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药圣李时珍

张梁森 张梁森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11出版)
出版时间:

1998-9  

出版社:

张梁森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

张梁森  

页数:

203  

前言

提起圣人,人们可能会肃然而有敬畏之感。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圣人是品德极高而又无事不通的人,仰之弥高,我们这些凡人只有匍匐在他们脚下诚惶诚恐。千百年来,大家不就是这样顶礼膜拜文圣孔丘、武圣关羽的吗?其实,圣人原来也是凡人,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同样品尝过凡人的酸甜苦辣,同样体会过凡人的喜怒哀乐,同样有对现实的不满,同样有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们完全应该以平等心态对待他们。他们与凡人逐渐拉开距离,既有历代统治者出于某种需要不断将他们神化的原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的结果。当然,他们既被尊为圣人,就必然有不同于凡人的地方,他们的思想境界,他们的道德人格,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的历史功业,往往超出了凡人所能达到的水准,人们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佩。在中国古代,凡是能精通一事、身怀绝技的人,也被人们尊为圣人。诗圣杜甫、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兵圣孙武、茶圣陆羽、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都是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足以代表中国古代这一领域最高水平的人物。他们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代表,人们尊他们为圣人,就是肯定他们的文化地位,肯定他们的创造精神,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肯定他们对我们民族发展的贡献。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深厚的,也是极其宝贵的。我们的民族因为有了这些圣人而能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圣人的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精神则成了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也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要保持中国特色。因此,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取了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十位圣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观念,探讨这些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民族的、地域的种种原因,揭示这些圣人不同凡响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展示他们在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杰出成就,介绍他们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同时科学分析这些圣人的时代局限和负面影响,给读者正确的思想启迪。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由一批学有所长的中青年学者来做这种普及性的工作,在我们还是一种尝试。能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贡献,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纵览这套丛书,笔者感到它们每一种都能保持视野宽、角度新、论述准、分析透、语言美的基本风格,达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而又不失学术品位的写作目标。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真正喜爱这套丛书,通过阅读和理解,走近圣人,从圣人身上吸取力量,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争做新时代的圣人。1997年6月于湖北大学

内容概要

  在我国明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药圣的李时珍。  李时珍受父亲李言闻的影响,从小对医药知识产生了极大兴趣。在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金榜无名之后,他决心一生学医从医。他刻苦学习医书,虚心向农夫、渔民、樵夫和药农学习,并亲自品尝百草,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成为一位医术高明,为民解除病痛的名医。特别是,他花费了27年心血编纂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不仅在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世界闻名。  药圣李时珍一生献身医药事业,竭尽全力为民解除病痛,值得我们学习。

书籍目录

一、引子二、书香门第与医药之家1.祖德留芳2.童年厄运3.仕途坎坷4.立志学医5.初出茅庐三、行医四方为救民水火1.医海风波2.名扬湖口3.妙手回春4.奇病奇方5.以医断案四、上下求索与理论研究1.能者为师2.考察蕲艾3.龙峰捕蛇4.绿毛乌龟5.蕲竹功用五、平生致力于重修本草1.本草评说2.药性研究3.医方采集4.王府治病5.太医院判六、攀登高峰的圣人之道1.宫廷探秘2.旅行采药3.智斗道士4.破除迷信5.本草集成七、科学贡献与国际影响1.秘箓重宝2.青山夕照3.学术成就4.东被西渐5.国际影响附录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又有考据家认为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卒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明时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其祖父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但又并不太出名的闲散乡绅,家中广有积蓄,乐善好施,喜积功德。且有采挖野生中草药和种植中药材的爱好,并能治理一些常见病,因此在闾里颇为人仰重。父亲李言间,字子郁,号月池,晚年自号藏六野人。史载其“性至孝,博洽经史,以医为业”。嘉靖二十八年(1549)补为岁贡生,此时他已经四十八九岁了。但由于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声名远播,被征召到朝廷任太医院吏目。对医学和药学都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四诊发明》、《医学八脉法》、《月池人参传》、《蕲艾传》、《痘疹证治》、《脉学举要》等,为李时珍后来习医留下了宝贵财富。李时珍出生在这样一种家庭,既受到儒学经典的严格熏陶,又受到家传医药学术的良好教育,这对于他成为一代医药圣人,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的。当时蕲州名宿顾日岩(顾问,做过福建参政)序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中说:“濒湖世儒,兼以医鸣”,评说中肯。李时珍发挥了书香门第和医药之家的两大优势,而最终攀登到了科学的顶峰。1.祖德留芳明中叶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是整个明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兴旺时期。当时湖广一带,百业昌盛,百姓安居,四处升平。常言道:“湖广熟,天下足。”此非虚语。湖广方圆数千里大地中,有一个十分富庶的地方——蕲州。蕲州,因水边多生长“蕲菜”(今名称为芹菜)而得名。地处长江中游北岸,素为“吴头楚屋”、荆扬交会“之繁华名埠”;又是“全楚锁钥,江右藩篱”之兵家要塞。历代统治者皆十分重视蕲州的地位。洪武改元,将元时的蕲州路改为蕲州府,领蕲春、广济、黄梅、蕲水、罗田五县。洪武九年(1376),改府为州,州领县事,辖县不变。洪武十一年(1378),划蕲水、罗田两县于黄州府,蕲州领地为蕲春,黄梅、广济三县。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被封为“荆王”的朱瞻垌,看中蕲州这块“风水宝地”,自江西建昌迁蕲,大兴土木,建造荆王府于蕲州城内。自此,蕲州更加繁华热闹,各行各业也十分兴旺。这块“风水宝地”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除了“鱼米之乡”的富足以外,又是一个天然的药材王国。仅蕲春境内,名贵药材就有人参、黄连、天麻、杜仲、豹骨、半夏、龟板、鳖甲、射干等。地道药材包括蕲艾、茯苓、桔梗、丹参、乌梢蛇、天门冬、苍术等。大宗药材则更为充裕,诸如夏枯草、野菊花、香附、茵陈、白茅根、薏米仁、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垂盆草、丹皮、黄精、竹茹、白扁豆、路路通、石菖蒲等。而蕲艾、蕲竹、蕲龟、蕲蛇称为“蕲春四宝”,唐代就列为贡品,弥足珍贵。这些名贵的中药材为蕲州历代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中叶,蕲州一带不但有很多人上山采挖野生中药材,而且种植中药材、经营中药材的人也为数不少。这其中,有一个李姓人家,世居蕲州城东门外的瓦硝坝,府第在风光秀丽的雨湖之滨。这李家本是蕲州一带有名的大户,家中广有田产,吃喝不愁,祖祖辈辈都以诗书传家,知书识礼,深得当地居民的仰重。李家主人看到当时蕲州药业甚是兴旺,自己读了多年书,早年中个秀才以后,就再没有高中之望了,在城中做个清闲的绅士也觉无甚滋味。于是,也就读起医书来。俗话说:“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李绅士进步很快,懂得很多医理,又经人指点认识了很多味中草药。将到中年,对上山采挖野生中药材极有兴趣。从此,就以医药自任,边挖药边收集单方,开始为人治些小病,还屡有效验呢!于是,自己在家辟了一块空地,种些道地药材,取名“百草园”。数年后,李绅士也算是当地一个医药行当中的内行了。只是时运不佳,成不了多大气候。再说,当时读书人以“学而优则仕”为重,固也满不在乎。但挖药、种药则成为他一大爱好。弘治年间中期(大约在1498~1500年间),李绅士生了一个儿子,可算老年得子,十分庆幸,且极钟爱。他给儿子取名言闻,表字子郁,希望他长大成才,声言闻于朝野,像列朝列子那样香溢人间。古之习俗,人必有姓名字号,李绅士除给儿取名表字外,号日“月池”,这可是个吉利的字眼,后来,李言闻官至太医院吏目,正是幕府莲池之意。李言闻秉承父亲之意,自幼苦读诗书,博洽经史,少年得志,十多岁就考中了秀才。可惜的是,以后多次郡试,都没有中举,更谈不上求进士的希望。李绅士年事已高,看到儿子尽了很大努力,但也没有高中,只说是命中使然。古时候读书两大志向:一以治世,一以治人。既然求士无成,当官无望,那么就让他当个医生吧!好在老绅士对医药皆有兴趣,就把儿子送到当时蕲州的名医韩道诚、郝玄夫等人门下求学。由于李言闻饱读诗书,功底深厚,再读起医药典籍来,就一通百通。数年间,医业大进,医术精湛,且对中草药有很深的研究。于是,自立门户,在当时蕲州最大的道教场所——玄妙观开设了自己的诊所。他为许多贫苦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并施赠药饵。因此,他的诊所十分兴旺,求诊者络绎不绝。由于李言闻对于医术的深入研究,因此,善于医治许多疑难病症。有一次,李言闻为儿子李时珍治病,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那是在李时珍20岁的时候,因为伤风而严重感冒,时间拖了很久,天天咳嗽,周身发烧,遍体不安,常常服药也无甚好转。这期间,李时珍与妻子吴氏夫人感情深重,恩爱有加,如胶似漆。此时行了“房事”,中医视为“犯戒”。李时珍病情更加严重起来,骨蒸发热,周身如火烧一样难受,每天咳嗽的痰涎有一碗多,又值六月炎天,烦渴焦躁不安,既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真是“寝食几废,六脉浮洪”。那时经常服柴胡、麦门冬,荆芥、防风诸药,拖了一个多月,仍不见好转,病情反而加剧。病得他枯瘦如柴,形容大变,有气无力,全家人及亲朋好友都说他必死无疑。李言闻此时看到亲生儿子病成如此模样并不久于人世,真是心如刀绞,万分痛心,日夜为此操劳。于是,遍阅医籍,广思良方,终于记起了金代著名医学家李杲(自号东垣老人)治疗此病的特效良方。凡“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甚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于是,李言闻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李时珍服药之后,第二天就全部退烧了,身体也再不发热了。接着又服药调理,痰涎全无,咳嗽也好了,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李言闻为此对黄芩这味药有更深体会:“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又有一次,蕲州荆王府内急得不可开交。原来是荆和王朱祐检的妃子刘氏中风了,人事不醒,牙关紧闭。当时刘妃年龄已有70岁,为王府之女眷之尊,人皆敬重她,荆和王令王宫中的良医诊治。荆王府内良医所有两个很有名的医生,一个叫浦心韦,蕲州当地人氏,史载其“精太秦脉,通风角鸟占,每诊疾断人穷通、寿夭,百不失一,用药多立效”。另一个叫严政,史载其“家贫,甚好学,能诗,出入府禁,一无所苟。荆王府重其为人。以田给之。年九十一卒。”其他还有几个医士,也都医术较好。但这一群人,对刘妃的病却束手无策。在这关键时刻,荆和王只有派人请李言闻来诊治。李言闻在蕲州一带远近闻名,声誉极好,也是荆王府的“门客”,与王府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所以他当然会尽心尽力救活王妃。何况“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医家的传统美德。但他诊断后,由于刘妃已人事不醒,牙关紧闭,药汤不能灌下,这可怎么办?自中午到半夜,已等了大半天,再等就不行了。只好请示荆和王同意,将刘妃的下门牙打掉一颗,用藜芦煎成浓浓的药汁,从这个小小的牙齿洞中灌进去。说也奇怪,这碗黎芦药汤灌下去不一会时间,只听刘妃“噫”的一声出了声气,接着又吐出很多痰涎,人当时就苏醒了。李言闻又开了些药,经过几天的调理,刘妃的身体很快康复了。王府上下,无不称谢李言闻。李言闻不但医名在蕲州一带赫赫有名,而为人处世也非常融洽。由于他“性至孝”,所以在地方上有很高威望。邻里发生了什么争议,人们就请他评判;地方上发生了什么纠纷,人们也请他调解,很多事情都得到圆满而妥善的解决。有一次,乡社中有弟兄二人为了田产而争斗,并相互到州衙里告状,闹得非常厉害。李言闻得之此事后,就在自己的家里备办了一桌酒席,将那兄弟俩召到家中,为他们排解纠纷。那兄弟二人见有酒食相待,都到他家里集会,但是这弟兄二人把酒喝醉了以后,仍然争斗不已。李言闻感到非常悲痛,他跪在祖宗的牌位下诉说:“儿没有什么情况不能感动乡社的人。”那弟兄俩听到这个情况,都无知地大笑起来。可是,到了后几年,两人官司越打越凶,弄得地方不宁,州官将他们收监并都死在监狱中。他们的族人把这弟兄二人的田产都瓜分了。而李言闻却自己出资买两具棺材为他们安葬。从此,当地的人们更加感动。李言闻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不但受到地方百姓的赞扬,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官府的肯定。嘉靖二十八年(1549),蕲州知州推荐李言闻为岁贡生。尽管此时他已近50岁的人了,但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却是一桩十分荣幸的事。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世宗朱厚熄下诏征集全国各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到朝廷太医院供职。州府又把李言闻推荐到朝廷,太医院根据其资历和医术,使之担任吏目,这是仅次于院使、院判的官吏,协助院使和院判管理朝廷医疗机构中的各项工作。这对于李氏家庭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很高的荣誉。P3~7

后记

1998年4月8日,湖北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部主任、编审沙铁军先生向政协蕲春县委员会打来电话,要我这位老朋友完成个任务。内容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从去年春就开始组编一部丛书“走近圣人”,主持人王齐洲先生。其中《药圣李时珍》这部书稿要我撰写。要求是40天时间写出16万字以上的书稿,并且要保证质量。于是,4月10日,笔者偕蕲春县政协主席徐国生先生一同赴汉,我在湖北人民出版社接受了这个“特约”任务。沙先生面加指点后并予盛待,副编审谢嘉星先生亦热情佐之。这任务使我很兴奋而又很为难。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和诗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中的首位人物,要写好这部书很不容易。在此以前的关于描写和记述李时珍的许多书刊和典籍中,均以郭沫若先生题词所云“医中之圣”而称之。而此书的最大区别则重在“药”学上,变“医圣”为“药圣”。事实上,李时珍平生最大的成就是研究药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他花了二十七年时间而编成被称为“本草著作的顶峰”之《本草纲目》,它集我国16世纪前的药物学之大成,对于推进中国传统医药学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贡献。所以,完成这项任务是光荣的,精神上格外兴奋。而为难的是:一来我对于药物学是“门外汉”,难以一下子把中药学掌握在手;二是时间特别紧张,我在政协蕲春县委员会中所主持的文史教文卫委员会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三是案头参考资料虽有一些,除李时珍原著《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以外,其他材料可取者仍属有限,笔者之藏书少说也有万余卷,可用起来确有“书到用时方憾少”之感。因此,只有同时在短促的时间内缓解这三个矛盾,才能完成好沙铁军先生所嘱托的重任;同时,也再次给了我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李时珍的机会。好在前些年间,我在重订《李时珍濒湖集简方》、主编《李时珍传记选》和《李时珍诗选》以及参加“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93国际医药学术研讨会”等各种纪念活动中,有缘接触有关研究李时珍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读过_二遍《本草纲目》以后,心里头从那时起就踏实得多了。然而,最大的优势还是蕲春人写蕲春事了。李时珍生在蕲州,长在蕲州,他那时就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家乡的贫苦大众,也贡献给了天下的亿万生灵,其坎坷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因此,用李时珍的精神来写李时珍,作为蕲春后学,难道不是应尽的职责吗?有此一念,矛盾变为“后盾”,压力变为动力,再难也不难。于是,我这“门外汉”要钻进门内,不成内行,则成懂行,凭借数十年苦读的那点“墨水”去泼。本来,我到李时珍陵园上百次了,不但在那里参观学习考察,并在那里植树栽花种草,还经常要陪同省、地领导到那里去瞻仰李时珍墓,凭吊这位伟大的科学巨擘。但为了写好《药圣李时珍》,这期间我又两度到李时珍陵园再考察、再学习,并拍摄所需照片。李时珍纪念馆馆长张月生(蕲春县文化局副局长兼)先生给予了热情支持和诸多方便。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对于我来说,本来就不公平。我个人的作息表是:早上5时起床,晚上9时休息,中午午休时间为零。这期间,再度调整我这份作息时间表:早上4时起床,晚上10时睡觉,中午午休时间仍摆在零位。我真诚地感谢县政协主席徐国生、副主席朱鸿考两先生的关心支持。40多天来,除各种会议,“普九”检查、文化、体育、计生等工作督办,广电工作视察等活动必须参加外,其余时间则“自由”了,可坐在委员会办公室里埋头“爬格子”。再就是要感谢我的夫人管和风,她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相当繁忙的情况下,承担历来如此的、所有的家务劳动,连我的叔父张天如老人去世时,也是她代表我料理有关凭吊事宜。有这样开明的领导和贤慧的内助,把本来很紧张的环境变成了一个较宽松的氛围。加上双休日的有利时机,时间就“挤”出来了。中共蕲春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如县委副书记徐舟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蔡德坤,副县长叶爱新等同志听说我在撰写《药圣李时珍》一书,他们从各方面表示关怀与鼓励。蔡德坤部长说:“撰写《药圣李时珍》,是蕲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这个艰巨任务完成好。”还有许多朋友们,从资料上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当您捧起《药圣李时珍》这本书的时候,您可曾知道李时珍的业迹无比艰辛吗?当您读完《药圣李时珍》这本书的时候,您可曾感到李时珍的精神无比高尚吗?张梁森戊寅年端午(1998年5月30日)于清庵书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药圣李时珍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