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

罗时叙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罗时叙  

页数:

438  

Tag标签:

无  

前言

  山水人生与文化基因  一、关于文化基因  1.文化基因  《汉语大词典》说,基因,原本是个英语词汇“gene”,指的是“存在于细胞体内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的基因单位”。  基因,是决定一个生物物种所有生命现象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图谱,决定着一个物种的生命密码。现在,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国人,大抵熟悉基因这个词了。  我认为,文化基因,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生活方式的遗传、延伸、扩张、嬗变,也是指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生缺陷”与“出生优势”以及后天的改造、发育——“转基因”,再遗传,再嬗变。民族文化心理与传统,是由生理学上的遗传基因做基础的。当然,造就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关键不是生理基因,而是文化心理。所以,我所说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泛指、一种借喻;而不是一种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义、量化的学术概念,不是一种可以精密地测绘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密码、可以列出该民族文化基因图谱的科学定义,不是可以通过掌握文化基因图谱而操纵民族文化命运的认识工具。  或问:文化基因,是不是文化传统这个词的更新?我以为不对。传统,是由文化基因组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顺向思维,是顺着时间往下而论的。而文化基因,追溯的则是多维时空,逆向、横向、交叉、跨越时空。当然,文化基因也会论及传统的形成。但是,文化基因不仅仅是探讨文化传统的形成的问题,而且还会追究文化传统的“出生缺陷”或“出生优势”这类先天性的问题。新的文化基因需要从社会结构的变革入手,作出几代“转基因”的努力。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就是以全人类的眼光,以强者的姿态,勇敢地对中国旧有的文化基因的大改造,扬优弃劣,中西融汇,吐故纳新,以长期的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基因谱系的传承、发展以及重新构建。  文化基因之说,似乎也符合悟性思维的“无理之理”、“反常道而合道”的现象,我难以作严密、抽象的逻辑学术性论证。我不求说得多么准确,多么学术,而求悟性地畅快表达。  其实,早在1999年,荷兰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所教授施舟人(K.M.Schipper‘)就提出了“文化基因”这个概念。他的著作《中国文化基因库》于2002~: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此书自序中说:“道教所保存的十分丰富的文化传统,就是一个对人类文明贡献极大的中国文化基因库。”他在书中第一篇文章《文化基因库——关于文史学的作用与前景》中说:“‘基因’一词在这里与其说是一个时髦的术语,毋宁说是一种概念。”他强调:“事实证明,文化发展、传播和多样化的模式具有与生物进化相似的特征。另一个令人信服的事实是,在基因谱系和语言进化谱系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施舟人在这篇文章中,说“人类文化功能无异于基因库的使用”。他接着说:“我将探索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文化基因库如何运作。它在过去意味着什么,在目前有何功能,对未来又有何益处。”他列举了这样一个史实:1922年11月,发现了图坦卡蒙(Tutenkha—mon,约公元前1368一公元前1348)的陵墓。图坦卡蒙是公元前1343年至公元前1325年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激起了世界性的“图坦卡蒙狂热”。他说:“图坦卡蒙狂热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库理论。同时它也证明,不仅还存在的传统,就是消亡多时的文化也能够复活,并对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对了解人类历史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强调:“迄今为止我们仍无法解读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的基因密码。这就对思维的运转及其对基因进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问题。简而言之,也许有一天科学家们可以克隆(clone)人类,却无法改善人类文化。”  看来,以生物学上的“基因”一词借喻到社会科学领域,也是个有趣的现象。  2.文化的原始基因、转基因、新基因  唐代房玄龄等撰《晋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周礼,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王者内政。”  “礼”,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是一种行走中举行的巫术,一种祭祀形式。东汉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吾神致神福也。”“礼”原本是为了求福而举行的祭祀,这是礼的文化“原始基因”。它的诞生,是推动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国最早有夏礼、殷礼、周礼。到了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这时,“礼”,已经是一种文化的“转基因”了。同样,它也有推动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正面意义。  周礼规定,也就是周朝法律规定,周王拥有121位女人做他的配偶。这是为了满足周朝天子纵欲,更为了延续、扩展他的基因,延续周王朝;然而,对于那121位青春少女中的绝大多数来讲,却是非常残酷的,严重摧残了她们的人身自由与生命尊严。  故而,中国古代关于“礼”的转基因里,也有着负面的成分。  现在,我们关于“礼”的认识,主要是指礼貌,即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交际之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包括程序、方式、容貌、风度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的行为处境之中,对于礼貌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毋庸讳言,过去我们曾把礼貌的阶级性推向了极端,在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后,终于认识到礼貌是全人类对于文明行为起码的共同要求。人类社会所公认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是应该做到诚恳、谦恭、和善与有分寸。  于是,“礼”的原始基因、转基因被彻底改变了,成了具有全人类人文意义的新基因。  当今,中华文化吸收全人类文化成果,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还产生了许多中华文化原本没有的文化基因,例如奥运精神。当然,奥运精神,也由原先希腊一国的文化基因而逐渐发展成为人类共享的新基因。  在我看来,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之中确实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成分;但是,我们更应该站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注重从中华文化基因谱系之中提取优秀的基因、转基因,注重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全人类优秀基因相融合而产生的新基因。  我提出文化基因说,只是为了多打开一个思维巷道,也为了增强学术的趣味性,扩大学术的受众面。我提出的文化的原始基因、转基因、新基因这三个概念,其实是个非常宏大而又深厚的研究课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地质科学联合委员会对庐山的评价,都是对中国文化大师为主体的人类精英,在庐山对人的生命的核心价值的悠久的寻求、探索的成果的高度肯定,都反映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哲理内涵得到了全人类文化的认同,都反映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融入了人类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本书以庐山为主要载体,精选了自晋代至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18位文化大师的人生的切片,作为一个大的“个案”,对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基因作了有趣的、多元的新审视。  为适应当代读者及旅游者的欣赏情趣,将学术寓于大众的文化消遣之中,本书采取了跨文体的形式、开放式的结构,是一部熔史学、美学、文学、旅游、随笔于一炉的多彩画卷。  我原创著作的《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全稿约90万字。此书初稿曾于2006年4月发表于中国博客网“罗时叙博客”、凤凰网。2007年,《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或改题为《山水人生大美之魂》)的部分修改稿发表于新浪网“罗时叙博客”。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庐山新说》是从《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里节选的30万字的版本。  特此说明。

内容概要

《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涉及范围基本涵盖庐山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本书为其中一册,以庐山为主要载体,精选了自晋代至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18位文化大师的人生的切片,作为一个大的“个案”,对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基因作了有趣的、多元的新审视。 为适应当代读者及旅游者的欣赏情趣,将学术寓于大众的文化消遣之中,本书采取了跨文体的形式、开放式的结构,是一部熔史学、美学、文学、旅游、随笔于一炉的多彩画卷。

作者简介

罗时叙,1943年10月生,江西省九江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庐山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建设部为庐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报告书主要撰稿人,中国国土资源部为庐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呈报文本之一的策划、撰稿。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国外发表著作586万余字。其中有长篇小说《虎兮雀兮》、《雾里,复制童话》,纪实文学《祈祷的王朝》、《夏都悲歌》、《苏联专家在中国》,文化专著《人类文化交响乐——庐山别墅大观》、《悠然见庐山——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山水人生与文化基因 一、关于文化基因 二、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基因的特质:以人生哲学为起点 三、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基因的特殊观念 四、中国山水文化融人人类文化的个案第一卷 大师开山 第一章 王羲之——改写人生,艺术永恒  一、青年仕途  二、江州刺史  三、初震书坛 第二章 慧远——文化基因嬗变的定音  一、青年慧远,志向逆改  二、且续庐山与佛教的历史因缘  三、山水与夕阳同逝  四、使“庐山牌”国际化的第一人 第三章 陶渊明——大欲情为先  一、时尚快读:陶渊明大欲始末  二、《闲情赋》:超前的爱情幻觉——美女崇拜  三、王神爱的悲剧与陶渊明的冷漠  四、采菊东篱——现实的续弦  五、终生情结:女性为圣 第四章 谢灵运——八面来风孕奇才  一、世袭为基石的生命轨迹  二、木屐裸体:豪放登山,飘逸诗境  三、冲突的人生“三大块” 第五章 宗炳——追逐山水,追出了个世界之最  一、另类“高贤”:志在寺外  二、《画山水序》——令众山皆响 第六章 陆修静——苦竹做伴,心仪天下  一、虚构的“虎溪三笑”里的基因恐惧  二、隐居庐山:文化嬗变之中的思变图强  三、布袋崖:永恒的符号第二卷 大师化雨 第七章 李白——狂放游移的醉态诗性基因  一、醉眼重构的银河  二、第一个树起了人格神:陶渊明  三、“吾非济代人”  四、“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五、“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第八章 白居易——泪湿青衫,情致青山  一、侥幸的自然基因,不幸的社会基因  二、琵琶歌女与初恋情结  三、“朝餐唯药菜,夜伴只纱灯”  四、重获青春诗性:“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第九章 周敦颐——天风拂襟。圣洁孤独  一、仰望庐山,攀登人生终极境界  二、“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三、久爱庐山,圣洁孤独 第十章 苏轼——“观身卧云岭”,不识真面目  一、神游在女人给予的第二次生命之后  二、再度青春的诗性:“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十一章 朱熹——整合文化基因的大气  一、庐山撑起了磨难的心灵  二、白鹿洞——克隆于历史的记忆  三、宇宙佳客,重逢山湖  四、春天的激情  五、“把酒听鸣泉,相看泪如雨”  六、扑进大山——宗教般的解脱 第十二章 王阳明——重构文化基因的热身  一、硝烟散尽,因胜得祸  二、为谁记功,为谁负罪第三卷 大师鼎新 第十三章 徐霞客——观念刷新命运  一、“耳目为之狂喜”  二、圣光里,他的身影 第十四章 康有为——海风吹不老岁月  一、上书受阻,且把游山作蹈海  二、古木千年,笑看重生  三、生命天游,静听余音 第十五章 徐志摩——新文化的明亮眼睛  一、“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二、又得“生命的根”——“这岂是偶然”  三、浓复浓的雾——欲识爱情真面目 第十六章 胡适——悬在历史上空的双眼  一、海风满胸臆,狂言山水间  二、养眼的鲜活山水与大师  三、惊世的“三大趋势论” 第十七章 胡先啸——绿色生命,绿色境界。绿色永恒  一、感知宿命,“且抚琴书对鸟啼”  二、拨正生命航船,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 第十八章 李四光——捧出明天的太阳山  一、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科学大发现里的诗性  二、跨世纪的争议,跨世纪的荣耀

章节摘录

  第一卷 大师开山  第一章 王羲之——改写人生,艺术永恒  一、青年仕途  1.女人。给予诗性滋润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徐州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他的父亲王旷,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当过晋惠帝司马衷的侍中。这个官位第三品,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掌管“规谏及傧赞威仪”。他的执政能力与文化素养,十分出众。  母亲诸葛氏,出身于琅琊名族,聪慧美丽,仪态典雅高贵。  太安二年(303),王羲之出生了。这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说:“元帝之过江也,王旷首创其议。”永嘉元年(307),王旷第一个向琅琊王司马睿献策,请求皇族南迁,过长江,镇守江东。他随着琅琊王,来到了江南重镇建邺。  王旷携妻,带着两个儿子,把全家安顿在建邺的乌衣巷里。  这年,所谓“乌衣子弟”王羲之5岁了,母亲教他读诗识字临帖。年幼的他不善言语,只是把母亲随夫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所表现出来的坚强高傲的性格和对文化的酷爱,潜移默化地继承了下来。  堂叔父王导在西晋灭亡之际,独怀钟尚书的《室示帖》,藏于衣带,过长江。此事对王羲之影响甚大。王羲之常临此帖。堂叔父王敦,曾任青州刺史,后为西晋的建立者武帝司马炎之婿,他也是个书法家;是他和堂弟王导一起发现了少年王羲之的书法天才,非常器重王羲之。他称赞王羲之:“汝为吾家佳子弟。”堂伯王虞,工书画,是王羲之的直接导师。  少年王羲之常常地把父亲枕下的书法古籍《笔说》拿出来读。这本书,东汉蔡邕所著,后被他人藏于墓中,又被挖出,辗转波折,而为著名女书法家卫铄(272—249,王羲之的表姑)收藏,继而到了王旷的手中。  王旷明白了儿子羲之偷看《笔说》的意义。这意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基因传承,是最好的老师。因而,王旷教他学习书法。他还请来了卫夫人,专门教王羲之学习书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 PDF格式下载



一直想买这本书,感觉还是很不错。


本书资料很多,虽然编者未能给出特别有新意的视角来看待庐山。但是本书也还算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