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
2008-10
广东人民出版社
袁畅
332
无
读史其实像吃辣椒:一读,鼻腔被辣味扩张完满,舌底味蕾全部打开,额头渐有涔涔汗意;再读,被辣味一呛到底,鼻、舌、喉、胃一线生辉,泪中透汗,汗中有泪…… 本书详细记录了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新闻的发展历程。
袁畅,30年前两岁;20年前脖子上挂过月票;10年前政治面貌:团员。现在游学日本。
我喜欢用“斧子”的视角看历史,一斧子抡下去,看不到年轮。三十年,半个甲子;半个轮回,取些简单的酒菜,邀您半醉半饱,浅斟正好半酣……
1978年——燃情岁月1979年——小草的歌唱1980年——特别日记1981年——真假陈世美1982年——飞来横债1983年——流年1984年——东京审判1985年——寻找回来的世界1986年——个人的N个十年1987年——春天里的一把火1988年——名女人——刘晓庆1989年——光影中的法治1990年——回忆点点滴滴1991年——草根民主的关键词1992年——搁浅的鱼1993年——鹤舞人生1994年——站起来1995年——我们从不败诉1996年——伤城1997年——云南往事1998年——世纪贼王张子强1999年——天下无贼2000年——有情无情2001年——双城记2002年——“他不是一个人”2003年——生如夏花2004年——枪版《文涛拍案》2005年——民意双刃剑2006年——两个小人物2007年——真做假做2008年——与法无关的热词后记
法律援助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各种相关法律援助机构也已经很多,但作为我国提出这一概念并创立这一组织的“中国法律援助第一人”,万鄂湘最初创办这个“中心”还是遇到不少误解和阻力。首先是有些人对于“社会弱者”及“法律援助”这些新名词不理解,认为这是在搞西方国家那一套。其次,中心最初的运转资金仅仅是当时万鄂湘一个课题研究经费的一部分,非常紧张。还好,在武汉大学党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心很快进入良性运转轨道,资金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随着中心所做实事的增多,名气越来越大,不但国内媒体相继报道,美国《商业周刊》也于1995年以封面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这一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律界的新鲜事。 做一件事,能得到政府、百姓、国际、国内社会的共同认可,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万鄂湘和他一手创办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却做到了这一点。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中心的志愿者们在工作过程中不但得到社会弱者的拥护和感激,甚至有些被告最后也变成了中心的朋友甚至资助者。武汉有家企业,因为自家产品质量问题而炸伤一位小男孩后拒不赔偿,中心志愿者在帮这位小男孩讨还公道的过程中与该企业频频接触、交锋,有理有据寸步不让。最后,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不但赔偿了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反过来聘请中心志愿者做自己企业的法律顾问,并捐资支持中心发展。这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你们的获胜不仅仅因为法律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在支撑,在人品上我服了你们!有你们做企业的法律顾问,我们会获益匪浅。 “我们接触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他们普遍经济上困难,法律知识欠缺,他们来的时候,情绪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的学生会和当事人争执,甚至发生口角被当事人气哭,因此,我们做法律咨询时要保持好平和的心态。” 这正是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的律师陈老师在为2008年新的志愿者进行就职前的培训。这些志愿者都是来自武汉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将承担每年几千个法律咨询、几百件信件来访并受理一百多个案件。他们的信念就是“每一个社会弱者都是精神上的强者,他们的声音应当得到倾听,他们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在这样的信念下,他们一批传承一批新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个为弱者呐喊、为公平较真的队伍中来。这个队伍就是在十六年前由人权法专家万鄂湘教授呼吁,在法学泰斗韩德培先生、马克昌先生鼎力支持下创立的全国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 ……
无
很不错的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体制改革做了细致的阐述。。
只是个人絮絮叨叨的抒怀而已,对法治新闻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被标题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