永远流逝并且歌唱。  ——周云蓬    开始读黑塞的《悉达多》,这书了不得,给人一种焚香沐浴才能拜读的感觉。写的毕竟是关于人生悟道的事情,大有禅意。一个德国人来写禅,真是令人惊异。据说西方大学生全都人手一册的,到了这个程度,不读简直就是罪过了。  ——李银河


编辑推荐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保罗自言,他第一次看到黑塞《悉达多》是在一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后,阅读后让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要选择自己的生命”。云门舞集林怀民《流浪者之歌》由此改编。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谁读了《悉达多》,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悉达多 PDF格式下载



用两个小时看完了黑塞的《悉达多》,很精妙,特别特别精神分析。一查资料,记忆对上号了,这不就是那位被荣格弄得神魂颠倒接受治疗分析的诺奖文学大师么。    读到中间时,我有一种翻心理疾病患者案例卷宗的错觉。佛学也算是古老原始的心理学之一。寻找自我,这体现为个体意识的觉悟,人要独立,人格开始强大,天地万物学说......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今天终于买了,还没有看,不知道是不是读了《悉达多》,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简练,通达的书,但没有一定悟性却难懂。黑塞是成就者,他个人的成长就是反对规矩,反对“你应该....”如悉达多。黑塞的外祖父是传教士,早年到东方及印度传播基督教,他发现印度教,佛教以及中国的儒教都很好,无需基督教取代,反而带回许多东方、印度文化物品及书籍,成就了黑塞。译者杨玉功,看着名字很熟,一时想不起来,上网,啊《光耀生命》。文字翻译判若两人。


不许结伴而行,务必独自游历教化。以个体的自我面对向他一人展开的世界,体验、亲证、自律、实践。一个人,在路上。汝当自依。 佛陀的一生中,有过几次让后人颇费心思的转折: 为什么要抛弃他现成给定的富足生活与王位继承权而出家过流浪者的生活? 为什么在他的禅定修养已达到很高造诣而不得不令其师事的两位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禅定家惊讶并打算立他为思想继承人时,他却离开了他们? 为什么在他已与苦行对峙了长达六到十年而品尝了一般苦行者都未能做到的一切肉体磨难之苦并使得周遭人都满怀敬佩之情如圣人般看待他时,他却放弃了这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名誉而离开了苦行林? 为什么在他于毕钵罗树下(这棵树后来被称为菩提)趺坐成道后实际已是全国最具境界的哲悟家而还要徒步跋涉到几百里外的异地去传教呢? 为什么在他已然拥有了近千名弟子后却不满足于平平静静做导师的生涯而还要坚持一个人独行游历教化呢? 为什么与婆罗门的对峙与征服,对提婆达多叛逆的粉碎,九横大难之后,在他八十岁高龄时,在释迦族灭亡后,他还会从婆吒百村渡恒河并选定他的故乡作为他最后传教的方向呢? 为什么,他能不顾恶疾缠身在弟子劝他休息时还要侧卧于沙罗双树间支撑着为前来寻访的沙门说法并以此作为自己临终的方式呢? 我总是怀着一种知识的渴望。一年又一年。发现在万事万物的本质中,有些东西不能称为“学习”。惟有一种知识,那是无所不在的,在你里面,在我里面,在一切生物里面??????对这种知识而言,它的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有学问的人,莫过于学问。 从别人的讲道中是无法求得解脱的。远离所有的教条与导师――哪怕他是众望所归的救世者,哪怕他是另一个灵魂中的自我。像一个刚出世的婴儿,此外他什么也不是,此外,什么也没有。 再没有人像他那么孤独了。他不再是个贵族,不属于任何职工组织,不是个寻求职工保障而在其中享受其生命与语言的工匠,不是个婆罗门,不是个属于沙门社会的苦行僧,甚至连深山中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不是一个人孤孤独独的,他还是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阶级。迦文达做了和尚,于是成千个和尚都成了他的兄弟,他们穿着同样的僧袍,享受着同样的信仰,说着同样的话。而他,悉达多,他属于哪里?他分享谁的生命?他说谁的语言? 他一无所有,却得到了:悉达多,他自己。 当所有的语言已无法承载他的思想时,悉达多请求旧友吻他的额头,那一瞬间,迦文达在悉达多的面孔上看到的是一长串川流不息成百上千的面孔,出现、消失、更新;一条濒死的鱼的面孔,一个初生婴儿的面孔,一个谋杀者杀人与被处决的两种面孔,男人与女人赤裸的身体,横卧的尸体和许多动物的头――全都纠缠在爱、恨、毁灭、再生的关系里,既静止又流动,铺开在一层玻璃般的薄冰或水的面具上面――那是悉达多的脸,那脸上是只有俯瞰与亲历了这一切的人才有的半优雅半嘲弄的微笑。


悉达多辗转求道,以寻求灵魂的安宁。最终,在一位船夫点化下顿悟。


黑塞的作品,看完之后的心情如同看完英国病人的心情一样安宁。没有破损,质量可以保证,请各位放心买吧。


喜欢上黑塞是因为荒原狼,收到这本书时很喜欢它封面的淡雅,书的纸质也很好,对它的内容当然不会失望,因为出至黑塞之手。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我是佛教徒,我很喜欢这本书,喜欢作者表现出的智慧。他的故事架构和人物设计,尤其悉达多遇到了乔达摩,不可思议,智慧至极。我看了一遍,觉得他阐述了三个很重要的佛教论题。第一,不能执着,第一部分中悉达多的修行就是压制自我,透过学习是一种执着,会偏执;第二,要践行,悉达多见到了佛陀,听到了佛陀,他和佛陀交流的那一段话清晰的阐述了这个思想;第三,众生都有佛性,觉悟的悉达多,看到这个世界无比圆融,这就是他的坛城,世界因众生迷在其中而苦难不堪,世界也因悉达多的觉悟而显现出它的圆融本色。我看了第二遍,发现他让伽摩拉做他的第一个老师,向她学习爱,这个设计也别有深意,讲了十二因缘。


赫尔曼·黑塞的书总是充满哲理而又使人难忘,喜欢他的诗歌,也喜欢他小说。值得一读~


黑塞的经典作品,一本让人舍不得看完的书


最初是因为语言优美吸引了我,不由得轻声念出来,那种韵律让人酣畅流利。读完第一部分,深深沉入与悉达多的认同感中,只因我也有相同的心路,他解释了我的困惑。非常巧的是,在买这本书前几天,我刚刚向学佛的师兄问了一个问题:入禅究竟是为了什么。几天之后读了这本《悉达多》,正好回答我这个问题。以前我很害怕做错,怕不契合佛理,走错路,而落入空见。现在想想真是无谓,因为我根本没懂什么是空见,我没体会过它,却一味地逃离它,那么我真正逃离的是什么?像悉达多那样做沙门好多年,努力地空见,努力地抛弃自我,恰好提供一种找到自我的方法,这些帮助他发现什么才是自我。我也曾努力抛开见地,如实去观察过,就像悉达多第二部分开端那样,我发现处处都是自我。在反复的梦境里,我也发现自我不是那么坚固的东西。有一天梦里,我变成了别人,别的名字,别的亲友,还在用别的价值观去忧愁一件事。而相同之处在于,我去感受一件事的方式,我的思考方式,和醒着的我是多么相似,然而梦中的我又是多么忧愁——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醒来后,那个曾经梦中的我,又被醒着的我认为是‘别人’。可在梦里,那个“别人”又明明是我,我执着清醒的我,和执着梦中的我,可以说是相同的执着。这很奇妙,又很微妙。看过这本书之后,给我太多启示。心中一直在增长的孤独感,此时化解许多。


很喜欢。黑塞一西方式的逻辑,展现给读者一个求道者的艰辛历程,和得道者内心的澄澈,宁静。对内心很是启发。


谁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善哉此言。


赫尔曼黑塞,不会让人失望。


翻译很棒!黑塞的这本书极经典.哲学的思辨一旦变成生活的细节,你会觉得宗教离你很近,你也很需要这样的信仰源泉


这本书封面很喜欢,简洁,内容也很好,肯定值这个价悉达多在少年,壮年,老年的感悟和所得诠释了人的一生,从傲慢到追寻到淡薄,从不懂爱到放不下爱,所有人不就是这样过完了一生吗,但大部分人却从来都没有感悟过自己的一生,生到死,就这样了,完成了人类的繁衍,甚至不能说的作为人活着的,没有理想和追求,和普通的动物没有区别。


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可以在一天之内的闲暇时翻阅完,但是书中的无数个值得马克的句子却可以在日后拿来反复品味。黑塞是谁,竟可以这样读透我的心呢?


第一次接触黑塞的书,看完后让我对人生的再次思考


一个德国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的书,刚看到时很震惊。后来去查了黑塞的生平,了然。这是一本值得好好品味的哲学书


也叫做《流浪者之歌》。悉达多一个人的求圣之路,只有当内心平和的时候,才可以听见宇宙的声音,you will find me by the river.


外观精巧,第一次看黑塞,惊艳


很喜欢,超喜欢悉达多!!!封面很漂亮~里面版面也很干爽!!!但是快递太不负责任了!!送了两次我没在家居然就直接给我退回去了!害我重新订了一次!


非常有启示性的作品,悉达多经历了普通人经历的一切,最后融容贯通,求得心灵的宁静。其实真正的大师是摆渡老人。


第二本黑塞的书,很喜欢,很有思想~


黑塞的书就是质量的保证丫


虽没看,但喜欢黑塞的东西


喜爱着黑塞,一点一滴


简直太棒了,悉达多。不知道有没有其他译本,好想看。


每个人都应该寻求内心深处的真我,悉达多是一本好的哲理小说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乔达摩和悉达多一是已觉世尊,一是未觉众生。实际上都是同一个我。它教我们要服从内心的声音,不要屈从外界强权,可这真的有那么容易么,这世上只有一个乔达摩,最后也还是只有那么一个觉悟的悉达多!我想我需要再看一遍!


这个商品不错看了很有感触,特别是后面悉达多去寻找儿子这段


昨天看完的。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悉达多。我都有些困惑。他离开亲人朋友去寻找自我,经历凡尘中的一切苦难,最后换来的是什么?是他一直追寻要达到世尊的境界?,可是,人老了啊。终其一生啊。。。不知道这样的追寻意义。可能我无法深入去体会。


将佛法、修行融在了悉达多的故事中,能够引起阅读者的共鸣


悉达多,内心的写照,活出自己


悉达多是人


悉达多是佛是人亦是魔


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我肯愿做回我自己。


我比较喜欢。希望可以摆脱束缚,做到自己想要的宁静


只有心自由了,才能摆脱束缚。


还不错,就是很能想象美国青年人手一本,主人公是印度的,有些字句还是有点深度的,老外读的懂吗?


区区八万字的文字量,却涵容了博大的佛学和精深的哲理,让人在不忍释卷的阅读中感悟人生,思考生死、贫富、苦乐这些原始的命题。在一个被称为“灵魂出窍,魂不附体”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本这哲理小说像一缕清泉,慢慢侵润人的心灵,迅速启迪人的思考,缓缓地安慰人的灵魂。 这本书是一个极不平常的人写成。静下心来读读,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样的好书。


之前读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里就又碰到了保罗柯艾略,很神奇的事情,期待。


2013年唯一一部通宵读完的小说,与众不同的体验!所有的错误所有的情感,从体验开始。


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为什么活着。可是如果你寻找到了自我,你就可以轻松解答这个问题。对你来说,你是为神马活着呢,你是一个神马样的人,你今生想要追寻的是神马。。芸芸众生,你是否是那幸运的已经明确自我的人


体会一个人对信仰的追逐,老师,妓女,船夫,出世,入世,再出世,终得完整


第一次读是在大理古城的一个咖啡店里。当时便入迷了。现在读还是这本书太棒了。绝对绝对值得收藏。要是封皮的纸质量再好点就完美了。


我看得最认真最入神的一本书.


薄薄的一本书,内容却很厚重,适合静下心来慢慢阅读


静下心来,慢慢阅读,慢慢品味


有些读不懂,看来还是要静下心来读


本是经典,毋庸多说。还没看,但从装帧上就已经给人想看的冲动。先赞一个,看后铁定续评。


非常好的书,已经是第三次买了,每次都会买好几本送朋友。


同学说很好看,值得去购买和阅读


值得推荐!
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悟!


很经典的值得一读


推钱推后一直在看,不长的故事,漫长的人生,不变的真谛


这本书很难明白,但是你读它时,你会感到心中沐浴着阳光,心灵会变得更宁静,也许有一些和你的观点不一样,那是你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事情。


心静时才能读进去的书 内容有点。。。难以捉摸


读了之后很喜欢,一下买了好些分送给朋友。


内容不错,值得中小学生阅读。


正在阅读,稍后评价!


正版无疑,还没看,因为和格雷的五十道灰一起收到的,所以想先吃肉,再念经,等看过了再和大家分享阅读感受。


纷烦人事之余,可以静静阅读的一本好书。


朋友推荐的书,正在阅读。


一个人的觉悟之旅,就是要经历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


很久没读书,一方面挑剔一方面惰性。书是小小薄薄一本,初读似懂非懂的共鸣。回味起来,感触颇多。可以反复观之,大概每次都是不同的体会。值得一看的好书。


能够不断读的故事。推荐给很多朋友也很喜欢。


读完这本书给了生活很好的启迪作用,好书,赞


看着还可以,没有深入读进去!


正在读,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谁读了这本书就会怎么怎么样,那就读读


内容很内涵,可能要读很长时间


一口气读完~~不错!


虽然还没有读,但是包装的很好。印刷质量也不错。


静下心来拜读 感觉这本书思想上很深刻


真心不错,自己心灵也曾经经历过相似的经历,一次很奇妙的心灵旅程,很值得推荐


买回来第二天就看完了···还不错··略深奥···建议20岁以后看····


是系里的老师推荐的读物,只是没有塑封觉得书保护的不是特别好


内容,质量都特别好,值得一看


人生的选择


同学看了推荐我看,还没看,不能乱说


需要慢慢品的一本书


重读经典,好


之前在图书馆借了看过后决定收藏的,实在经典发人深省


书的内容不错,很经典,值得购买。什么时候配送改邮局自取了???


永不停息的是流水,这本书的语言亦是。


好看,看了遇见未来的自己后,才能体会这本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看完后可以学到很多


看过电子版的,买了之后印刷不错


不经意间从广播中听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后就迫不及待的买来了,非常值得一看啊。


很棒的书,关于哲学、关于世界。


每一个人都在自我探寻的路上,脱变意味着痛苦,痛苦带来教益!


封面的淡雅清新已经描绘出寻道的行者内心的清灵平静,那是一艘摆渡在此岸和彼岸间的小舟,以心为桨,在寻寻觅觅之际慢慢划向另一个码头,开始另一段灵性之旅。


净化心灵的书。浮躁中寻得内心平静。


比想象中薄些,大体不错。


在书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


还没看呢,不过估计会很好看!!!


蛮有意思的书,闲暇之余看看,不错的!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准备再看一遍


朋友推荐的书 看了一部分 确实不错 对心灵有启发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