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剧名伶轶事

丁秉鐩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丁秉鐩  

页数:

205  

字数:

1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北方有句俗语:“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话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却一针见血地刻画出演员的认真卖力和观众的沉醉痴迷。笔者记忆力很差,但是对于从小时候起所听过的戏却记得相当清楚。家母曾对我说:“你小时候虽不太闹,却也不乖;唯有带你去听戏,你就把两眼瞪着台上,一点也不动,像个小傻子似的,从两三岁就如此。”大概笔者先天上比别人多几个听戏的细胞吧!先严在天津行医多年,息影后便以听戏自娱。每逢京角来津公演,就大批买票,偕家人排日往观,而笔者却以“附件”身份(不占位子),每天都跟着去听。因此,后天上也从小培养成听戏的习惯。等到长大了能独立听戏以后,更几乎是日无虚夕的听,两个戏院之间赶场的听,甚至从天津赶到北平去听。说来惭愧,五十多年在听戏上所消耗的时间和金钱可太多了,而好戏却也听了不少。笔者过去涂鸦的国剧文字不少,可惜大部散失,很少留存。最近经友好敦促,整理出几篇有系统的文字来,都是谈述名伶的艺事精髓、演出生活、待人接物、性格嗜好各方面的情形。对一般读者来说,只是提供梨园掌故,藉资谈助而已。对于国剧演员朋友们,却希望能发生使他们有以取法、仿效、避免、戒除的殷鉴作用。在付梓以前,有至交友好建议:“你只摭谈几个人,而题名伶轶事,未免以偏概全Ⅱ巴!”也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多写点,把四大名旦什么的都写进去呢?”笔者在敬谢好意以后,愿在此对书名和写作态度加以诠释。目前写应酬文字,几乎无票不名,有伶皆名,倘如按这个尺度,则笔者一口气写了二十本,恐怕都会挂一漏万;如果论一个演员的剧艺评价,多年来能被内外行普遍公认够得上名伶资格的,实在寥寥可数了。即使在本书所谈的少数人中,像毛世来、宋德珠都算是“轻量级”的名伶。在本书中所谈的人与事,笔者都是本着多年对他们的观察、欣赏,和与他们的交往、过从,才敢动笔的。因此,所谈虽不是什么秘闻、内幕,却也有些是前人所未谈过的。同时,不能确知,或了解得不详细的,就不敢着一字。以杨、余、梅这三鼎甲而言,孙养农、薛观澜两位前贤,对余叔岩写得周详确切,笔者对余氏所知比他们二位可差远了,就不再作狗尾续貂,人云亦云。梅兰芳有他自己的舞台生活著录,别人知道得多么详细,也不如他自知之明,再谈梅岂不是隔靴搔痒吗?唯有对杨小楼,虽然对他的了解也不见得多么深切和悠久,但是已见的谈杨文字不多,才敢大胆的加以评介。论知杨最深最久,要推现在香港的周志辅前辈,我和他老人家实在不能相比。不过,笔者对杨小楼是非常崇拜的,也会杨派戏,只是与杨小楼稍微有点区别,他是武戏“文”唱,我是武戏“清”唱而已。

内容概要

本书中所谈的人与事,笔者都是本着多年对他们的观察、欣赏,和与他们的交往、过从,才敢动笔的。因此,所谈虽不是什么秘闻、内幕,却也有些是前人所未谈过的。同时,不能确知,或了解得不详细的,就不敢着一字。

作者简介

丁秉鐩先生(1916~1980),笔名燕京散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赴台,痴迷于京剧。是一位著名的剧评家。
  其创作多着重京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文笔洒脱,见解不俗,所搜集的资料也非常详实。丁先生生逢其时,曾亲睹民国众多京剧宗师的精湛表演,所述绝非一

书籍目录

侯序吴序张序前言金少山在北平张伯驹的《空城计》杨小楼空前绝后雪艳琴和陆素娟李万春与李少春且说四小名旦小生才隽叶盛兰——兼谈富连成科班

章节摘录

插图:金少山的头二本《草桥关》,自马杜岑调姚起,历万花亭,到姚刚打死郭荣,姚期绑子上殿,《上天台》止。后来裘盛戎的全部《姚期》,就是宗这个路子。少山这出戏很对工,唱腔正宗大路,而韵味隽永。脸谱大方,神态肃穆。裘盛戎这出戏在气魄上唱不过金少山,就只能在俏皮巧腔,和姚期起跪的小动作上,讨好观众来取胜了。《青风寨》是架子花脸的小本喜剧。侯喜瑞的最好,郝寿臣藏拙不动。金少山总想表示我不止会唱铜锤,架子花的戏也会,头天打炮贴《连环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他的身段与动作,距侯喜瑞的边式漂亮,相差甚远,所以这个李逵就算“白唱啦”。燕青却是大将,由周瑞安担任。据说当年周瑞安以杨派武生身份,出演上海共舞台之时,金少山还在当底包。有一天因贴《连环套》,后台没有合适的花脸,就把金少山凑合上去。但是演出效果却很好,不但周欣赏,台下也欢迎,老板马上长包银,算是由底包而升为配角了。从此金少山对周很感激,所以到北平组班,武生指名要周瑞安,也有点报答知遇之意。他在北平十年,武生一直用周瑞安,偶尔赶上周瑞安外出,才由高盛麟暂时瓜代。但是《青风寨》的燕青,是二路武生的活儿。周瑞安是杨小楼以次,北方资深的武生,孙毓堃、吴彦衡都在他以后,论理绝不能扮燕青的。就也因周对金也有知遇之感,才破例接这个活儿。当时在北平,很多内行认为异数,也都佩服周瑞安肯捧人的风度。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丁秉鐩先生和我年相若,他听过的名角演过的戏,我也大部分听过,只是我了解的程度远不如他,如今读他的大作,温故知新,获益不少。  ——梁实秋这本书在标题中虽仅涉及金少山、杨小楼、雪艳琴、陆素娟、李万春、李少春、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与宋德珠,但旁征博引,遍及谭鑫培、余叔岩、王凤卿、程继仙、郝寿臣、侯喜瑞、尚和玉、马连良、李多奎、叶盛章等及四大名旦、四大坤旦。不仅把他所熟识的名伶家世、出身、生活、个性、习惯、嗜好等娓娓道来,而且还详述其运腔技巧、表演情态、念白音调、武打身段;使后学者读来,一方可知前辈风范,同时可领略多少"绝活"。并非我替好友吹牛:我设说这是一部好书,想或无人反对。  ——吴延环笔者写这本书的立场是:不够名伶的不写,知之不深的不写,前人写过的不写。这点苦衷期望能为人所谅解。  ——丁秉鐩


编辑推荐

《国剧名伶轶事》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剧名伶轶事 PDF格式下载



对京剧有一定的了解


本书的行文流畅笔法老辣,看得出是大家手笔。传统艺术的精妙已经随着时光飞逝时局变革中慢慢的消融了。作者却用如花妙笔帮我们重新勾勒出当年的辉煌盛景,不得不让今人感慨悲哀。


很有价值,了解那个年代梨园的很多事情!


很喜欢,同单买了五本书,拿到书先看这一本。是那种读起来不累,且想一气读完的小书。十几块钱也不贵了,猪肉都这个价了。封面有点脏,用橡皮擦过,又崭崭新了。


很好的书,,,喜欢。。。。。。。。。。。。。。。。。。。


好书。有用的好书。


作者文风诚实,有见地


记忆力真好啊。


丁秉鐩先生真是大家,各位名角的特点都能有理有据地娓娓道来,值得一看。


书的质量非常满意,就是整洁度欠佳,弄脏了


轶事反映历史,人物颇有趣味


书中所将人物之能力,今人只能望其项背,难再达到,可惜。


客观、生动、翔实,多角度的叙述令人读来宛若重回当日,置身其间戏曲出版社曾在早年将此书、《青衣?花脸?小丑》与《孟小冬与言高谭马》合并出版,名为《菊坛旧闻录》,应是没有版权的版本,印刷和纸质均较为粗糙,但即便如此也瑕不掩瑜。无论是喜欢京剧,还是喜爱旧日北京的人,都值得一读。丁秉鐩最终落寞地客死台湾,再也没有回到他的北平。山东出版社现在把这样的好书整理出版,不仅对爱戏的人是件好事,对逝者亦是一份敬重与告慰。


买过《菊坛旧闻录》(中国戏剧出版的)就不用买了,内容重复


好书,好书,好书。就是有些贵了。


老丁的书我爱读,《孟小冬与言高马谭》等书已经读过,很长见识,名伶轶事读完后又是好书,像是三伏天喝了一碗酸辣汤,浑身大汗淋漓,爽快啊!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都是解放前京剧名家轶事,故事真实,丰富多彩,很喜欢。因为其中一页有残,故没打满分,与内容无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