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斋论语

蒋敦鑫 江西人民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江西人民  

作者:

蒋敦鑫  

页数:

340  

内容概要

文集名曰《东斋论语》,它还有个副题:一个教师五十年的阅历与思考。这里显出了它厚重的含量与庄严的取向。文集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教而思》《思而教》《散论碎语》《杏坛犁痕》。  《散论碎语》部分,从整体上看,是一种更加规范的教学论文的写法。这里的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为做文章而做文章,研究的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现在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教学研究论文:研究的是假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是生造的,没有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写作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评职称。可以说,蒋老师在这个部分所涉及的都是真问题,而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思考深度的体现。《理性批评的言语调控》一文,讨论教师批评学生时应该如何使用语言。《题赠式评语摭谈》探讨的则是,老师在学生成绩报告单上如何写评语。触及的都是细小入微的教学环节,却是真真切切的并且是关系重大的问题。《教师的敏感心理及其因应策略》《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四种关系的处理》《论校长形象》等论文,研究的是学校的整体管理,这些文章与蒋老师作为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密切相关,因而也都言之有物,推断稳妥。其中所提出的不少意见,对现任的中学校长们应该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作者简介

蒋敦鑫,1957年西北师大肄业。首批中学语文离级教师。任中学教导主任多年。教中学语文外,还教过电大班、函授大专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等课程。曾任县中学语文中心教研组长,兼任县文学协会割理事长、作家协会顾问。编辑过《县文史资料》《校长论文选》。1998年,获人大副委员长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退休后参与创立民办芦林中学,并亲任校长。
  平生爱好爬格子。编写的教材和撰写的各类短文,百万余言。
  摘自《华夏师魂名典》

书籍目录

序A集教而恩 师何常 在明胜 说教师的“水” 谁该适应谁 从教师送手纸说起 不教而教 忍的功效 有感于校长给差生发进步奖 别拿珠玑当浮尘 要机智 更要智慧 戒套 赞“我首先是教师” 质疑“标签管理” 让红烛精神传万代 学校内部也应尊师重教 建设好美育的橱窗 普通教师也可贵 莫以“一丑遮百俊” 尊师义利观 尊师与教师自尊 师德建设从自我教育抓起 重视错误的价值 服输史鉴 莫错悖了古人雅意 苏轼吃皛饭 让青年教师发“才” 善待差生 引导优生克服“高原现象” 包容班级中的“反对派” 让我们照照这面镜子 舟舟的拷问 教态感言 站着讲课好 为师莫忘勤读书 老师的“一百个哈姆雷特” 演与导 一身二任 ……B集 思而教C集 散论碎语D集 杏坛梨痕后记

章节摘录

  A集  教而思  我日三省吾教吾学,反求诸己。担当育人天职,岂敢懈台?孜孜以求教与学的知情意真善美。  师何常 在明胜  《北史·李谧传》载,南北朝时期北魏人李谧的老师,学问很好,远近闻名。由于李谧勤奋好学,不久便在学识方面超过了老师。他的老师满是愧疚与懊悔,因而写了一首诗。诗云:“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胜。”与其说这段史实颂扬了李谧好学图强的精神,倒不如说这里记录了一个前辈教师留给后代教师的忠告。  师之所以为师,在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旦先闻道的优势丧失,为师的实际意义便随之失去,因此,无论何时,教师总是有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任务,用现代教育术语说:必须接受继续教育。为师的困难,在于教育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而是具有知识生成能力的蒸蒸日上的学生,稍有懈怠,就会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甚至被能干的学生超越。  李谧那个时代,大约五百年知识量才能翻一番,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的视野扩大,研究与探索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知识量翻一番仅仅只需四至五年。不仅是知识量迅速扩充,现在教育也越来越科学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越来越丰富多彩。近见一本地方教研室集录的语文教学法,竟有上百种之多。面对今天的教育形势,不更新知识,不补充知识.不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恐怕就要愧对学生与家长了。“师何常,在明胜”,实在是为师的真谛。  李谧的老师不失为名师,当他失去教师赖以存在的知识优势时,他首先是坦诚承认,“青成蓝,蓝谢青”,继而总结教训,给自己(也给他人)一个忠告,“师何常,在明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东斋论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