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农村建设在广东

余甫功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余甫功  

页数:

335  

内容概要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部署,落实《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关“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切实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工作”的要求,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人事厅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广东实践”和“公务员公共管理能力培养”两个系列丛书,其内容涵盖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突出了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帮助广大干部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目的。丛书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对于推动和加强我省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公共管理能力,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省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 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来进行,把推动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为重要内容;必须围绕提高领导干部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执政能力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我省的实际,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东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余甫功,河南商城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省委党校经济学导师组组长;兼任广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和广东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起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任教,2002-2003年曾赴美国丹佛大学进修一年。出版专著《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分析与机制研究》,合著《国有资本运营与实现研究》、《论现代公有制》等,主编、编著《投资学》、《国际金融》、《现代金融论纲》等教材,2000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国际经济、金融、投资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三农”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三农”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第三章 政策内涵: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政策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启示 第一节 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第二节 韩国的新村运动 第三节 欧盟的做法与经验 第四节 外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 先行一步:广东新农村建设实践探索 第一节 广东新农村建设先行一步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节 广东新农村建设先行一步的实践与主要做法 第三节 广东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及启示第五章 根本途径:发展广东县域经济 第一节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广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第四节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第六章 主攻方向:建设广东现代农业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广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第四节 广东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五节 广东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措施第七章 关键环节 :增加广东农村公共产品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与增加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第二节 广东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第三节 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进一步增加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第八章 制度保障:推进广东农村综合改革 第一节 广东农村改革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广东农村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第三节 广东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九章 重要抓手:做好广东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 第一节 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是广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第二节 广东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第三节 广东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十章 必然选择:构建广东和谐农村 第一节 构建广东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节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第四节 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政策内涵: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重视“三农”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站在“十一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揭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农村的实际需要,体现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赢得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相关链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我国总体上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规划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新生产力、新生产方式、新生产关系、新基础设施、新生活质量的建设,立意高远、内容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因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和新目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农村建设在广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