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
2008-9
广东人民出版社
黄赞发 等著
120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介绍了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爱国革新家、又系中国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梅州客家八贤之一——丁日昌的生平、他所从事的洋务,以至他的藏书、著述、诗作、书法等。本书借鉴了丁日昌的著作及学术界对丁氏研究的论著。
一、出仕多艰二、洋务干才三、吏治能手四、涉外事务五、海防船政六、抚闽治台七、负谤村居八、藏书著述九、诗联书法十、身后余论后记
一、出仕多艰 丁日昌,字雨生(又作禹生),号持静,谱名仁寿,晚署东海老农,署所居为百兰山馆、絮园、持静斋、实事求是斋、读五千卷书室、清节堂等。清道光三年(1823)六月初一日,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汤坑圩。汤坑圩原属揭阳蓝田十图,故他曾在诗中写道:“我家在蓝田,时农复时士。”在《江试舍讲学堂记》中说得更清楚:“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 清乾隆三年(1738)置丰顺县,蓝田十图划人丰顺县。当然,无论是揭阳,还是丰顺,当年都属潮州府管辖,故而丁日昌也常常以“潮人”自居,多次自称“某潮人也”。“籍隶潮州”。 丁氏先人原籍嘉应州长乐县排岭乡(今属梅州市五华县),清初“避患汤坑”,遂定居于此。丁日昌的祖辈以业农为生,到其父丁贤拨时,除务农外,还在汤坑圩开设药店和盐铺,家境开始殷实。丁日昌在七兄弟中排行第六,出生时,其父已50岁,其母黄氏也已42岁。丁贤拔慷慨好义,怜恤孤贫,敬礼儒士,虽然读书不多,却也雅好琴艺,曾调解汤坑红白族会积怨,又提倡复建蓝田书院。卒后以丁日昌之贵,受清廷追赠为光禄大夫。《丰顺县志》有丁贤拔传。丁父的好义行善也受到丁母的赞同与支持。有一次为妥善调解乡里两个宗族争夺田水而引起的械斗,丁母还典买自己的首饰和衣物,作为修堤费用。丁日昌的父母勇于任事、乐于助人的品德,对幼年的丁日昌影响甚大。 丁日昌出生的l9世纪,整个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政治都已经处于衰败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广大贫苦百姓对腐朽政权的反抗斗争,已经严重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潮汕地区也不例外。 丁日昌的诗中有“大厦难凭一木支,此邦元气敝多时”,就是当时社会危机的写照。这样一种环境,影响了丁日昌的思想、气质、性格的形成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 ……
简略